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剑桥大学学术交流馆员发展机制研究与启示

时间:2022年02月22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基于知识交流论及知识地图理论,阐述图书馆学术交流馆员的岗位设置具备一定的理论依据。针对我国学术交流馆员缺失的问题,从战略规划、培训发展模式、培训项目特点、REF细指标分析四方面论述剑桥大学学术交流馆员培训项目发展特征。同时,探求其学术交流馆员发展

  [摘要]基于“知识交流论”及“知识地图”理论,阐述图书馆学术交流馆员的岗位设置具备一定的理论依据。针对我国学术交流馆员缺失的问题,从战略规划、培训发展模式、培训项目特点、REF细指标分析四方面论述剑桥大学学术交流馆员培训项目发展特征。同时,探求其学术交流馆员发展机制的借鉴价值,提出四方面参考性建议: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制定图书馆学术交流战略规划方向,设置专职学术交流岗位;顶层设计详细完善的培训发展机制;开展年度职业发展评估计划;认真研读学科评估细则,开拓学术交流服务新思路。

  [关键词]剑桥大学学术交流馆员图书馆培训职业发展

教育教学论文

  1引言

  越来越多的学术图书馆意识到,促进学术交流已成为图书馆的天然使命。早在201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就将学术交流视为学术图书馆的十大主流趋势之一[1]。现如今,期刊和图书出版为特征的传统学术交流生态,正受到开放存取、数字出版、同行评审、学者博客论坛、社交媒体等多种新型学术交流模式的极大冲击。荷兰的乌得勒支大学(UniversityofUtrecht)于2015-2016年专门实施了一项“学术交流革新”调研,旨在从科研全生命周期视角,即创意、分析、撰写、出版、传播和评估全维度,来探究学术交流的创新巨变对研究工作流程的深度变革[1]。

  同时,科研人员对新兴人文研究工具、科研数据仓储、数据分析及数据可视化等技能提升的需求也空前高涨。国外众多大学图书馆纷纷调整学术交流职能,增设学术交流馆员(ScholarlyCommunicationLibrarian),并于实践中构建起日趋成熟的学术交流馆员培训项目,得以合理规划学术交流馆员的职业生涯,有效保障学术交流服务的高效运行。笔者于2021年2月25日-3月2日,通过网络调研我国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术交流服务现状。相较于国外迅猛发展的学术交流馆员发展实践,我国仅有少部分双一流高校涉足了开放存取、机构知识库、数据管理等学术交流服务,且多由学科服务部、研究支持部的学科馆员负责开展工作。

  绝大部分的图书馆员,对顺应科研环境巨变而产生的学科竞争力分析、学科前沿分析、科研数据管理、数字人文等创新服务缺乏了解,或不明确应加强哪方面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来保障学术交流服务的顺利开展。长远看,学术交流核心能力的缺失,不仅不利于馆员自身职业生涯的合理规划,更是图书馆成功打造一批与时俱进优秀人才队伍的一大障碍。因此,对学术交流馆员发展机制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理应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2学术交流馆员相关研究回顾

  2.1学术交流馆员岗位设置分析

  2006年以来,随着学术交流环境的不断变化及对学术交流工作的日益重视,英美国家的高校图书馆纷纷增设学术交流办公室、学术交流中心等部门,并设置学术交流馆员、机构库馆员[2]、数据馆员[3]、出版馆员[4]等专属岗位积极探索学术交流服务的新模式。国内学者叶兰,初景利[2](2010)曾对隶属于美国ARL(AmericanResearchLibraries)的40所大学图书馆进行调研,发现已有23所图书馆配备了学术交流岗位,岗位设置也从最初的兼职过渡模式逐步向全职岗位发展。我国高校在学术交流服务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安排了专职的学术交流馆员来负责持续系统地开展学术交流工作[5]。

