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2月07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凯里地区苗族食用和药用同一植物防治疾病的现象较为普遍.为了掌握这类药食药同源植物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现状.本研究运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共记录药食同源植物46种,隶属35科44属,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唇形科,共有5种;其次为蔷薇科,共4种,再次为百合科、豆科、马齿苋科、菊科植物,每科各有2种,其余的均为每科1种.木本类有12种,草本类34种,草本类为苗族药食同源植物的主要类群,食用以叶和果实为主,药用以全草为主,这类植物主要是防治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免疫系统等疾病.少数民族地区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非常丰富,需要深入地调查和研究,保护性开发这类深藏在少数民族民间利用药食同源植物的宝贵传统知识,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关键词:凯里;药食同源植物;传统知识;药用植物;民族植物学
植物方向评职知识:植物资源方向论文怎么选投稿期刊
在选择期刊时要考虑论文主题是否与期刊相符,自己的论文如果专业性比较强,那么就要选专业性强的期刊,还要确认期刊是否接受您准备投递的文章类型,比如您投稿植物资源论文,就需要确认期刊往期是否有发表过这样的文章,风格和您文章是不是一样,如果您的论文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或技术性,建议在拥有少量特定目标读者的期刊上发表论文。
背景与意义在人类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寻找和利用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功效和性味,并认识到很多的食物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疗效,许多药物还可以食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很难严格区分,而这一类既可食用又能治疗疾病的食物多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人们把自然生长的既可食用又具有药用价值的一类植物统称为药食两用植物[1~2].我国对于药食同源植物的研究历史久远,自古中医就有“药食同源”思想基础,并证实药食植物可用于调味、保健作用.在研究食用植物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食用植物的保健与药用性能,即在探讨食用植物满足人类营养价值需要的同时,还能达到有效预防或治疗疾病的功效[3~6].从医学角度看,药食同源植物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和营养价值,对其科学合理的应用,能达到调养身体和改善个人体质的效果.
近几十年来,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但由于生态环境、工作压力和食物等因素,特别是饮食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心脑血管、免疫系统等疾病频发而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一些疑难杂病的治疗回归到以食疗为主、药疗为辅的传统治疗方法后,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甚至出现很多的奇迹,因此,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7~9],研究和开发利用药食同源植物防治疾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苗族是黔东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素有“苗药三千,单方八百”和“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民族医药传统和历史,在苗族的植物药中有很多是通过食用方法来防治疾病的,可食用和药用的植物非常普遍,他们依托于本地丰富的植物资源,积累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和药食同源植物利用与管理的传统知识和经验.
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边远民族地区大量的生态移民工作的开展,这些地区许多有价值的药食同源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和保护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本文以苗族聚居的凯里市为研究区域,运用民族植物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文献检索相结合,对凯里地区苗族药食同源植物进行调查,为少数民族地区药食同源植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依据.
1研究地点和方法
1.1研究地点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全市辖11镇7个街道办事处,辖区面积1571平方公里,人口60余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5%,其中苗族人口占67%,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多民族聚居的新兴城市.凯里具有享誉天下的人文生态之美,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民族风情古朴浓郁.凯里市有优越的水热条件和多种多样的岩性及地貌类型,矿产资源丰富,地势高差大,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可适合多种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因此蕴藏着丰富的药用与食用植物资源.全市所辖11乡镇中,苗族人口都比较集中,很多苗族人民具有长期食用多种植物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统习俗,其药食同源的传统知识丰富而有代表性.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
通过《中国植物志》《贵州植物志》《苗族药物集》《苗族药物学》《苗族医药学》等文献,对采集和调查到的有关药食同源植物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1.2.2实地调查法
主要采用民族植物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凯里市药食同源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民间访谈,资料收集整理和鉴定,了解药食同源植物资源情况和相关的传统利用知识.访问调查采用“5W+1H法”,即who(什么人)、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方)、what(利用什么)、why(有何功效)和how(如何使用)[10].主要访谈内容包括:药食同源植物的名称(含苗语)、采集时间、使用部位、使用方法和功效等,重点记录药食同源植物的民族名、当地汉语名、使用部位、食用与药用价值、加工方法等.调查地点为凯里市苗族居住较为集中的湾水、舟溪、三棵树镇、旁海镇的菜市场和苗族村寨,凯里市内的二商场、洗马河、高溪、金井等主要菜市和民族风情园药市.调查时间为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每月对各个调查点调查2~3次.
