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档案学视域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利用

时间:2020年02月2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一、民俗档案基本概念及其价值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各地的民俗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俗文化是在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孕育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横跨五个温度带

  一、民俗档案基本概念及其价值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各地的民俗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人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民俗文化是在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孕育形成的。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横跨五个温度带,各地自然条件、风土人情千差万别,又加之我国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拥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多样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类非遗在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已公布的4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中,民俗类非遗共计165项,是我国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当前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科学技术进步、人口流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环境不断恶化,导致许多优秀的民俗文化逐渐凋零直至消亡,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已是势在必行。在民俗文化逐渐消逝的社会大背景下,民俗档案应运而生。民俗档案是指区域地区人们在民俗活动或民俗文化保护相关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能够记录和反映民俗文化原始信息的历史记录。民俗档案是对民众在民俗文化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原始性信息的确切记录,是几千年来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实记录,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和情报价值。

档案学

  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民俗文化的保护涉及多个学科,包括档案学在内的各个学科、部门纷纷各显其能,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出发开展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不同学科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拥有不同的理论、方法、技术和途径。档案学作为记录、保护、传承社会记忆的学科,对于研究民俗文化的保护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档案学视域下的民俗文化保护,主要是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档案化,运用档案学的理论、知识、技术进行保护和传承。

  民俗文化的档案化保护是对正在形成、不断嬗变发展的民俗文化进行档案固化,以及对历史中形成的民俗文化档案的整理鉴定、安全保管和开发利用的保护模式。民俗文化的产生、传承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同时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民俗文化的变异甚至是消亡,民俗文化的档案化保护对于固化社会记忆、保护民间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作用。

  1.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化保护的必要性

  (1)档案化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需要我国201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十三条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情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至此我国通过法律规定,正式明确了建档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措施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非遗建档对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从法律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提供了依据,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同样适用建立档案这一有效保护措施。

  (2)档案化保护是民俗文化多样化保护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学习,我国积累了一些民俗文化保护的经验,比如通过建立民俗文化村、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等多种发展模式宣传保护民俗文化,同时依靠政府、市场、旅游、网络技术、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传承民俗文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民俗文化保护多样性方面仍有不足之处,对于民俗文化的产生渊源、传承历史等追溯研究不够充分、可靠,无法全面记录传承民俗文化活动,而民俗文化的档案化是民俗文化传承保护模式的有效补充,把档案化纳入民俗文化保护机制中,有利于合作构建民俗文化传承体系,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真实、可靠的记录和凭证。

  (3)档案化保护是保证民俗文化“原汁原味”的有力举措传统模式下民俗文化保护与资本开发相结合,商业资本注入民俗旅游等行业,为迎合大众肆意对民俗文化进行改造,导致民俗文化逐渐失去了“本味”,割裂了当地社会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内在联系,破坏了民俗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环境,使得当地民俗文化逐渐“变质”。档案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能真实、完整、可靠地记录民俗文化,真实再现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民俗文化档案化是构建多样化民俗传承保护体系的必然选择和时代要求,是破除民俗文化保护困局的正确之策。

  2.民俗文化的建档原则

  (1)坚持建档材料收集的全面多样原则民俗文化具有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载体庞杂等特征。全面多样原则是指民俗文化建档材料的征收和采集应尽量保证广泛和多元。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丰富多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繁荣多彩的民俗文化,一方面坚持全面多样原则就要广泛收集各地区、各民族的特色民俗文化,不仅仅要收集早已声名远扬的民俗文化,也要努力挖掘保护罕为人知但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俗。民俗文化是人民大众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真实反映。

  众所周知,民俗文化不仅内容丰富,包括民众的物质生产、人生礼仪、婚丧嫁娶和岁时节日等等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且形式多样,既有传统服饰、传统节日又有庙会、民间信俗等形式,另一方面坚持全面多样的原则就要广泛收集涉及不同内容形式民俗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的档案材料。为民俗文化建立档案,必须保证能全面立体重现民俗文化的真实场景,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建设多种载体方式、丰富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档案资源。

  (2)坚持建档材料收集的及时持续原则我国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正受到严峻的挑战,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民间文化是滋养民俗文化的源泉,就像树木失去了水的滋养,它还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吗?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民俗文化以极快的速度在萎缩甚至是消亡,及时为处于消逝边缘的优秀民俗文化活动建档,保证民俗档案材料的齐全完整是档案工作义不容辞的当务之急。民俗文化具有活态流变的特性,它随着社会环境、地理人文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变,只有对民俗活动进行持续、动态地记录和归档,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民俗文化的历史演变。

  (3)坚持建档对象选择的差别平等原则

  由于各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各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不尽相同,导致各地风俗文化的影响范围大小不一、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为民俗文化建档保护要注意建档对象选择的客观性,无论是高原民俗文化还是山区民俗文化、不管是汉族民俗还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所有的民俗文化都享有平等的受保护的权利,都应该拥有建档的权利。奈何我国民俗文化数量实在众多,虽然民俗类非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中占比不小,但是还是有大量的优秀的民俗没有被纳入,加之国家保护资源有限,所以在进行建档对象选择时要相应向那些具有典型性、特色性的民俗文化倾斜,尤其是这其中濒临消亡的民俗文化,要争分夺秒尽快完成采集建档工作。

