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国产校园青春电影发展困境探析

时间:2020年02月2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近些年来,国产校园青春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数量增长,短时间内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校园青春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和校园有关的青春故事。电影中对青春的定义,往往与青春期年龄段吻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的年龄范围是10-20岁

  近些年来,国产校园青春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数量增长,短时间内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校园青春电影,顾名思义就是和校园有关的青春故事。电影中对“青春”的定义,往往与青春期年龄段吻合。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的年龄范围是10-20岁,在我国一般认为青春期年龄为11-18岁。“青春电影,即是以青少年及青年为表现对象,以青年亚文化为鲜明特点,反映其童年到成年这个过渡时期特有的生活状态、心理特征和精神世界的电影。”[1]号称“开启中国青春片序幕”的《致青春》,是近些年国产校园青春电影的代表作。这部电影在上映期间轰动一时,最终票房高达7.26亿人民币,2269万的观影人数,跻身内地电影市场观影人数第五名。作为一部低成本、低制作电影,上映第三天,影片就以5200万元的成绩,创下单日华语片票房纪录。

  《致青春》的成功,引得不少人争相效仿,继而涌现出一批校园青春电影。如《匆匆那年》《左耳》《同桌的你》《原来你还在这里》《七月与安生》等,短时间内在电影圈掀起了“青春热”。这种蜂拥而上同质化类型电影的产出,将人们对于校园青春回忆的热潮导向顶峰,掀起了不小的话题讨论,褒贬不一。然而,高热点、高票房的背后,隐藏了电影本身的许多问题。首先,在叙事模式上,同质化现象严重,故事千篇一律,尽管力图标新,但仍无法逃出俗套窠臼;其次,人物形象单一狭隘,充满自怨自艾、自我作贱,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倾向明显;再次,电影情节设置零乱,缺乏内在联系,缺少与社会背景的融合度,情节发展推动过程逻辑性不强。这些存在的问题,使后期同类电影市场认可度逐步降低,甚至受到观众的诟病。

当代电影

  一、套路化的电影叙事

  (一)叙事模式的单一性

  近几年国产校园青春电影的叙事模式,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回忆式,对已逝的青春进行感伤式的缅怀,回忆与当下的交织构成了整部电影的内容。影片由主人公当下生活为开篇,自我或者外界推动引发回忆,由此展开主人公青春岁月的点点滴滴。在这种叙事模式下,开头是主角的当下生活,由一个人、一个物件或一件事情,触发青春时代的回忆,从过去一段青春时代的某个起点开始叙事。这种回忆性的叙事模式,叙说的是主角过去的青春时光,因此,故事的时间设置也不过当下时间的十来年前,因此怀旧难免矫情,逃避现实才是实质。叙事一般主要以校园生活为背景,多以有点可笑的“过来人”的身份回望青春,刻意把青少年的性意识萌动人为地深沉化,把所谓的“爱情”作为主要回忆内容。

  通过在中学、大学的对比,渲染做作的怀旧情愫。国产青春片中,图书馆、教室、篮球场成了最常见的故事发生地,贴着年代标签的黑板、奖状、录音机、CD机、旧书、丑校服等元素屡屡出现。这一连串符号,为电影套上了一层名为“怀旧”,但却让青春片充斥着一股“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泡沫塑料气味。由于国产青春电影《致青春》在市场上的成功,近几年的国产青春片几乎一窝蜂都采用这种叙事模式,看似不同的故事与人物,却采用类似的表达手法,换汤不换药。回忆性叙事模式本身并没有问题,然而在短时间内如此同质化、单一性的叙事模式复制,势必会产生观众的视觉和审美疲劳。为什么这种叙事模式会被反复使用,一度还得到受众欢迎?这和电影主流消费市场的变化有关。电影主流消费群体年龄在不断下降,25岁以下人群逐渐成为观影的主流,成为青春片的主要受众。

  当下的年轻人成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和平年代,他们没有经历过大振幅的社会变动,人生经验更多是稚嫩的“小悲欢”“小离合”。在他们短暂的、单一的人生经历中,校园生活是他们最漫长、最重要的共同记忆。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80后、90后观众会有如此浓重的“校园情结”,对校园青春片会如此青睐。正是因为校园青春片受到电影市场的极大欢迎,出品方看到了这一类型电影的巨大“商机”。因此,电影制作就出现了短平快的现象。不惧诟病地照搬已获得成功的电影套路,硬行塞进一些敷衍牵强的荒谬剧情,选取“流量”明星作为主角,赢得眼球,产生粉丝效应,最终目标是真金白银。反观大陆之外的青春电影,如美国校园青春电影,在美国的电影市场有着自己一套成熟的电影体系与发展之路,有着稳定的且不仅限于青年人的受众群体。其多元的电影主题表达,正是其长盛不衰的不二法宝,可以给口碑不佳的国产校园青春电影提供借鉴意义。

