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12月07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遏制塑料垃圾的污染,是人类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 需要敦促来自不同治理层面的利益相关方为消减海洋垃圾做出大胆行动和创新。
治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 联合国从2014年开始高度关注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污染。 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带领团队最早在国内开展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研究。 2016年,他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并将于2021年完成。 在李道季看来,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而消减塑料垃圾的解决之道,便是发展循环经济。
维护健康和清洁的海洋环境对人类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也是“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规划的重要内容。 面对恶化的海洋环境,消减海洋塑料垃圾是维护清洁、可持续且丰富多产的海洋的必要行动。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总量将会是现在的近3倍(预计从2016年的1100万吨上涨到2040年的2900万吨)(Lau et al., 2020); 海洋内的塑料垃圾存量将会是现在的4倍(超过6亿吨)。 长期以来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持续增加,遏制塑料垃圾的污染,是人类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
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状况堪忧
海洋塑料垃圾不仅广泛分布于河口及近岸海域、大洋环流带等表层水体,在人迹罕至的两极海冰及深海深渊带也有较高含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于海洋水体、沉积物及各类海洋生物体中。
据估计,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有大约不到2%漂浮在海洋表面,约7%-8%堆积在海岸,其余则存在于海洋水层和海底等,大约60%的塑料产品的密度低于海水。 当海洋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后,一部分漂浮的塑料通过海流和风的输运进入海洋环流,形成已知世界大洋五大涡旋塑料垃圾聚集区 (Moore et al., 2001)。 其中,最著名的“大太平洋垃圾带”几乎都是塑料,面积达160万平方公里,且有呈指数增长的态势。
据估算,2010年全球有480–12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Jambeck et al., 2015),有0.7–3.5万吨漂浮塑料漂浮在各大洋涡旋,除此之外,可见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主要分布于海岸与邻近海域,比较严重的区域为亚太、地中海、墨西哥湾、红海、北美沿岸国家的海岸。 西方学者通过模型估算全球通过河流入海的塑料每年约100–200万吨,20条入海塑料垃圾最多的河流中位于我国的河流有6条。 最新研究估算2020年我国陆源入海塑料垃圾量为近10万吨(Lebreton et al., 2017)。
2015年4月,联合国海洋污染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GESAMP)发布报告认为,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 据调查,有海洋塑料垃圾摄取记录的海洋生物物种数量已超过800种以上,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Gesamp, 2015; Gesamp, 2016)。 海滩垃圾长期经受阳光照射、波浪冲刷、生物作用等影响,极易破碎、裂解成微塑料,因此被认为是微塑料入海的来源之一。 河口附近往往人口密集,并且有来自于河流的大量塑料垃圾入海,是塑料垃圾污染的热点区域。
近海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剧烈,渔业及水产养殖、航运、污水处理厂等是沿海塑料垃圾入海的源头。 大洋环流导致海洋垃圾全球迁移,并且在大洋中部形成面积惊人的所谓的“垃圾岛”。 极地虽然人类活动较少,但极地海域的塑料污染情况几乎和近海一样严重,说明微塑料随着洋流等作用迁移至两极地区并在极地积累,微塑料可由大气传输至极地,使得极地成为微塑料的汇集地。 深海及深渊带的采样难度较大,仅有少数国家具备深海采样技术。 我国研究者在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中发现了塑料及微塑料的存在(Peng et al., 2020),证明塑料污染已经影响海底最深处。
全球塑料垃圾处置不当造成巨大的环境风险
目前全球塑料的生产呈指数级增长。 据预测,2050年全世界塑料制品产量将达到24亿吨,这将是2018年近3.6亿吨产量的6倍以上,届时人类将在各个领域更广泛地大规模使用塑料产品。 塑料生产的增长也会导致对塑料生产中使用的化学添加剂和化学品的需求增加,以满足人类对塑料性能等的各类需求。 截至2015年,人类已至少产生了69亿吨塑料垃圾(Geyer et al., 2017),且由于人类处置不当,只有不到9%的塑料垃圾被回收,12%被焚烧,79%被填埋或任意丢弃到环境中,导致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在海洋、河流、湖泊、土壤、空气和食品等中大量存在,造成巨大的环境风险。
在全球主要塑料生产经济体中,亚太地区的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5%左右,欧盟和北美各占20%和19%左右。 同时,亚太地区也被认为是塑料垃圾处置不当率最高的地区(日韩除外),高达60%以上。 虽然全球化学工业27%的产量是热塑性塑料,是极易回收后被重新加工利用为新产品,但回收率仍然非常低。
日本塑料垃圾总体回收利用率为75%,焚烧和填埋占24%,如果焚烧发电进行能源转换,回收利用率更高。 根据《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发展报告(2019—2020)》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产生废塑料6300万吨,其中填埋量为2016万吨,占比32%; 焚烧量1953万吨,占比31%; 回收量为1890万吨,废塑料总体回收利用率为3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的塑料垃圾中,源于包装的比例几乎占了一半,其中绝大部分得不到回收利用或焚烧,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是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之一。
