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6月2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文章分析科技期刊传播模式演变的过程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提出新时代科技期刊的传播策略。通过分析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过程,指出科技期刊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多种传播媒介简单相加、内容生产与表达形式不“匹配”、多媒介传播互动性差等问题。提出进入智能互联及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应直面变革与挑战,转变思维模式,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全媒体融合传播,精准满足用户需求,推进增强出版、智慧出版模式,构建智能、立体、交融的学术期刊传播体系。
关键词:科技期刊;信息传播;媒体融合;传播障碍;增强出版;智慧出版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出版方面的广泛应用,科技期刊的出版及传播模式不断演变,媒介形态不断更新,传播方式不断创新。传播作为科技期刊的四大核心功能之一[1]1216,最能反映科技期刊的媒体属性,也是受技术影响最大、最先发生变化的领域。
近些年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及移动终端的普及,改变了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亦改变了用户与信息的关系,如何使有效的信息与目标用户快速、精准地匹配成为学者及出版者的共同追求。本文分析不同产品形态下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科技信息的传播模式及传播特点,指出现阶段学术期刊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媒体融合及大数据时代下科技期刊的传播策略,旨在为科技期刊提升传播能力提供借鉴和思路。
一、科技期刊传播模式演变
科技期刊基于人们对学术信息交流与共享的需要而产生,既承担传播知识理论的功能,又担负推动科技发展的使命。根据传播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划时代意义,科技期刊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印刷时代(17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和数字网络时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两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1]1217。在印刷时代,纸质科技期刊处于传播的中心地位,传播路径一般是“编辑部−图书馆−读者”或“编辑部−读者”,传播路径及传播介质单一,并且纸质期刊在传播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期刊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读者就只能看什么样的信息。由于读者只能通过阅读纸质期刊来获取学术信息,因此,科技期刊的订阅量相对稳定,有广告业务的科技期刊的广告收入也相对稳定。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出版方面的应用,纸质期刊的中心地位受到挑战,传播秩序的稳定状态也被打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科技期刊的出版及传播逐步进入数字化与网络传播时期,随着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科技期刊的网络版开始出现。其出版模式主要是在纸质期刊内容定稿后,依托大型权威数据库或其他网络出版平台,以纸质期刊为母本,实现学术期刊内容的网络化传播。
网络传播内容与纸刊内容基本一致,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传播技术对传统发行体系的改造上,本质在于通过学术期刊传播介质的变化,利用网络拓宽期刊的传播渠道,扩大期刊的传播范围。各商业数据库通过自主研发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和期刊编辑部展开合作,对期刊内容进行数字化改造。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跨时间、大容量、双向交互性及多重选择性等优势,使得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传播模式。科技期刊受众从“被动的受众”成为传播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传播机制的边缘进入到核心。[2]
商业出版集团的垄断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成本大幅增加,遭到了科学共同体的强烈反对,OA(open access,开放存取)运动的开展及政府的介入,推动了OA模式的发展。2006年,以PLoSONE创刊为标志,学术期刊步入OA时代与多种商业模式的试验阶段[1]1221。随着新媒介不断涌现,传播手段不断创新,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方式更加便捷,网络传播、预出版、精准推送等模式大大缩短了论文发表时滞,科技期刊网络版的灵活、高效、经济、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优势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在此阶段,用户处于传播的中心地位,出版者也意识到用户对于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性,纷纷采用新技术,改善办刊条件,争取优质资源,提升办刊质量。虽然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尚未发生较大改变,但大部分科技期刊对传统的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出版、发行等工作进行了改革,建立起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化、一体化、标准化的编辑出版工作范式,通过互联网传递与发布信息,利用各种新媒体增加用户黏性,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工作群等渠道实现信息的分享与交流互动。
二、现阶段科技期刊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各项制度的出台及期刊出版者对媒体融合背景下期刊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入,科技期刊的信息化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出版手段不断更新,传播路径不断拓展。数字采编系统的启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开放存取的实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传播;微信公众平台的搭建,方便作者查询稿件情况、获取期刊信息以及开展良好互动,提升了服务作者的水平和能力。尽管科技期刊在数字化出版、期刊传播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现阶段期刊传播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 沿用传统纸刊模式,多种传播媒介简单相加
互联网和大数据浪潮的冲击,必然引起出版业态转型及产业链的重构。互联网重塑了人类交往方式,大数据改变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方式,这些都推动着传统的出版生产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变革[3]。然而,目前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进度缓慢,编辑出版思维及出版模式仍沿用传统纸刊模式,大部分期刊的数字出版仍是等刊物定稿后,再将数据上传至期刊网站或发给商业数据库以实现数字化传播,又或是在微博或微信公众平台上加以呈现。尽管有多种媒介呈现科技期刊的内容,但都是以期刊为基础,传播内容立足于纸刊且滞后于纸刊,各种传播媒介仅仅是简单地相加在一起。可以说,目前多数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发展仍处于纸媒+PC端+电子出版的“相加”阶段,未实现真正的相融。
2. 多媒介传播内容简单重复,与表达形式不“匹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计算机及移动终端的普及,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途径和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根据不同的场景提供适合不同终端的信息表现形式及内容成为新时代科研人员对媒介的要求。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过手机获取学术信息已成为科研人员的一种习惯,但学术论文篇幅一般都比较长,尽管出版平台能够以流媒体形式呈现科技期刊信息,根据不同的阅读终端提供自适应阅读,给读者带来最佳的阅读体验,但如果只是进行纸本内容的简单复制,在移动终端尤其是手机上阅读一篇学术论文还是比较费时费力的。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技术特征与信息表达方式,科技期刊信息跨平台传播要解决内容生产与多媒介平台表达形式的“匹配”问题[4]。要根据不同的媒介特点来组织科技期刊信息,使用户在不同的平台都可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同时,还需要在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等方面有所创新。
三、新时代科技期刊传播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以移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技术渗透到期刊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引起出版传媒业的革命性变化;大数据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推动科技期刊的出版和传播呈现新的态势。科技期刊的发展历经传统媒体时代、数字出版时代、媒体融合时代再到智能媒体、大数据时代,每一个阶段都或多或少地为科技期刊的出版及传播烙上时代的印记,引发出版及传播模式的变革。面对不断演变的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应解放思想,主动适应,不断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
出版论文投稿刊物:《编辑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学术性、实践性、规范性为特色,是我国信息与知识传播类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四、结语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数据时代及智能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解放思想,积极投身于不断变革的出版大潮中。主动应对业态转型,善于利用新技术,在提高编辑工作效率的同时积极进行编辑流程改造,提高科研成果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根据不同的媒介表现形式和特点,实现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实现传播方式从多种媒介相加到相融;有效整合相关数据和信息,利用可视化工具和增强出版等形式呈现纸质期刊所不能呈现的数据资源,实现学术资源关联共享;精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按需推送,提高知识传播的有效性,提升知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科技期刊编辑要主动适应新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积极推进期刊的深层次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刘天星, 孔红梅, 段靖. 科技期刊传播技术、期刊功能和商业模式的历史演变及相互关系[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15-1223.[1]
李艳. 数字出版时代高校学报传播能力提升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431-435.[2]
张弛. 大数据时代中国出版产业链的重构[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5.[3]
夏登武. 学术期刊跨平台传播问题研究[J]. 编辑学报,2017,29(6):520-523.[4]
郭伟. 学术期刊融合新媒体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J].编辑学报,2018,30(2):137-140
作者:李艳1) 敖慧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