  如美国经典校园青春电影《贱女孩》,以自我成长与自我认同作为主题,讲述了女主人公凯蒂在高中校园生活发生的事情,从懵懂无知到叛逆再到成长,通过对自我的不断反思,逐渐认识到待人真诚的重要性,收获了真正的友谊、赢得了自尊。系列电影《歌舞青春》则是将青春片与歌舞片相融合,以歌舞这个世界性的语言,鼓励青少年相信自己、表达自己,不断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实现自我价值。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于凸显了年轻人的“积极成长”,具有社会意义上的引导作用。由此可见,国产校园青春片主题应更加多元化,更多地关注青少年健康人格形成的现状,从而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在大时代背景之下,展现青少年对待亲情、友情、爱情的观念态度,真实反映他们面临矛盾与挫折时的内心状态和成长过程,再现他们对美好人生的憧憬而引发的努力奋斗。在青春母题之下,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现年轻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个基础上,将类型元素、视听语言、叙事方法和人物关系进行组合,达到服务主题的作用。

  (二)篇章结构的投机性

  国产校园青春片在叙事结构上采用篇章式结构,将整个故事分成若干个篇章内容,每一篇章都有一个能够凝练本部分剧情的标题,最后共同构成整部影片的内容。在国产青春片回忆性叙事模式中,故事发展都有着一定的时间跨度,90多分钟的电影涵盖了一段时间的青春时光,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多年。这种时间跨度对于故事叙事来说,在情节的延续上有比较大的挑战性,需要设计巧妙的情节来推动剧情发展。然而国产青春片在情节推动上的“功力”远远不够,除了用字幕“几年之后”来勉强推动之外,只能用篇章式的叙事结构,将故事内容进行生硬组合。

  国产青春片之所以偏向于使用这种叙事结构,是由于其能够比较省时省力地将一些很难连贯的事件进行连接。即便是两个完全没有逻辑联系的情节放在一起,也能通过篇章标题给予观众一个很好的暗示。如2014年的国产青春片《匆匆那年》讲述了一帮朋友从高中到大学的青春岁月故事。这部电影用了五个篇章串联起了主角从高中到大学这七年中发生的五个主题故事。第一个篇章“你还记得她吗?”讲述了主角从当下的时间回忆起高一时的相遇、相识。

  第二篇章“你曾经发过誓吗?”讲述了主角临近高中毕业发生情感纠葛,即将进入大学生活。第三篇章“曾经的誓言,你实现了吗?”讲述了主角大学时期发生了友情与爱情产生裂痕的故事。第四篇章“你努力过吗?”讲述了主角之间彻底破裂,互相报复。第五篇章“你后悔吗?”表现了主角当下对于之前岁月的回望与感受。五个篇章用五个疑问句式串联起了五个时间段所发生的事情,每个时间段都有一个冲突事件,引起情节的高潮。第一篇章是溜冰场打架,第二篇章是为了大学能在一起,故意少做一道13分的题。第三篇章是大学期间男主角劈腿,形成三角恋。第四篇章是女主为了报复男主和其他男生上床。第五篇章是女主角堕胎出走,五个朋友之间断了联系。这种叙事结构虽然能较容易地连接剧情,但弊端很明显。

  一是它机械地将故事分裂成几个部分,相互之间缺少必然的剧情联系,使叙事产生割裂感,主题表达不明晰。二是剧情的割裂会造成电影基调上的断裂,使得人物情绪和环境氛围缺乏延续性,不利于故事的完整性,同时也不利于观众与人物角色之间的情感产生持续的共鸣。国产校园青春片之所以跟风采用这种叙事结构,存在着一定的投机性。国产青春电影《致青春》低成本、高票房的成功,让电影投资人看到巨大的电影利益场。他们不断复制、再生产这一模式的校园青春电影的同时,也不断透支了观众的观影需求,不仅引起审美疲劳,还引发了许多诟病。对于电影投资人,现成电影模板的机械复制,大大节省了各环节的开支,规避了市场检验与认可的风险,缩短了电影制作时间,从而获得最大的利益收获。这种“快餐式”的电影创作与制作方式,造成了如今国产校园青春题材电影同质化现象严重,电影口碑与票房也持续走低。

