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2月11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新化山歌的历史悠久,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既是湖南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梅山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原始基因。新化山歌具有灵活性和自由性的音乐特征,颇具特色。结合新化山歌的传曲及其内涵的分析发现,新化山歌的节奏节拍多变、调式调性丰富、曲式结构多样,具有“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喻理”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新化山歌;历史脉络;音乐形态;社会功能
歌是中国民歌的体裁之一,主要指人们在田间地头生产劳作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山歌内容题材广泛,其音乐表现都包蕴在歌词当中,如坦率直露的歌词,以及有装饰性的衬词等,通过山歌演唱者的诠释,即便是未尽之意也能够表达得淋漓尽致。山歌一般产生于山野劳动或是生活中,多以宣泄感情或产生某种特定的功能为目的而创作出某些抒情性、实用性的曲调,经过一定时间的传唱、提炼与加工逐渐形成。新化是古梅山“峒蛮”的中心地带,地处湘中腹地,交通十分闭塞。
长期洞居于此的苗、瑶峒民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形成了独特的梅山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新化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都是新化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新化山歌便是这些财富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梅山音乐文化最为典型的代表,新化山歌不论从音乐旋律特征、演唱形式,还是从文学内容、民俗风情和整个活动方式来看,堪称湖湘文化和梅山文化的“活化石”。
新化山歌多为四、五声徵调式和羽调式,节奏节拍较自由,旋律简单,歌词具有“土、野、蛮、辣、逗、俏、真、淳”的特点,体现出一股浓浓的自由美、野性美和土味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深入普及,新化山歌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目光,对于新化山歌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在此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新化山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与社会功能的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取新化山歌的音乐形态特征与社会功能为切入点,以求丰富新化山歌的相关研究。
一、新化山歌的历史脉络
新化山歌是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境内民间歌曲的总称,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的艺术珍品,也是世界音乐艺术殿堂中的宝贵财富。2006年,新化山歌入选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新化山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化山歌成为新化县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一颗明珠。它从先秦时期萌生,经过艺人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新化山歌讲究歌词韵律,注重比兴、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具有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旋律婉柔优美,常用倚音、滑音等装饰音修饰,增强了曲调的表现性和情感性;内容十分丰富,涵盖劳动歌曲、风俗歌曲、爱情歌曲、儿童歌曲等多种类型,涵盖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英雄人物、生产生活等题材,映射出历代新化人民凝结其中的生活情趣、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反映着新化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新化山歌是具有广泛社会学意义的文化系统,而不是一种纯粹的、独立的艺术形式。
