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2月26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后现代文化涌入中国后在电影、美术、音乐等文艺上的影响随处可见,春节档电影作为电影市场一个重要的分支也受到了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但贺岁片本身因为国家意识形态和现实环境等的限制,与后现代主义文化结合的作品还不够成熟,其中就会导致一些问题,本文就从文化意义的消失、娱乐至死、过度消费、狂欢后的冷寂和理性的缺失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反思。
关键词:春节档电影;后现代;商业性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经济全球化的拓深,以大众文化和商业消费为标志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的文艺界,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打破了社会上原有的统一化、固定化、理性化的绝对化规则,主张事物的多元性、模糊性、多变性、边缘性;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倡导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思想。消费成了可以满足人们各种欲望的神话,购买力和消费力成了大众评判事物好坏的标准,文艺作品的崇高意义和自身价值被解构,就像杰姆逊所说的,“现代主义的特征是乌托邦式的设想,而后现代主义却和商品化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春节档电影正是在这样一种商业环境下诞生的“快餐电影”。
大多数电影是以消费为主要导向的影片,快产多消的片子和影院中不同多元的题材都能反映出贺岁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大众和加强电影市场的购买力,这其中渗透着消费主义和商业逻辑,再加上春节档电影中内容包含的戏剧性、调侃和讽刺等元素,这些都无一不体现着春节档电影中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但在春节档电影和后现代文化的结合中也出现了文化缺失、过度娱乐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亟须我们引起重视和反思。
二、电影文化价值的淡漠
由于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影响,在春节档期的电影中大多数影片是以“高度能指”为制作的路线,其特点就是在电影的创作中花费大成本制作,砸重金在请大牌明星和在画面特效上,注重对电影的包装,在视觉和听觉语言上费尽心思,追求感官刺激,例如电影《长城》、《鬼吹灯之寻龙诀》《捉妖记》、《妖猫传》等。
虽说近几年贺岁片的种类有所提高,但影片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却十分浅薄。春节档作为一年中去影院观影人流量较大的时间段,由于市场化的导向,一些电影制作人就会利用春节档在市场上投放众多商业性质的电影,贺岁片表面上丰富但实际内容贫瘠。当下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给电影的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创作环境,电影技术不断提高,但影片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追求却逐渐平面化,缺少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后现代文化的出现沉重打击了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空洞虚无的电影逐步占据了人们的视野,简单的戏谑代替了理性的思考。
例如在电影《唐人街探案2》中演员多次出现夸张的人物表现和带有性暗示的台词和画面,比如王宝强在马路上裸奔的场景,以及王宝强和刘昊然在酒吧遇到的黑帮老外后在酒吧跳舞等后续的一系列行为,搞笑恶俗的梗频繁出现在影片中,虽然这些可以博得大众的一笑,但过于低俗的笑点也使得整个影片的格调无限降低。电影作为艺术本是为了通过影视来提高大众的审美和思想内涵的,而现在大多数贺岁片却在趋利的潮流下拉低了大众的审美和思考,严重违背了作为媒体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贺岁片作为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在春节这一重要时段传播具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影片,播放反映社会现实,具有人文关怀的电影从而提升观众的文化涵养。
三、面临“娱乐至死”的风险
近些年来贺岁片出现的“泛娱乐化”和“三俗化”特征越来越受到业界人士的批判。春节档电影过度偏向娱乐化的现象也是受到后现代文化中对事物的调侃和嬉戏态度的影响。美国著名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提到“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此书对娱乐的控诉主要集中于电视媒体,但对于春节档的电影同样适用。
在春节档电影的排片中喜剧片和商业大片几乎占据了电影应市场的百分之八十,在喜剧电影中多是无价值的主题,空洞的内容,甚至还有为了制造笑点和观众的注意力而拍摄无节操无下限的画面,以此来获得噱头使人们在网络上大肆讨论从而受到关注。商业大片比如《西游降魔篇》、《大闹天竺》、《捉妖记》等,这些影片着重强调视觉冲击对感官的直接性,绚丽的特效是电影的最大看点。
科技的进步使电影呈现的画面越来越逼真,也使人们对感官刺激的欲望一次次的实现,这种娱乐化而非观照式的观影方式,观看影片的意义也只停留在浅层次上身体欲望的满足,却没有对于精神层面的提升和对人文内涵的探讨。我们不是不提倡娱乐性,而是对于春节档电影来说,娱乐性的电影可以极大的调动人们的愉悦情绪,让人们暂时逃离现实的压力,但将娱乐作为贺岁片的唯一目标那就失去了电影的意义,好的娱乐片不是一味的无脑搞笑,而是观众在观看影片感到欢乐的同时,也可以意会到电影所要传达更深层次的寓意,使人们在走出电影院后对影片的主题或是内容引起发思考和讨论。人们一旦有了独立思考就不会被娱乐至死,否则就会像尼尔•波兹曼说的“我们终将会被我们热爱的事物所毁灭”。
四、电影不为观赏为消费