  二、孤立的情节设置

  国产青春片在情节设置上呈现出“非整一性”的特点,即主线情节并不唯一。许多此类电影都是情节一拥而上,成为与主线情节并驾齐驱的叙事线索,通过多个情节线索表达出多元化的青春理念与情感关系。2015年的国产青春电影《左耳》用了四条情节线并行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感受。一是李珥暗恋张漾,是暗恋时的懵懵懂懂与青涩的青春记忆;二是黎吧拉欺骗许戈,是青春无知的利用和不懂后果的不成熟;三是黎吧啦爱张漾,是不计回报的付出与爱;四是许戈利用蒋皎,是自私自利与强烈占有欲的展示。国产校园青春电影的多情节线设置,由于情节线之间缺乏融合度和逻辑性,所以整个电影内容显得分散、凌乱。国产青春片的多情节设置不是将故事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线拆分出几段情节,而是较为平均地分配给各个主角。

  比如国产青春电影《匆匆那年》中的陈寻与方茴的一条感情线、林嘉茉与苏凯的一条感情线,这两条感情线分别独立发展,编剧设置四人互相相识,而试图让情节产生联系。这部电影在情节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是,情节线被外在联系生硬地牵扯在一起,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必然性,缺少对人物之间内在联系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反观英国电影《两杆大烟枪》,虽不是校园青春片,但从中可以获得一定的启示。本部电影也是多条情节设置,但通过内在的必然联系,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片中七批人物组成七组行动线,为了争夺金钱和两杆大烟枪,他们之间行动线有交点,情节线有因果。影片通过赌、毒、枪三个情节点,将七组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不管在情节衔接还是时间安排上,都产生了明显的因果联系,成为了电影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相比国产校园青春电影,情节设置差别的原因就在于两者从创作、拍摄到制作所投入的劳动量不相等。

  三、狭隘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

  近几年,国产校园青春电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带有消极元素,各种现实中悲情情节都集中发生在某个人物身上,将社会中各种悲情形象归集于人物的表现范畴,如未婚先孕、失恋少女、身染重病、父母离异、单亲家庭等等。这样的人物形象设置,让整部影片充满了消极、悲哀的情绪,形成了一种伤痛式的青春表达。观众在看前几部时,或许还能接受这样的伤痛描述,可当校园青春片如此雷同时,观众只能感受到矫揉造作与无病呻吟。仿佛在80后、90后的青春岁月中,除了似是而非的爱情外,实在没什么值得书写的事情。那些和爱情无关的迷茫和挣扎、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探索,那些充满中二气质的热血感等等无处可觅,校园谈情说爱成了唯一的主题。这无可避免地形成了此类影片的致命伤。

  国产校园青春电影中,存在着许多看似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如国产青春电影《致青春》中的阮莞,以一个女神的形象出镜,以“青春永驻”草草结束一生。她对爱情的执着,使得在她面对男友的懦弱和背叛时,选择为“爱”牺牲。又如国产青春电影《匆匆那年》中的方茴,对爱情执着、单纯,当她遭受背叛的时候,以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的代价进行报复,然而最终伤害的只有自己。这些人物身上看似悲剧的人生,其实完全是伪悲剧。编剧塑造的悲剧形象,本身就是对于悲剧一词的曲解。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鲁迅说的“悲剧”和“毁灭”,绝不是意志薄弱者的自我作践、自轻自虐。在这些青春片中,只不过是把一些小布尔乔亚式的小悲情,任性放大,冒充悲剧,所渲染的情绪往往是负面的,让人觉得青春如此的疼痛和不堪回首。

  但是照应现实,青春并非如此,青春的爱情也并非如此。影片中片面化、面具化的青春人物形象,扭曲了青春原本的面貌,也诋毁了青春岁月给人一生留下的灿烂美好。反观国外的校园青春电影,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形象更加多元化的表达。美国校园青春系列电影《歌舞青春》中的男女主角特洛伊和加布里埃尔两个人物,为了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一起努力克服重重阻挠,最终获得了音乐剧演出的机会。

