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0月13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后现代犬儒主义是现代社会中对道德持负面态度的生存哲学,这种生存哲学逾越了道德规范,背离了道德应有的价值,对社会道德危害较大,它既使高等教育缺乏道德的合法性依据而受到质疑,又使高等教育背离了教育初衷而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从海德格尔生存哲学的角度反思后现代犬儒主义影响下的高等教育所呈现的人性论、价值论、实践论问题及其原因,为解决高等教育的道德困局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犬儒主义; 高等教育; 道德教育; 生存哲学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出现了一些非道德事件,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对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固有的集智慧与道德于一身的美好印象,高校道德教育也因此备受质疑。 现今,这些违背道德的事件并非只发生在高校中,整个教育体系乃至社会其实也受到严峻的道德冲击,后现代犬儒主义正是引发这种道德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犬儒主义的舆论评价不胜枚举,渗透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波及到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呈现出一种逾越道德规范的后现代犬儒主义表现,背离了高等教育应有的价值规范。
高等教育论文高校思政工作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
随着后现代犬儒主义对高等教育影响的日趋严重,迫使学界必须直面并深入思考后现代犬儒主义思想及其影响。 本文尝试从海德格尔生存哲学的角度阐释高等教育的后现代犬儒主义困境,以便科学认识其真实面目并进行积极应对,为化解当今高等教育的困局提供理论启示。
一、当今高等教育的后现代犬儒主义困局
古希腊犬儒主义主张人应该摒弃一切外在束缚,追寻有德性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现今的犬儒主义已经抛弃了最初的生存哲学,转化为一种根本与之对立的生存哲学,古希腊时期原始的犬儒主义学派与现代犬儒学派两者之间相差甚远,前者提倡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道德和优秀品质,同时主张人们要过着原始的、极为简朴的非物质生活。 随着时间的流逝,犬儒主义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然不顾美德是幸福唯一的必要条件的观点,弃绝了早期犬儒主义者对道德精神方面的追求,掺杂着不择手段、圆滑世故、我行我素等不良因素,成为一种彻底的、极端的不道德思潮[1]。 后现代犬儒主义者毫无限制地追求极端利己的生活方式。 后现代犬儒主义思想消解了道德规范、异化了幸福的本质,完全释放了人的欲望。 这种思想冲击了高等教育的道德根基,改变了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及其运行方式,受后现代犬儒主义影响的高等教育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高等教育的价值虚无化
