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5月2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永春纸织画是中国的四大家织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审美趣味、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永春纸织画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不少问题。本文围绕着永春纸织画发展的现状,对永春纸织画的保护问题进行剖析,力图寻找一条永春纸织画今后保护发展道路。
关键词:永春纸织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对策
永春纸织画是闽南山区特色艺术之一,始于隋末唐初。据《永春州志》记载:“此画为永春特产,主要以佳纸做字或画,乃剪为长条细缕而纯白之条缕经纬之,然后加以彩色。”历史上,永春纸织画曾与杭州丝织画、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四大家织”。故宫博物院里,现在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画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
一、永春纸织画的兴起发展与主要技法
作为一项地方特色艺术,永春织纸画的出现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物产息息相关。永春县,隶属福建省泉州市下辖县级行政区,属于丘陵地带,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美誉。当地竹资源十分丰富,竹席编织历史悠久、技艺成熟。永春纸织画技艺是受当地竹席编织启发,将竹席编织方法引入到纸中,长期实践,逐渐完善,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艺术品。
在现代化潮水般涌来的时代环境下,永春纸织画还保留了其传统技法。具体而言,即先在宣纸上作画后,用特制的小刀把画裁成不到2mm的纸织作经线,另用同样宽度的宣纸作纬线,再放在纸织机上进行手工编织,根据画面的需要补色,使绘画与编织融为一体。作品制成后,朦朦胧胧、色彩淡雅,成为独特的工艺艺术品。
永春纸织画题材非常广泛,从人物、故事到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应有尽有,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等名著故事、人物等。就规格而言,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六尺长、三尺二寸宽的,五尺长、二尺八寸宽的,四尺长、二尺六寸宽的,五尺长、四尺八寸宽的四种规格。
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永春纸织画先后入选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还被编入乡土教材,走进了中小学课堂。永春纸织画的艺人们参加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并且在各大媒体平台纷纷亮相。如今,永春纸织画已经走出国门,先后被选送到40多个国家展出,并作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使者”。永春县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纸织画之乡。”
二、永春纸织画面临的问题
尽管当前永春纸织画名气不小,但由于人文、地域、历史等原因,特别是其技艺对外保密,普通大众对其认知仍然有限,传统工艺面临灭绝的危险。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将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如下:
(一)纸织画作品价格低廉
古代,永春纸织画的起源,就是宫廷画师把中国画技艺与竹编技巧相结合的创造。因此,永春纸织画可谓是“阳春白雪”,多作为达官贵人的收藏品。清朝时期,康熙、乾隆皇帝就十分喜爱纸织画,珍藏了许多纸织画。可如今,纸织画价格却十分低廉,根据笔者市场调查,一张4尺纸织画售价仅在300-500元之间。据艺人介绍,创作纸织画仅编织这道工序就要花费两三天时间,加上裱褙、装框的工时和成本,一幅作品的利润微乎其微。
(二)作品内容大同小异
过去,纸织画制作都是由艺人自己作画,手工编织,艺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和特长,创造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作品。可现在,大多数艺人已经不会作画,只会根据现成的画进行编织,内容大多集中于“福禄星寿”、“皆大欢喜”、“白鹤朝天”、“嫦娥奔月”、“木兰从军”、“十八罗汉”、“寿图八仙”、“八骏马”、“鸳鸯戏水”、“八仙过海”。这种局面的出现,失去了创作的主动性,直接造成了市面上的纸织画作品内容大同小异,艺术性大为降低,从而使纸织画沦落为低俗的商品画。
(三)纸织画市场混乱
目前,由于市场机制不规范,纸织画作品市场价格差异极大。同样一幅画,外地人购买,价格可能比本地人贵上数倍。为了抢占市场,极少数人故意把画的价位压得极低,引得其他人纷纷效仿,市场上恶性竞争随处可见,造成纸织画作品销售乱象丛生、陷入困境。
(四)纸织画传承后继乏人
由于制作难度大,过去永春纸织画艺人出于生计考虑,严守技艺秘密,形成了“传媳不传女、父子相传、外人不传”的陈规陋习,造成从艺人口基数很小。随着人口老龄化,老一辈艺人纷纷故去,制作永春纸织画经济效益又不好,导致纸织画制作对年轻一代吸引力大为降低,造成后继乏人,这项千年工艺面临传承困境。
(五)纸织画难以满足审美需求
经过走访永春县纸织画销售店,笔者发现由于纸织画题材大多老旧,其格调和趣味也表现出过于传统。随着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发展以及居住条件的变化,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兴趣爱好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比如,过去纸织画作品大多用于居家装饰,但现在的家居套房,空间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已不适合用纸织画进行装饰,也就是说,纸织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现在家居的审美需求。纸织画因此也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最终只能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走向没落。