全球加快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程
国际方面,联合国、二十国集团、欧盟、东盟及有关国际组织等已制定了有关应对计划或承诺。 历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14年、2016年、2017年、2019年)均号召和倡议全球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问题; 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目标14特别提到海洋塑料污染的应对问题; 2017年G20汉堡峰会通过了“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 2019年G20大阪峰会发布宣言,承诺“到2050年让塑料垃圾向海洋的排放量降到零”。
在国际法律框架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等都涉及和增加了关于海洋塑料垃圾的具体条款。 2018年5月,欧洲联盟委员会提出“限塑令”方案,禁限一批日常塑料用品,并提出欧盟成员国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回收90%塑料饮料瓶的目标。 2020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不限名额特设专家组第4次关于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污染问题会议,以应对日益紧迫的全球性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 这次会议令人振奋,因为了解到国际社会正在推动联合国环境大会第五届会议通过制定一项新的关于防治海洋塑料污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近年来,我国涉及塑料垃圾问题的相关法规不断完善。 2017年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共同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制定了路线图。 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2019年2月,海南出台《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 2019年7月1日,上海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最为重要的是,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 这一治理新政出炉,将推动我国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入新阶段,也将极大推动我国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
塑料污染治理催生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
塑料具有优越材料特性,在特定用途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包括塑料制品在食品和饮用水安全、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要对塑料善加利用,才能减少和杜绝塑料垃圾的产生。 未来通过创新性解决方案从源头防止塑料垃圾产生并进入环境极为重要。 塑料垃圾污染治理,正在催生塑料垃圾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和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从源头上杜绝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提供了终极解决方案,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本国或经济体内部的塑料垃圾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如欧盟正在大力兴建塑料垃圾回收利用设施,探索从全生命周期认识塑料循环,包括生产、加工行业以及下游的供应商、回收行业,把整个链条串起来,形成闭环管理。 我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2年,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要大幅提升。 这对我国研发高效、快速、对环境友好且具有高回收率的绿色化学废塑料回收技术方法,开发创新性的塑料制品管理和回收经济模式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地球上亿万年积累的化石资源终将面临枯竭,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对以石油为基础的塑料利用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节约石油资源,循环利用塑料,并开发新的生物基资源等。 塑料的可持续消费、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塑料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和闭环塑料循环经济,可防止可回收塑料进入废物流,确保所有塑料制品得到适当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同时,从塑料产品生产一开始就进行塑料产品可回收性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进入环境的塑料废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塑料产品可重复利用的可行性和可用性。 这些都是探索塑料垃圾治理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和实践。
环境论文投稿期刊:《环境工程》创刊于1982年,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于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环境保护科技期刊,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主办,是目前国内惟一一本跨地区、跨行业,以先进环保技术的工程应用为特色的学术期刊。
结语
消减海洋塑料垃圾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需要敦促来自不同治理层面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部门、公营和私营企业、民间组织及社会中的每一位个体为消减海洋垃圾进行大胆的创新和行动,加深对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的科学认识,加强塑料绿色化学回收利用技术创新研发,大力发展塑料循环经济,实现杜绝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目标。
作者:李道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