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3月02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本文以皮埃尔•布迪厄的“个人文化资本”理论为基础,以观众素养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博物馆展出效果在多大程度上是由观众自身的文化资本作用的,并据此提出博物馆如何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对自身的发展进行调整,以满足观众日益提升的文化需求。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资本,展出效果
博物馆作为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典藏和展示窗口,其教化功能非常重要。博物馆的受众是谁?是什么影响着人们对博物馆的体验?如何能够使博物馆展出效果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问题值得关注与研究。
一、博物馆展出效果与观众的“个人文化资本”
博物馆的展出效果与很多因素存在关系,其中观众的个人文化资本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布迪厄将“个人文化资本”定义为三个方面:由身心体现出的具体化的状态(anembodiedstate)、以文化产品形式存在的客观化状态(anobjectifiedstateintheformofculturalgoods)、在教育学位中制度化的状态(aninstitutionalizedstate)。
这三方面概括了“个人文化资本”从内在到外在、从个人到社会的内涵。身心体现出的具体化状态(anembodiedstate)是指通过家庭、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趣味及感性等的一种“惯习化”,并不只是停留在浅层学习层面,必须被转化为个人修养;以文化产品形式存在的客观化状态(anobjectifiedstateintheformofculturalgoods)是一种物质性状态,指类似于收藏品、艺术品、可利用的工具或器械等。
这代表了“文化资本”中资本一词的原始属性。在教育学位中制度化的状态(aninstitutionalizedstate)是指文化资本内容的典型变现形式,即学历。学历资本的积累是通过教育投资得以实现的,是经济资本转换为文化资本的典型方式。个人文化资本影响博物馆观众的思维和行为,并最终表现为兴趣、选择和感受的个体差异。下文将从博物馆参观前、参观中、参观后三个阶段,分析和论述文化资本对博物馆展出效果的影响。
名义上的博物馆受众是“所有人”,但英联邦教育机构的实验数据显示,具备更高教育素养的人中71%每年多次去博物馆参观,而低教育程度去博物馆的比例仅有37%。可见,是否接受过相关的教育与引导是影响人们是否参观博物馆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博物馆应该在充分了解观众群的基础上,通过参观导引,唤起观众的文化资本惯习,提高观众兴趣与参与度,使更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对艺术作品展示的体验差异主要源于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教育程度。由于参观者的受教育程度不同,鉴赏以及领悟能力不同,文化资本质量不同,“惯习”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对博物馆艺术展品的参观体验必然不同。
第二,参观时间。研究表明,当观众具备更高的教育素养时,参观博物馆的时间会较长。这不仅仅在于他们拥有足够的金钱作为支撑,更重要的是,他们肯花更多的时间强化对展品的“记忆”与“体验”,收获也就更多。
第三,由“文化资本”体现的专业与非专业带来的差异。很多情况下,在艺术鉴赏中只有那些文化资本允许以特定方式对艺术作品进行解码的艺术家才能做出反应。与普通的参观者相比较,专业人士自身所具备的“文化资本”是长年累积的结果,更加能够体现他们与普通参观者的身份差异,更能影响参观体验和收获。
二、观众“个人文化资本”带来的观后感受差异
关于博物馆的艺术体验大多时候只是一些模糊的记忆,并且在离开之后的几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后便会渐渐淡漠,实质上的影响只有在参与一系列的相关活动之后才会再次唤醒,并产生“兴趣”。所以,艺术本身有时并不重要,但由艺术所提供的其他价值往往是重要的。
由于对“兴趣”的启发程度不同,许多参观者强烈希望通过博物馆的参观引发兴趣,或者是提升自己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希望引发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让自己的孩子在“文化资本”竞争中领先,进而能够在相关领域有所作为。“文化资本”所产生的回报率对于来自社会地位较高家庭的学生来说相对高。因此,“文化资本”背景相对雄厚的孩子,在参观博物馆之后的收获要高于其他人。
三、提升博物馆展出效果的具体措施
由于观众个人文化资本对其参观博物馆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博物馆艺术展览设置上作何改变,才能够更大程度上发挥其最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呢?
(一)前期吸引公众
1、由点及面,社区联动。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在于对公众的教化,当博物馆免费依然不足以吸引群众注意的时候,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博物馆知识宣传或者组织参观,可以由点及面的向公众逐渐灌输博物馆的价值,从而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2、引导游客,互利共赢。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它们承载了一个地区的历史以及丰富的区域文化。这对外地游客来说是一个十分快速了解当地文化的途径。博物馆可以与当地的旅游机构合作推出相关旅游项目,促使更多的外地游客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
3、学校先行,教育为主。对于参观者的文化资本教育,家长和学校是最主要的环节。当学校对青少年进行相关的教育之后,身为家长的成年人则会为了孩子的教育对博物馆活动加以重视。在陪伴孩子的过程当中,成年人也对博物馆有了更新更全面的了解。
(二)中期加强参观者体验引导
1、改善博物馆展出方式,加强对参观者的引导。从长期来看,博物馆应建立参观者数据库。就短期的展览设置而言,应给予参观者最基础的知识讲解。展览的设置上也应由浅及深,从年龄段、展览目的等多方面进行馆内区域功能划分。这样才能够使得不同文化资本背景的参观者在参观过程中都有相应的收获与体验。
2、利用新型科技手段,加强与参观者互动。对于一些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展览,应该更加注重和普通参观者的互动性。利用新型科技手段,从多种感官方式上让参观者得到新的体验。只有在参观者能够理解展览的基本内容,他们才能够更加乐于深入了解和接受展览知识,才能够有所收获。
(三)后期维系参观者的观展印象及兴趣
1、创新博物馆衍生品,让参观者增强印象。在展览参观结束后,有创意有设计感的纪念品往往会受到参观者的欢迎。将虚幻的所见所得转化为能够实际触摸以及留念的商品,能够让参观者在很长时间之后还能够对展览进行回味。衍生品的设置也应该根据参观者不同的年龄、性别、收入程度进行相应区分,从而能够满足更多参观者的需求。
2、加强博物馆新媒体运营,让参观者把博物馆“带回家”。一个成熟的博物馆体系不应该只有实体的建筑和展览,在十分注重新媒体的当下,利用新兴媒体的传播形式也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不但能够在前期吸引更多参观者,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扩大博物馆自身影响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进而能够赶上时代的步伐,更好的服务于民众。
席勒曾多次强调艺术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只有艺术能够在国家力量与理想主义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只有艺术中的想象力能够使得自由的思想更加长久的存活,避免由社会秩序退化引发的混乱和恐怖,因此博物馆艺术对于公众的教化功能以及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博物馆》(季刊)创刊于1984年,由中国博物馆学会主办。系中国博物馆界的领军学术刊物。《中国博物馆》要适应时刊发展,定位于代表全国最高水准、进行国际交流的开放型、创新型的博物馆界学术期刊。要大力介绍国际博物馆学界的动态,在保持原有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对带有全局性的学术热点问题和重大政策问题要有所反映;要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推动学术创新。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杂志的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