关于新化山歌起源的说法虽各有不同,但都说明了新化山歌是新化人民世世代代智慧的结晶。新化山歌的产生、形成、发展与梅山文化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探索新化山歌的起源与发展时,也要对梅山文化进行研究。新化山歌是一种地域性文化,新化域内以丘陵盆地为主,旧曰古梅山。新化人离不开山歌,山歌存在于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恶人自有恶人收》表达了人们痛恨剥削阶级的情感,《十八岁姐三岁郎》表达了人们群众不满封建婚姻制度之情,《红军从琅塘进来了》体现出劳动人民对人民军队的支持与欢迎和对新生活的美好愿景,《骂歌》表达了梅山人对宋将田绍斌屠杀梅山峒民的声讨……2005年,新化县文化局通过走访各乡镇民间歌手统计出新化境内多地流传的山歌有2000多首。
宋代以前,新化地区主要居住的是瑶族与苗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他们都爱举行歌舞盛会,每逢喜庆的节日或耕种收获时都会唱歌跳舞。北宋时,开发梅山,汉族才不断迁徙进来。在数百年与汉族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长河当中,勤劳聪慧的新化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并传续了历史悠久、意蕴深邃的文化样式。
历史上新化人民由于生活的地区比较偏僻,交通不发达,大多民众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教育,平常生活活动多为劳作,在精神文化生活条件匮乏的条件下,广大劳动人民们只好用唱山歌的方式来抒发内心的丰富情感,或表达爱意、传递信息等等,所以使得山歌成为新化的一种传统民族习俗。新化山歌自产生就伴随着客家人的生活和劳动,它承载着客家人从古至今的时代记忆,展示了新化人民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与风土人情。
如今,受到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城镇地区的新化山歌有的是以录音、文本、录像的形式保存下来,有的则是通过各种晚会、大赛、接待活动等形式传承。新化山歌在发展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音乐成分,增加了演唱语言的多样性。
相比于传统的新化山歌,如今的新化山歌在和声编配、旋律走向、曲式调性上吸收了现代音乐的手法,体现了鲜明的时代艺术特征,适应了时代的发展,其形态和传承更加多样化,流传面也更加广泛。目前,在许多地方都可以欣赏到新化山歌独特的魅力,在一些音乐歌唱比赛中也可以看到新化山歌的身影,它的听众可能是专业音乐家,也可能是非专业的群众等。听众在歌曲中可以感受到新化山歌带来的愉悦,产生共鸣,从而提升了新化山歌的社会艺术价值。
二、新化山歌的音乐形态
新化山歌的音乐形态既有着灵活性和自由性的特征,也有自身的特色。在演唱时,表演者喜欢依据自身的演唱习惯加入衬词,使其音乐形态具有以下特色。
(一)节奏节拍多变
新化山歌的乐节或乐句中经常出现自由延长音,节奏伸缩幅度较大且自由,多种拍子交替出现,导致新化山歌节奏听起来多变,形成了时而平缓、时而急促的风格特征。新化山歌的节奏贴近说话的节奏,其目的是为了直接表达歌曲的情感,虽然在节奏上出现了长短的对比,但在节拍上并未形成整齐的规律,所以呈现出多变的节拍特点。新化山歌偶尔也与音乐的旋律节奏相融合,如使用一些打击乐器来进行歌曲的伴奏,产生节奏和音色上的对比,使得演唱歌曲更加舒缓、平稳。新化山歌不仅具有新化山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在音乐旋律上朴实无华,在感情上细腻真挚,而且又具有即兴抒情、寄物抒情的独有特征。
新化山歌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便是它的节拍。新化山歌中除了单一节拍的使用外,更多的是在同一首歌曲中交替使用多种不同的复杂拍子。节拍在速度上的变化不是固定的,有时还会出现自由延长,因而形成了节奏明快、风格独特的歌唱曲调,以达到演唱者的歌唱要求,见谱例1。
歌曲《十二时辰想郎》交替使用2/4和3/4这两种拍子,这使音乐节拍上的强弱关系产生变化。通过以歌传情的形式,彼此相爱的男女似乎能产生神奇的化学反应,这体现了新化人民的爱情生活,让人沉浸于歌曲其中。新化山歌在歌曲创作上挣脱了传统观念的禁锢,思维方式开始逐渐开放,也体现了民族浪漫主义风格。当然,这主要得益于山歌多变性节拍的运用。
新化山歌除节拍多变外,节奏同样复杂多变,不同节奏表达的内容、对象和情感也不同。若演唱过程中加入即兴演唱和衬词,其节奏也会随之变化,偶尔出现一点特殊节奏,歌曲的音乐性和节奏型更加丰富多样。
新化山歌的演唱一般是清唱没有伴奏,偶尔为了给歌曲伴奏而运用小锣作为伴奏乐器,再结合歌唱的旋律与节奏,使其成为统一的整体,借此产生一定的节奏型与音色相对比,见谱例2。
谱例2的歌唱部分主要以八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为主,在2/4拍和3/4拍的节拍下,采用均分的八分音符、均分的十六分音符、前十六分音符后八分音符、前八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节奏型。歌曲速度较慢,节奏自由,在演唱曲调时要婉转优美,乐句末尾经常运用衬词音乐在内部进行扩充,这种手法让山歌听起来更加舒展、从容,情感更加真挚、朴实。歌曲中主要在引子和间奏部分加入了小锣,这有助于旋律变得规整、平缓。此外,旋律中还出现了附点和切分节奏,使得旋律更具有动力性并且呈现出非均衡性的特征。
(二)调式调性丰富
