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0月19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体育素养培育与提升有助于实现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和终身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制度分析法等,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基点,从剖析学校体育体制、竞技体育体制等出发,阐述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原因,分析培养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社会学意义并提出一应对策,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助力。
关键词健康中国;青少年;体育素养
健康中国战略是健康中国理念、思想和目标的理论化、制度化和政策化[1]。健康中国战略涉及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关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营养的摄入与输出、身体的健康医学诊断、亚健康水准等等,同时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在此战略中起到统摄作用。但是,我国青少年近30年的体质下降与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背道而驰,青少年体力活动不足引发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造成社会成本的巨大损失[2]。
体育教学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考
健康中国战略突破了医疗水平实现健康的唯一途径,并强调体育在现代生活方式中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将健康话题、体育运动置入青少年生活方式中,实现体育之于青少年全人教育的功能是一个时代课题。立足中国青少年现实的健康问题,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是治疗亚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能成指数的节省医疗资源的消耗,且能够与个体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事件相关联,形成个体健康的生活生态系统[3]。
《“健康中国2030”刚要》中提出建立体育融合发展机制,促进体育高质量发展,积极突破固有模式,与医疗、教育、交通、旅游、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以多元融合发展的态势,促进体育事业与人民身体健康的高质量发展。青少年作为人民中最具可塑性、最具潜力、行为辐射性的群体,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对解决当前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蔓延的健康水平现状具有长远、战略性的意义。青少年体质健康既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亦关涉亿万家庭的福祉、国家与民族的未来[4]。
1相关概念界定
1.1青少年
有关青少年的概念,结合本文研究对象,青少年应是具备学习能力且最具可塑性的在校学生和具有行动能力的青年和少年。结合健康中国战略,研究认为青少年的概念不同于人口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应当与社会学范畴更为接近,社会学认为青少年概念应与责任承担、生活质量、健康生活方式及传播、身体健康水平等向度有相关。
随着我国科技、医疗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青少年婚姻和就业年龄段后移,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身体、心理和事业的年轻态,所以在青少年的年龄和概念上有了很大的收缩性,甚至把35、40岁以内的人都归为青年人。研究认为青少年包括在校学生,以及准备和正在承担家庭、社会责任、以追求身体健康为目的、养成并传播健康生活方式的群体。
1.2体育素养
体育素养与体育学科素养相近,两者均来源于素养,为了更好地执行关于素养的培养又衍生出核心素养,后来又进一步细化为学科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是根据学校的场馆设施进行的有关体育技能、知识等的培养,并在此过程中塑造学生有关体育的关键品格和体育学科的相关能力。体育素养与体育学科素养相依托,强调体育的生活化,强调体育是根据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同年龄段有关身体健康科学的体能需求、克服环境因素积极投身体育运动的身体锻炼,是现阶段,除去医疗投入实现身心健康的必要途径。
从以下三个维度理解:
1)体育的物质维度,属于实现身体健康功能的手段,比如体育技能、体育知识、身体健康、健康知识与行为的学习与传播、体育运动参与的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与传播;2)体育的精神维度,比如体育品德与情感、有关身体运动的文化;3)体育精神,这三者中体育精神起到统领作用,体育精神来自一定强度运动量和体育比赛及相关经历,经过长时间积累形成的对相关体育特有的精神产物,比如赛场上表现的敢打敢拼、不畏强敌、团结合作、比赛规则意识等,这些精神一旦被认同,就会主动参与、并很大程度地将运动融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能很大程度转化为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不局限年龄、场所,有着宽泛的发挥空间,个体所形成的体育精神对自身、家庭和社会关于前两个维度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起到统摄作用。对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是新时代将“主动健康”具体化的有力回应。
2现阶段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实质上是身体、心理和精神的同步成长,与学校教育体制、竞技体育体制、制度、社会环境及文化建设等要素的关系极为紧密,其中,学校是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的主场地,也是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的关键场所和时间段。体育之于青少年身体、心理、精神上的塑造功能受阻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从以下学校教育机制、竞技体育体制、体育的社会认同三方面进行分析。
2.1竞技体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
