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江西省“遗产型”水利风景区的发展建议

时间:2020年01月13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历经十余年的蓬勃发展,全国水利风景区已开始进入质量竞争阶段。目前,江西省已有44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数量名列全国第四,但仍存在明星级水利风景区较少、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江西省水文化遗产丰富,现有诸如泰和槎滩陂、赣州福寿沟、崇义上堡梯田

  摘要:历经十余年的蓬勃发展,全国水利风景区已开始进入“质量”竞争阶段。目前,江西省已有44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数量名列全国第四,但仍存在“明星级”水利风景区较少、品牌知名度不高等问题。江西省水文化遗产丰富,现有诸如泰和槎滩陂、赣州福寿沟、崇义上堡梯田等保存较为完整、仍具现实功用的工程型水文化遗产。

  这些水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与环境价值和开发潜力,是发展特色水利风景区,塑造文化旅游品牌的核心资源。本文从规划理念、制度、经费、人才及宣传策略等方面提出保护、利用水文化遗产,发展“水文化遗产”特色水利风景区的建议。

  关键词:水文化遗产;水利风景区;遗产型水利风景区

水利风景区

  目前,全国水利风景区已处于“数量式”竞争向“质量式”发展的关键转型阶段[1],如何充分利用水文化遗产提升景区文化内涵和品味,创建水文化特色鲜明的精品水利风景区,打造江西省水利风景区金名片,是江西省水利风景区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水文化遗产与“遗产型”水利风景区

  聚焦水文化遗产,优先开发“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发展水文化遗产旅游,有利于提升水利风景区品牌声誉,带动水利风景区转向“精品化”、“明星型”发展。

  1.水文化遗产

  水文化遗产是在人类水事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工程遗产和非工程遗产。工程类遗产主要包括水工建筑或遗址、人工水道或遗迹、水利纪事碑、从属于工程的管理规章制度、本土特有的水利知识与技术体系、水工工具、水管理制度及文书档案等[2];非工程遗产包括江河故道、涉水建筑、水运交通设施、祭祀仪式或节日、水行政管理建筑或遗址等。水文化遗产是治水理念、方略和措施历史变迁的见证,有极高的科学和文化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保护和利用水文化遗产不仅是水利风景区的基本功能和重要社会责任,也是提升水利风景区文化品位,增加景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内在需求。

  2.“遗产型”水利风景区

  目前我国水利风景区分为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灌区型、水土保持型6个类型。但事实上,我国有数量可观的水利风景区以古代水利工程、古河道等水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进行开发建设,由于资源条件独特、水文化特色突出、品牌鲜明,此类水利风景区通常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诸如都江堰水利风景区、桂林灵渠水利风景区、郑国渠水利风景区、淮安市古运河水利风景区、商丘市黄河故道湿地水利风景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以水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的水利风景区其资源构成、价值体系、开发与保护要求与其他水利风景区有较大差异,为突出其特殊性可将其称为“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参考遗产型景区的概念,“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可定义为拥有丰富水文化遗产、相关遗存保存较为完整、资源价值独特,并以水文化遗产为核心吸引物的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具有无可替代的经济、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是塑造水利风景区独特文化品牌的核心资源,能为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源动力。“遗产型”水利风景区更是一张优势名片,有利于提升区域水利风景区知名度和竞争力,带动区域水利风景区发展。

  二、江西省“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发展现状

  江西省水文化遗产丰富,以水文化遗产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寥寥无几,水文化的挖掘、整理和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水利风景区文化品牌不鲜明,社会影响力有限。

  1.水文化遗产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西省几千年来积淀了深厚的水文化,先民的勤劳智慧给赣鄱大地留下了诸多水文化遗产。目前,江西省保存较为完整、仍具现实功用的工程型水文化遗产中,泰和槎滩陂已于2016年被评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崇义上堡梯田2018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4],赣州福寿沟正在开展系统性清理和维护、筹建福寿沟博物馆。这些水文化遗产工程体系及相关遗存保存较为完整,工程设计和管理独特性高,相关历史档案、管理制度、文物和民俗文化存量丰富,均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与环境价值和开发潜力。此类资源及其适合开发打造成以“水文化遗产”为特色,全面展示江西治水理念、方略和措施历史变迁的“遗产型”水利风景区。

