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4月22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竹简和帛书曾经是我国历史上较为普遍的书籍形式,是文化保存载体和传播媒介。然而伴随着王朝的更迭兴废,大量竹书都被长久地埋藏于地下。新中国成立以后,考古事业的兴盛与蓬勃发展,使得战国竹书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这些战国竹书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展现了灿烂恢宏的先秦文明。
经过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其内容进行整理研究后发现,战国竹书以儒家文献占据大宗地位,其中礼类文献又占据较大比重,但是由于竹书名目繁多、内容庞杂等原因,所以尚未有专业的著述对此进行论述。曹建墩教授撰写的《战国竹书与先秦礼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则具有了开拓性意义。作者结合考古过程中出土战国竹书和后世流传的文献,对战国竹书中的礼仪制度和儒家礼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梳理出了儒家礼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对转向和分化后不同派别的礼学异同作了详尽的考察。
运用多种研究手法,对战国竹书中的礼仪制度作深入考证。中国自古以来就将儒家文化视为正统,而“礼”在儒家文化中又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无论是在近些年发现的战国竹书中,还是在流传于世的文献典籍中,都有大量儒家礼学的记载。
《战国竹书与先秦礼学研究》综考证与义理于一体,运用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以及传播学等多种研究手法,以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上博简中的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天子建州》《三德》《内豊》《昔者君老》以及《陈公治兵》等篇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作者既对当时的容礼、飨食、饮至礼和曲礼等礼仪制度展开了全方位的考证,还对儒家的“礼”与当时的人性、人情与外物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阐述。
作者在书中提出,记载在战国竹书之上的儒家礼学,其核心并不是那些烦琐的规程与制度,而是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德性,百姓要尊礼仪、重道义、崇孝道,守护父子君臣之间的规则;君主要勤政爱民、明德尚礼,采用儒法兼容和德主刑辅的管理手段,树立以礼立国和以德治国的思想。不仅构建起了完整的儒家礼学思想,还为今天人们理解和体会儒家文化的内涵提供了理论基础。将战国竹书置于先秦背景下作整体性思考与研究。
除了对战国时期上博简中的礼学思想进行详尽的论述,该书也针对郭家店简和清华简等其他简书中的礼学描述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作者通过对郭家店简中的《性自命出》《孔子诗论》等篇章的阐释,使读者了解到先秦时期儒家主张对百姓开展德教,以礼对民性进行合理引导并裁制外发之情,从而激发人性至善,引导百姓向德向善的思想。
与此同时,作者结合这些竹书的撰写时间和其中礼学思想的演变历程,对儒家理论的思想史阐释和儒家礼学发展脉络的学术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发现伴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推进,儒家内部也逐渐出现了各个学派之间相互争论的现象,因此该书针对不同学派之间思想观念的异同作了考察。作者结合儒学在先秦时期发展的内在理路和外在社会因素分析了其分化的原因,发现学子们不同的研究侧重和社会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令儒家学说出现了不同的流派。
以颜回和曾子为代表的学子倡导首道之儒,希望通过克己复礼来成就个人的人格道德;以仲弓和子路为代表的学子提倡干济政事,更加注重为政能力的培养;子游和子夏则是礼乐派的代表,他们更加注重文章之学。不同学派间不尽相同的学术思想被详尽地记载于这些战国竹书之上,呈现出当时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况。
竹书和帛书的出现让文字不再局限于狭小的上层社会,而是能够以浩大的声势向民间传播,不仅在当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世,也让后世之人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儒家文化的精髓。可以说,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五千年的岁月绵延至今而未曾中断,竹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与此同时,在国家大力倡导将传统文化与时代语境相融合的今天,《战国竹书与先秦礼学研究》能够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文化传承相结合,也使其拥有了更加现实的出版意义。
相关文学论文范文: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有何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对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指引着我国新一代教育者在教育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为了尽早促进我国的教育科学化,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应该学习掌握儒家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为当前教学实践工作提供指导。下面文章论述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教学方法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