  同时,北京大学构建的开放研究数据平台、机构知识库、“数字人文工作坊”;复旦大学的社科数据平台、上海交通大学的学术成果数据智能管理系统及部分高校提供的学术影响力分析服务等,皆可视为我国图情界提升科研人员学术和社会影响力的有益尝试。但仍需看到,2017年起,仅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招聘使用数据馆员[6],绝大多数图书馆还未设置专职的学术交流岗位来支撑学术交流服务,足见我国的学术交流服务实践尚属于起步阶段。

  2学术交流馆员岗位职责和核心能力研究

  学术交流馆员岗位职责和核心能力研究,是近些年学界的研究重点。学者Bonn[7](2014)是较早基于招聘广告的文本分析视角来研究学术交流技能的学者之一。其后,高冉,杨雪萍[8](2020)、许鑫,张月[9](2021)等国内学者也借鉴此法,来梳理学术交流馆员、数据馆员的核心素养、岗位职责、技能要求等。另一批学者则采用案例分析法,如朱育晓,任光凌[10](2014)综合6所美国大学学术交流岗位职责,提出学术交流馆员应囊括参与或领导机构知识库建设、支持图书馆数字出版等八大工作职责,以期为我国图书馆设置相应岗位提供参考。

  如果上述研究成果仅代表学者们的个人观点,那么2017年8月,NorthAmericanSerialInterestGroup(NASIG)的执行委员会批准通过的《NASIG学术交流图书馆员核心能力》(NASIGCoreCompetenciesforScholarlyCommunicationLibrarians),则从行业标准视角明确了学术交流馆员的基本技能需求和知识结构[11],并于2020年10月1日完成《核心能力》的新修订。其指出学术交流馆员的职责范围伴随着学术交流体系的更新变得更为宽泛,应涵盖机构知识库管理、出版服务、版权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学术评估和影响力分析这五大核心领域。

  职责的明晰化同时对学术交流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不仅需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协同沟通技巧、富有激情、适应多变环境、健谈这些学术交流基本素养,还需涵盖背景知识、技术技能、扩展和指导技能、团队协作能力4大核心能力[12]。此外,一些图书馆战略规划和图情界学者,将近些年欣欣向荣的数字人文领域纳入到学术交流服务体系中。

  《LIBER欧洲战略(2018-2022):数字时代,图书馆推动知识可持续发展》战略文件,将支持研究的数字化开放服务视为学术图书馆2018-2022年的重点关注领域,其强调数字文化遗产和数字人文学科将印刷品、数字馆藏和图书馆服务有机结合[13]。高冉,杨雪萍[9](2020)搜集了2017年与学术交流工作相关的招聘信息,通过词频分析法,发现digitalhumanities被提到了7次;孟祥保[14](2018)则指出,国外高校图书馆发展成型的数字人文支持服务作为科研服务集成化、知识化的具体表现,已然成为图书馆深度知识服务内容之一。可见,数字人文在融入学术交流、促进知识发现、知识共享和融通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成为学术交流服务的又一生长点。

  2.3学术交流馆员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在知识流通如此便捷的时代,国外学术交流馆员,正引领着科研人员向更广泛更多元的群体进行学术传播和价值转换。因此,国内应如何制定契合学术交流服务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理应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

  但目前我国以学术交流馆员技能培训、发展机制为主题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赵惠芳,郑江平[15](2019)考察了剑桥大学、俄勒冈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东伊利诺伊大学4所图书馆的学术交流馆员培训实践案例,认为我国高校应开展环境扫描、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基于科学研究全过程来构建多层次的培训体系等。张璐,盛兴军[16](2020)、谌爱容[17](2018)则借鉴国外数据馆员培训典型案例,探讨加强数据馆员能力提升和交流协作的可行路径。

  其余文献仅在策略或启示部分给出简短的提升建议,如应注重学术交流服务馆员的培养与选聘[7];在图情学院的课程体系中考虑开设学术交流课程,以应对就业市场的需求[6]。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学术交流相关理论及实践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大多选取美国大学图书馆作为宏观考察视角,缺乏对具体大学学术交流馆员培训体系全面且系统的分析论述。