1.2.3药用植物鉴定
采用植物分类学方法,辅以凭证标本的采集和照片拍摄等手段,对其进行整理和鉴定.
1.2.4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本文对于调查的药食同源植物种类、科属、使用部分、使用方法和药物功效进行量化后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药食同源植物编目
在集市调查过程中,通过走访菜市和药场的摊位、乡村苗族药师、寨老和群众,共记录药食同源植物46种,隶属35科44属,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唇形科,分别为留兰香、紫苏、夏枯草、薄荷和藿香共5种;其次为蔷薇科共4种,再次为百合科、蔷薇科、豆科、马齿苋科、菊科植物,每科各有2种,其余的均为每科一种.木本类有12种,草本类34种,草本类为苗族药食同源植物的主要类群.
2.2食用和药用的植物部位比较
药食同源植物因其具有药物、食物两用的功能,在中医传统营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11].传统营养学的运用也很好地体现了药食同源植物的食物和药物兼用的特性.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12].这些药食同源植物的食用和药用部分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但也有明显的差别,二者使用部位都有全草、根、茎、叶、花和果实,细分为植物的全草、叶、花、种子、果实、茎、果皮、根、菌核、幼嫩茎叶、地上部等.
食用和药用最多的部位为果实,食用和药用差别较大的是叶和全草类,作食用时主要以叶为主,药用的相对较少,作药用时全草使用较多,根、茎和果实等使用部位基本相当.食用和药用同种植物的相同或不同部位都具有同等价值.
2.3食用和药用的制作方法
药食同源植物在食用和药用时,其制作、食用、服用方法也呈现多样性.食用方法所占百分比最高的为煮(23%)、炒食(18%)、生吃(13%)、炖(11%)、做汤(10%),而药用的方法一般为煎汤、入散剂、捣烂敷、晒干入药等,以煎汤(47%)所占百分比最高,其次以入药(11%)、入散剂(9%)、捣汁服(8%)、研末(6%)的使用方法较多,例如食用方法中,山药、党参、银杏、芋头、白扁豆和马齿苋等用煮的方法较多,同种植物采用不同的方法制作可以实现不同的口感或者药用效果.
但作为药用时,诸如鱼腥草、木姜子、留兰香、蒲公英、车前草、白扁豆、蕨等大多用煎汤的方法进行服用.药食同源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外,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13].因此,有目的性地改变或者综合利用药食同源植物的食用和药用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营养和保健的双重功效.
3讨论与建议
凯里市的药食同源植物种类较为丰富,每逢乡镇和市内赶集的日子,在菜市场和凯里中药材市场都能看到大量的药食同源植物在出售,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药食同源植物作为一类特殊的植物,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而成为人们研究和开发的热点[15~19].在2002年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中,对药食两用植物(87种)、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做出了具体规定.虽然这一规定对于药食同源以及保健用植物开发和利用有了一个指导性的参考标准,但是对于这类植物如此定性可能不完全科学.
我们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苗族、侗族以及其他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同时作为食用和药用植物或保健类植物并非上述《通知》中所含内容,他们所同时食用和和药用的植物远远超过《通知》中的相关项目.许多边远的或没有文字的民族,在其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还广泛地把自然界中许多的植物同时食用和药用,在疾病的防治中具有特别的功效.因此,还需要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深入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大量的药食同源植物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广泛并深入这些地区了解他们食用和药用同类植物的传统知识,并通过科学验证其营养价值和功效,保护性开发这类深藏在少数民族民间的药食同源植物利用的宝贵传统知识,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勇,肖伟,秦振娴,等.“药食同源”的诠释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12):1250-1252,1279.
[2]衣建龙,夏志英,杨爱华.烟台药食同源植物资源调查初报[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9,15(1):90-92.
[3]邱胜平.畲药药食同源植物品种和药膳食谱调查[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6,22(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