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7月28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民办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经济类专业是民办本科的热门专业,社会对经济类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民办本科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一直存在。通过分析民办本科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坚持以多元化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多元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多元培养开辟更广泛的资金来源等多元人才培养的新思路,以全面提高民办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多元人才培养;经济类专业;民办本科;实践教学
一、实施多元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高校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改进实习运行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辅修专业改革,开展跨校联合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可见,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构建本科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近年来,民办本科教育事业发展有了大幅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加速向实践型、应用型等内涵式发展转变,教育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改进得到教育部和社会的普遍认可[1]。经济类专业是民办本科的热门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经济类本科生有近百万人,但是民办本科经济类专业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与国内一流高校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多元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滞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迫切需要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民办本科经济类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管类优势学科不够突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
学科建设是本科高校的基础性、持续性、引领性工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只有学科建设完整扎实,才能构建完善的专业体系。优势学科可以为专业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教学科研平台,创新的科研成果。民办本科经济类专业学科建设大多存在亮点不够突出,特色不够明显、优势学科欠缺等问题,能够获得国家一流学科甚至省级一流学科立项的比较少,不利于多元人才培养[2]。此外,民办学院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学费是学校的主要财政来源,政府的扶持力度相对较小,基础设施普遍落后,学科建设不够突出。特别是扩招带来的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和办学经费的投入不足,使得师资队伍、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科研资源匮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
(二)经济类专业培养目标同质化,主干课程单一经济类专业主要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商务专业、金融学、财政学、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为“系统掌握经济类基础知识,熟悉通行的贸易规则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培养综合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标趋同。经济类课程近似且单一,由图1可知,大致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综合实训课。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货币银行学、管理学、计量经济学等。民办本科属于地方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应重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但是,主干专业课程设置结合地方经济特色的相对较少,人才培养缺乏针对性,是当前民办本科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创业孵化落地支撑乏力实践教学既是课程教学的重要补充,又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深入理解专业知识,训练动手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作用[3]。经济类专业应该增加更多的综合实训课程,但由于受经费短缺困扰,我国民办本科长期以来对实践实验教学基地、教学平台、教学竞赛、大学生创业园等建设投入不足,无论是场地、器材、设备等与公办学校都有一定差距。此外,经济类专业实践课程师资队伍需要优化,大多数是直接从院校毕业进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和经验。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不同在于,公办学校经济类专业后续会安排专任教师去企业、银行、证券所等机构实习,以增强实践经验,这些实践经历可以抵扣本学期工作量,激发老师参与积极性。民办院校缺乏政府财政支撑,在安排老师实践实习深造上支持力度不够,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
(四)高层次人才与团队数量较少,师资队伍偏年轻化师资队伍建设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也影响着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几乎所有民办学校都面临师资力量薄弱、断层、不稳定的问题。民办高校教师没有编制,薪资福利与公办学校差距较大,教师流动性也大。就年龄而言,以30岁以下和60岁以上为主,中年教师比例较少。在学历方面,硕士所占比重较高,很多还是进入学校后读的在职硕士,教师年龄偏年轻化。在职称结构方面,讲师占比较大,副高以上职称较少。民办院校师生比要达到教育部的规定,会聘用较多外聘教师,但外聘教师大多责任心较差,多是为了赚取课时费,教学效果不是很好。此外,民办院校缺乏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难以组建科学合理的高水平学术团队[1]。而且,教师出国培训、访问学者机会较少,不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
(五)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合作共育的制度支撑
民办本科校企合作较多是为了应对教学评估,招生需求,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协同培养没有深化。主要问题是学校热情较高,企业积极性低。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食宿、工资、工作环境、办公设施条件较差,很多学生积极性受到打击,将校企合作当成为了完成学分任务,深度参与较少。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保障机制,没有使企业与人才培养协同合作,有机结合。不少民办本科还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进校举办讲座,寒暑假送学生去企业实习等较浅层次。特别的,有学生去企业工作1个月,这一个月在同一个岗位工作,所学见识有限。且很多学生对工作被动接受,甚至出现有学生提前走人现象。校企合作双方离互动介入、深度合作,形成利益共同体还有较大差距。