当我国传统文化被现代性弱化,与商品、市场、科技等匹配的多元价值观融入社会以后,社会大众普遍面临着对固有道德价值的重新反思和选择。 后现代犬儒主义者则把崇高精神边缘化,搁浅了“超越价值”,他们认为道德的价值已不存在,因而丢弃了道德信念,丧失了对道德的信仰。 由此,道德虚无化成为后现代犬儒主义的主要内容。 这种虚无化对道德的“清洗”,是通过把虚无价值全盘并入崇高价值秩序进行的,扩展了后现代犬儒主义价值虚无的思想暴力,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肤浅、媚俗生存方式的运转。 后现代犬儒主义者在抛弃道德的价值后转而崇拜极端个人主义、拓展极度的自由主义,宣扬人生领域中对个人空虚、寂寞的感叹,在生活中极度自恋等等,他们感叹生活本真的幻灭,表现出任其肆虐感伤的颓废。 现代犬儒主义的生存样式被这种颓废、自甘堕落、极端的消极思想所渲染,使得高等教育也深受其虚无气质的影响,逐渐沦陷下去,成为牟利的工具。 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为道德探寻合理的实践路径,从道德教育不可行到道德教育可行,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肯定与坚定的道德信念,还体现了人们对道德的忠诚信仰,而教育中的后现代犬儒主义模糊和曲解了教育的本意,全纳世俗功利[2]。 后现代犬儒主义怀疑并否定道德,使高等教育丧失了道德价值的依托,高等教育也由此呈现出虚无主义的价值观,对道德说一套做一套,忽视道德。 在后现代犬儒主义者看来:高等教育是没意义的表面工作,只是获取分数拿到报酬的方式。 他们对先进的高等教育思想、方法、政策、改革等知而不信,不相信教育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不相信高等教育的可行性。
(二)高等教育的运转功利化
高等教育按市场规律运转,追求高效益、高速度,在“物质人”的单向层面上理解人,就很可能被后现代犬儒主义俘虏,从而使高等教育的美善理想被抛弃。 高等教育中的后现代犬儒主义者仅追求“生物”程度上的幸福,他们膜拜“快餐式”的感官刺激和欲望的满足,注重功利,以获利为目的而不论道德的善恶,行为缺乏道德的观照。 在金钱至上的时代,我们不难看到现代犬儒主义者们为寻求感官上带来的刺激,毫无遮掩、疯狂自怜地追求着名与利[3]40。 他们无法调节功用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不能以道德尺度评判善恶是非,处于良心与自身分裂中,心态被扭曲变形,从而导致极度冷漠自私的行为产生。 明知是错的,但还去做,导致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分裂,对他们而言,高等教育是利益的托词。 比如:片面追求与个人名利直接挂钩的考核指标,不顾道德原则不择手段获取物质功利; 阳奉阴违地搞形式主义、“面子”教育; 关注“硬指标”,追求“量化”业绩,明知其实际的严重负面影响却无动于衷; 等等。 现代社会在破除旧思想、旧观念,追求物质与现实利益的同时,人类的尊严价值逐渐被其充斥着。 道德教育和道德生活的建立缺少价值的支撑,只能是空中楼阁。 我们应该对信仰多一些人生的观照[4]。
(三)高等教育实践的道德冷漠化
高等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个体在具体实践中的行为表现。 在后现代犬儒主义的影响下,高等教育中的个体表现出麻木冷漠的“精神零度生存”。 在《不合时宜的思考》中,尼采刻画了活在当下的畜群,畜群维持着吃、繁殖的无意识生存,从不思考生命的精神意义,这正如再“完美不过”的后现代犬儒主义者们的生活。 后现代犬儒分子冷漠无情、精于世故地算计利益,可以毫无羞愧地做出不道德的决定,可以一边谴责不道德,一边面不改色地败坏道德。 后现代犬儒主义者的麻木极具韧性,能够忍受他所鄙视的最糟的道德环境,并能在其中继续冷漠生活。 他们对自我角色迷惘; 道德勇气匮乏; 道德责任感丧失; 对不良道德行为逃避、推卸责任、不肯担当、不顺从、自笞自欺、敷衍。 后现代犬儒主义者在现实中表现出对道德的暖昧,观点随时变换,毫无立场,价值标准被抛弃,缺乏自我反思,陶醉于种种超速的精神裂变式的变换体验。 他们陶醉于肤浅时尚的风格中,沉浸式投入割断历史、无深度、无方向中,认同价值平面“碎片化”; 他们通过反讽、颠覆主流价值的主导地位,无情地嘲讽一切,喜剧化地排斥批判性意识; 他们体现着冷漠的无深刻内涵的行为放诞的伪个人主义; 他们满足恶搞、游戏的态度从而把崇高变为低俗,而低俗却被抬到突出的地位; 他们陷入割断历史的无价值依托的涣散的思想中; 他们回复到一种几乎充满了冲动狂热的破坏力量中,具有很强的受控性和欺骗性; 他们带有很强的阿Q般自欺欺人性,抛弃道德良知,使判断找不到可以依托的道德价值系统。
