时间:2021年01月2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新工科人才必须具备更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文章在分析目前高校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和新工科人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五个原则:全覆盖、全过程、全链条、产教融合多方协同和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并给出了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议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多方协同;学科交叉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吴爱华等在《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中指出[1],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兴起,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赛场,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新型工科人才支撑,他们需要应用现在还未出现的技术,去解决还未出现的问题,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创新创业论文范例:“1+N”导师制在创新创业课程中的实践探讨
一、目前创新创业教育面向新工科需求的问题分析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近年来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构建、创新创业各类竞赛及活动的举办和创新创业学分的约束与认定等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从面向新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国际工程教育认证需求的角度看,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创新创业的实践不能全员实质覆盖创新创业的实践不能全员实质覆盖,或因顶层设计不足,或因机制保障不够健全,或因师资培训不到位,或因平台资源不够完善。对于学生人数众多的高校,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常聚焦于校院创新平台选拔的学生团队,这些学生的能力确实得到了长足的锻炼,但受益的是少部分学生;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评价也普遍注重各类竞赛、项目的获奖数量和层次,并未将面对所有学生实施的创新创业活动、机制、策略和效果纳入评价体系。而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应面向所有学生。
(二)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全过程面向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如此就不能忽视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等专业教育过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所发挥的作用,由于很大一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和意识,以及专业课程目标体系设计中的模糊支撑,教师很难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致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创新创业实践成为课外的、业余的活动,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也没有很好地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现共享和支撑[2]。
(三)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全链条,重创新轻创业目前主体是依托校院创新平台,通过各类创新型的学科竞赛、项目和科研实践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于创业意识和素质的锻炼,主要依托“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和“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但也仅限少部分学生参与;尚未建设有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专业化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和体系化的运营机制,无法为学生群体提供创业咨询、培训、教育和服务。
(四)产教融合多方协同创新创业育人的力度不够新工科人才培养应“问产业定需求”[3],创新创业教育应紧跟产业变革的步伐,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非常重要。常有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是始于课堂、终于课堂,始于校园、终于校园,封闭办学,与产业不接轨不合作[4],培养的人才很难很好地满足产业需求。同时,开放办学的思路不够宽广,应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主动联系、挖掘,形成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5]。
(五)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培养尚需有意识加强面向新经济的新工科人才须具备学科交叉跨界整合的能力,除需要积累交叉学科基本知识之外,创新创业实践还需要针对项目需求,组成团队,融合多个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形成创业计划书等,这本应是对学生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培养的最佳环节,但由于各本科专业内涵明确,学科交叉融合教育的意识薄弱,在跨学科课程体系设置、跨学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跨学科创新创业平台及师资和机制的保障等原因,无法满足新工科人才学科交叉跨界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原则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新工科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全覆盖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覆盖到全体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创新创业教育,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全体学生训练自我、发展能力提供舞台,埋下创新创业的思想种子,激发在实践中创新的热情,为未来奠定发展与深造的基础。
(二)全过程的原则创新创业教育应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层层正向设计,踏踏实实反向实施;进行师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识、责任和能力,将创新创业教育切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并依托各类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指导学生课外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三)全链条的原则既要重视创新教育又要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在专业教育和创新教育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要求。要建设创新创业通识类、专业类以及进阶类的“必修+选修”体系课程,既要有能够支持学生创新的实践平台,也要有能够支持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既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也要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设计创业(模拟)实践、培养创业能力,更高层次是能够将教师和学生团队的创新成果,通过创业项目优化、创业融资对接、创业团队孵化,从而由科技创新走向科技创业[6-7]。
(四)产教融合多方协同的原则新工科人才培养要适应产业需求,必须强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亦是如此。企业工程师明确行业领域内的工程项目需求、技术发展趋势、新器件新工具的应用,在电子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很多领域,企业的技术水平领先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企业可以在项目、技术、工具、资金、设备、师资等多方面对高校提供支持,与高校协同创新。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则主要依托于企业创业成功者的经验分享和指导。当然,要进行深度长远合作,应建立合理的长效机制。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创新创业教育还应“问内外资源创条件”,对内,整合教学资源、共享科研平台和创建产教平台;对外,争取和挖掘政府、行业、企业、协会和科研院所等各类资源的支持[8],融合创新,协同构建和培育属于各高校、专业自己的创新创业体系和特色。
(五)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的原则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人才的能力需求,而创新创业教育又是培养学生学科交叉融合能力最重要的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一是应在专业培养计划中顶层设计一定的跨学科基础知识体系;二是要指导学生开展光、机、电、算、控一体化跨学科项目,参加“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跨学科竞赛,进行创业(模拟)实践等跨学科实践活动;三是创建及共享跨学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学生团队和师资团队,并建设相应的机制予以保障。
三、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一)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议模式
根据上述原则分析,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建议,为了实现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包括课内与课外两大部分,但均包含在人才培养学分要求体系中。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并非独立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而是融入的有机的整体,因此,课内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设置、开发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培训教师建立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责任感,改革课程教学方法,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学科竞赛课内普及等方式在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习实训等实践性环节强化项目式创新实践。课外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创新实践以及学生自主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
按照“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工程教育理念,让学生围绕项目组建团队,在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组织、竞争、协作、交流、沟通、陈述和答辩等方面能力,兼顾对社会、法律、安全和环境等因素综合思考的复合能力素养的培养,这是典型的符合国际工程认证要求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学科竞赛包括以创新实践为主、以创新创业综合实践为主和以创业实践为主三类。创新实践类学科竞赛又可以划分为基础学科竞赛、专业类学科竞赛和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综合实践类学科竞赛的典型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类学科竞赛的典型是“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建议新工科专业通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和跨专业融合将“互联网+”大赛和“创青春”大赛开设成为一门创新创业实践通识必修课,实现全员和跨学科覆盖。
(二)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构建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根据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原则和模式,新工科专业应通过自建、共建、共享多模式多方协同构建创新创业平台。自建是指专业自己规划、论证、建设的方式;共建是指通过与企业、行业、政府、科研机构、其他专业、院系、学校或多方协同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的方式;共享是指学生可获得校内外开放的创新创业平台的支持,包括专业合作的企业平台。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面向产业需求,新工科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专业基础、专业综合和跨学科创新创业等不同阶段需要以不同方式与不同层面的企业合作,进行平台建设、师资聘请、项目设计和创业培训等。
近年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学校提供了非常好的校企合作的对接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专业还应吸引各类社会资源,形成高校、政府、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方协同育人的格局[9]。目前,5G通信、工业4.0、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各个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做好引线人,在政策层面给予校企合作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需要引进优秀企业、联合多个主体、投入大量经费以及人员、场地单个学校实施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牵头联合相关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在地方区域内的高校间共享,为区域经济发展多方协同培养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郝杰.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
[2]胡金焱.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制度与平台[J].中国高教研究,2018(7).[3]张大良.因时而动返本开新建设发展新工科[J].中国大学教学,2017(4).
[4]邵际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社会工会与管理,2020(1).
[5]叶正飞.基于产教融合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构建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6]戴栗军,颜建勇,洪晓畅.知识生产视阈下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
[7]周珂,赵志毅,李虹“学.科交叉、产教融合”工程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
[8]王军政,何洪文,肖文英.大系统导向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
[9]林健.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工科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7(7)
作者:赵冬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