  笔者经过调研发现,英国高校图书馆,如剑桥大学和谢菲尔德大学图书馆,也普遍设立了学术交流馆员,且具备较为成熟的馆员发展体系。鉴于此,本研究以英国剑桥大学学术交流馆员发展机制为典型案例,挖掘适宜于我国本土的优秀经验,以期为我国设置学术交流岗位及制定发展机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3学术交流馆员岗位设置的理论依据

  3.1学术交流馆员是实现“知识交流论”的双向纽带

  20世纪80年代,我国图情界学者宓浩和黄纯元基于传播学的“交流”视角,提出了著名的“知识交流论”。他们认为“图书馆活动的本质应该是社会知识交流”,“社会的知识发展和知识交流的规模,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知识交流实体——图书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18]。现今,以图书和期刊为核心的传统学术交流模式,在国内仍占据主导地位。出版商持有大量学术资源的垄断权,其逐利本质导致图书馆和个人只能通过支付高额的订购费来获取学术信息资源,这大大阻碍了知识交流。

  图书馆为满足知识交流的社会需要,日益推行的开放获取、数字出版、机构知识库等新型学术交流服务,拓宽了学术信息交流渠道,促使图书馆从单纯的资源存储中心转变成知识内容的创造方,恰恰诠释了知识交流论中对于图书馆活动本质的观点。自此,图书馆进一步融入学术交流体系,以更加开放的思想打破资源壁垒,促进学术成果的开放获取和快速传播[19]。

  同时,知识交流论强调主体间的双向互动交流。学术交流馆员作为知识交流活动的重要参与方,是图书馆引导用户走向开放的科学研究的向导和桥梁[4],也是实现图书馆和师生间双向交流的纽带。其以师生学术交流需求为导向,追踪业界动态,并在沟通协作中合力消弭误解,消除技术鸿沟,最大化地实现学术资源共享及传播。

  立体展现了学术交流馆员和师生如何通过学术资源、服务平台、学术社群平台的互动,将基于情报分析、数据管理、机构知识库及学术出版、学术成果评估及影响力分析、数字人文这5大贯穿科研全生命周期的学术交流环节统一起来,促进知识积累、创新及成果转化,最终实现知识交流效率的提升。

  3.2学术交流馆员是实现“知识地图”理论构想的有力支撑者

  新的学术交流生态,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对知识的更深层挖掘,对跨学科领域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对数据、文献,对知识产权、专利分析的深层理解,以及对各种信息资源、数据的分析研究工具支撑等[17]。英国的情报学家布鲁克斯曾提出“知识地图”这一天才构想,他通过关系索引把由目录耦合与同被引关系确立的文献网络变成由知识单元直接联系的概念网,使知识体系从外部宏观结构变成内部微观结构。在知识地图上,每个知识单元都将成为一个节点,通过相应的关系与其他的节点链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0]。纵观当下,基于元数据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正是践行知识地图理论的早期版本。

  在大数据环境下,数字人文平台建设、全文特藏库建设、情报分析服务,将文献知识库中各类微小的知识单元(本体)进行有序化组织,统计分析对象也从文献深入到了语词文本、社会关系、时空关系乃至经过模型化之后的各类关系,因此图书馆要提供基于知识的服务,就需要在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水平,包括提升资源加工的语义化水平和提供分析统计及可视化工具[21]。学术交流馆员具有天然的理论及技术优势,对数据、文献具有敏锐的捕捉分析能力,不仅具备较强的知识获取及知识应用能力,学术交流服务过程中涉及的文献计量方法、可视化分析工具、知识图谱构建工具、数字人文理论、方法和技术皆是其需要掌握并灵活应用的必备技能。足见,学术交流馆员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地图”给予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4剑桥大学学术交流馆员培训项目概况

