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1月11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西藏的民主改革使西藏实现了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转变。60年来,西藏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生不断得到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辉煌成就。通过60年的民主改革实践,应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党中央的关怀支持是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可靠保证;改革创新是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前进动力;团结奋斗是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力量源泉。
[关键词]西藏经济;民主改革;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国家、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因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土地面积122万平方千米,崇山峻岭,高原峡谷,地理环境险恶。旧西藏生产力低下,基础设施寥寥无几,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和平解放初期,西藏仅有一座125马力,只能断断续续发电的小水电站,整个西藏没有一条公路,交通主要靠“山间铃响马帮来”的茶马古道。
水上交通工具只有溜索桥、牛皮船和独木舟。在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西藏人民苦难深重,生存维艰,西藏社会长期处于极度贫穷落后和封闭萎缩的状态。[1]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人民一道平息了西藏的武装叛乱,在西藏开展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获得解放,获得新生的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饱满的热情投身建设新西藏、创造新生活的历史进程中。
[2]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各兄弟省市区的支援下,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西藏的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辉煌成就。钢铁天路纵贯雪域高原,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是21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打破了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的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3]
青藏铁路的建成推动西藏进入铁路时代,改变青藏高原贫穷落后面貌,促进民族交流与民族团结;促进西藏经济、社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促进了西藏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青藏铁路的建成既是西藏民主改革后的产物,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光辉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经济社会如展翅的雄鹰振翼飞翔,城市建设力度越来越大,步子越来越快,环境越来越美,交通更方便,基础设施更完善。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累计投入1万多亿元实施了80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
经过60年的发展,西藏已建立起一个包括能源、建材、机械、采矿、轻工、食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等20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并告别传统的生产模式,逐步达到现代化水平。工业增加值从1959年的0.1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14.51亿元。[4]
铁路建设方面———2014年拉萨至日喀则铁路建成运营,拉萨至林芝铁路现已进入铺轨阶段,加快实施青藏铁路电气化改造,加速川藏铁路建设;推进滇藏铁路、中尼铁路、新藏铁路前期工作。公路建设方面———民主改革后,迅速建设了新藏、滇藏、中尼等干线公路,青藏、川藏公路也陆续铺起柏油路面。经过60年的建设,全自治区74个县区,697个乡镇街道全部通上公路,99%的建制村也通了公路,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78万千米。
拉萨环城快速路形成北环线与南环线,东连拉林高等级公路,南接贡嘎机场专用公路,西入318国道,北通109国道,逐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三纵、两横、六通道”为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5]随着拉林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全区高等级公路增加到660千米。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提高,西藏民航业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不断完善机场布局,拓宽航线,推行新技术应用,夯实基础设施建设。西藏五个机场全部实现RNPAR单向循环运行格局,开辟国内外航线92条,通航城市47个,初步形成了以拉萨贡嘎机场为干线,以昌都邦达、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则机场为支线的航空网络。
1960年,纳金水电站建成发电,拉萨普通市民首次用上了电灯。现如今西藏电力总装机容量达333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达到1000万千瓦,青藏、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架起了电力“天路”,主电网覆盖达到62个县,供电人口达到272万人。昌都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建成投入运营,羊易地热电站建成投产,加快加查、大古、金桥等水电站建设,推进光伏电站并网建设。西藏已与14个省市签署“藏电外送”协议,年外送电量8.7亿千瓦时。
澜沧江上游水电基地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农村推广清洁能源,20多万户农牧民用上了沼气。一个以水电为主,油、气和可再生能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基本形成。60年巨变,西藏公共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交通运输、电力能源实现前所未有的变化;通信事业也快速发展,县县通光缆,乡乡通电话,广播电视户户通,覆盖率98%以上,所有建制村移动信号全覆盖,乡镇通邮通话通网络,宽带通达率85%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积极推进26个特色小城镇建设,7个特色小城镇纳入国家培育名录。
新增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4.5万亩,城镇垃圾、河水处理、给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持续得到改善,物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文化、医疗事业加快发展、不断改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区51个县教育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初中入学率99.5%;基本医疗公共服务较大提高,推进1000多个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和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成5464个农家书屋,1787个寺庙书屋,1000个卫星数字书屋,形成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西藏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党和人民60年的艰苦奋斗。通过60年的民主改革实践,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四点。
1社会主义制度是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
