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0月25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内容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推向前进的当下,一线教学呼唤高效的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在探究高中语文教学策略,改进语文教学方式和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本文第一部分阐述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借用实践方法进行分析,详细论证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操作模式; 第三部分探讨合作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并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合作学习 语文教学 运用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规定》中特别提到合作学习,《规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从政府文件规定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课程标准设置,可见我国上层教育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 也正是如此,合作学习被迅速运用到课改区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在十多年的课改实验中,各地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式,如山东的杜郎口“10+35”模式,山东省昌平二中的“271”模式,江苏省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等,所有这些成功的教学模式里面都有合作学习环节。 在实践中,合作学习方式也不断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爱。
语文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课上情境教学的实践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合作学习的研究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结合前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及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利用合作学习的理念,用之于真正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将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研究理论基础
合作学习并非我国的独创,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对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被人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合作学习理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2003年)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提出了“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要求。
《学记》中曾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它的表层意思是讲独自封闭学习的局限性,而深层含义则是在强调合作与交流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建构主义者认为,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思维、个性和理解力的差异,导致了知识建构意义的差异。 但无论何种建构方式,这种建构过程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思维与接收能力。 因为学生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的行为并不是囫囵吞枣式的被动接受,而是经过思考主动进行的。 并且,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需要内化和同化,而非直接呈现。 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形成个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组员交流与探究的过程,这样才能形成多元化的回答和思维碰撞的火花。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展现的思考、合作、交流和展示过程,就是学生在对知识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再根据旧有知识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的过程。 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建构新知的有效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
二.实践方法分析
高中新课改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协同能力,以取得共同进步。 同时,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其特殊性决定了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特别是从语言的工具性角度考虑,恰当的表达与交流十分重要。
小组的合理建立是课堂进行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该先掌握学生学习、性格、爱好等情况,给学生分层,初步分组后细化小组配置,确定组长,并对组长和组员进行培训,教授管理方法和具体合作学习的操作流程。 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针对某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首先就要培训学生,并且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做到分工明确。 例如,谁负责解释题目的含义,谁负责文字的书写,谁负责补充缺失的部分等等,要求各个小组成员都要做到任务熟悉,分工明确,同时还要合作解决问题,不能由某位同学包揽任务。 教师需要使问题明确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操作,在探究问题时,明确了总的方向,就不会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空谈。
课前的合作学习,表现为课前互助预习。 教师将本堂课的预习任务分配给各小组之后,通过目标奖励的方式激发小组成员的预习积极性,促使小组成员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地相互督促和帮助。 作为合作学习的统筹人,教师首先要精心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内容必须和新课内容一致。 可以尝试拟定预习大纲,细化提纲内容,尽可能详细地列出学生在预习时需要掌握的目标内容、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需要展开进行讨论的思考题。 教师将布置好的预习内容分配给每个小组,明确预习的内容和意义,要让学生负责任地完成各自小组的任务,要求所有小组成员必须合作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提出个人的见解,并通过组内合作交流讨论,上升为小组意见,形成对预习任务中问题的一致看法,最终使全组同学都能掌握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 老师也可以监督检查各组的探究进展情况,甚至可以加入小组探究,形成师生合作模式。 此外,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保障,时间的合理把握非常重要。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的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熟悉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能力层次。 最后,各个小组汇总,确定完成预习任务。 根据反馈的情况,组与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组际交流探究,达到更大范围合作学习的目的。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具体情况来确立合作预习的检测方式,可以让学生当堂回答用PPT展示出来的检测题,可以是教师随机口头提问相关的知识,还可以让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预习成果。 检测的时间可以根据课堂进度而定,检测完之后,教师应及时给予适当的点评。 可以评价小组成员在合作中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认真态度,表扬其最终的成果,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教师点评应该客观,要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知识,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合理的地方,老师要给予引导和指正,这样更能促进学生今后的合作探究,从而实现长效激发学习兴趣。 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自评,师评,小组评等,无论评价方式如何,都要避免过于单一机械,应该综合各种元素和参考条件公正评价学生的成果。
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文章,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很难靠单个人的力量深度把握文章的思想,这就需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助力探究。 语文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学习方法,包括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法和小组合作表演法等。 合作表演法是学生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内容,合理地分配角色.揣摩人物的情感,模仿教材中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还原事件经过的一种合作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故事性情节性强的文章,如《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 学生们在表演前以课文为依据,按需要自主改编台词,共同斟酌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互相揣摩思想情感,达到情节的合理流畅。 小組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仅增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友谊和团结,而且通过表演,让文言文变得有趣好玩,更能激发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更好的表演去展现自己。 同学们之间在合作中相互的补充建议和帮助,也能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力。
曾有两位中学语文教师同课异构《归去来兮辞》时,笔者发现两位老师都在合作探究环节设置了陶渊明为何归隐的问题,但因为两位老师对问题的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效果也有差别。 第一位老师直接设置了问题:“陶渊明为何要归隐? 请各小组合作探究后回答。 ”第二位老师在问题前设计了一个引导:“根据前面的小序,我们了解到陶渊明是主动辞官回乡的,那么我们就很好奇了,古代文人学子都是学而优则仕,汲汲于功名富贵,可是陶渊明为何与大家不一样,不想做官想回家呢? 请同学们结合《五柳先生传》和课文下面的注释,从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来谈谈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
相比较而言,第一位老师提出的问题比较笼统宽泛,没有明确的指向,学生虽然有话可说但是会略显空泛; 第二位老师的问题设置得不仅明确,还能引导学生学会从哪些材料,哪些角度来看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完成预设目标。 最终从课堂反馈的效果来看,第二位老师的课堂效果更好,学生的回答能够抓住重点,很精彩。
三.意义与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采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对于教学相长很有必要。 只有切实做到科学规范小组建设、明确设置课堂问题、任务分配责任到人、合理安排探究时间、严格监督课堂纪律、评价激励方式多样等,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改进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针对文章的特点进行合作方式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才能将合作学习的优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达到最优化。
合作学习让老师由主讲变为主导,改变了老师传统“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 那么,如何导,导什么等等都是老师需要考虑的问题,老师就是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提高了教学钻研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将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相结合,创新合作学习的实践方式,那么合作学习将成为课改中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时代在飞速发展,学生的认知在不断进步,合作学习的方法也应当符合学生的需求。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与时代同步,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够绽放异彩。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理念析要[J].山东教育科研(济南),1999(12):8-10
[2]于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巧方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3]刘玉静,离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刘翔飞;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罗定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