面对我国青少年体质现状和竞技体育的窘境,学校教育和竞技体育都应该承担责任,学校教育追求以高分数为主的应试教育,竞技体育以追求奖牌数量和排名为荣,花重金建立的体育场馆只为一些极少的顶级赛事的举办所准备。有喜欢看的体育比赛吗?认为奥运会跟自己有关吗?父母经常锻炼身体吗?有固定的身体锻炼的运动项目吗?我国竞技体育将体育所具有的最直接的健身、娱乐、休闲等功能就像竞技体育的动作一样被“举国体制”局限在了那一小部分的人群中。
诚然,竞技体育以外的大众不需要直接参与竞技体育比赛,但是奥林匹克想要传达的体育精神一定不只是赢和为了赢,并且奥林匹克文化一定不是局限在竞技体育领域,应该让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效结合,用奥林匹克教育影响我国的青少年,将其与民族意识、家国情怀高度融合,将奥林匹克精神为我所用,我们要生产我们自己的文化。在面对文化、政治、经济、种族等歧视和侵略时,我们能够坚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等。让崇洋媚外停留在过去、支持国产不需要呼吁等。
2.2学校教育体制中青少年体育锻炼强度长期缺乏
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学校教育体制,正引领现代科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大步迈前,但与体育似乎关联不大。科技时代引领的生活方式使得青少年缺乏身体活动已经是常态,而且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不仅不喜欢身体活动,而且对“体育”也越来越疏远,更没有体育锻炼的冲动和热情,因此缺乏克服疲劳、挑战极限的勇气[5]。
我国的GDP增长被证明是以长期的、有意无意的健康改善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伴随粗放式经济发展出现的种种弊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健康的认识已从原本的消耗性行业转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建立各种保障人民健康优先发展的制度体系,把健康优先具体要求细化到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之中。健康投资被证明是人口压力转化为长期发展优势的前提,因为健康不仅能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还可以增加劳动时间。研究表明,健康人力资本是教育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基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教育人力资本[7]。
学校体育教学为紧跟时代对学校体育教育的需求,先后进行8次教学改革,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本质上,以及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模式等等,基本上是无可挑剔。但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证明:在制度和体制面前,学校体育课程课改的趣味性、家长和学生对健康的需求等没能够冲破规制。现代学校课程的改革更趋向于课程的趣味性,以此来吸引学生参与运动技能、促进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和运动技能形成,以此来提高学生体质、增进健康。
事实证明,青少年体质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是下降的。部分青少年甚至是抵触运动过程中的坚持、刻苦、疲劳,不进行一定体能的运动,那么有关身体的运动能力和精神方面的可贵品质:如坚强的意志、勇敢的精神、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自信心等等品质的培养更无从谈起。
2.3体育的社会认同度较低
首先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低,其次体育人的形象有待提高。建国初期,国力有限,“举国体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发挥竞技体育的政治效应,实施金牌至上。首先肯定“金牌效应”的政治作用。但同时,这种近70年的“举国体制”高度行政垄断性质的体制压抑了创新精神,也使整个国家承受着巨大的制度性成本和代价,包括人文成本、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这个将体育资源高度集中的制度不但造成我国竞技体育的窘境,而且使得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各自为政,业余体育与专业体育断裂,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难以衔接[8]。这使得竞技体育只是服务于政治,体育的教育功能、健康功能基本被抹杀,体育精神只局限在竞技体育项目和竞技场。
与此同时,由于竞技运动员过度追求运动成绩,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文化程度不够出现的有损运动员形象的丑闻比比皆是,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比如社会对体育工作者的印象还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武夫思想”等;近些年因体制出现运动员罢赛、亵渎比赛、球场暴力等现象使得社会接受较多的体育负面信息,这些信息被接受起来都纳入到了体育行业,再加上功利心越来越重,冠军相对来说太少了,体育行业的收入甚微,体育产业发展程度较低,所以社会认同度较低。
3青少年体育素养培育策略
3.1创建以竞技体育为主的体育技能与体育精神文化引领,将奥林匹克精神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相融合,形成政策主导、媒体辅助的体育文化建设体制,赋予竞技体育运动员与体育教师、更多体育参与者共建、共享体育文化体制机制,形成体育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维度联动机制青少年正是人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首先,关于身心成长的需要,青少年需要主动参与,更可以说是让体育运动充满吸引力,主动参与其中,与运动成绩好坏无关,以运动为荣、视锻炼身体为自身权利的维护。
其次、对青少年成长的信仰、信念的锻炼,体育精神的熏陶,这种精神文化的成长,不仅需要主动参与,更是需要特定强度的积累,以此形成的环境会成倍的、积极的吸引他人、影响他人。希望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带领下能够扬体育之正气,充分发挥其榜样的力量,让青少年参与到体育的“共建、共享”,将我国竞技体育成果形成的体育文化深深影响青少年一代,成为引领体育行业健康发展,在提高个人竞技体育水平的同时注重个人思想道德水平,让竞技体育展现的不仅仅是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更是生活中令人感受到如沐春风的风雅绅士,增加行业魅力。
