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03月17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 要 课程是学习发展的核心和载体。课程建构要体现文化特色、历史传承,就必须从“每一个”走向独特的“这一个”。定制性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能发展学生,也能发展教师。校本课程建构“立于本”“成于道”“行于术”。实践中,要找准“逻辑起点”、强化“特色建构”、形成“操作工艺”。
关键词 校本课程 逻辑起点 操作工艺
作为一名学校的管理者,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才是学校的根系所在?学校的本质是什么?如果用一个“隐喻”来表达的话,那就是:学校是一棵树。百年沧桑,一所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都会不断地更替,但根植于学校的树的根系、根脉却是始终一以贯之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的文化底蕴、精神底蕴、生命底蕴等就是学校的根脉、根系,就是学校的特色。
基于此,我们在学校蓬勃发展过程中,始终“立本”“求道”,形成了一种基于学校历史、文化、精神的“本道教育”,打造了基于“本道教育”的“本道课程”。“本道课程”的建构与实施、“本道文化”的打造与传承,已经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一种气质性表达。以“本道课程”作为顶层设计,能让学校教育教学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文化传承、继承和发展。
一、校本课程的逻辑起点
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本道课程”追求生道,着力培本,让教育回归本源。按照西方思想家海德格尔的话来说,“本源就是本质之源”[1]。基于学校的百年文化特色,让教育不断与时俱进;基于“儿童本位”思想,让教育彰显学生的本质力量,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解放与舒展。“立于本”应该成为“本道课程”的逻辑起点。
1.旨向培本立道育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通过揭示人的成长规律来促进人的发展,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培本实验小学办教育就是要在“培本立道育人”上下功夫。所谓“本”,即是“根本”“根基”,为人做事需要稳根固本,这样才能根深叶茂。朱熹的《答黄直卿书》中提到“为学直是先要立本。”其含义为:做学问要先树立为人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本育人”就成为一种时代的呼唤、召唤、要求。在学校教育和管理实践中,我们特别关注“德行教化”,从而让学校的教育教学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八礼四仪”教育等使命与责任,真正做到“立本生道”“生道立人”,努力培育出具有高尚道德的堂堂站立之人。
2.聚焦核心素养培育
“本道教育”是一种行走在“大道”上的教育。这里的“大道”,不仅指学科大道,更指儿童大道。关注学生发展需求中的核心素养培育,关注学生学习力的发展,是“本道教育”的应然追求。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必须从儿童出发,创造条件让儿童获得生命的舒展、个性的张扬、素养的积淀。
基于此,我们立足“培本”之“本”,从先贤文化中汲取养料,厘清了培本学子校本表达的五个核心素养,即家国情怀、求真养智、健体澄心、循理尚美、务实创新,分别对应德、智、体、美、劳五育。这五大素养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目标直接指向培养本真灵动少年。本道课程是探寻儿童生命本位的课程,必须为了孩子;“本道课程”是探寻儿童生命成长之道的课程,必须适合儿童;“本道课程”是探寻儿童发展之道的课程,必须发展孩子。为了儿童是前提,适合儿童是关键,发展儿童是根本。
3.传承校园历史文化精神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钱穆先生说:“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书院教育承续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着眼于“修身”和“修学”的统一,注重道德关怀、道德人格,特别是书院山长更是学问大家、道德楷模,这正是达成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彰显的是民族文化自信;提倡自修、讲学、研究紧密结合,突出学生主体性;加强教学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同一,师生通过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切磋学问从而感情相容、精神相契、教学相长,书院处处彰显其独到的精神和灵魂。同时,在教育形式、管理方式、课程安排等方面的优点都值得现代学校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发扬。基于此,“本道课程”应是凸显书院底色的课程——以传承优秀文化为责任,以弘扬民族精神为担当,以培育时代少年为使命。
二、校本课程的特色建构
“道”原意为道路、途径、方向、方法等,也有道理、道德、规律、原理等意思。“道”是万物之源,承载一切,且是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道”潜润无声,力量巨大,它是人生命成长的不竭动力和规律所在。“本道课程”建设强调“成于道”就是追求依“道”而行,并充分彰显个性特色。
1.凸显校本,落地素养
培本实验小学的课程目标就是要坚持儿童立场,关注学生本体需求,凸显校本个性,落地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本真、灵动”的时代少年。在“本道课程”建设中,我们坚持“让每个生命蓬勃生长”的办学理念,遵循人的成长规律,立足儿童未来,关注生命的声音,探寻成长的意义,努力培养学生成长为未来的仁者、强者和智者。