人们突破了“传统道德”的约束,沉浸在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道德理想被挤压成碎片的“后现代”生活方式之中。 麻木、丧失精神价值、虚无、道德、失范、人格卑下,甚至丧失人性[5]……后现代犬儒主义的表现和特征纷繁复杂,毋庸置疑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诸多层面,使高校高等教育呈现出诸多虚无表现。 后现代犬儒主义共同表现为人性的萎缩,人的精神层面生存意义的缺失,使高等教育缺乏终极意义观照而冷漠地运转。
二、高等教育后现代犬儒主义困境的生存论阐释
生存论是关于人生存的哲学,反思人作为存在者自身怎样存在。 存在者现实地存在于世界之中,与世界的联系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即生存方式。 生存方式是生存哲学的核心问题。 生存方式既包括存在者自己的存在方式,也囊括了存在者与其他存在的关系。 如果不从生存变化的角度,而只在固定的情境下剖析事物的生存状态,就不能解释高等教育后现代犬儒主义困境的全貌,留下的只是所谓“智者”傲慢的主观臆断。 对于生存分析论而言,只有将哲学追问看作是一种实际存在可能性才可进一步进行分析,进而展开讨论[6]。 海德格尔认为,“在此,‘生存’(Existenz)并不意味着一个存在者的出现和‘定在’(Dasein)(现成存在)意义上的existentia(实存),但‘生存’也不是‘在生存状态上’,这意指人是在身——心机制的基础上构造出来的为其自身的道德努力”[7]218。 后现代犬儒主义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从生存论的角度去分析它则与一劳永逸的武断彻底决裂。 在生存主体的不断定位中,生动跃现了生存的诸多现实性,如此分析高等教育的后现代犬儒主义症结无疑是比较科学的。
(一)生存意义的颠覆导致高等教育的目的被异化
在科技高速发展、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中,人类的理想、信念以及对道德的终极追求都被压制在利润与效率的视域下,评价人合理存在的标准也被生存实际物化为经济的成功。 经济指标成为无形的指挥棒,纷繁的物质构成了深不见底的代表经济的表象,指引个体生活的价值方向。 人的主体性无限膨胀,进而通过疯狂的占有来确定自己的生存根基与价值。 人类往往执着于那些对自己来说有利的、方便可得之物来证实自己[7]225。 商品市场、扩大消费的经营运作以各种形式涌到人们面前,放大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人寻求满足自身需求的本性被一再扩大,形成了诸多虚假的需要。 在马尔库塞眼中,像休息、娱乐、按照广告固有的方式来为人处世消费,爱恨……都应属于虚假需求的范畴[8]。 人的生存方式巨变,阻碍着人接近美善“精神人”的生活,人的生活意义降格为存在者的物质表象生活。 一味地追求物质、享乐主义的犬儒主义者们弃绝了道德信仰和理想,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显得麻木不堪,而支配他们行为的“欲求”被深深地压抑着,永远得不到满足[9]。 人性的其他美德被这“欲望”埋没,无法推翻。 真理在现代被人们误解,人类所说的真理和人类真实感受和体会的东西是截然不同的,通常人们会把真理区别于信仰,是理性决不能原初揭示的[7]69。 这样,人的生存真理已脱离了美和善,遮蔽了本源而误入了非真理的歧途。 在此现实生活下,高等教育主体的一切需求都变成了一种追求——无限欲望的需求,其它的需求都可以通过这一种需求来获取。 在现实社会的威胁之下,教育内在的道德精神早已被后现代犬儒主义淡化,教育沦为了一种“表象”,教育中的人处于“生命如此之轻”的状态[2]。 这种生存意义的颠覆,无疑也逐渐使高等教育的目的被异化。
(二)生存价值的扭曲导致高等教育的价值媚俗化