  三、民俗文化档案的开发利用策略

  1.开展民俗档案数字化,加强民俗档案数据库系统建设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形成并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档案资料,它记录着中国历朝历代民风、民俗、人民生活状况、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对于我们了解过去、记录现在、预测未来具有重要的情报与凭证价值。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所以各地民俗档案保管机构收集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区域的档案资料,且档案形式、类型较为多样,比如北京民俗博物馆保管的大多是老北京民俗活动档案……应加快完成存量民俗档案的数字化录入工作,同时做好增量电子民俗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为民俗档案数据库的建设提供资源支撑。

  建设统一、完善的民俗档案数据库,将各级各类民俗文化研究机构、保管机关馆藏数字资源接入民俗档案数据库,通过民俗档案数据库的打通与连接能够突破目前民俗档案“小集中,大分散”的管理现状,很大程度地解决了民俗档案“收集难”的问题;统一、高效的民俗文化数据库服务平台,有助于提升和优化利用者对民俗文化档案的查找与利用的用户体验,为民俗档案的用户共享和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简洁高效的民俗档案的检索利用平台,为学术研究机构利用民俗档案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究创造了条件。不仅如此,普通公众也可以利用民俗档案数据库系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数据库系统为全社会查阅利用民俗文化档案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从而促进民俗文化的社会认知,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为民俗文化活动搭建一个信息传承平台。

  2.开发民俗档案资源,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民俗档案是对人民大众社会生活的原始性记录,我国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大量的民俗档案资料,它们记录着历代民俗活动的起源、发展以及传承传播的全过程,对于民俗活动的研究推广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凭证价值。档案馆可以充分挖掘馆藏民俗档案资源,依托互联网技术,利用全媒体传播平台,通过举办特色民俗文化展览、创作民俗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民俗档案中详细记载了民俗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为民俗文化品牌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首先有利于激发文化品牌的产品研发灵感,为其产品推广宣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依托传统民俗的丰富的文化背景,利用民俗文化深厚的社会根基,有利于民俗文化品牌快速取得市场认同,打造品牌优势,增强品牌影响力。同时,利用民俗档案开发民俗文化品牌的过程,也是深入研究开发民俗档案的过程,有利于档案部门更好地开发利用馆藏资源,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提升档案部门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3.合理商业性开发,促进民俗档案与旅游市场对接

  十九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扶植文化产业,档案部门作为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是档案事业存在的根本目的,深入挖掘馆藏民俗档案资源,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档案部门义不容辞。民俗档案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信息,是民俗文化的宝藏,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民俗档案中的民俗文化信息,与旅游市场对接,以市场激发民俗档案的开发利用活力,同时利用民俗的文化魅力,通过打造民俗文化村、开展民俗节庆活动、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等多种模式大力发展民俗旅游,让游客深刻感受到当地特色文化传统和独特风土人情。通过对民俗档案的深入研究,还原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特色民俗旅游,不仅能为民俗档案开发研究提供资金保障、增强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社会档案意识,而且可以通过开办特色民舍、开发特色民俗纪念品和民俗工艺品等途径,带动当地人就业,繁荣民俗经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深入考证研究,加强民俗文化档案编研

  各级各类档案机构应与文化机关紧密合作,深入挖掘馆藏民俗档案信息,对民俗文化资料信息进行充分考证研究,保障其真实完整,同时依托民俗文化档案数据资源库,加大民俗文化信息的整合、汇集,为民俗文化资料的编研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支撑,通过编写民俗文化档案参考资料、汇编民俗档案文集和编纂档案文化史料等形式深入挖掘和实现民俗文化档案的价值和作用,为民众了解、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供条件。通过编研加工,为濒临灭绝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恢复提供信息支持,为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民俗文化提高“知名度”,使民俗文化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总之,民俗文化的档案化保护是抢救日渐消逝民俗文化的有力举措,是丰富民俗文化保护方式的必然要求,同时加强对民俗档案的管理利用工作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维护再现社会记忆的题中应有之意,档案专业必须勇于担起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重任。诚然,档案化保护模式对于保护民俗文化具有突出贡献和专业优势,但并不能解决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所有问题,需要各个学科领域取长补短、密切合作共同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档案馆人员评职称论文范文:如何建立建筑行业档案信息化管理

  【摘要】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民用建筑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工程规模不断加大,而且在其实现连续进步的进程中还融入了很多现代化的新工艺、新方案‍‌‍‍‌‍‌‍‍‍‌‍‍‌‍‍‍‌‍‍‌‍‍‍‌‍‍‍‍‌‍‌‍‌‍‌‍‍‌‍‍‍‍‍‍‍‍‍‌‍‍‌‍‍‌‍‌‍‌‍。由此导致了我国建筑领域技术资料保管业务亦逐渐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应对建筑工程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建筑领域的历史资料存档保管业务亦实现了讯息型管控模式‍‌‍‍‌‍‌‍‍‍‌‍‍‌‍‍‍‌‍‍‌‍‍‍‌‍‍‍‍‌‍‌‍‌‍‌‍‍‌‍‍‍‍‍‍‍‍‍‌‍‍‌‍‍‌‍‌‍‌‍。笔者深入剖析了现阶段建筑领域技术资料保管业务的运作状况和完成历史资料保管向讯息化转型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