面向儿童的未来发展,学校立足“培本”之“本”,从中国传统文化先贤思想、学校百年文化积淀中汲取养料,创生以“本真灵动”为核心的“本道”教育特色理念体系,凝练出学校儿童发展的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求真养智、健体澄心、循理尚美、务实创新。“家国情怀”是对顾炎武先生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的传承;“健体澄心”是对学校30年的特色体育思想的提炼;“务实创新”源于朱柏庐先生提出的“知行并进”育人理念;“求真养智”是学校原有学风和校风的发展;“循理尚美”源于学校的“求新尚美,遵循规律”的办学理念。这五大素养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目标指向培养“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文底蕴”的本真灵动少年。
2.揭示本质,弘扬个性
“本道课程”是学校依据学校课程理念与目标,立足学生需求、学科特质、社会要求,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性建构的校本化探索。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本真性。“本道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需要,也要体现“立本求真”的本道个性,要回归教育本源,追寻教育本质,探寻育人之道,努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培本强基。(2)灵动性。“本道课程”既承载着国家意志和教育理想,又要基于儿童立场,围绕儿童发展的多重可能,进行灵动安排,促进生动活泼地成长。要充分关注儿童与自我、自然、社会交往的理想背景,进行灵动性设计。
(3)多样性。“本道课程”旨在以创造多彩的课程生活为目标,融知识学习、兴趣培养、自然探索、社会实践及文化养成为一体,以儿童学习的多样化特点为基础,进行有标准差别、可进阶、可跨越的多样性设计,努力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激扬生命潜能,培育“自由个性”。(4)独特性。“本道课程”建设以学校立项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本道课程构建和实施”研究为抓手,将现有的课程划分成五大课程群,建构“本道课程树”,枝干上的每一类课程群都富有独立性,同时因主题领域的互通产生跨界互通,以凸显个性、带动辐射。
(5)生成性。“本道课程”致力于满足儿童真正的发展需要,以课程的开放性为主要特质,坚持建构主义课程思想,努力创造条件开发冲突、平衡、再冲突的生成性课程,努力促进学生创新思想的产生,并在丰富的课程实践中提高创新生成能力。基于对“本道课程”基本特征的判定,学校本道课程内容主要有五大课程群:立德课程群(自我与社会课程),立智课程群(语言与思维课程),立健课程群(运动与健康课程),立美课程群(艺术与审美课程),立创课程群(科学与探索课程)。每类课程群都包含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同时有必修、选修两种方式供选择。
3.突出立本,向下扎根
“本道课程”由三类课程构成。基础型课程是主干,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是枝和叶,力求实现国家标准和学校追求的融合共生。其核心导向在于引领儿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向下扎根”是为了“立本”,“向上生长”是“本道课程”的终极目标—树人。其目标指向在于立本生道,以课程方式将立德树人任务落地生根[2]。三类课程在目标、内容与功能上各有侧重,充分体现了差异化课程实践。
(1)基础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对国家课程进行深度加工和再造,使之更加符合儿童需要和校本特点,同时着力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选择与目标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体现学科化、学期化和优质化。目前,我校开发实施的学科课程有童真语文、思真数学、灵真英语、求真科学四类课程群系列,聚焦学科本质,实现学科内融合,回应时代要求,落实国家意志,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2)拓展型课程。旨在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通过遴选、整合、拓展等方式,从儿童的认知特点与个性发展需求出发,鼓励儿童广泛涉猎,培养多种兴趣,突出前瞻性、活动化、系统化、多元化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个性发展需求。目前,我校开发实施的课程主要有儿童自主选走班课程、跨年级选修课程、PBL项目化课程等三种课程形态。
(3)研究型课程。旨在立足学校特色,依托培本实验小学的百年历史积淀和书院文化资源,面向儿童的未来发展及儿童自身发展需求,达到在文化基础及社会参与方向上的融合与建构,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个性特长,具体包括三个版块:
一是历史传承类课程:源于立德课程群中的以培本深厚历史为根基,依托玉山书院、石碑长廊等物型环境进行探究的历史传承类课程,努力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二是成长仪式类课程:源于立智课程群中的以建立文化自信为导向,依托三礼五节,实施文化浸润的成长仪式类课程。三是社会实践类课程:源于立创课程群中的以专长为导向,依托HAPPY城堡等,习得可提升实践创新、关爱社会的能力和素养的社会类本道课程。
三、校本课程的操作策略
《孙子兵法》说,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课程实践亦如此。道是形而上的,术是形而下的,是教育方法、实施策略,是行为手段、是课程的操作技艺。学校应当是学生的精神家园,应当散发着独特气质,应当处处能体现学校的发展历史。置身于其间,应当能让学生有存在感、归属感、价值感和意义感。1.用物型环境打造课程意象历史对于百年老校来说不过是“曾经的辉煌”。
新时代的学校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支撑和支持,为此,我们用物型环境来打造课程意象。但学校的物型课程的打造,并不是简单地“现代化”,而必须寻找学校的历史渊源,体现学校的历史与文化精神。在打造物型环境的过程中,也必须深挖学校文化之根,探寻学校发展之魂,寻找学校发展“内核”。培本的文化之根到底是什么?当初的教育者在办校之初到底需要“培的是什么”?而我们今天教育的“本”又在哪里?