新化山歌在旋律和曲调上均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主要依赖于新化地区独特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新化方言等诸多因素。在调式上,新化山歌以运用我国的民族五声调式为主,于旋律的走向和旋律方法的使用上大同小异。由于新化山歌大多是即兴创作或演唱而成,经常会出现四声音列和五声音列,三声音列却很少出现,偶尔会出现包含偏音“变宫”“清角”的六声、七声音列在歌曲旋律中。只要出现这种偏音都是在弱拍位置,时值较为短小,以装饰性为主,在歌曲旋律中常作为经过音或辅助音一跳而过,其力度比较微弱,但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新化山歌在调式以及歌曲的内涵方面,地方色彩相对浓郁,它是多民族地区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其调式调性具有如下特点。
1.以“徵”为主的四声调式
新化山歌通常采用四声音阶,音调古朴简单,在旋律进行中调式变化多样,多用宫、角、徵、羽。这是新化山歌有别于其他地区或民族的民歌的直接特征,也是它最突出、最根本的点,是它单纯古朴的直接体现,如歌曲《十绣荷包》等。
2.以“羽”为主的四声调式
歌曲《小小画眉小小莺》的第1、第2句为一节,落在主音“羽”音上,是一首以宫、角、徵、羽为主的四声羽调式旋律歌曲,见谱例3。该曲调式明确,听起来让人有一种安稳、安定的感觉,它的半终止在第2节中也落在“羽”音上,直到全曲终止结束依旧落在“羽”音。这类歌曲本身就有丰富浓郁的新化特色和古朴的民歌韵味。
3.以五声音阶为主的调式
山歌大多是以依字行腔为规律而演唱,但是新化山歌以五声音阶为主,会偶尔出现几个偏音,这也导致了新化山歌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六声或七声音阶。
例如歌曲《难舍难分小冤家》(谱例4)是一首在我国的民歌歌库里都少见的歌曲,为五声缺商加清角的徵调式歌曲。它在调式和音节上有两个特色,我国的民族调式中是以五个音宫、商、角、徵、羽为正音的五声音阶,清角和变宫属于偏音。该曲没有采用正音商,而使用了清角,曲子的曲调旋律优美却不失古朴,十分有韵味。节奏适中却有欢快的气氛,情感饱满,这样更体现其浓郁的地方神韵。
新化山歌还有各种不同的多调式。山歌可以由不同音域或不同个性的歌手演唱,可以配唱多种唱词,演唱可以适应各种场合。值得一提的是,它有别于专业音乐创作,它的一度创作(编曲)、二度创作(演唱)是同时进行的。当时多数的歌手目不识丁,更别说识谱,歌手没有系统学过音乐理论,却会唱出五声、六声、七声音阶,甚至会出现特殊音阶与调式。
(三)曲式结构多样
新化山歌以自由延长音为标志,句逗较多。简单来说,音乐的抒情性质和对事物的陈述导致了乐句的变化丰富。新化山歌结构多变换,曲式丰富,既有简单的一部曲式、二部曲式、三部曲式,也有复二部曲式、回旋曲式、多段变唱(奏)曲式等等。其中具有显著特征的是它在句式结构上有七字式、五字式和长短相间式,也有四句头、六句头、八句头和长段,既规整又自由,还添加了俚俗的语气衬词的山歌句式,颇具趣味。新化山歌以七言多句体(即四句、五句、六句)作为典型格式,注重押韵、音节和句式保持整齐。
1.一段体结构
新化山歌的主要构成形式就是单乐段,这种一段体结构主要由上下平行乐句或平行对应的双乐句和起承转合的四句体而构成。一段体的节奏和节拍较规整,由一个上下句组成或由三四个乐句组成,这种简单的形态将梅山简朴风貌完整地展现出来,如歌曲《月亮出来亮堂堂》,这是一首在每半句后加上衬词的方整性上、下句结构的歌曲。
2.多段体结构
根据演唱场景、音乐抒情性和对人与事物陈述等各种需求,使得新化山歌除了一段体歌曲之外还会出现二段体(即二部曲式)、复二部曲式、回旋曲式或多段变唱(奏)曲式等,根据乐句结构变换而成。
以歌曲《五更送郎》为例(谱例5)。该曲为二部曲式,图示可得A段(2+4+4+4)+B段(2+4+2+4),结构与音阶均不一样。它的两个段落都独立而成,第一段的基本音阶由宫、商、角、清角、徵、羽构成,属于加了“清角”(6)的六声徵调式,第二段为五声徵调式。
《送金簪》(谱例6)是一首非方整性的带再现的二部曲式。它的A段一共15个小节,结构为(4+3+2+2+4)。第一句结束在属音上,共4小节,第2、3、4句都结束在宫音上,第2句共3小节,第3、第4句各2小节,第5句全终止于主音“羽”上,共4小节。B段共有10个小节,结构为(2+3+1+4)。第1句共2小节,第2句共3小节,均结束在主音上却缺乏终止感。第3句的1小节结束在属音上,第4句是A段第5句的再现。这样的写法更简洁直叙,突出了女孩的善良、多情和热情。
以上段落介绍了新化山歌中常运用的曲式,除此之外,有的歌曲曲式结构更为罕见复杂。如果将新化山歌每两句为一段进行演唱,再将上、下句结构的一段体结构按字行腔,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多段体。这种类型的曲式结构通常用在歌曲的第2句,但也会出现在第3、第4句。利用这种压缩节奏或者句尾的方法不进行甩腔收尾,使歌曲的结束音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音上,从而使歌曲打破这种上、下句传统的结构模式。
在新化山歌中,最常见的是多种拍子交替使用的情况。如《十二时辰想郎》中使用了2/4拍、3/4拍的交替,歌曲节拍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多变性,让节拍通过自由演唱和改变速度的方式形成变化,也能形成节奏欢快、风格独特、音调平铺直叙的曲调风格。除节拍外,新化山歌的节奏同样复杂多变。有些节奏比例匀称,长短交替,有些节奏慢慢变得紧密相连,不同的节奏也经常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感受。