  4.1剑桥大学学术交流办公室的馆员培训计划

  剑桥大学图书馆系统是一个由100多座图书馆组成的庞大服务体系。作为馆藏资源最为丰富的剑桥大学图书馆总馆(CambridgeUniversityLibrary),下设学术交流办公室(TheOfficeofScholarlyCommunication,OSC)。OSC在遵守开放获取和科研数据政策的原则下,与科研支持馆员紧密合作,共同为科研人员、行政人员和馆员培训提供相关支持和学术交流服务。同时,OSC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学术交流师资优势,为剑桥大学的所有图书馆员开设了21世纪研究者支持计划、研究支持大使计划两种培训方案。

  4.1.121世纪研究者支持计划(SupportingResearchersinthe21stCenturyProgramme)

  “21世纪研究者支持计划”是面向全体剑桥大学图书馆员开展的培训项目,致力于通过全年不间断的培训服务,最大化地发挥学术交流馆员服务潜能。该项目主要采取5种方式实施培训[22]:

  ⑴常规培训项目。包含线下培训及日趋丰富的网络在线课程。培训主题涉及开放获取、研究指标、数据管理、开放许可、元数据和演讲技能等。⑵“3分钟研究”系列短视频(Researchin3Minutes)。网站借助一系列短视频来帮助馆员加深对学术交流各核心概念的理解,如出版物生命周期、数据挖掘、研究数据管理等。⑶发布《研究支持便携指南》(ResearchSupportHandyGuides)。精心制作了一系列围绕出版物、数据管理、开放获取、版权、计量指标、促进研究这6大学术交流关键主题的纸质指导手册,同步提供易于获取的PDF和WORD版本。已出版《如何识别掠夺性出版商》《制定数据管理计划》等13份主题指南。⑷星期三网络研讨会(WednesdayWebinars)。

  每月第三个周三,图书馆都会如期召集馆员参与网络研讨会,总结学术交流服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共同商讨走出困境的对策及方法。⑸播客(OSCPodcast)。星期三网络研讨会和部分在线课程会同步制作成播客。学习者可随时登陆AnchorFM、Breaker、GooglePodcasts等流媒体平台收听节目,跟踪培训动态。

  4.1.2研究支持大使计划(ResearchSupportAmbassadorProgramme)

  “研究支持大使计划”始于2015年,专门为剑桥大学学术交流馆员量身定制。2016年该项目通过短期集中式的培训,通过学术交流核心知识教学研讨会、小组实践成果展示、演说等技能提升课程[23],发展参与者在学术交流服务中的研究支持技能。为了提升该课程的影响力和受众面,目前课程正以公开资源的方式进行共享传播,全世界的图书馆员和研究者,均可通过网络免费获取,进行交互式在线学习。

  4.2剑桥大学图书馆员工学习与发展项目(CambridgeUniversityLibraryStaffLearningandDevelopmentTraining)

  这是由剑桥大学图书馆总馆举办的各类短期课程计划。培训主题多元,紧密围绕图书馆的基本业务,设立新馆员入职培训工作室、读者服务工作室、国际图像互操作性框架(IIIF)研习班,同时提供学术出版、编目、数字资源保存等相关的主题课程。图书馆的学术交流服务离不开团队的交流与协作,此项目注重新业态下馆员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开展诸如项目管理、时间管理,团队组建、领导力发展相关课程[24]。

  4.3培训中的图书馆员(LibrariansinTraining,LIT)

  该计划集合了校内外专家团队,打造免费精品课程和付费课程,共同推动剑桥大学馆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主题关注图书馆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涵盖图书馆价值研究、信息素养培训、图书馆管理、元数据/编目、阅读推广、研究方法、馆员技能、教学技能、技术支持、用户体验这10大主题[25]。