  2.水文化遗产资源利用程度较低

  多年以来,全省水利风景区建设过程中一直倡导重视挖掘保护地方水文化,但总体而言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截至2018年底,江西省获批44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其中80%为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在省级水利风景区和有申报意愿尚未获批的水利风景区中,水库型水利风景也占绝大多数。以水文化遗产为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寥寥无几,仅有崇义上堡梯田水利风景区、泰和槎滩陂水利风景区①具有较明显的水文化遗产特色。本地水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不足,景区建设仍偏重自然风光开发、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营造。景观营造和项目设计上多有雷同,造成“处处有此景,景景又相似”的现象[5]。

  3.“明星级”水利风景区较少,品牌知名度较小

  目前,江西省水利风景区数量占全国第四,具有“量”的优势地位,但水利风景区品牌的知名度较小,民众对水利风景区不甚了解。绝大部分水利风景区的主要客源仍是本地居民,水利风景区品牌吸引力远不及国家A级景区。与拥有都江堰、红旗渠、古运河等优势文化品牌的四川、河南、江苏等省相比,江西省水利风景区文化品牌不鲜明,缺乏开发运营成熟、在国内具有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明星级“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在“质量”竞争方面并未占有明显优势。

  4.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承功能有待提升,社会影响力有限当前水利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虽然考虑了水文化宣传功能,但通常水文化纪念场所建设水平不高,缺乏全方位、多样化、有吸引力的水文化展示宣传,制约了水利风景区的科普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问题表现在:

  第一,水文化展示形式较少,可参与性较低。主要为修建亲水的休闲和观光场所、营造水景观、组织陈列式科普展示等,此类被动式体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第二、水文化挖掘不足和展示内容不够丰富,趣味性不高。展示内容通常是简单介绍水利工程基本情况、相关传说故事,表述过于专业、不够生动,限制了参观学习的效果和体验的愉悦感。

  第三,没有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水文化宣传基地。目前,尚未有水利风景区能与政府机构、学校、社会团体开展密切合作,开展水文化主题活动,吸引社会公众主动参与水情知识和水文化学习。

  三、制约江西省“遗产型”水利

  风景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江西省水利风景区优势不突出,品牌不鲜明的原因,主要受以下因素限制。

  1.规划和建设理念有待革新

  第一,规划与建设中水文化遗产地位尚需提升。由于水利工程丰富、基础条件良好,江西省在较长时间内注重追求景区数量,将水利风景区申报的重点放在具有优势的水库型水利风景区,其他类型景区发展相对落后,未将具有水文化遗产特色的景区作为发展重点。第二,景区产品设计和运营缺乏创新,水文化理念贯彻不力。景区侧重于自然风光开发和生态景观营造,模仿其他类型旅游地进行景观和项目设计,在水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类项目的开发上投入较少,缺乏创新性和文化深度,难以突出品牌特色。

  2.水文化保护制度有待完善

  在现行《水法》、《防洪法》、《江西省水利工程管理办法》、《江西省水利工程水费核定、计收和管理实施办法》等水利相关文件均无明确的水文化管理办法[4]。水利部《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水文化建设2016—2018年行动计划》、《江西省水利厅贯彻落实“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等规划文件只有指导性意见,不如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强制性高。水文化建设尤其是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涉及到文化、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专业性强、利益协调复杂,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管理组织方能有效落实。

  3.缺乏专项经费和专业人才

  水利风景区建设资金筹措一直是景区建设的一个难题。水利风景区具有很强公益性,许多景区甚至完全是非营利性质。景区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维护耗资巨大,经费依靠国家划拨、专款专用;建设经费紧张,水文化建设容易被边缘化。尤其是水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维护耗资巨大,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景区独木难支。除此之外,缺乏优秀专业人才也是制约水利风景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水利风景区管理和经营人员大部分是水利行业出身,而水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保护、开发不仅需要水利工作人员还需要历史、旅游、艺术等多学科人才的全程参与。现有人才的知识体系难以满足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需求,影响了景区水文化体系构建和特色水文化品牌塑造。

