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土木工程专业课思政元素融入的实践与探讨

时间:2021年11月17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的快速推进,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工程与社会、自然的矛盾愈发显著,提高工程教育与课程思政因素的契合程度变得至关重要。在大思政背景下,育人理念、正确的价值观贯穿教育全局,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土木工程专业的路基路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的快速推进,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工程与社会、自然的矛盾愈发显著,提高工程教育与课程思政因素的契合程度变得至关重要。在“大思政”背景下,育人理念、正确的价值观贯穿教育全局,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土木工程专业的“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为对象,研究其系列课程体系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实践情况,并依据实践过程和效果,得出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元素特点,为工科相似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土木工程专业课;实践教学;大思政

思政教育论文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更需要稳扎稳打,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课程的育人作用,大力推动教育事业新领域完善发展,习近平同志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人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

  为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新局面[2],本文以路基路面实践教学为例,凝练思政目标,挖掘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与“教书育人”有机结合,以学生的思辨力、判断力、意志力和执行力作为培养目标,总结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背景下教育的特点与方法,为新时代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思政教学论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工科教育融合“课程思政”的目标

  课程思政即“全课程育人理念”,它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科、全课程育人模式,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效应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4]。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方向指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形势,是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与完善的必经之路[5]。

  其核心目标是在课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即通过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自身修养的感化以及道德观念的引领,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作为教学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的全部领域。土木工程作为工科中的典型专业,应针对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包括课堂授课、作业布置、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的广域化范围内发掘潜藏的课程思政要素,遵循“知识—能力—德育”三位一体的原则,通过新颖的课程结构和授课方式使学生切身体会工程、自然、社会中千丝万缕的联系。依托德育塑造学生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对当代工程师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工作中精益求精,发挥工匠精神,最终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6]。

  二、课程思政课堂设计

  “路基路面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核心专业课,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较为枯燥,对专业知识消化吸收效果一般,将“课程思政”引入授课中并添加一些新鲜元素具有一定成效。

  (一)工程伦理要素授课引入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科教育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是以提升工程师的责任意识作为教育中心地位的首要问题,在工科专业课中引入伦理学教育对学生的品质培养、责任感培养意义深远。在课堂授课中引入典型工程伦理案例与学生讨论分析,如怒江水电开放的引导案例、核事故信息公开案例等。提出一些工程伦理问题,通过辩证的思维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切身感受工程中存在的矛盾以及分析化解此类矛盾方法。通过周期的形式引入伦理学知识拓展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态势滋润学生的心灵与意识,让学生在工科专业课外还可以学习到专业的工程伦理知识。这种伦理学互动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白未来工作不只是局限于“如何去做”和“应当做什么”,而更加趋向于“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学生成为个人成就感与生活幸福感并行具有服务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二)引入著名建筑激发学生专业热情

  路基路面工程授课不能照本宣科,在讲到路面设计时,介绍生态环保公路并附注成功案例,如素有“地质博物馆”之称的哀牢山脉和无量山脉公路与自然相协调的设计理念,公路优美的线形与起伏的丘陵和梯田相辅相成,瞬间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这种设计贯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如今很多工程的设计恰恰违背了这一理念,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同时如何正确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通过德育方面知识的介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种实际工程范例,容易被学生接受提高授课效率,也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做工程还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精益求精,道路的选线以及路面结构设计都容不得半点马虎,正确的选线及放坡才能使山体与公路浑然天成。优秀的工程杰作是可以流芳百世、造福子孙后代的。在理论授课的过程中,穿插多元化的德育因素,给学生的思想观念上一次“瑜伽”,可以传授知识,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全育人互动“翻转”式教学引入德育因素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授课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也可以促进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吸收。“课程思政”并非从思政课程中照搬思政,而是从现有的课程结构中深入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全育人的教学理念进行课堂“翻转”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主客二分”形式,课后布置作业开展课下自主学习,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方式收集资料,每堂课抽出一定时间让学生介绍一项工程,从工程、社会、自然等角度入手,讲解自己的理解与感想,并给予点评。

  每节课以这一形式作为开场,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引入德育元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互动式“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理解程度,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理想信念、道德意识。