在这种风气的引领下让运动员、体育教师不仅是运动场上的娇子,更是生活中受欢迎的同事、朋友、同行。体育作为一个具有集合效应的文化活动,通过一定身体运动,将人的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统御在一个“全人”的教育过程中,且使这种体验式教育反馈为自身改良的反思和行动。[9]体育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多维度的。体育被细化为各个项目,体育项目只有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时,其影响力才会更加强烈和持久。[10]
关于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的时代课题,人应该是主动的,体育运动是手段和途径,怎样促使青少年主动地参与,怎样“寓教于乐”,只有参与运动,真正地将运动与自身生活相融合,使青少年融入“共建、共享”理念,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11],体育-教育深度融合的多维联动发展机制,多层次、全方位保障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另外,青少年需要具备体育精神,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远比体育教师的讲解和动作示范更有说服力,他们需要体育专业技能方面的榜样让他们崇拜和喜爱,这种宣传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效果无疑是最好的、最有说服力的。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用在促进青少年身成长无疑是最有意义的。
里约青奥会的成功举办就是最好的实证。里约青奥会最成功之处就是打造了一场二十万青年人参与的青春聚会,共175000名儿童通过“学校儿童上学项目”参加了青奥会,通过体育公园设置的“学习和分享小屋”分享了各类引人入胜的体育宣传教育活动,所有的公园和体育场地拥有一种美妙而充满活力的氛围,阿根廷各地数百万儿童受益于奥林匹克教育项目,并在2018年开展了大规模的公众参与活动。[12]这次青奥会体现了奥运会回归文化教育,面向大众的改革精神。为竞技体育遗产体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教育价值的发挥扫清了障碍。
3.2强调以学校体育体制改革,引领体育与保险实务制度机制的形成,积累数据、促进体育与保险实务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体育始终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实行起来安全最重要。在过去的学校事故案例中,学生一旦在体育课上出现意外或者伤害,学校和体育教师负全部责任。因为体育课和体育测试中引起的意外伤害事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其恶劣,造成体育课乃至体育行业始终摆脱不了尴尬境地。跟体育老师聊天聊到意外伤害怎么办及害怕的程度,体育老师说:危险的事情一律不做。肩肘倒立可能会因为手臂、腰部力量不足会摔倒,可能伤到手臂、颈部,后果可大可小;像三大球(足、篮、排)运动中因身体对抗带来的风险更大了。
那么危险这词的定义怎么判断呢,那结果就是,对抗性的基本不做,强度大的尽可能不做,以表演、运动技能练习、游戏性的传授健康知识等安全形式。但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身体伤害方面的保险来保障受伤后的治疗、残疾后的生活,那么这些因体育课或体育活动所带来的意外带来的社会影响必定会大大降低。但是运动带来的意外伤害事件是不可避免,但是如果一味地用趣味和乐趣、兴趣等等哄着的方式教育我们的这些革命后代,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才标准会是怎样,这必然导致现实跟时代呼吁与要求大相径庭。
4结语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升级、老龄化社会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实现人口红利的提高,健康必定越来越被重视。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理应接过新时期体育健康功能的接力棒,创建“主动健康”、“大健康”理念,带动国民生活新风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为未来社会做贡献,打好健康的身体基础;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对个人、家庭、社会等未来健康具有统摄作用,对体育物质、精神维度及体育精神的传播有着体育教师和社区指导员替代不了的作用。青少年体育素养的培养这一命题是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顶层设计,是对家庭和社会、体育与其他领域起到渗透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并且能够实现由健康带来的个人、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和多维度福祉,实现体育促进身心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参考文献:
[1]李滔,王秀峰.健康中国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卫生经济研究,2016,(1):4-10.
[2]王正珍,王娟,周誉.生理学进展: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1-6.
[3]Li.F,LiuY,ZhuW.China’schallengesinpromotingphysicalactivityandfitting[J].lancet,2016,388:1278-1279.
[4]张业安.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媒介责任:概念、目标及机制[J].体育科学,2018,38(6):14-26.
[5]王晖.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因融合契机[J].首都体育学院报,2018(3):204-208.
[6]徐祖辉,谭远发.健康人力资本、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4,(6):21-28.
[8]卢元稹,于永慧.我国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硅谷、展望及应关照的社会事实[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9,(1):1-6.
[9]RnulfSeippel.TheMeaningsofSport:Fun,Health,BeautyorCommunity?[J].SportinSociety,2006,9(1):51-70.
[10]周文杰.游戏:作为哲学研究的阿基米德点[J].学术研究,2011,(7):32-37.
作者:申琼,郑继超,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