  4.宣传渠道和方式较传统

  首先,高层次的水利风景区宣传渠道较少。目前,江西省水利厅网站建有水利风景区专栏,但内容较为简单;近年来,水利厅还积极组织景区参加理念水利风景区博览会、全国水利风景区招商引资洽谈会,然而这类官方活动一般每年一次,在固定展览点举办数天,参观人群和人数有限,难以达到持久、广泛的宣传效果。其次,各景区宣传工作薄弱,宣传渠道较单一,宣传方式传统。但由于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经验、资金紧张等问题,大部分水利风景区甚至没有自己的网站,也无力投放广告、宣传片,只能靠口碑营销,偶有的广告、网络软文等宣传内容也缺乏亮点和爆点。总体上,江西省水利风景区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果不尽人意。

  四、推动江西省“遗产型”水利风景区发展的对策

  目前,深度开发水利风景区,打造精品型、明星级、名片式水利风景区已经成为各省竞争的焦点。充分保护和利用水文化遗产,提升景区文化品位,是江西省水利风景区发展转型的关键。

  1.革新规划建设理念,优先开发“遗产型”水利风景区

  (1)将“水文化遗产”特色水利风景区列为发展规划的重点水利部门应将“水文化遗产”特色水利风景区作为全省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中的优先和重点申报建设对象,分阶段规划分批申报建设,争取5-10年能打造出2-3个以“水文化遗产”为特色的精品型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可将槎滩陂、崇义客家梯田、福寿沟这三大水文化遗产列入优先建设名单,打造成江西水利风景区金名片。

  (2)增设“遗产型”水利风景区这一新类型考虑“水文化遗产”的特殊性,“水文化遗产”特色水利风景区的评估、建设、管理应与其他类型水利风景区有所区别,单独设立“遗产型”型景区将会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江西省水利厅可以预先增设“水文化遗产型”水利风景区这一新类型,将景区主体资源本身属于水文化遗产的水利风景区纳入这一范畴,根据其特殊性质予以评估、管理。由于目前国家尚未新增“水文化遗产型”水利风景区这一新类型,暂时可以在省级层面对此类景区予以双重授牌,如泰和槎滩陂可同时授牌为“自然河湖型”和“水文化遗产”水利风景区。

  (3)重点开发优质资源,建设水利博物馆选择保存较好、价值高的水文化遗产进行重点开发,建设水利或水文化博物馆,深度解读地区水文化演进和水利发展变迁,使之成为江西省甚至全国具有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和以文化品牌为特色的水利风景区。

  首先,充分挖掘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两大世界级品牌价值,重点建设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崇义客家梯田和省级水利风景区槎滩陂。为展示其文化遗产价值,崇义客家梯田水利风景区可打造重点突出农田水利发展、梯田文化、客家风情的农田水利博物馆;槎滩陂水利风景区可建设江西古代灌溉工程遗产博物馆,展示古今江西水利灌溉工程、技术及其管理变迁。

  其次,整合资源、前瞻性规划,推进福寿沟水利风景区建设。将福寿沟及即将兴建的博物馆作为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的优势资源点,提前高标准规划,促使其通过系统、科学的保护、开发和运营,建设成国内独一无二的以古代城市排水系统和城市洪涝管理、海绵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家级水利博物馆和水利风景区。

  2.强化水文化遗产管理,推进水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1)多部门协作、构建水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体系

  水文化遗产的管理涉及水利、文化等多部门,制度缺位、管理职能不明晰,影响了水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和有序开发。水利部门应该借助水文化建设和水利风景区建设工作,联合文化部门,推进水文化遗产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首先,颁布水文化遗产认定、评估、规划、管理办法,明确水文化遗产管理职责,将水文化建设和水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江西省水利工程管理相关的法令法规中。其次,制定水文化遗产定期清查和档案管理制度,推动水文化遗产普查。

  摸清江西省内水文化遗产现状,对水文化遗产进行认定和分类管理。针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水利遗产,编制并实施相应的保护与利用规划。最后,建立水文化遗产数据库,制定水文化遗产宣传计划。水利部门、文化部门可以与水利院校、科研单位合作,建设水文化遗产数据库。一方面,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实现水文化遗产文献档案的网络共享和公众分享,结合原址展示、陈列展览、实物复原、虚拟现实技术复原、科普著作和数字影视作品发行等技术手段[6],对社会公众进行水文化宣传。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共享,促进水文化学科科研水平的提高,提升水文化决策咨询成效[7]。