在现今的高等教育中,后现代犬儒主义者在多元价值的冲突中怀疑价值进而质疑高等教育的价值,他们对高等教育的存在价值不那么确定。 他们认为,既然没有确定的价值,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还有什么是可以确定相信的? 海德格尔认为,生存的世界不是它自己的容器,也不是所有的存在者和存在者本身,而是指存在者整体于其中存在的如何[7]165。 世界在海德格尔的视域下,不是一个静态存在,而是不断动态发展的存在意义呈现。 “人的‘实体’不是综合灵魂与肉身、精神,而是生存。 ”[10]136世界把生存的无限潜在展现出来,生存意义呈现是生存展开的现实。 后现代物质生产运作方式带来的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并未让人生存的精神幸福感有很大提高; 相反,物质对人的压迫、人与人的冷漠,让人的心灵无处安放,生存的价值受到质疑,世界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怀疑与批判。 多元价值、多元文化的生存现实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冲击着人们的思维,使人理性生存的环境缺失。 现实经济化的控制,使生存向度偏离存在的本己价值维度。 人格在现实中严重扭曲,人的生存方式变得“真实的庸俗”,人丧失了精神追求,认为根本不存在道德准则。 存在个体被效率压制在“类存在”中,但即便是类存在,存在者也被钳制在经济化的物欲洪流中,存在精神被谋杀了,存在的心灵无处安放,存在者拒绝个体“形而上”价值在内心的安顿。 让存在自身本也是一种遮蔽[7]222。 高等教育者在“形而上”价值的陨落中无奈地退场,其人性中的高贵精神被罢黜,高等教育由此陷入犬儒主义的媚俗状态之中。
(三)生存实践的不信任导致高等教育的道德冷漠化
在实际生存中,人们先是体验到道德的失败,而后对道德的正确产生疑惑,进而在实际生存实践的反复失败后对道德的确定性持否定态度,开始对现实产生不信任。 无论是对现实的日常生活还是严谨的官方,他们始终保持着不信任的态度[3]51。 他们认为必须以虚伪的手段来保护自我生存,由此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被解构了,对道德不相信的态度弥漫自身。 不相信获得合理性的社会文化形态,现代犬儒者们甚至不相信有任何其他办法来改变他所不相信的世界[11]221。 人们既无法脱离那个连自己都不相信的道德教育价值生活,只好采用一种不拒绝的理解、不反抗的清醒和不认同的接受方式来平衡自身的道德冲突,随着时间的累积,对道德的冷漠冲斥了道德教育的内部[11]221。 在一些学者看来,普通人虽对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虚假、朽败等敏感问题心如明镜,但也只能袖手旁观、冷漠处理,久而久之这就成为对待其他事情或者整个社会生活的一种习惯。 现代犬儒们逃避世界,退守内心[12]。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生存方式会成为生存的真实状态,成为生存方式的表达,而当“有人莫名其妙的无聊”时,真正的无聊便开始了,这种无聊就像一片弥漫在绝境内、僻静的雾,把所有的事物、人、连同自身整体都带入冷漠的状态中[7]127。 后现代犬儒主义者沿着对道德的怀疑→道德的不确定→道德的不相信→违反道德→道德冷漠逐渐转变,渐渐陷入了高贵的超越价值丢失的无聊状态,从而把个人的精神需要降格为过度消费,通过奢靡性占有来获得补偿,产生亵渎他人、玩世不恭、自暴自弃、自轻自贱、自我放弃等颓废情绪。 后现代犬儒主义者对环境的异化与人性崇高精神的丢失放弃反抗,导致高等教育道德冷漠,出现不道德的言行。
三、高等教育后现代犬儒主义困境的超越
高校是在人生存实践的现实中构架的精神殿堂,它的成长挣脱不了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的羁绊,作为教育金字塔的顶层设计,高等教育更应当观照“人”,同时坚守科学与道义,观照“人”是设身处地地善解人意,也是教育主体地位的罢黜,是人的教育而非教育的教育; 更是科学与道义对人生存的真实体认。 诚然,面对新时代复杂而多元的社会,高等教育更应保持本真,在未来的发展中重新审视其道德的内在价值精神,从而弥补高等教育道德价值取向的内在阙如。 最为重要的是,要彻底摆脱将媚俗、虚无以及生存价值扭曲奉为圭臬的后现代犬儒主义的桎梏,最终实现高等教育内在道德精神的超越,突破后现代犬儒主义的困境。
