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12月31日 分类:科学技术论文 次数:
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但与之不相匹配的是,农村消防管理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了经济发展。 故而加强农村消防安全管理,改善农村消防安全状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和基本要求。 基于此,笔者以湖南省某县为调研对象,对该县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旨在有效缓解当前农村消防安全工作的难题。
某县基本情况
(一)概况
某县地处湖南省某地级市东南部,全县总面积1500km2,其中城区面积13.45km2,农村面积1486.55km2; 全县共辖11个乡镇、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中包括11个社区居委会、102个行政村。 根据2017年末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常住人口23.40万人,6.49万户,按城乡划分(常住人口),其中城镇人口10.07万人、乡村人口13.33万人,城镇化率43.03%。 全县以汉族为主,此外还有瑶族、畲族等几个少数民族。
消防论文范例:建筑消防电气工程安装与维护研究
(二)消防资源分布情况
公共设施建设方面: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有市政消火栓184个,其中县城城区144个,乡镇40个。 消防力量分布方面:截止到2020年5月底,全县共有消防救援站1个、消防队员31人、消防车7辆以及专业消防救援装备若干; 乡镇专职消防队10个、专职队员123名、消防车11辆、消防摩托1辆以及专业消防救援装备若干; 农村志愿消防队24个、志愿消防队员96名以及常用消防救援装备若干。
某县农村消防工作现状
(一)农村火灾隐患普遍存在
受地域、经济、交通、历史、文化、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县农村火灾隐患量大面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多数农村建筑规划布局不合理,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等情况普遍存在。 二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农村,仍在频繁地使用柴草、秸秆等易燃物作为日常生活用火的主要燃料,用火不慎极易串火。 三是电器火灾隐患与日俱增。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升,诸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各式各样的家用电器纷纷进入到农村家庭,使得用电频率急剧增多,输电线路长期过载,特别是一些居民家中使用电气设备不达标、使用不合理、电线陈旧老化、各种电线私拉乱接现象日趋严重,无形中增加了发生电气火灾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二)消防安全意识依然淡薄
一方面,受自身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居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对于火灾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日常生活中用火、用电、用气、用油过程中存在的火灾隐患缺少了解,对火灾发生可能造成的后果较为淡漠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对防火、灭火、逃生自救和消防法律法规等常识方面基本上是所知甚少,使得一旦发生火灾,周围群众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有效的疏散和营救; 另一方面,农村消防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仍存在死角,特别是没有真正发挥出村民委员会的号召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消防宣传活动。
(三)农村消防管理困难重重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消防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乡镇人民政府对农村消防管理工作还不够重视,并未将农村消防规划正式纳入到本乡镇整体发展规划中去,也没有及时督导各行政村建立自己的消防组织和制度。 二是受消防力量的限制,消防监督机构大多数时候都是将消防管理的重点放在城区,对农村消防工作疏于监管,致使部分行政村落消防工作形同虚设。
三是部分行政村“两委”干部消防知识相对贫乏,消防管理水平低,平时也无暇顾及消防安全工作,使得所在村落消防安全工作无专人负责,村民防火公约无人制定,农村防火安全宣传无人开展,消防设施无人维护检查,私拉乱接、无人监管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农村公共消防设施不够完善
由于受农村经济基础条件不足的影响,全县大部分行政村的公共消防设施设备建设工作仍较为滞后。 如全县仍有2个乡镇没有建立市政消火栓系统; 一些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村落,通往村外的道路还未全面硬化,崎岖狭窄的道路不足以使大型消防车辆顺利通过; 一些村落还没有配齐灭火器、手抬机动泵等常用消防灭火设备。 火灾发生时,往往难以做到“救早灭小”,加之报警不及时、缺乏处置初期火灾设施设备等因素,致使小火酿成大灾。
(五)消防力量无法全面覆盖
一是农村志愿消防力量不足。 据笔者调查统计发现,全县建立义务消防组织的行政村寥寥无几,有的虽成立了义务消防组织,但因受财力限制,投入消防器材装备购置资金较少,手抬泵、水带、水枪、灭火器等常用灭火器材配备不多不齐,维护保养能力较差,导致真正可用于扑救火灾的器材数量几乎为零; 且乡镇政府消防队员多为兼职人员,流动变化较大,且缺乏系统性业务培训,平时训练不够或者长期不开展训练,导致组织指挥能力欠缺,技战术水平十分有限。
二是专业消防力量参战难。 专业消防队在接到农村火警时,由于受距离和道路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消防车无法直接开进村寨,只能徒步赶到火场,导致专业救援力量不能及时到达火灾现场,延误了灭火救援的良机。
当前全县农村火灾的特点
(一)危害性大
因农村房屋规划布局不甚合理,防火间距小,建筑耐火等级较低,且房屋内易燃易爆物品乱堆乱放,使得一旦发生火灾,短时间内就会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对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损害。
(二)电气火灾比重大
随着大部分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户户基本都用上了冰箱、电视机、热水器、洗衣机、电热炉等电器产品,用火用电次数剧增,加之村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违规用火用电问题普遍存在,导致火灾易发多发,“小火亡人”势态严峻。
(三)影响深远
当前,全国正走在新农村建设的高速路上,农村的建设关乎国家的总体发展,而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属于社会安全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民生大计密切相关。 因而,如果当前农村消防工作迟滞不前,势必严重制约农村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当前加强农村消防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农村消防工作