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曾中提到:“在后现代主义中,由于广告,由于形象文化、无意识以及美学领域完全渗透了资本和资本的逻辑,商品化的形式在文化、艺术、无意识等领域是无处不在的。”作为春节期间播放的电影——贺岁片,在后现代消费文化的语境下,它本身就具有商品属性,属于消费品,所以电影制作者为了票房就会用制造话题或拍宣传片等方式来推广影片,电影为了制造“卖点”会极大的迎合观众的喜好,比如请“流量明星”来出演电影、引用网络中的梗、呈现纠结的角色关系和带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出现暴力或是冲击性的视觉画面来刺激观众的眼球从而受到关注和观看。
贺岁片的消费性还体现在对广告的过渡投放。春节档期的电影在人流量上比起全年其他时段的电影有着绝对的优势,所以很多广告投资商就会以此为商机通过赞助贺岁片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广告商通过产品的受众定位去寻找适合自身品牌的电影进行组合,这其中可能包括了电影中的某些场景桥段或是某个明星,使这些元素和产品本身更好的契合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它的出现也带动了贺岁片的发展,为影片的拍摄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但近些年来很多贺岁片因为片中广告过多、强行植入等问题饱受诟病。
电影《恶棍天使》曾经就因为影片中广告植入过多而被网友吐槽,影片中出现的广告包括了各种饮料、汽车、洗洗粉等品牌,还包括了线上游戏、社交平台、电商等广告,而且大部分广告的植入方式也过于直接,这也会造成人们对于广告甚至影片的反感。虽说春节档的电影带有商业属性,但也不能一味的注重商业利益而摒弃文化本身,只有平衡两者,才能保证贺岁片的良性发展。
五、狂欢背后的残杯冷炙
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他提到狂欢的意义和价值在于“颠覆等级制,主张平等的对话精神,坚持开放性,强调未完成性、变易性、双重性,崇尚交替与变更的精神,摧毁一切与变更一切的精神,死亡与新生的精神”在狂欢中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限制,实现了大众人人平等,共同享乐,消散了人与人之间隔阂,使人们更加亲昵的交流和祝贺,感受真诚、坦率、娱乐、平等的氛围,这也是巴赫金所讲的狂欢的积极意义。
当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当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和焦虑,而贺岁片的出现就是一场关于娱乐的狂欢,在春节期间各个地方都洋溢着过节的愉悦气氛,影院中的电影为了更好的迎合人们的心理,便将搞笑、轻松的电影搬上大屏幕,但其中就会夹杂着为了博取大众眼球获得话题热度的恶趣味、调侃戏谑的电影。
荧屏中枪林弹雨的刺激打斗场面和目眩神摇的特效还有嬉笑的故事画面极大地满足了影院中人们的视觉享受,使人们跟随电影中的视听语言尽情的释放和享乐,这是对压力和焦虑的一种释放,这也是对现实具有反叛性质的狂欢。但狂欢过后剩下的多是“残杯冷炙”,人们在贺岁盛宴中尽情地喧嚣和放纵,度过了春节档期这些电影也成了过眼云烟的光景,欢笑过后什么都不曾留下。
电影中的恶俗梗和炒作话题短时间内吸引了众多人的注意力,质量低下和内容空洞的影片赶着春节档期频频上线,高票房的背后其实是泡沫经济。例如电影《恶棍天使》邓超在前期的宣传中铆足了劲,首映第一天就破亿,但影片的质量却令人堪忧,网上恶评不断比如无脑剧情、尴尬的笑料和浮夸做作的演技,最后也导致在后期票房收入不佳。作为春节档期的电影如果仅仅只注重狂欢下的大众性、颠覆性却不对整体性进行分析,那电影的娱乐性和思想性两者之间的天平就会失衡,只有保证电影具有趣味的同时兼顾思想和艺术,贺岁片才会以健康的姿态发展下去。
六、喜剧理性的没落衰败
很多春节档的电影在故事情节的编排或是台词的处理上,经常会出现对理性思想的淡化,对于真理或人生的意义多以游戏态度去呈现,使影片看起来荒诞和戏谑,同时也反映出影片对传统秩序的无视和讥讽。例如《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部讲关于爱情的片子却没有明确的爱情线,但全片中复杂乱伦的人物情感关系却令人印象深刻,这是对传统道德伦理的颠覆。
再比如影片《西虹市首富》是关于一个人一夜暴富让人鸡血满腹的话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夜暴富”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这部电影的播出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欲望,但隐约中影片也透露出一种消极的价值观,主角王多鱼在影片中曾说过:“我千方百计想败家,钱却越来越多”这无疑会引导观众产生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想法,甚至会引发仇富心理。在消费社会的影响下,很多贺岁片为了满足观众的浅层次欲望、加强影片的购买力,越来越在主题或人物的行为台词等方面跳脱理性的束缚来追求夸张、刺激的观影体验。
贺岁片在迎合观众喜好的同时也体现了喜剧理性的衰败。所谓喜剧理性就是喜剧片在幽默搞笑的同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在古典喜剧理论的讨论中柏拉图认为喜剧是“引起快感和痛感的混合”而观看当下的春节档电影中的喜剧片,带给人们欢乐的片子越来越多,而值得人们去思考的片子却越来越少。对于喜剧理论一直都被学者们如火如荼地讨论着,而喜剧理性的发展却渐渐没落与理论背道而驰。
对于大多数贺岁片来说在影片的编排上没有注重理性方面的内容,更多的是怪诞和荒谬,人们的笑声越来越大而对于理性的思考却越来越少,对于这样的现状我们要亟需警惕,特别是对于春节期间涌入电影院的年轻的一代,对于正在建立和培养价值观的她们,应该更多地观看具有道德理性意义的影片,而不是奢靡成风,败坏社会风气和没有思考性质的影片。
七、结语
纵观西方的后现代主义电影,那些优秀的电影作品为人们提供娱乐的同时也兼具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意义,反观自身,后现代与中国春节档电影携手还能走多远呢?虽然当下后现代环境下的春节档电影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我们期待着在未来更多新生代的导演可以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为观众呈现出更多优秀成功的电影作品。
影视论文投稿刊物:《东方电影》(月刊)创刊于1957年的《上影画报》,是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主办。设置栏目有:当电影照进现实、最热星闻、即时辣评、电影大事记、传记电影传奇人生、海外新片排片表、海外院线票房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