(一)正确面对人的精神与物质需求
人在生存实践中,总会面对各种欲望纠葛,从而会产生选择困境。 老子就曾提出: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道德经》)面对名声、地位、财富、身体的需求,我们如何选择? 对此问题,西方古希腊犬儒主义和同时代的中国道家有着一致的观点。 老子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老子告诉我们,贪念是不可有的,过分投机钻营、竭力地追求外物必然会损耗自身,过度敛聚外物必然会因此而丧失自我。 知足就会生活简单而快乐,不会遭致屈辱,知足就会适度而止,因此人便不会遭致危殆,生存得平安长久。 早期犬儒主义认为对过多欲望的追求会阻碍人达至自由、幸福生活,有道德的生活才能给人带来幸福,因此他们视道德为标杆,对欲望的排斥达到极致,以此来获得自身精神的幸福。 而后现代犬儒主义之所以引发一系列道德问题,就是因为后现代犬儒主义者在欲望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混沌沉沦于世。 现在看来,古代早期犬儒主义的哲学伦理基础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消极的状态来应对改造社会的理想和使命,后现代犬儒主义者所盲目崇尚的是极端的犬儒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虚无与享乐主义,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而他们的言行举止更是对社会的一种嘲弄[13]。
早期古希腊犬儒主义追求生活的苛俭以达到德性精神富足。 这种秉持德性不为外物困扰的生存方式对当前的高等教育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古希腊犬儒主义者过于重视道德而忽略人生存的基本需要,这是违反基本人性需求的,它为古希腊犬儒主义的衰落埋下了祸根,终致其走向灭亡。 这同样对高等教育有巨大的理论启示。 在物质泛滥、道德沉潜的生存境域下,高等教育要让人们明白,面对物欲与精神之惑时,如何才能得到美善的生活:不在物欲洪流中丧失自我,但也要正视自身的基本人性需求,拥有健全的价值观。 正如道家提出的“少私寡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解决此类问题的高等教育方案。 所谓少私寡欲,寡即少; 欲即欲望。
指个人的欲望很小,少私寡欲的生存原则教育我们人生需淡泊素朴、节制欲望,以此来成就自身。 正如老子所言,“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我们生活可以效法天地自然运转的规律,不贪图个人利益,不为外物所累,以 “不自生”“外其身”,而 “成其私”,更好地发展自我。 这启示我们:要教育大学生依靠内心安静修养身心,看清世俗的名利,明确自己的志向,保持身心宁静以实现自我的理想。 同时,找到适当的物质与精神的需求平衡点,在物质与精神的相对适度张力下生存。
(二)重视高等教育中“畏”应对虚无主义的价值
海德格尔把本真的现身状态誉为“畏”,他认为,世间万物与我们都陷入了冷漠的状态,但这并非是纯粹的消失意义上的[7]129。 “畏”是对无我的背离,它背离于常人世界,而从公众意见中脱离、抵制平均状态的庸俗。 “畏”是漂浮游移的现身,在“畏”中启示着消除意蕴的牵绊,在畏中“畏之所畏者就是在世本身”[10]215。 在海德格尔看来,“畏启示无”,“无”揭示本身曾在,由此此在展现,“无”之源始敞开,人们才能停留于“存在者”那里,了解“存在者”的核心。 这种“畏”可以理解为对大道的“畏”,也即是对道德的“畏”。
在道德实践中,我们通常能感受到虚无在“畏”下被存在者悄然地化解,这可能也是海德格尔理解道德存在的特殊开启方式:通过“畏”实现[14]77。 所以,我们应在“应当”的层面相信并鼓舞道德存在,追求自身对美善生活的道德努力。 正如“畏”的存在,“畏”凸显了理性的价值,“畏”开启了无,正是在虚无的精神状态下,“无”更让存在者核心展现。 所以,虚无并不可怕,通过它我们能从中看到存在的本质,为生活其中的世界提供一种确切的道德内容。 直面存在的类本质,对物化现实否定和批判,使“存在”实现对本己的超越。