  4.4数字人文培训项目

  设于剑桥大学图书馆总馆内的剑桥大学数字人文中心(CambridgeDigitalHumanities,CDH),创建于2017年。近年来,CDH参与了100多项重大数字人文项目,并凭借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实践积累,一方面为校内提供高水平的数字人文项目孵化建议和研究支持服务;另一方面CDH也利用不定期的研修班、小组讨论、团队合作、动手实践等多种方式,围绕数字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具,面向校内外开办多样化的数字人文培训项目。已开展的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和技能培训,主要包含CDH基础(CDHBasics)、CDH方法研讨会(CDHMethodsWorkshops)、剑桥文化遗产数据学校(CulturalHeritageDataSchool)、社交数据学校(CDHSocialDataSchool)等。学术交流馆员将从中掌握从数据采集、知识重组、数据存储到知识服务的全流程方法,并融合科研数据管理知识,为数字人文的数字化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方面作出应有贡献。

  5剑桥大学学术交流馆员发展机制特点

  5.1图书馆战略规划注重学术交流服务及人才培养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使命与愿景,能清晰反映出图书馆的重点服务领域及发展方向。20世纪60年代,国外图书馆战略规划开始得到重视,至今已趋于成熟并走向深入[26]。在剑桥大学图书馆总馆制定的十大战略计划(2015-2018)中,有四大战略涉及到学术交流服务,体现出学术交流工作的核心地位。

  具体为[27]:⑴将通过图书馆的学术交流办公室,最大化提升剑桥大学研究成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⑵寻求合作伙伴,增进交流沟通,携手传播和保存剑桥大学的研究成果;⑶扩展和整合附属图书馆网络,提供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支持服务标准;⑷与学术伙伴合作,推进数字人文科学。剑桥大学的学术交流服务虽然贯穿于整个科研生命周期,但帮助科研人员融入全球学术共同体,促进同学科、同行业及跨领域专家间的学术成果分享和交流,提升科研成果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一直是图书馆的重中之重。

  剑桥大学医学图书馆,将员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举措写入了《战略与目标计划(2018-2021)》,其将培养积极进取、知识渊博和高技能员工视为实现图书馆愿景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剑桥大学专设“个人和专业发展部”(PersonalandProfessionalDevelopment,PPD),负责全局性谋划管理职业生涯,设计职业发展路径。已稳步推进的“员工评估和发展计划”(StaffReviewandDevelopment,SRD)为学术交流馆员的个人目标设定、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方案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28],对深入挖掘其服务潜能和技术潜能,实现图书馆学术交流核心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5.2构建跨部门、立体化、多维度的培训发展模式

  学术交流馆员需要随时应对学术环境的快速变化,不仅要对现有研究前沿、研究动态和学术交流相关事宜保持高度的敏感度,也须处理多项度的人际关系,与科研人员、图书馆同事或跨部门合作开展服务。剑桥大学多部门为学术交流馆员的综合技能提升、岗位调整提供了丰富的课程支持和职业发展路径,形成了跨部门、立体化、多维度的培训发展模式。

  5.2.1重视学术交流馆员软硬技能的综合培养

  剑桥大学图书馆重视学术交流馆员专业领域知识、新型技术应用能力和软技能的培养和潜能开发,以构建其核心竞争力。⑴专业领域知识。学术交流办公室、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和“培训中的图书馆”项目侧重于教授数据管理、开放获取、数字保存、影响力评价、数字人文这类学术交流领域的“硬知识”。⑵新型技术应用能力。大学信息服务IT培训部(UniversityInformationServiceITtraining),为学术交流馆员提供如数据分析、文献管理、软件开发等工具应用的培训课程,以助其在大数据、智慧化环境下驱动图书馆创新发展。⑶软技能。剑桥大学的人力资源部、个人和专业发展部则在发展员工的沟通协作、语言表达、管理能力这些“软技能”方面着力,提供通用技能课程,支持学术交流馆员的可持续发展。

  5.2.2实行“员工评估和发展计划”,确保职业生涯规划具有指导性

  规划和发展个人职业是一项持续发展的过程。剑桥大学特此制定“员工评估和发展计划”(SRD),并确定了全校教职工的考核框架。基于此,学术交流馆员每年至少一次与上级主管进行一对一的正式讨论面谈,并通过填写评估表,实现以下目标[29]:⑴对近一年的学术交流工作进行积极和富有建设性的双向评估;⑵一同展望未来,并就一项具体工作计划达成共识;⑶探讨当前角色和今后职业发展所需的个人培训计划;⑷识别影响工作效率的障碍或困难;⑸寻求一种既可满足个人职业发展需求,又可实现大学整体目标的方法。SRD确保学术交流馆员对自身的工作职责有清晰的认识,并定期获得一个向优秀同事寻求帮助的机会,有效避免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茫然。

