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6月30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植物分类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应用基础课程,包含理论教学与野外实践两部分。本文以课堂理论学习和野外实践相结合为导向进行植物分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理论教学以领域内最新理论成果为导向,野外实践教学以学生开展野外调查项目为载体,注重理论与野外实践相结合。课程考核着重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植物分类学;课程改革;理论教学;野外实践;应用能力
植物分类学课程是许多与植物相关的专业,如生物科学、森林经理学、保育生物学、农学、中药学、植物资源学、野生动植物保护等专业的核心课程,这些专业普遍具有交叉学科的背景。专业培养目标常要求毕业生既具备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常见植物学特征的鉴别方法及物种鉴定技巧,因而该门课是多个专业知识结构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1-3]。
林业论文投稿刊物:《安徽林业科技》于1975年3月,由安徽省农林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创刊,至2008年底,共发行134期、刊载论文2700篇,每期发行1000份,并与《北京林业大学报》、《南京林业大学报》、《林业科学》、《安徽农业大学报》、《安徽农业科学》、《江苏林业科技》等国内64家林业科技期刊建立了长期的期刊交流业务,现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广东药科大学中药资源学院自开办中草药栽培技术和中药资源开发利用这2个专业以来,一直将植物分类学列为这2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属于必修课程,它与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共同构成这2个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建设模块的核心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药用植物野外初步鉴别能力为目标,改革传统的中药资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将专业理论与实验实践紧密结合。
1植物分类学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对植物分类学课程的学习,学生需学会基本理论并理解植物组织结构特征,同时了解最新的分类系统如蕨类植物的PPGII系统[4]、裸子植物的哈钦松系统[5]、被子植物的APG系统[6]等。理论知识枯燥无味,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思想抵触和心理疲乏现象。野外实践条件艰苦,风餐露宿、日晒雨淋,遇到特殊天气更是直接影响学习[7]。
当代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大自然接触较少,劳动意识薄弱,野外适应能力较差,未掌握野生植物采集技巧,对植物特征掌握不准。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工作,常导致植物分类学教学付出了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是大部分学生依然弄不清植物分类,教学效果并不理想[8]。
2课程改革的组织实施
2.1理论教学改革
以实体植物为载体,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实物,如模型模具、蜡叶标本、鲜活植物等,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兴趣。在对各个分类系统进行讲解时,主动将各个分类单位之间的代表种拿出来作为样本进行对照,结合解剖图像进行讲解。此外,要求学生当场对各个分类单位的典型代表特征进行手绘,作为随堂作业。
2.2野外实践教学改革
植物分类学野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野生植物识别、植物标本制作、植物名录编制、检索表编制等4个科目,涉及各项植物分类学基本技能。通过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物种鉴定任务,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植物分类学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在进行上述4个科目的过程中,培养野外环境观察、野生植物采集、标本制作、标本鉴定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成果实行项目考核制,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植物分类学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的形式动员学生自由组合团队,选择调查区域,确定调查类群,由项目组长给团队成员分配任务,将各个野外实践科目落实到个人,然后按照植物分类学野外实践基本技能要求开展调查。项目结束之后,由教师根据各个团队的结果进行考核打分。
在整个团队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由于有共同目标,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学习效果。项目考核以培养学生掌握植物分类学基本技能为核心,兼顾培养学生的领袖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增强了与人交流能力,充分体现了能力培养的目标导向,使枯燥的理论课程和野外实践课程变得有趣。
2.4重视实验过程,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将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与规范、安全意识和纪律等科学素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之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习惯。
3课程改革过程及成效
自课程改革以来,授课教师在植物分类学课程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重点着力于教学方法与实践方法的结合辩证教学,大力实施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学生思维方式的创新。帮助学生养成凡事皆思考、凡事皆辩证的惯性,不盲从教材,不迷信权威。在野外实践教学环节中,按照课程内容,科目设置由简到繁,内容由浅入深,既要求多人合作,也强调个人发挥作用。要求学生按照各个科目完成项目活动,得出相应的数据及分析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野外调查实践中,学生按照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团队成员控制在4~5人,鼓励按照不同学生的自身特长进行组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先由小组提出方案,然后由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商定工作方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及时跟进工作进度、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项目有序进行,有效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教师难做到及时监督、检查”的问题。
4结语
通过教学改革,使植物分类学的教学任务明确化、学习目标可视化,野外实践课程变成学生自己的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野生植物调查项目,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植物分类学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行动、反思的自我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今后从事植物分类学相关工作的能力[9]。
5参考文献
[1]芦娟娟,谭敦炎.新疆高校植物生产类专业植物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十字花科分类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246-247.
[2]孙会忠,侯小改,薛娴.提高《植物学》植物分类教学质量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7):209-210.
[3]沐建华.利用校园植物开展种子植物分类学教学的思考[J].北京农业,2011(12):224-225.
[4]杨逢春,黄华平,牛黎明,等.海南岛药用蕨类植物多样性及生境分布类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3):82-87.
[5]周火明,毛燕,尹晓蛟,等.浅谈归纳法在植物分类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林业科技,2016,42(6):39-40.
[6]远婷,李景柱.被子植物分类学教学模式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3(7):114.
作者:杨逢春1文慧婷2马秀花3朱兴旺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