毋庸置疑,现代道德价值的失落,需要寻求存在的精神价值、回归人本质的价值,从而获得对物化世界的批判力量。 我们需要面向事情本身,从后现代犬儒主义对现实既无奈又不满和抵触的冷嘲热讽的态度中,我们看到了价值虚无化后、道德解构后依然存在“畏”的内在力量。 正是在虚无主义的表现下,让我们看到存在脱离了道德后虚无的可怕,“畏”由此开启了道德价值之门。 克服后现代犬儒主义高等教育的虚无,让我们更加坚定了道德的价值,必须让高等教育追求德性的幸福,回归生命的终极价值追求,超越后现代犬儒主义的价值追求。 高等教育要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彰显高等教育生命存在的本质方式,完整阐释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充分享受高等教育的快乐,真正体现高等教育的生存价值,从而积极地去探索高等教育的真谛,实践高等教育理念,主动抵制虚无主义的影响。
(三)树立确定的道德信仰
存在之思总是在寻求它的本真,但本真和非本真确实很难判断。 陈嘉映认为,沉沦是从本真状态沉沦[14]106。 海德格尔确实多次主张本真状态的本源性。 另一方面,此在又被说成是首先沉沦着,只是偶或通过畏的袭来进入本真状态”。 海德格尔确实通过“畏”来到达本真。 他认为:此在被“世界”和“他人”关联是此在的非本真表达,这种“被”,失却了最本己的特性。 此在的本真存在表达,是最本己的让自身对自身敞开出来,他认为通过这一本真的敞开验证了本真存在最原始的真谛,这种最本真的展现状态即生存的真理。 以此生存方式,才获得了真正的生存真理。 畏,作为此在存在的可能性之一,连同在畏中展开的此在本身一道,为鲜明地把握此在源始存在的整体性提供了现象基地[10]211。
后现代犬儒主义高等教育不是理性地批评现实,它否定道德确定性的存在,用非理性的虚无态度来否定高等教育的道德性,这促使我们重新反思道德问题的确定性。 在古代,人们面对强大莫测的自然,对很多不了解的事物心生恐惧,“畏”一直是人恐惧的根源。 这时的人们追寻神学来摆脱那一无所知的状态,人们寻获了神的道德,于是道德被懵懂地确定在各式神话中。 神化的道德同样作为道来支配人们的行为规范,成为人世的道德确定指向,人们依据神学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为,保持着一定的道德底线与确定性; 到了启蒙时代,神学被彻底的祛魅化,神仙消逝在人们的确定性中,人们又感到了虚无的“畏”。 人们调整了一段时间,在神离开后,神界代表的道德原则却没有从人间消失,道德依然存在于人们心中。 科学代替了神学,道德就潜入科学的理性世界中,成为理性的道德。
像神的世界里一样,在崭新的科学世界中,道德指引人的行为,在这个理性的世界中,有相应的确定性; 到了后现代强调非理性的时代,后现代犬儒主义这种生活方式代表着道德虚无的思想,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人间的“畏”,对虚无的“畏”。 在这种更为复杂的纷繁世界中,人们在丧失道德的生存痛楚下反思:在生活世界道德缺失中,非理性的情绪情感充斥世界,对付虚无的手段依然还是道德。 由此可见,在每一次表示确定性的“道”消失后,在“无”出现后,“无与无何有之乡中宣告出来的全无意蕴并不意味着世界不在场,而是等于说世内存在者就其本身而论是无关宏要,乃至在世内事物这样无所意蕴的基础上,世界之为世界仍然独独地涌迫出来”[10]216。 海德格尔正是在这种“无”产生本己的“畏”中,向我们呈献了确定本质的存在,真正的保护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它可发生在我们预先保留的某物本质,特别是在某物隐回到它本质之中的时候[16]。