  6对我国学术交流馆员发展机制的借鉴

  6.1制定图书馆学术交流战略规划方向,设置专职学术交流岗位自2009年起,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才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国内大学图书馆多配合国家的五年发展规划,来谋划图书馆未来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之路。大部分图书馆仍将服务重点局限于文献资源建设、阅读推广、信息素养教育等传统服务类型,而忽略了学术交流服务对图书馆的重要战略意义。王宇等(2020)提出当今图书馆需致力于新的十种能力,即知识组织、嵌入式服务、知识咨询、数据管理与服务、开放获取资源与服务、知识发现、泛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出版与出版服务、智库研究与服务、智能图书馆与智慧服务等[34]。由此可见,在新学术交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将一些切实可行的学术交流服务囊括在内。

  一方面,需要从制度上明确学术交流服务的开展方式。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术交流中,在基本的查收查引、查新服务基础上,逐步引入科研数据管理、机构知识库建设及科研影响力评价等新兴服务模式。鼓励搭建以图书馆为交流中心的机构知识库、科研成果平台、数字人文平台等,吸引各领域专家学者参与合作共建。

  另一方面,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将馆员的发展提升进行建制性规划。OSC将19位专业服务馆员划分成学术交流办公室小组、开放研究系统小组、REF小组、开放获取小组和科研数据管理小组,各小组均配备主管统筹管理。我国高校图书馆可借鉴剑桥大学的岗位设置,基于本馆人才结构、科研支持服务水平及师生需求,重新调整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学术交流馆员,或进一步细分开放获取馆员、机构库馆员、数字人文馆员、数据馆员等。有条件的图书馆可组建学术交流部或学术交流协作小组,由专门团队来规划、实施及评估学术交流服务的开展情况。

  6.2顶层设计详细完善的培训发展机制

  馆员知识储备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效果。我国部分图书馆通过战略规划的顶层设计与具体方案的出台制定,加速馆员业务素养和学术交流素养的提升。北京大学图书馆设立了人事与馆员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馆员培训的总体规划;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陆续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了馆员培训专区;此外,据郭淑艳等[35]2018年所做调查,有30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制定了馆员素养培训计划。

  山东大学、浙江大学也分别于2019年初、2019年6月制定了《山东大学图书馆馆员能力提升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图书馆分层次人才培养与发展方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制定的馆员素养培训计划,将培训对象区分为全体馆员、面向读者的一线馆员、咨询馆员与学科馆员、服务支持馆员、新进馆员等类型。但仍需看到,国内大多数图书馆的馆员培训意识薄弱,制定的图书馆战略规划中对于馆员培训的内容较为模糊,未根据岗位区分培训对象,未对培训内容框架、培训时长频次、专家团队进行具体规划,导致馆员培训不成体系,成效不佳。

  参考文献:

  [1]PrinciplesandStrategiesfortheReformofScholarlyCommunication1[EB/OL].[2021-2-24].PrinciplesandStrategiesfortheReformofScholarlyCommunication1.

  [2]叶兰,初景利.大学图书馆学术交流及机构库的岗位设置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0(05):87-92.

  [3]闫雪.国外数据馆员的岗位职责与任职能力研究[J].情报科学,2021,39(01):163-168.

  [4]孙杰.出版馆员:学术图书馆馆员的角色再造[J].图书馆建设,2016(12):97-100.

  [5]杨永梅,蔡丽静,鄂丽君.香港高校图书馆的学术交流服务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03):73-78.

  [6]刘婷,李书宁.国外数据馆员岗位2013—2018年设置情况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9(20):27-33.

  作者:唐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