三、新化山歌的社会功能
新化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可以找到当地祖先的生活遗迹。世代相传的歌曲表明,这里的居民是盘古的后裔。但史书对他们的称谓有所差别,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荆蛮”;在汉代,被称为“长沙蛮”;在隋朝,被称为“莫徭”;在唐代,它被称为“梅山蛮”。由于新化地理环境多为深谷和洞穴,深山和茂密的森林让这里几乎与外界隔绝,慢慢造就了“梅山人”勇敢和顽强的性格。他们不怕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也不怕野兽的凶狠。宋朝以前,新化地区主要居住着瑶族和苗族的人民,像其他民族一样,他们喜爱唱歌跳舞,每逢耕种、收获、庆祝节日等,都会举行歌舞活动。
到了北宋,梅山被开发,汉族人民开始慢慢迁徙进来。数百年来,经过汉族与多民族的共同努力开发建设,新化慢慢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山歌文化。实际上,一些多民族的混住地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中,互相借鉴,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艺的繁荣。可以说,山歌是新化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无论任何活动(如劳动、恋爱、婚宴等)都会出现山歌的抒情写意,新化人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舞的形式赞美劳动和生活。此后侗族和土家族文化的加入使多民族文化配合得更加融洽。新化山歌的社会功能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以山歌为媒
在古代,梅山地区人口稀少,山势陡峭。到了节庆日期或每月所规定的对歌日,从唱歌开始,梅山儿女们根据双方自愿,以绝对自由的原则选择对象。男女双方对峰而唱,男方先歌,女方再和,若双方情投意合便欢乐相聚,边唱边下山,接吻,甜蜜拥抱。
《唱个山歌试妹心》:
投个石头试深浅,唱个山歌试妹心。
《唱起山歌实好玩》:
唱起山歌实好玩,
唱得山中树木成连理,
唱得姣莲自倒山。
《嫁郎要嫁唱歌郎》:
歌做大媒成双对,歌做好伴入洞房。{1}
从试妹心到迷倒娇莲、共入洞房,从这些歌词中不难看出,新化梅山情歌描述了男女通过交往,达到相互了解、试探对方、表白心意,最后吸引对方的过程。
(二)以山歌传情
在新化梅山区域,与意中人定情后,青年男女用歌表达思恋之情。男女双方一旦定情,不离不弃便是终身,哪怕最后无缘结为夫妻,却依旧以歌传情,至死不渝。
如《石榴开花叶青青》中的“自从那次风雨后,想花开花到如今”,《又想情哥又怕人》中的“你看路边那个妹,又想情哥又怕人”,是芳心初动的黄花女渴望情郎、追求情郎、思念情郎。
又如《十望》中女主人相思成疾,提笔写信,“人不伤心泪不来”,怨郎“不该把姐攀,不该把姐丢,不该十七、十八调戏我”,是有夫之妇思念牵挂情郎。反映了妇人从想郎到怨郎再到恨郎的情感变化。
再如《反情歌》,“如今与姐搞拗了,不想姐屋里行了”,男女双方感情破裂,不再来往了则是反情。{2}
(三)以山歌喻理
新化梅山情歌中所蕴藏的道理浅显易懂,语言极具地方特色。
一是劝说人们要一心一意。“金子掺沙一担假,银子掺沙一砣铅”,用纯金和纯银来比喻感情不能虚假;“深山硬树就怕软藤缠”,要想取悦娇莲就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
二是事理类。“春夏不耕仓”“一日无粮千兵散”,解释了劳动和粮食是必需品;“打赢官司输了钱,会做咸鱼也要盐”“十年田地八百主,十年兴败几多人”,古代想要打赢官司要花费许多金钱和精力,说服人学会忍耐,不要太注重名和利;“要学燕子衔泥紧把口,莫学喜鹊过山远传名”,要成为一个低调的人;“状元榜眼天排定,妻儿子女前世修”,劝说人们接受命运,珍惜妻子和孩子,反映出古梅山人崇尚宿命论,注重现实。{1}
结语
新化山歌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其节拍、节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化山歌一般在田间或者野外歌唱,内容的呈现会根据不同的演唱场合或演唱方式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所以新化山歌在节奏节拍上呈现出自由多变的形态,调式调性丰富多彩,曲式结构多种多样。而新化山歌能作为一种文化流传至今,是因为新化山歌文化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即“以歌为媒”“以歌传情”“以歌喻理”,赋予了新化山歌凝聚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为其传承延续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
音乐论文投稿刊物:《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7月,是由广东省教育厅主管、星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音乐学术期刊。期刊主要刊登在选题、观点、内容、材料等方面具有创新性的音乐与舞蹈学学术论文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