  (四)利用课程实践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为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增强专业知识感性认识,大多数工科课程设有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实验等教学环节。相比从抽象的理论概念和逻辑中发掘“课程思政”因素,实践教学环节具有一定特殊性,课程实践更考验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协同互助能力以及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涉及的“课程思政”元素偏于模糊不易凝练,这需要教师充分发掘“隐性”思政资源,使其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形成协同效应,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健全人格、思辨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课程实践期间,教师带领学生到某县道路施工工地进行实习,由带队教师和工地人员给学生介绍施工技术以及相应专业知识,并由施工人员现场操作施工设备、讲解施工工艺流程,学生进行现场体验。在实习的过程中针对施工对自然破坏的话题,将课程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开展研讨性学习。

  设计展开讨论,主题是施工造成的人为破坏应该如何进行避免和修复,在本次实习后将此次研讨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分组设计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与思考,运用学习的专业知识,考虑交通量、成本、地形等因素,设计利益最大化且美观的方案。在参与过程中,有些学生甚至找施工人员借图纸进行分析讨论,在原有的图纸上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然后对学生方案进行点评和纠正,最后进行总结讲解。此类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拓宽了专业领域知识,学生对工程、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了独到的理解,这对以后从事专业领域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

  (五)基于伟人精神的学生红色德育教学

  在课程实习之余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有名的马玉祥纪念馆,旨在依托前人为祖国奋斗终身的事迹感染学生的民族认知,以红色德育滋养学生的心灵。马玉祥是一名民族英雄,在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抗美援朝期间在艰苦卓绝的第四次战役中救出了一名朝鲜儿童。通过参观马玉祥纪念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发扬革命前辈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无论是革命还是工作都需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并为之奋斗终身。在繁重的学业之余放松学生的头脑,吸收一些历史文化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三、工科教育中合理融合“课程思政”的途径

  (一)把握工科专业特性,有机融合思政因素对于工科专业课,“课程思政”授课不是将思政生硬地引入到课堂之中,也不是授课后对思政进行总结,而是在全程授课过程中,巧妙引入思政理念,达到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通过绵绵不绝的思政成分滋润学生。在坚持原有的工科授课特点的同时,充分挖掘道德伦理、职业标准、法治意识、团队协作、工匠精神、社会责任、道德规范等要素,达到对学生以专业知识为起点,全方位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充分发掘思政因素,加强学生感性培养借助工科专业课与工程实际相接轨的特性,教师凭借主观能动性,基于专业知识、教育理解、自身修养并结合专业文化特点,预先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研讨、交流、测试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课程思政”,并顺水推舟发掘多元化的德育因素。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学科文化的熏陶和洗礼。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情感、从事专业的热爱、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理性培养的基础上将全育人的理念贯彻到“课程思政”全程,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目的。

  (三)实践出真知,发掘实践中的隐性思政工科专业课的初衷是让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所以工科专业课的学习最终还要以实践作为归宿。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工程实践中的主要矛盾,发掘工程实践中的隐性思政因素,实习中德育教学既要“讲出来”,也需要学生“做出来”,通过巧妙教学方案设计让“课程思政”因素与社会、自然、人文等方面展开良性互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学到知识、开拓视野、训练能力和积累经验。对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从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实习入手与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合,“课程思政”全程贯穿是今后授课的大势所趋,是开展全域、全息育人的有效途径。

  (四)学习伟人精神,发挥前辈榜样作用任何一门专业都是几代人接替累积的成果,“读史使人明智”,从前辈的事迹中汲取经验、道理等养分是一种有效的立德树人方式。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发展相结合,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从“课程思政”的角度,在授课中引入科学事迹,讲述前辈探寻真理的艰苦历程,通过前辈的真实经历来影响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间接地起到教化作用。发掘伟人前辈精神对学生开展教育,推动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更高的意志力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6).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2).

  [3]蒋红雨.课程思政的教与学[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6).

  [4]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

  [5]于贺,鲁丽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4).

  [6]董勇.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5).

  作者:徐永丽,韩春鹏,程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