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体验式保护传承模式研究

时间:2019年12月21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研究意义]针对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保护传承的问题,体验模式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保护传承模式。[研究方法]文章运用田野调查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认为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保护传承可采用多场景展示和操作的体验方式相

  摘要:[研究意义]针对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保护传承的问题,体验模式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保护传承模式。[研究方法]文章运用田野调查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结论]认为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保护传承可采用多场景展示和操作的体验方式相融合模式。研究表明: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保护传承应该在其官方与经济实体及个人等保护传承主体、博物馆、学校课堂、景区与特色街区、“民宿+”、节庆活动等体验场景之间,在保持社会与经济效益必要的张力前提下,因地因时制宜地运用展示式和操作式两大类保护传承方式,形成静态与活态相统一的体验式模式,从而有效地保护传承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及其文化。

  关键词: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黄道婆;体验;模式

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

  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所使用的器具有结构简单,易学易用的特点,有别于云锦、宋锦以及缂丝等纺织类技艺,因此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起点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认为,体验式的传承方式非常适合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传承,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承方式。

  纺织论文投稿刊物:国际纺织品流行趋势期刊旨在沟通纺织服装上中下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中国国内的纺织服装企业及相关人士了解国际产品流行趋势,指导企业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适应纺织服装市场的全球化挑战和时尚变化越来越快的需要,获取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目前,将体验经济的运营模式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业已展开,如高小康[1],雷蓉、胡北明[2],宋俊华[3],廖远征[4],仲明明[5],王忠、吴昊天[6]。然而,具体将体验式传承方式运用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术的研究还不多见,还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空间。此外,笔者认为,过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忽视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将得不偿失,偏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本原。因此,笔者将“体验经济”模式改为“体验式”模式,并对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体验式传承模式展开探讨。

  1相关概念的界定

  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体验式保护传承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和非遗体验式保护传承模式两个相关概念,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作为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传承中必然包含非遗体验式保护传承模式。

  1.1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概念

  上海乌泾棉纺织技艺是由元代著名棉纺织专家黄道婆将海南黎族棉纺织技艺传播到乌泥泾,在黎族棉纺织技艺的基础上,结合汉人的丝麻纺织技艺而创造出来的适合长三角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一种棉纺织技艺。从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工序上看,乌泥泾棉花加工工艺是在黎族棉花加工工艺及纺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而发展起来的,其工作效率远高于黎族棉花加工和纺纱效率。乌泥泾棉织技术则是黄道婆及其后继者对黎族棉织技术的创新和超越式发展,在经纬制度方面巧妙地运用了汉族先进的丝纺器具,织造方面则采用麻织机与黎族的挑花工艺,织造出粲然若写的纹样;从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文化上看,其形成过程中深刻地影响着长三角地区地域文化的形成。

  向内方面,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工艺通过祭祀、礼仪、表演等技艺衍生出棉纺织文化,并不断强化其内核(棉纺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向外方面,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深刻改变了妇女在长三角地区的地位,从而产生与棉纺织技艺相关的新风俗与新习俗,构建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7]。由此可知:①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源于黎汉两族的纺织技术的交融,从技术层面上体现了中华民族族群之间取长补短;②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在发展过程中又融合了汉族先进纺织技术,并使其地方化、简单化、大众化,从而能有效地造福于乡里。因此,它不仅是纺织技艺——地方性知识——地域文化转换的成功典范,而且还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1.2非遗体验式保护传承模式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模式是在师徒、学校、社会三种方式上建立多维度的保护传承模式。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均是体验式的传承,只讲相关的文化理论不讲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只能算作保护,还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师徒方式是一种因材施教、口传手授个性化的保护传承方式;学校方式则是教学内容标准化、组织形式班级化的传承方式;社会方式则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博物馆、旅游、民宿、网络等各种场所和设施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笔者认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保护传承的本质上看,应该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的体验,即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的展示、购买和使用使顾客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高超技艺、工匠精神、思想文化均达到一定程度的理解,达到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另一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体验,即通过对工艺的实地考察,甚至参与生产过程之中,深刻地体验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价值与文化魅力之所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保护传承的目的上看,又可分为体验教育和体验经济两类。

  体验教育是以体验为中介促进学习主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价值观、方法论和教学策略。它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注重学习主体的深入参与,强调自我的感悟和发现[8]。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教育其实就是传统的传承方式,即经过师傅演示示范,徒弟在反复的模仿操作过程中感悟技艺中的精髓,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体验经济是顾客经济,是让顾客全面参与和感受的经济。体验经济是市场经济走向完备化的标志,是服务经济的一种延续[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精神产品的经济,通过让顾客的参与与感受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背后的文化,从而达到文化的重新建构。詹姆斯·克利福德曾指出:“文化处于斗争之中,是暂时的,不断生成的。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描述和解释都卷入了这一生成过程。”[10]通过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保护传承模式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不难发现,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非常符合体验式保护传承模式。

