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大学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学探索

时间:2021年10月13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内容摘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始终将立德树人视为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全面育人工作。 为此,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进行全课程育人,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语文》在思想性上与思政课程具有高度的同行同向性特点,作为教

  内容摘要: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始终将立德树人视为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实施全面育人工作‍‌‍‍‌‍‌‍‍‍‌‍‍‌‍‍‍‌‍‍‌‍‍‍‌‍‍‍‍‌‍‌‍‌‍‌‍‍‌‍‍‍‍‍‍‍‍‍‌‍‍‌‍‍‌‍‌‍‌‍。 为此,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进行全课程育人,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学语文》在思想性上与思政课程具有高度的同行同向性特点,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功能,不断促进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 教学探索

大学语文教学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实施全面育人工作。 因此,作为培养人、造就人的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功能,不断推进大学生的育人工作,使他们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德才兼备、志向远大的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和接班人。 显然,新形势下,高校发挥各学科优势,开展课程思政,进行全课程育人,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面向除语文教育专业外其它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是具有工具性、人文性等特点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学好本专业其它课程奠定基础。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和古今中外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由于《大学语文》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与思政课具有同行同向性的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探究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此为抓手,实施课程思政,做“课程思政”的排头兵,[1]实现寓德于教的目标。 现就《大学语文》实施课程思政,谈谈一点看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通常以体裁形式进行分类排序,按照“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从古到今,从中到外”的顺序进行组织架构。 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可以依据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题材和主题重新建构课程体系,形成系统化的“课程思政”内容。 在课程设计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和学生成长发展的职业核心要素,将教学内容按照主题进行分类选择和重组,供课内外熟读精思,同频共振。

  这为开展德育教育,实施课程思政,奠定基础。 例如在选择内容时,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切入点,在课内外学习活动中,选择《诗经·无衣》、辛弃疾的《摸鱼儿》、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等篇目,在爱国思想的熏陶下,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爱情观”为切入点,将白居易的《长恨歌》、王实甫的《西厢记》、舒婷的《致橡树》、叶芝的《当你老了》、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篇目放在同一个主题下,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并倡导女性懂得自信、自强、自爱。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以“生命观”为切入点,选择司马迁的《项羽之死》、食指的《相信未来》、宗璞的《哭小弟》、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蒙田的《热爱生命》,在品读经典中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否定世俗功利的生命观、及时行乐的生命观、沉溺情爱的生命观,引导学生在有限的生命中,不断实现自我价值,“做一个充满博爱之心与利他之心的人”[2],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中,通过多个主题的系统的联动,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为实现课程思政和育人目标奠定基础。

  二.挖掘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囊括了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作品和名家名篇,这些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教学时,教师应以文学篇目为媒介,在审美交流中将隐性的思政元素显性化; 在探究交流中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弘扬中国精神,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正确信念,真正实现育人目标。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是一位最具个性又最具魅力的人。 在讲授他的《秋水(节选)》时,首先围绕庄子进行思政资源的挖掘。 在交流中,使学生了解到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乐天安命,不为世俗羁绊。

  他的一生,生活虽然贫困潦倒,但始终淡泊名利、鄙弃功名富贵,力图守住自我独立的人格。 他的这种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保持人格独立的精神,使学生获得启示,让他们懂得在面临人生诸多不如意时要保持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在面对现实生活的种种诱惑时要不忘初心做好自己。 庄子是一个善用寓言讲故事的人,在《秋水(节选)》文中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了河神与海神的故事。

  课上,教师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汪洋恣肆的语言文字,围绕如下问题——“河伯看到什么景象后,而洋洋自得? 河伯见了北海后,为何又望洋而叹? 河伯如何进行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 从河伯身上我们获得哪些启示? ”,据以展开探究交流,学生从庄子的智慧中,获得精神指引:“谦受益,满招损”、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中国内敛含蓄、谦逊平和的文化精神,做到将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相融合,落实课程思政内容。

  在讲授司马迁的《史记·垓下之围》中,学生不仅能从作家司马迁身上获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从作品对英雄人物“项羽”多场面、多角度的精神塑造中,感受其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 同时,从项羽失败的教训中,让学生懂得“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它关乎政治集团的生死存亡。 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安康幸福,这个政治集团才能安身立命以至繁荣兴旺。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三.创新教学手段

  为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可以采取多种融合手段进行切入。 首先,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切入点,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对教学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丰富课程思政。 其次,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和社会时事热点为切入点,因势利导,自然渗透思政元素。 如在讲授蒙田的《热爱生命》时,正是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为紧要的时期。 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统一指挥下,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积极进行疫情防控。

  为了向学生讲好战“疫”故事,传递中国精神,使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在教学设计中,从课前导入再到具体文本解读探究,都紧密围绕疫情防控的社会热点,通过出示案例、分析案例:“不畏生死,敢言求真”的钟南山、“拼渐冻生命,与疫魔竞速”的张定宇,向学生传递奉献精神、敬业精神、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家国情怀、有远大理想、有公民责任、有担当作为的人。 再次,以课内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将学生划分若干学习小组,通过开展古诗词经典诵读活动、微剧本创作活动等,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最后,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特点,在新课导入、讲授文本和拓展延伸等环节中,适时引入相关的影音资源,可以不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 如在每次课前给学生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经典诗词音乐,在“和诗以歌”的传统+现代的融合中,领略诗词之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讲授辛弃疾的《摸鱼儿》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辛弃疾的爱国情感,给学生播放《中国古代名人圣贤——辛弃疾》视频,在春风化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影视论文发表语文教学中电影文学的欣赏方法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大学语文》课程不断改革发展的需求,为其他课程的探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同时,课程思政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思政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课程思政改革。

  参考文献:

  [1]张扬.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06).

  [2]黄大军,苏芮.抗疫电影《最美逆行》的伦理主题解析[J].电影文学,2021(01).

  作者: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