三、永春纸织画保护与发展策略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其中,既要有政府部门的切实举措,也要有艺人自身的努力,既要有市场的建立,也要有理论的研究;既要有群众的自发参与,也要有合力的有效宣传。在此,笔者试图从政府、艺人、市场、研究等方面,探索关于对永春纸织画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一)坚定做好各项保护工作
1.政府层面
一是由政府出面,制订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措施,特别是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吸引更多人投身纸织画制作,激励老艺人多出作品、多出精品,进而吸引文化创意企业投资,做大做强纸织画市场。
二是以政府投入的方式,主持创作高水平的纸织画作品,用于剧院、礼堂、会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装饰,加强人们对纸织画的认识。同时,借助政府主办的各类大型节庆活动,做好纸织画的展示,提高纸织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受众对纸织画的关注度。
2.艺人层面
一是在评审非遗项目传承人时,坚持“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确保评选出的传承人真正是“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发挥行业带头、带动作用,促进行业每个艺人团结协作,共赢发展。
二是要推动提高艺人的技艺水平,可以通过成立行业协会的方式,组织艺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和交流。比如,目前的纸织画制作艺人,普遍存在轻绘画、重编织的问题,大多擅长编织,绘画水平不高,可以通过强化培训的方式尽快补齐短板,提高创作水平。
3.市场层面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作好市场细分,引导从艺人员有序竞争,鼓励以市场为导向增进合作,创作不同层次的作品,适应不同人群需求。比如,可以通过寻找民间画工作室,与民间画家合作创作纸织画,让作品突出民间传统特性;也可以邀请书画名家作画,与书画名家合作创作纸织画,提高纸织画的文化品位,突出其现代审美特点。另一方面,加快建立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鼓励艺人创新,保护原创积极性和应有的市场价值。
4.研究层面
一是加强史料收集,展开研究。目前,关于永春纸织画的制作都来源于家庭作坊,没有系统性学术研究成果。可以组织专门力量,对永春纸织画的起源、发展、定位等问题,作进一步系统性研究论证,从过去找到现在,发展未来,明晰保护思路,以便对应采取有效措施。二是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以此加强对永春纸织画的宣传,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加以改进。
(二)保护的同时注重发展
目前,永春纸织画在国内市场需求不高,市场运作力有限,又进一步制约了市场的开拓,进而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上述几个层面的保护工作只是第一步。永春纸织画想要在当前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仅依靠保护是不够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将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拓展市场需求根据市场上不同人群的需求,创作不同的纸织画,积极创新推动将纸织画应用到其他行业里。比如,可以利用纸织画的艺术特色,创作礼品包装盒、购物袋,甚至是时装等,让其以新的功能面貌呈现,进而流入不同的城市,融入到人们的生活里,在错综复杂的市场中,触发新的生机,得到新的发展。
2.扩大市场空间借鉴学习天津的杨柳青镇、河北的武强、山东的潍坊等地好做法,把地方民间艺术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扶持做大做强,不仅避免了优秀的民间艺术的消失,还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保护措施的落实,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永春纸织画的市场空间和规模必然能得到扩大,逐渐形成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
3.推动产业化发展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条件下,应该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采取合作社等方式,改变当前永春纸织画家庭式作坊“单打独斗”的场面,推动其迈向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实行规模化的运营。通过政府扶持,各方参与,让永春纸织画逐渐走上产业发展的正轨,促进纸织画的创新、研发及生产工艺的提高,实现在激烈的工艺品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笔者相信,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永春纸织画的发展虽然艰难,但其以“隔帘观月、雾里看花”般的审美特色,以及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其独特魅力,如果切实做好永春纸织画的传承、保护、创新和发展,其未来一定是光明的。对其他类似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同样如此。
[参考方献]
[1]黄志强.福建永春纸织画的传承与发展[J].美术,2017,05.[2]方碧双.浅谈永春纸织画的创新[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12.
[3]方琳.试论永春纸织画的传承与发展[J].大舞台,2011,10:152.
[4]黄文中.永春纸织画的起源及现状与存在问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55-157.
[5]黄永生.永春纸织画囿于本体的突围—试论纸织画的传承与发展[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23-28.
文学方向刊物推荐:《文艺生活》杂志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湖南省文化厅主管,湖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文艺类学术期刊。茅盾先生为其亲笔题写刊名,自1956年创刊以来,我们竭诚为广大文学爱好者、艺术家、文化工作者创造一个作品交流、学术研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