  (2)挖掘地方水文化遗产,激活景区持续发展文化动力首先,水利厅进一步推动全省水文化遗产普查,梳理各地各类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水文化遗产的遗存现状、所有权属、管理状况,整编相关文献与档案,为各景区水文化建设工作提供资料参考和技术指导。其次,鼓励各景区将水文化理念融入水利风景区规划中,贯穿至功能分区、景点分布、线路布置等构思中[8],深入挖掘地方水文化遗产,重视乡土文化和水利文化的结合,创新水文化展示模式。

  景区应该开发设计动态、参与性、体验性的项目,设计景区旅游衍生产品,尤其是文化产品,衍生水文化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如设计水利工程模型或古代取水工具模型组装游戏、古代城市水系探险VR游戏、网上展览厅等等。

  3.加强资金与智力支持

  (1)拓宽投融资渠道,设立专项资金

  首先,政府部门应为水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可设立水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发掘、保护、展示水文化遗产,资金使用严格按照财务制度管理,专款专用。同时,水利部门和文化部门可结合水文化遗产申报相关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文物保护项目等工程项目,争取利用相关国家专项补助资金,资助水文化遗产保护。此外,还可以寻求有志与文化保护的NGO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个人,以项目合作、慈善募捐等形式,筹集资金、人力等支持,利用社会资本促进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2)建立智库,加强对交流学习和人才培养

  首先,水利部门应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合作,共同组建水利风景区发展研究智库,吸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规划、城乡规划、古建筑设计、品牌营销、投融资管理、水利、生态、文物保护、水利史、江西地方史等多领域专家,为江西省水利风景区规划和水文化遗产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其次,除组织各地市分管领导及部门负责人、景区负责人参与全国和全省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培训班之外,还可以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到省外考察同类型的优秀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情况,学习交流经验;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对水利风景区工作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最后,可以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定点培养水利风景区管理人才,或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招聘文化旅游等相关专业人才参与水利风景区建设管理工作。

  4.创新宣传策略,提升水利风景区知名度

  (1)支持水利风景区申报各类荣誉称号、加入联盟组织,提高知名度水利部门应鼓励支持各地市水利风景区申报“国家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尤其是有条件的水利风景区加入“全国水博物馆”联盟、甚至“全球水博物馆”联盟。借助此类国家级荣誉称号进一步提升水利风景区的知名度,利用各种平台提供的高层次宣传渠道开展业界交流、公众宣传。

  (2)鼓励水利风景区结合自身优势创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水利部门应鼓励资源禀赋优越的水利风景区在规划建设时就把创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①、承担社会教化责任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尤其是以水文化遗产为特色的水利风景区可专设水博物馆、水科技馆、水文化馆重点开展本地水情、工程设施建设与管理历史、治水理念与制度、治水人物历史故事与民俗等知识科普,并普及水法规、水科技、节水环保知识、水灾害防范避险知识;将景区打造成“水文化遗产博物馆”+“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并充分借助自身优势开展与各级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合作,举办专题教育活动和展览,扩大景区社会影响力。

  (3)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打造“明星式”景区首先,完善官方宣传渠道,联合相关部门,高位推动水利风景区宣传工作。江西省水利厅应完善水利风景区和水文化专题网站建设,丰富厅专栏网站上对各个国家级、省级水利风景区以及重要水文化遗产进行图文、视频介绍,并提供各景区友情链接和联系方式;指导各市水利(务)局、水利风景区建设自己的水利风景区官网;联合文化及旅游部门,为各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制作宣传视频、纪录片,借助文博和旅游产业平台,宣传推广水利风景区旅游。

  其次,培训各景区灵活运用新媒体、自媒体,积极开展自主宣传。除了利用传统媒体开展宣传,水利风景区还可设立微博、微信公众号、利用各种互联网媒体和网络平台开展宣传。在节假日和景区主题活动时,开展官方网络直播、邀请网红或旅游达人直播、开展景区游客微视频比赛,采用灵活、时髦、互动性和参与性强的营销推广方式,吸引公众关注。

  参考文献:

  [1]谢祥财,兰思仁.中国水利风景区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43-44.

  [2]谭徐明.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J].中国水利,2012(21):1-4.

  [3]王文君.槎滩陂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EB/OL].

  水利工程师评职知识:水利技术推广人员评职称成果要求

  1.市(厅)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2.主持完成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以上,或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以上,并通过相应级别的技术鉴定,被同行专家认定具有省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