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0月1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社会服务与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了由“碎片化”向“整合化”的转变,且存在“同源-异轨-互构”的逻辑关系。在风险社会和现代性特征突出的时代,整合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服务具有明显优势。通过运用“纵向”与“横向”整合的结构思路,建构“五种整合工具”和“五个阶段”兼容的“纵横交替”工作模式,将为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服务提供可操作化的路径探索框架,亦为二者互构的设想提供了本土化发展思路。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服务;整合
一、问题提出
社会服务在现代社会福利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向不同主体的社会服务项目的出现,使得以现金帮扶为主的社会救助与以劳动供给为主的社会服务分道扬镳。长期以来,社会服务表现为服务目标差异化、服务对象弱势化、服务主体公共化、服务资源分散化、服务方式专业化的特征。
随着福利国家老龄化危机的出现,社会服务在实务界出现了从“碎片化”到“整合化”的发展面向,在理论界出现了“第三条道路”中政府、公民和社会的合作走向。[1(]P9-12)面向个人、行政机构间社会服务的整合最早发端于欧洲,其经历了“机构整合”向“社区整合”的模式转向。[2]服务供给主体开始寻求解决供给适应性和有效性的服务模式转变,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流程、服务制度及服务技术的整合成为趋势。
2011年,欧洲理事会建议全国推行整合照顾体系,以提升服务质量,减少服务间的不平等。[3](P25-26)社会服务在卫生、健康照料服务领域探索后,“整合”概念扩展至服务内容更复杂和广泛的整个社会服务领域。至此,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服务开始从“碎片化”向“整合”转变。在我国,现代意义的社会服务出现较晚,其政策设计始于1983年的社区便民服务。
在第十二次全国民政会议中,民政部门开始将社会服务作为部门工作内容基于实践内容加以探索,经历了由口头语至概念范畴、民间活动至学理研究、面向社区至面向社会、实践创新向政府行为、发展需求向制度安排的巨大转变。[4]
然而,受制于户籍制度、行政制度和服务技术壁垒的影响,我国社会服务的服务对象、流程和技术亦呈现“碎片化”发展特征。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下,整合社会服务以提升服务效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应有之意。“服务标准化”“服务购买化”“服务专业化”等趋势的出现,致使社会服务的“整合”趋势凸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医养结合”体系的提出。
以“垂直”方向畅通同质性服务供给渠道,协调“水平”方向异质性服务方式[5]的整合社会服务需求表现明显。社会服务整合在理念和需求方面均得到认同,但在实务操作层面还需有合适的工具来实现功能和资源整合。社会工作凭借其专业的工作手法和价值理念,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供给社会服务的重要工具。可是,传统的“个体化”和“碎片化”社会工作方法在面对社会服务整合的背景下,已经难以适应。
目前,欧洲福利国家所倡导的整合社会工作恰好契合了社会服务整合的条件,成为当下适当的工具。本文拟通过梳理二者内在逻辑关系以阐述理念与工具的匹配性。此外,通过整合社会工作嵌入的优势性分析,以阐述工具的有效性。最后,希望通过互嵌的“纵横交替”工作模式设计,为整合社会工作嵌入社会服务提供路径参考。
二、“同源-异轨-互构”: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内在逻辑
回溯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的发展历程,发现二者经历“同源-异轨-互构”的关系转化。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在历史渊源和理论方面具有“同源性”。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救助制度的形成,这即是二者的共同起源。基于社会救助的工作目标,二者均受到贫困文化理论、宗教“博爱”思想、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等理论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理论支撑。
二者在服务对象与服务领域方面具有“同一性”。早期慈善事业发端,二者的服务对象均为需要救济的群体,服务领域都面向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二者的性质具有“同旨性”,均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划分的不同工作领域,通过资源链接促进社会协调发展。[6](P118-131)相较于其它有偿服务而言,二者更强调服务“非营利”“非现金”的性质,具有社会性与服务性。1884年,巴涅特(SamuelA.Barnett)设立汤因比馆(ToynbeeHall),开展社区志愿济贫服务。至此社会救助逐步分化出两种不同的工具,即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这亦是社会救助实现形式的分化,即现金与服务的分野。
此后,由于工作主体的分割,二者经由不同的主体承担,发展出现“异轨”。由早前作为社会服务组成部分的社会工作经由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与政策化、制度化的社会服务逐渐分离,在诸多方面出现差异。就服务对象而言,社会工作转向为服务需求更需专业性的群体进行供给,对象呈现出“动态性”,而社会服务则主要为政策与制度面向的特定群体进行供给,这一群体伴随社会变迁而变化,变动范围较小;就服务内容而言,社会工作是在不违背职业伦理与道德的前提下,更注重人与人关系的人道主义行为,而社会服务更主要是政策与制度的规范性服务。
由此,二者步入了不同的发展轨迹。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互构性”。我国社会服务的发展早期由西方传入,其实质是社会工作,却被译为与“社会服务”“社会事业”同义的概念,可见,我国社会工作先行于社会服务得以发展。2005年,胡锦涛在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讲话中,强调了社会服务对于解决社会问题、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此后,社会服务便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服务中关于“社会”的界定表明了服务的性质与服务供给主体,即是具有社会性、服务性,且供给主体为社会。