  一方面,乌泥泾棉纺织技艺所使用的器具相对于丝纺织器具要简单得多,没有结构操作复杂的多综多蹑织机、花楼织机,并且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具备体验操作的前提;另一方面,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蕴含着丰富地域文化,具有展开体验式传承保护的价值,通过对乌泥泾棉纺织技艺操作式体验能使操作者更加深刻、生动地理解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并结合衍生产品的展示体验,能有效保护和传承棉纺织技艺。

  2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体验式传承方式与体验场景分析

  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保护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展示式和操作式两大类,根据其体验的不同场所又可将其分为博物馆、学校课堂、景区与特色街区、“民宿+”、节庆活动五种体验场景。基于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器具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展示式和操作式两种体验式保护传承方式与五种体验场景可组合出多种具体的适合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保护传承方式。

  2.1博物馆展示教育场景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存,博物馆具有优越条件和特殊责任,其优越的条件在于博物馆有一套保护、保存遗产的科学设置和制度;有一批保护保存遗产的专职人员;是遗产保护界唯一的永久性机构[11]。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专业性的博物馆主要是黄道婆纪念馆,该纪念馆于2003年3月21日在上海徐汇区华泾镇黄道婆墓前揭牌开馆,纪念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设有三个展厅,主展厅陈列了介绍黄道婆生平事迹的有关照片、图片、书籍、图表等资料;另两个展厅展示了明清以来的各种纺织工具和棉纺织品,其中包括纺织工具30余件,以及各种花色的棉布、蓝印花布、土布衣裤、围裙肚兜、床单被套等棉织物[12]。当然,现在该馆的馆藏已经更加丰富。

  黄道婆纪念馆作为上海徐汇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对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对黄道婆生平事迹相关材料的展示有助于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黄道婆正是由于爱祖国、爱家乡,爱乡民,才不辞千里,从海南返回乌泥泾。同时,黄道婆的学艺过程又是汉黎两族团结互助的体现,如果没有黎族同胞的热心传授,黄道婆也不会熟练掌握棉纺织技术;另一方面,对乌泥泾棉纺织器具的展示,又是上海乌泥泾棉纺织中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宣扬了黄道婆及其继承者们对技术精益求精、追求创新,大公无私传播棉纺织技艺的工匠精神。

  2.2学校课堂教育体验场景

  从纺织技术史的维度上看,传统手工棉纺织技艺必然会被现代化大工业机器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被取代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消失。作为上海地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的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决不能让其灭亡。学校课堂教育应该是保证其技艺传承的重要出路。笔者认为,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特色课堂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性的培训学校所进行的专业训练,另一类则是借助大中小学开设的技艺课堂。

  (1)培训学校教育。

  传统手工技艺培训学校教育具有针对性与集中性的特点,因此很多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构都已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学校,通过培训过程挑选优秀的学员作为传承人进行培养,以达到传统技艺不失传的效果。早在2006年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就已经创建了“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培训基地”,并聘请精通手工棉纺织技艺的老艺人担任培训老师,带教徒弟,传授技艺。

  事实上,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这种传承方式存在着一些困境,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是单纯为传承乌泥泾棉纺织技艺而参加培训,从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与华泾镇社区居委会取得联系和支持,积极鼓励居民中对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感兴趣的人踊跃报名参加黄道婆纪念馆每周五在馆里举行的技艺传授课程这一情况可知,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内驱力不足,还需要外部进行刺激才能正常运转。

  (2)特色课堂教育。

  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特色课堂教育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所开设的兴趣班,并不在中小学正常教学计划之内,主要是让中小学生通过学习三锭纺车纺纱技艺,学习黄道婆刻苦钻研、改革创新的精神。自2006年8月,黄道婆纪念馆的金桂琴、李晓明两位传承人分别到紫阳中学、园南中学开展青少年纺织兴趣培训班授课。每所学校各有30名学生定期参与传习活动,收到很好的传承效果。

  然而,特色课堂教育存在着一些缺陷:一是开展特色课堂的学校需要有安置纺车和织机空间的问题,目前上海市中小学中还没有一所能有巨大的空间摆放供学生实际操作的织机,以紫阳中学和园南中学为例,它们也只能在学校内放置15部纺车,并没有放置织机,只能培训三绽纺车的操作;二是开展特色课堂的学校还要权衡本学校的课程教学与纺织技艺教学的关系问题。毕竟现代的中小学生还有升学的压力,升学考试与技艺传承方面必然会存在着矛盾,学校和家长追求升学率与传统棉纺织技艺需要传承之间如何保持必要的张力成为解决特色课堂教育的关键。