(六)行业内校友资源缺乏,较难为多元协同培养提供人脉支撑公办院校由于办学历史悠久,甚至百年名校的不在少数,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校友资源”,不少校友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精英,他们有着丰富的技术源、人才源和资金源[4],可以说为公办高校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撑。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例,在安徽庐阳经济开发区,凝聚了一大批中科大校友企业家并打造了庐阳IE果园公共创新平台体系,为国内外校友提供创新创业服务。产业园已引进和孵化了中科大、清华大学等校友企业约70家,大多数已和母校签订实习基地,为母校学生实习提供宝贵资源。而民办高校办学时间普遍不长,大多在2000年后建校,在本行业工作十年左右,成为领军人物或骨干人士的数量较少,校友资源不够丰富,这使得学校在建立实习基地,在学生校企合作培养方面相对困难。
三、民办本科经济类专业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提升路径
(一)持续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学校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大力推进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5]。实行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以经济类专业为例,成立系主任、教学副主任、教研室主任、行业领导、企业经理等校企合作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开4-5次会,共同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深度合作:第一,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即学校出台人才培养方案初稿,企业、行业结合实际需求提出修改建议。
第二,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用于实践课程授课、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培训、学生创业孵化等。第三,由企业提供资源,对于一些核心课程,抽出一定课时搬到企业去授课。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金融专业为例,系部将一些实践课程搬到银行去上,以观摩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银行早会开始,学生旁听,到接下来的各个部门,包括前台、信贷审查部、个人和公司业务部、稽核部、国际部等,直到银行下班,深度参与全流程。遇到不懂的知识点,老师和银行人员给与及时讲解,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书本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坚持多元化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要实现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经管学院为例,积极探索“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基于职业导向设置模块课,引导学生将兴趣和职业结合起来[6]。人才培养方面,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方向教育+实践教育”的“1+2+1”基本培养模式,即在第一学年进行通识教育,第二、三学年进行专业方向教育,第四学年进行实践教育。在强基础、宽通识的基础上,增强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比例。每月举办经济类院级学术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企业领袖为本科生做前沿技术报告;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每年投入10-20万,用于学生申请院级创新项目。推动各类技能培训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省内外、国内外经济专业各类技能大赛,如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全国技能大赛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三)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以经济学院为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首先,每学期选派教师到知名企业挂职锻炼。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发展行情,熟悉企业业务运作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挂职期间要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轮岗锻炼,全程参与具体业务,挂职单位可以视她们同正常员工对待。其次,选派教师参加行业高级职业资格培训。比如高级经济师、高级电子商务师、高级物流师等,可以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更好地反哺教育。再次,与公办学校建立共建校际合作关系,选派教师前往签约共建单位进修学习。
教师不仅可以切身感受先进的经济类实验设备,也可以参加前沿知识理论讲座。同时进修教师可以和合作单位经济学院领导、专家学者就专业建设、科研项目合作、实验室建设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为进一步共同开展研究合作搭建桥梁。最后,选派教师参加先进的经济领域仿真实验技术应用培训。每年选派教师去北京、上海等著名高校和高新科技企业交流学习,便于青年教师掌握并学会应用先进的经济领域仿真实验软件和设备,提升对最新、前沿的实验课程的认识和理解[7]。
人才培养论文:OBE教育理念下的俄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四、结语
民办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与难点,本文通过研究民办本科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多元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民办本科课程改革应该结合服务地方的宗旨,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置核心专业课,突出特色。坚持多元培养方式,建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重中之重。民办学校还需要广辟资金来源,为多元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杨扬,周德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宿迁学院·阿尔法学院”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0(11):182-184.
[2]卢奎.关于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考[EB/OL].(2020-09-01).https://zhtjy.zzut.edu.cn/info/1015/1814.htm.
[3]王珍义,徐雪霞,曾洁琼.地方行业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10):137-139.
[4]杨景花,李华中.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2015(10):37-39.
作者:张百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