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是一个黑暗、腐朽、残暴、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社会,统治阶级占有土地、牧场和奴隶的人生支配权。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遭受着极其残酷的压迫和剥削。1959年,西藏开展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推翻统治阶层,废除封建农奴主阶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把土地分给广大的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制度,人民大众在政治上是国家的主人。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可以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让西藏获得新生,让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向小康跨越。社会主义制度让西藏人民深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更加坚定信心,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切合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此,西藏社会制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西藏人民以饱满的热情与干劲,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就是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
2党中央的关怀支持是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可靠保证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毗邻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西藏民主改革后,党中央确立并实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高度重视,在财力、物力、人力等各方面都给予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最大,建成1956千米长的青藏铁路,打通了进藏的主动脉,有效解决了西藏交通闭塞、物流不畅的现状。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要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起来,在西藏关键是看怎样对西藏人民有利,怎样才能使西藏很快发展起来,在四个现代化中走进前列。”1980年以来中央共召开6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不断完善支持西藏发展的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四十条,制定了西藏稳定与发展的大政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从新的高度要求“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6]
习近平同志心系西藏各族人民,不断帮扶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仅1980—2018年中央向西藏的财政补助累计12377.3亿元,占西藏地方财政总支出的91%,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年均增长近12%,其中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占比40%多。
西藏“十三五”规划,中央确定了关怀支持西藏24个重大项目,投资增加到3807亿元。各省区市、大中型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支援西藏,仅2015年以来,援藏资金超过400亿元,有力支持了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对口援藏项目也不断加大,2013—2017年累计实施援藏项目1736个,援助资金达143亿多元。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西藏迈进的每一步,根本在于习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重要论述的正确指引,根本在于总书记的领航把舵。
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情厚谊,西藏人民永远铭记,也时刻激励着我们感恩奋进,砥砺前进。[7]3改革创新是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前进动力西藏民主改革是西藏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西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大领主”的统治,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民主改革为西藏开辟出新的发展前景,西藏各族人民焕发冲天干劲,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经历困难最多的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工程建设成功克服了千里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解决难题,在漫漫高原上打造出第一条“环保铁路”。
改革创新成为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前进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国内外环境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最鲜明的基本要求,习近平同志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大共识,就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增强获得感。”改革助力民生,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实施惠民工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才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改革创新,可以激发蕴藏于人民群众中丰富的创造力。
4团结奋斗是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力量源泉
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腐朽获得新生,从贫穷逐渐文明进步,从求生存到求发展,努力建设美好家园,实现西藏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跨越。6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挣脱身上枷锁,破除一切精神桎梏,与全国人民一起,树立民族团结精神,形成民族合力,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筑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中华民族之魂。这是一种坚不可摧的洪荒之力,也是西藏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且成就辉煌的力量之源。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发展的理念,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新的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既着力于经济的全面发展,又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西藏基础设施建设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在原有开放的基础上,继续开发南亚重要通道,与尼泊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民生,补短板,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坚持绿色、智慧的发展理念,建设美丽西藏,得民心者得发展,坚持共享共谋、协调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西藏而努力。
光阴荏苒,六十年已过。大家尽情讴歌,歌颂党的英明领导,歌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歌颂改革开放的春风洒满大地,歌颂勤劳朴实的西藏人民。让大家更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优异的成绩来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参考文献:
[1]安七一.西藏:60年沧桑巨变[J].中国藏学,2019(1):25-32.
西藏文学投稿刊物:中国藏学以藏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藏族地区的现实研究为主要内容,发表学术论文,并适当刊登其他文章及反映藏族藏区历史文化民俗山川风貌的图片。主要栏目:以刊登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为主,内容涉及藏族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藏医藏药、传统科技、语言文学、文化艺术、民族教育、文献档案目录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