学校将课程化无形为有形,对整个校园的场景式课程功能进行重新设计,让学校如生态庭园,主要以书院文化为内核,以童真童趣的视觉艺术来设计建设富有书院气、书香味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文化墙到各处文化院落、楼名呈现、墙壁走廊;从室内到室外、园内到园外精心建造空间宽敞、设施先进、文化浓郁的书院文化课程活动区。努力建设人文“家园”,本道桃李芬芳连廊、书院主题教育馆、文化展厅等;努力建设知识“乐园”,有序开发8个激发“读”的书院式读书空间,体现“玩”的开放空间,注重“研”的未来教室、智谷少科院等。
2.用方式创新优化课程实施
学校研制《“本道课程”实施纲要》,要求各课程的执教老师明确课程实施要求,做到组织规范、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教案或活动方案,及时进行总结反思。以建设真课堂为抓手,着力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品质,根据真课堂“真实、灵动、生长”的基本特质,致力于生根教学、深度学习,初步构建“好奇联想、合作探究、快乐分享、实践创新、蓬勃生长”的五步学习路径,使课程学习成为学生知行合一、情智共生的生命活动[3]。
为推进校本课程实施方式的研究与创新,我们积极引入最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如体验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以立德课程板块中的“三贤讲堂”为例,师生一起建构课程模块:研三贤、品三贤、思三贤、传三贤、画三贤、吟三贤等,一起挖掘先贤文化,走访亭林园、震川园、柏庐公园等,展开综合实践学习,体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受“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精神,建立“胸怀天下,满腔爱国”的情怀,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3.用多元评价焕发成长力量
评价具有激励功能。为了焕发学生的成长力量,学校设计并开展了多元课程评价:展示性评价、奖章评价、存折评价、点赞卡评价、阅读之星评价等激励性和个性化评价。比如展示性评价分三类:一是以本真秀、灵动秀、梦想秀等为舞台,由儿童现场投票,少先队颁发证书,每周活动一次;二是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对三份存折、点赞卡、阅读飞翔、培本之星排行榜等事项每月发布一次;三是每学期一次举行本道课程嘉年华,儿童投票评选校级十佳社团。
又如“奖章评价”立足核心素养,研发十枚课程奖章,制定争章细则,设计兑换地图,开发特色文化奖品,颁发“本道成长奖章”,儿童将平时积累的奖章通过“真真银行”存储,满10枚奖章,获得一枚培本银章,满20枚成长奖章获一枚培本金章等等,在争章体验中,儿童得到了身心的洗礼,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持续焕发出成长的力量。立于本、求于道的课程建设,既要基于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更要有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创新。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为探索本道师生的旅程构建了跑道,它必将给培本师生的成长创造更加广阔的天地。借着学校特色文化的持续发力,学校的各项工作必将突飞猛进。学校特色文化熏染下的学生,一定会迎着阳光健康生长。学校必将以昂扬的姿态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办学水平和效益必将得到有关部门和老百姓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江梅.应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君子人格[J].教学与管理,2019(32):4-5
[2]瞿汉荣.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的校本实践[J].教学与管理,2019(35):4-5.
[3]杨正军.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网络的重建[J].教学与管理,2021(05):17-19.
作者:陈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