道德期许人与人间本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无限意义的世界。 这是人类得以栖息的精神源泉,它是何等至真、至善、至美的确定性所在。 它是绝对的道德形而上的源泉,是人寻求终极关怀确定性的本性; 它超越人性的肉体恐惧以安顿人性的精神,畏存在于现身情态中[10]219。 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世,道德的达到有多种层次,无论哪层次,无论哪种价值形态的确定,均有道德的共通的确定性。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在无限中把握确定性的绝对的根基,让人的精神有其根: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
(四)合理把握高等教育现实与理想的尺度
承上所述,后现代犬儒主义高等教育的产生来源于生存境域中道德实践的失败,从而引发人对道德的怀疑以致背离。 需要反思的是,在高等教育中,我们需要适当把握高等教育的尺度,包括在生存的复杂境遇中,对道德层次的把握。 关于道德境界可以表述为一些层次,如:道德白银律〔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 道德黄金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之所欲,施与人(《论语·雍也》)〕; 道德白金律(人之所欲,才施与人),这些都是道德的原则。 当然,还有铜律、铁律等道德原则。 道德白银律是一种恕道。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就是推己及人的思路,即将心比心,自己不要的,不强加于人。
孔子告知弟子这种恕道,可以终身行之。 道德黄金律即忠道,即要求利他的行为,从“恕道”到“忠道”是从“仁”的否定到肯定的过渡,这一过渡表现了道德境界的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道德要求与道德实践有高低的层次,针对现实不一而足。 可见,在实际的高等教育中高校的道德教育在实际生存活动中需要有层次地推动,要适合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 高等教育不是一役之功,大学生成长的过程较为复杂,不能搞“一刀切”。 当教师把最高道德传授给学生时,学生的行为达不到最高道德标准,就会对道德产生怀疑; 当教师给学生教导的道德要求总是遥不可及的道德理想时,就会造成道德的虚无化,大学生对道德不再信赖,犬儒主义便会由此产生,高等教育的价值难以实现。
当人局限于现在未被发现的领域时,才接受总能把某个自身限制于这样或那样的范围内的尺度:无遮蔽状态的当下具体范围[17]。 绝对确定的形而上的道德存在有其合理性,而当高高在上的知识绝对压制有限的道德存在时,就会走向道德的反面,窒息了人的生存多样性,违背了多样确定性生存的“道德精神”,迈向了“道德主义”。 当一种道德主义成了道德的话语权,它就此变得不道德起来,如果被权力实体控制,就会形成破坏性力量,窒息道德精神。 现实生存拒绝抽象的僵化道德,不同的存在阶段,面临着不同的道德问题。 人不断突破固有限制,否弃不足; 道德也在人的生存中超越自身,追求美善的价值。
诚然,高等教育中诸因素是诸多独特的生存体。 把高等教育置于高不可及的神圣位置,超越了它的实际承受极限,使高等教育“顶天”而缺乏“立地”的选择,高等教育一味强调道德的最高奉献和牺牲,忽视高等教育内在层级及人的内在需求,是违背高等教育本质的。 现实生活是一种惬意的生活,当一个人把自己的心灵沉溺于存在的神秘之中,才明白自己不过是存在的卑微的腹语者而已[18]。 高等教育更加呼唤理性的平视目光,仰视和俯视都不适合高等教育主体性潜能的实现。 高等教育应是兼具道德理想与现实行为的和谐存在,将促进人性提升作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许苏民.论自由与责任:兼论反对价值相对主义和犬儒主义[J].福建论坛, 2001 (1)∶36-42.
[2]尚云丽.教育中的后现代犬儒主义阐释:基于海德格尔“构境论”视角的解读[J].教育学报, 2014 (2)∶21-22.
[3]龙成.当代中国犬儒主义思想研究:以网络媒介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5.
[5]周将军.从教化到拯救:以信仰教育化解当代精神危机[J].2008(5)∶18.
作者:尚云丽,陈丽,刘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