  三是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传承人酬劳的问题。对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传承人不能一味地提倡奉献精神,适当地给予一定的报酬是合情合理的。虽然,国家和政府对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有一定资金的补助,然而,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传承并不能只依靠一、二名国家级传承人,还需要众多的非国家级传承人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因此,对于乌泥泾棉纺织技艺非国家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还需要加强。事实上,乌泥泾棉纺织技艺课堂教育还未深入到大学教育领域。上海市教育局为构建“非遗”校园传习的长效机制,截止2017年已经先后命名了93所以学校为载体的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习暨非遗进校园优秀传习基地,每个基地聚焦传承1至2项“非遗”项目。这些基地成为了大中小学生接触非遗文化遗产的第一阵地。

  然而,以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高校部分)来看,以纺织服装为特色学科的东华大学进校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却是“海派面塑——指尖上的舞蹈”,居然不是纺织服装类的非遗项目。由此可见,乌泥泾棉纺织技艺进入到大学校园是何等困难。究其根本,乌泥泾棉纺织技艺进大学校园展示纺纱织机的器具就需要巨大的空间,而且体验起来也不是很方便。

  综上可知,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学校课堂教育虽然可分为专门培训学校和大中小学学校课堂教育,但还是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过去生活的记忆,已经失去了它的原生生存环境,即失去自发传承发展的内驱力。各种类型的学校课堂教育也只是勉强维持其传承人的存在价值,无法进行自发性发展,这是必须面对的无法改变的事实;另一方面,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校课堂教育都无法培养出下一代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优秀传承人,毕竟课堂教育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对于像乌泥泾棉纺织技艺这种强调在操作中自我感悟、提升的技艺,培训是否适合课堂教育都存在着争议。

  2.3景区与特色街区旅游体验场景

  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别于文学、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呈现和展示,大多依赖于物化形态的“道具”,均不可能是纯粹的稍纵即逝的举止和声音[13]。但是,包括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手工艺类非遗往往会陷入以旅游购物为单一开发模式的困境,没有充分挖掘和展示遗产的文化内涵。在开发内容上,观赏性内容比较多,参与性内容比较少。在缺乏科学管理和效果反馈机制下,非遗旅游极易陷入过度商业化,造成文化失真[14-15]。正是由于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物质性,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有景区与特色街区旅游展示的可能。

  2.4“民宿+”体验场景

  民宿是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16]。民宿不仅仅能为游客们提供单一的住宿功能,它还能够融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民宿+非物质文化遗产+……”复杂化的文化消费链条,让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联风俗、习俗联系起来,不仅可以使民宿有更多的吸引点与卖点,还能达到宣传、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目前,“民宿+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经营模式已经在上海崇明岛上的知谷1984、逅院等民宿展开,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笔者认为,“民宿+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在保护与传承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上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2.5节庆活动文化体验场景

  节庆活动凝聚着一个地区的民俗风情,集中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游客到当地的节庆活动中,不仅能体验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而且在旅游活动中也能被异域的民俗文化所感染与熏陶,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情感的共鸣。2016年9月上海松江区华泾镇举办第一届黄道婆旅游文化节,截止2018年9月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黄道婆文化节不仅进一步促进黄道婆精神的传承,加强黄道婆文化的宣传,并将旅游与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旅游。尤其是组织游客在黄道婆纪念馆进行乌泥泾棉织技艺体验的体验活动,将技艺体验与文化体验融为一体,深受游客的欢迎。

  3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体验式传承模式分析

  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的起源与发展是一种外来技艺(黎族棉纺织技艺)——地方性知识(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地域文化(长三角地区地域文化)形成的过程。因此,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发展具体体现长三角地区传统生活史与思想文化史嬗变。保护与传承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就是保护长三角地区传统技术与文化的一种方式,使我们能留住祖先的记忆,记住自己的根。同时,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非常适合体验式的保护传承模式。

  上海乌泥棉纺织技艺体验模式是以乌泥泾棉纺织技术为核心,从外史的角度通过器具与产品展示、产品体验等直观的物质形式,让体验者得到深刻的静态体验,形成其直观的认识,引发文化层次的思考;从内史的角度通过操作表演、体验操作等非物质形式,让体验者获得动态体验,从而形成客观的认识;从文化的角度通过节庆活动的体验,从文化现象中可以找寻到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对古代上海地区婚俗、习俗的巨大影响,让体验者获得深刻的文化体验,从而形成宏观的认识。

  4结语

  从乌泥泾棉纺织技艺体验式保护传承模式的角度看,其保护传承主体可分为官方机构主导的传承机构以及传承人与经济实体主导的旅游文化机构,保护传承的场景又可分为博物馆、学校、景区特色街区、民宿+、节庆活动等不同的场景。为了能更有效地保护传承上海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及其衍生出的地域文化,应该在其保护传承主体、场景之间因地因时制宜、社会与经济效益相兼顾灵活地使用产品展示、操作表演、产品体验、体验操作、文化体验等各种保护传承方式,尽可能有效、活态地保护传承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及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