  两个人物形象都是积极向上、热情澎湃,充满了青春的阳光和朝气。影片通过两人对于梦想的自我认同以及面对外界的阻挠所表现出来的坚持不懈,在不断的矛盾与化解中,塑造了比较丰满的形象。我们不能说自我毁灭的悲剧性人物形象就不能出现在青春电影中,青春当然会有伤感和疼痛,但国产青春电影应该在多元化的青少年形象之间,窥探青少年的审美观念、生活状态与心理特征,塑造多元立体的鲜明性格,展现中国青少年思维和观念的鲜活形象,赋予青春电影更多的内涵和意义。

  (二)个人主义倾向的人物形象

  人物的价值观能反映出整部电影的价值取向,折射出社会的整体价值观。这就意味着电影在娱乐大众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它不仅要反映一个时代的价值观,更要能够影响未来的价值观。国产校园青春电影作为青春时代的影像缩影,反映了一代人青春年华的印记,价值观的体现尤为重要。电影人物在青春时代做出的人生抉择、情感选择等,都折射出同一代人的共同境界和价值取向,是一种再现,也是一种回望,更是一种影响。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会无意识地将影片人物与自身进行分析和观照,其引导作用有正面也有负面。国产校园青春电影在人物形象的价值传达上,不少是负面的,所传达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一定的误导作用。“当下青春电影里谈论的不是现实性而是主观臆断的个人成长世界。”[2]这类影片的人物往往在青春无知的感情游戏中,深陷于小我而不能自拔,将自我放在首位,无限放大,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

  一部好的校园青春题材电影应该扎根于真实的青春时代,以小见大地描绘出时代群生像,刻画出性格饱满、具有张力的青春人物形象。而不是用敷衍的态度,以臆想替代现实,将人物折腾于一个狭小的圈子,使其成为虚有时代的影子,绝无时代的烙印。国产青春电影《左耳》是一部关于青春和成长的电影,但在影片中并没有看到人物的自我成长。几位主人公从始至终深陷于幼稚的感情游戏中,再添上不合理的暴力渲染、突兀的生离死别,人物形象变得支离破碎。主人公张漾利用黎吧啦的感情去报复许戈,得逞之后自鸣得意。另一位男主角许戈,因黎吧啦的感情欺骗,从单纯的乖学生走向堕落和黑暗,后又因为偷情与女友李珥分手。导演为了让观众认可这一转变,大力渲染爱情的悲痛,将这种矫情的爱情硬推向濒临死亡的境地。两位男主公从头至尾都是从自我出发,无限强调自我的感受和想法,即使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自私的、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给本来青春洋溢的年华强行蒙上一层晦暗,给青少年观众留下负面影响。同样,任何人物形象的塑造都离不开所处的时代,国产校园青春电影也是如此。应该将人物投入时代背景,在人物身上注入时代性和代表性。如《致青春》中出现的非典、2008年奥运会等等。但可惜的是它仅仅机械地将人物外部的时代性元素注入电影中时,却忽略了人物自身所蕴含的时代性。每个年代的青春都有不一样的精神品质,70年代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80年代的勇于创新、热血澎湃,90年代的特立独行、开放包容。塑造人物形象,应当抓住其鲜明、积极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使之充分展现人物灵魂,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

  结语

  近几年的国产校园青春电影,虽然收获了高票房、高关注度,不能抹灭此类型片给国产电影带来的一丝青春气息,但必须正视其发展中的问题与隐患。国产校园青春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叙事应更加多元化,与其他类型片进行适当的融合,拓展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青春母题,彰显出青春更加多姿多彩的面貌;情节设置上,注重围绕影片主题,挖掘情节的内在联系,使影片更加紧凑、富有内涵;人物形象塑造上,力图个性鲜明、生动饱满、具有时代特征,真实展现一代人的青春风貌,真正彰显一代人的青春精神。青春,带着时代印记,伴着美好的年华,让每一个人永生难忘。期待国产校园青春电影能给电影市场注入鲜活有力的生命力,不辜负人们对青春的记忆和礼赞。

  参考文献:[1]吴倩.影像青年物语——新千年以来两岸青春电影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2]罗俊,王相辉.成长的隐喻:当下青春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与审美表达[J].当代电影,2010(04):181.

  相关刊物推荐:当代电影关注和评介国内外电影艺术最新发展趋势,追踪和研讨国内外电影(文化艺术)理论研究最新动向和学术成果,为促进国产电影创作繁荣,为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影理论体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