各级领导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夯实责任,切实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消防工作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从组织制度上保证农村消防工作有组织、有机构、有经费、有制度。
其次,相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消防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消防指导的责任、方式与考核评价办法,不断探索新时期农村消防的新思路新方法,破解农村消防工作的瓶颈。 再次是要建立健全农村消防工作的制度责任体系。 要构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消防工作网络,明确各自职责与权限; 要借鉴消防网格化管理的成功经验,尝试村组消防管理责任制,确保农村消防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
(二)完善消防安全布局
农村消防安全工作重在“防患于未然”,合理规划和完善消防安全布局对提升防范风险能力、清除火灾隐患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要把握财政因素和少数民族民俗特点,将改善农村消防安全条件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统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村寨“五改”等民生工程,攻坚农村消防车通道、消防水源、电气线路改造、村寨防火分隔等“硬骨头”,破解基层末端火灾防控难题。
政府应鼓励村民适当进行搬迁,广泛推行“联防到户”的自我管理机制,坚持30户一条防火线的方法,划大寨为小寨,强化“网格”管理。 同时,各村寨应建立较为完善的群防群治防控体系,加强对村民住宅、院落、柴草垛、场院以及村民日常用火、电、油、气等情况的巡查,尤其在春冬季节、秋收、节日以及夜间等时间节点,确保火烧连营、一把火烧全寨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三)深入开展消防宣传
强化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全民安全素质,重在因地制宜建章立制,加强日常宣传普及(图2),对于基层末端消防安全宣传,就要结合村民文化素质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宣教制度和举措,确保消防安全常识入脑入心,在农村生根发芽。
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培训制度。 以村“两委”为重点宣教对象,定期组织开展消防知识培训,对农村消防安全负责人进行消防知识教育特别是初期火灾扑救、自救逃生等常识性知识,培养其组织村民进行灭火的能力和日常农村防火监督的能力,达到“传、帮、带”效果,实现农村消防教育培训全覆盖。
二是创新有针对性的宣传形式及内容。 结合“消防安全进农村”等工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例如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农村学校教育内容,通过学生将消防知识带进各家各户; 结合农村普法教育、民族节日、文化下乡和文化扶贫等活动,编演消防小品、相声,分发消防安全书籍、挂历手册等,普及消防知识。 三是拓宽宣传途径和手段。 充分利用“村村响”广播、电视、报刊等介质,扩大农村消防宣传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针对性地开展重大节日的消防宣传教育活动,在醒目位置设置消防宣传栏和固定宣传牌,设立防火标志,张贴悬挂消防标语等。
(四)健全农村消防工作各项管理机制
解决农村消防管理体制中的各类问题,需要以健全管理机制为出发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首先,要建立消防安全责任机制,即要建立各级、各部门检查督办、绩效考评、行政责任问责、事故责任追究等机制,明确驻乡、驻村干部消防安全任务和责任,从党委政府到行业部门应层层签订农村消防工作责任状,确保“抓落实”蔚然成风。
其次,要健全农村基层管理机制,在全县普遍建立以自然村寨为单位,以村民委员会管理为框架的农村社会消防安全长效防范机制,对农村50户以上自然村寨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并健全完善“30户一联防”的轮流值守、互相检查、互相监督的网状管理体系,定期进行考评。 最后,要完善奖惩机制,建立定期通报和奖励补贴等制度,提高农村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积极性。 对担负消防工作的村干部和人员,应适当给予补贴,弥补因工作耽误生产带来的损失,减低后顾之忧。
(五)加大对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要加强经费保障,采取建立公共财政保障机制,争取国家立项支持等渠道,做好长期持续投入的准备,达到加强消防安全改造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 同时,要精准施策、综合治理,在经济条件较好,有河流、水塘、灌溉渠等水域的乡镇村寨建设取水码头,购买手抬消防机动泵、消防摩托车等器材装备,充分发挥“救早灭小”作用; 在经济较为匮乏,缺少天然水源的村寨。
要加强与行业部门的沟通协调,善于借势借力,结合人饮、抗旱、灌溉等工作,修建消防水池,利用农用机车等汲水、运水设施设备,建立“平时灌溉、战时灭火”的“一车多用”机制,确保在节省经费的前提下消防水源和火灾扑救基础设备得到保障。 此外,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灭火队伍,将农村青壮年、预备役民兵、治安联防组织起来,建立志愿消防队伍,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力争及时将火灾消灭在初起阶段,杜绝小火酿成大灾。
(六)加强农村火灾扑救力量
一方面,各乡镇要积极发展农村志愿消防力量,及时组建用于开展防火、灭火、疏散、宣传培训和巡逻等“五位一体”的村级微型消防站或义务消防队,并定期组织这些人员开展日常的业务训练和理论学习,使其熟悉业务技能、装备性能。 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号召全村群众参与到消防宣传、火灾隐患排查和村寨巡逻等工作中。
另一方面,为专业消防力量参战创造条件,积极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到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在各村搭桥铺路,修建水源,消除行车难、用水难等不利因素。 在配备装备器材时应充分考虑农村火灾的特点,因地制宜,配备好装备器材。 此外,发生火灾时,村委会需及时指派熟悉情况的村民到主干路口接引消防车,以便消防队能快速、顺利地到达火灾现场。
结束语
农村消防工作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条件。 新消防法的颁布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消防安全建设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因此,要长期紧抓落实农村火灾的预防工作,加快消防设施建设,提高当地少数民族农民的防火安全意识,全面建立起长效防范机制,不断充实农村志愿消防力量,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装备水平,真正保证好农村消防安全,为全县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