在我国,政府力量迄今仍是社会服务供给的主要力量,因此,我国社会服务是在一定制度、政策范围内,为困难群体提供的服务活动,具有福利性。[7]与社会服务相比,社会工作作为其组成部分,更注重运用专业的工作方法与理念开展服务,以此提升服务质量。此间,社会服务使社会工作的开展更具目标性与计划性,二者在功能上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紧密联结。
在递送方式上,社会服务需要通过不同主体作为枢纽,实现服务递送,而社会工作则可作为社会服务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枢纽”直接影响服务对象,为其提供服务。在两者结构上,社会服务在政府扮演出资方角色的基础上,由社会力量大量承担供给,根据市场、政府、社会不同主体,可将社会服务划分为公共服务、福利行政、一般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和专业社会福利服务,[7]而根据实践又可将公共服务与社会服务进行专业性划分,社会工作凭借专业性在众多服务类型中充分展现其优势。
通过对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之间的逻辑梳理,可以发现,“同源性”让二者在价值理念和实践逻辑上有机链接,在实践中运用差异性进行互构。社会工作可用于弥补我国社会服务因政策化和制度化而造成非专业的“碎片化”缺陷,社会服务也为我国现阶段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我国社会服务整合过程有待社会工作的添砖加瓦。
三、风险分担与个性化选择:整合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服务的优势
自贝克(UlrichBeck)提出风险社会理论以来,风险的无群体差异和无边界扩散特征开始被社会广泛关注。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关联性强化了社会理论和社会实践中政府政策设计和服务实践的整合需求。去中心化的后期现代性特征强化了公民的个性化倾向,亦强化了风险的不确定性,为预防因个体行为选择偏差对整体造成的影响,风险的发展也渐趋复杂化。据此,需要建立新的治理机制,构建风险共担的新秩序,整合相关资源,以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社会工作以社区为基本治理单位,在社区治理网络中可有效整合地域性社会关系,通过提升社区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可吸收社会各种力量参与以满足风险治理的需求。[8]当下,西方福利国家正在探索和实践整合社会工作的方法,旨在从理论范式、社工实务和技术技巧等方面进行“全象限”整合。从理论范式来看,发展性社会工作将取代剩余性成为主流范式。“自然环境”(NaturalEnvironment)概念被融入社会工作教育中,以求得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秉持可持续性原则。[9]
从实务来看,整合涵盖角色、工作方法、伦理价值等层面。[10]从技术技巧来看,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交网络媒介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全新技术工具嵌入社会工作,有效提升合作学习与交流。[11]在我国,整合社会工作方兴未艾,在经历了“横向整合”的发展前提下,我国学者提出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工作“垂直整合”模式:理论范式上,通过观点整合使之具备内在有序的取向;实务取向上,制定“全象限、全层次”的干预策略和综合回应的实务目标;基本逻辑方面,开展知识合作及发展多面向实践框架。[12]
技术层面,通过对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的整合,全面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在适时的情况下,针对社区这一“主体与社会结构之间的接触面”[13](P27),按需选取恰当的工作方法以应对社区的需求,以至社区发展目的。在角色定位方面,社会工作者角色具有动态性,除作为服务者、管理者外,还是资源整合者。
四、“纵横交替”:整合社会工作作用于社会服务的路径探索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分别对整合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整合进行了实务层面的工作阶段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张和清的整合社会工作“六阶段论”[13](P30)方法,以及李兵的整合社会服务“三阶段”和“五等级”策略[17](P49)。在整合的实务操作方面,两位学者均提出对现有资源进行评估、掌握可用资源、组建具有同质性服务目标的供给主体和服务效能评估等方法以应对服务对象的复杂性需求。据此观点,结合芒迪(MundayBrian)有关“纵向”与“横向”整合[18](P31)的结构思路,本文提出了整合社会工作作用于社会服务实务的“五种整合工具”和“五个阶段”兼容的“纵横交替”工作模式。
结束语
无论是西方福利国家转型还是我国的社会福利改革,整合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实务操作和技术方法方面都在作用于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的整合化趋势也为整合社会工作提供了实践平台。然而,整合社会工作和整合社会服务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尚处在发展阶段,并未建立成熟的研究范式,在我国的研究则更处于萌芽阶段。
本文所探索的“纵横交替”模式仅仅是对整合背景下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逻辑关系和作用发挥的初步探索,希望借此对目前开展的整合社会服务提供工具性操作框架。更为完善的实务操作化模型还需在基础理论范式完善后,结合我国国情做本土化路径探索。
社会工作评职知识:社会工作论文可以投哪些杂志
《科学与社会》(季刊)曾用刊名: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中文版);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81年创刊,立足科学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宣传科学对社会的影响。评价中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及其影响,立足于资源、环境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致立于提倡中国科技界的文化品味,当今科学与文化的交融,包括对科技名人、科学史事的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