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8月2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文献探讨不仅仅涉及内容分析,其形态及传播亦为重要方面。不列颠图书馆中的亚非中心稿 本部、地图稿本中心等单位收藏了大量中国文献,尤以中国近代诸多原始文献、档案和手稿本为 代表,其多属未刊史料,以手稿本及盖有关防的原始文件为主。王天根教授的新作《不列颠图书 馆藏近代中英关系珍稀史料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19 年 8 月第 1 版)一书着重对其中近代 中英关系珍稀文献进行了辑录、校勘和考释,注重历史学、文献学和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的对话, 侧重从文献传播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探讨近代中英关系的内涵及其定理。
从不列颠图书 馆与不列颠博物馆的分离等诸多方面,可以折射出文献与文献传播、文献与文物等诸多关系的变 动。如何从文献空间传播、文献收藏地变动等层面去探求文献与社会传播网络之间的关系成为新 文献、新视阈下近代中英关系再认识的重要基础。 谋篇布局 构思缜密 文献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解读文献时应多从传播层面探讨文献及其社会关联,而文献传播则 涉及文献的来源、性质、隐含的信息及话语表述等。
如何将新发现的珍稀未刊文献与已有文献及 研究成果进行参照解读,当有助于深描历史。 就历史与现实关系而言,当下媒介化语境中的文化传播有全球化学术探索中的时代性,近代 中国流转到海外的文献的珍稀性及其历史书写就变得极为重要。王天根教授从此出发,对不列颠 图书馆藏珍稀史料进行研究,以探求传播视阈下的近代中英关系。 该书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由五篇学术性论文组成,下编则为史料集成包括“香港船头货价 纸(汇编)”“发信件簿”和“来往书信”等三个部分。
近代经济新闻研究是史学探索的新领域, 近代中国经济变迁有殖民主义的社会语境,经济新闻价值取向往往受政治因素变动的影响,从政 治-经济的维度更有利于解读中国早期经济新闻的呈现方式及其政治动因;而《香港船头货价纸》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商业性中文报纸,属最初的经济类新闻纸,但其并未摆脱英国对华商贸舵手 和经济类喉舌的身份,反映了西方追逐殖民利润及中方的应对,进而在贸易全球化语境中以政治 经济学的视角挖掘出背后所呈现的列强对华政治霸权;下编中“发信件簿”部分,作者按照日期 罗列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8 月至 12 月间中央与地方的信件往来,并标明信函件数。
“来往文书”部分,则涉及道光年间台湾问题中英交涉的来往文书、照会和照覆详细内容。 由此,该书对于传播视阈下大不列颠图书馆藏近代中英关系珍稀史料与近代中英关系之间互 动关系的讨论,在纵横脉络中得以展现,这样的结构安排在兼顾著作学术性的同时,又不失其史 料性。 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 近代中英关系研究,学界多从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等角度对文献文本进行诠释,未能注重 文献的传播性,要么过于偏重于政治史和意识形态化,要么可能滑向“西方中心主义”。
文献研究因其诠释框架的不同,使得所探讨的主题、主线、主要问题产生不同看法,由此导致研究理论、 视野以及结论都会发生差异。而如何从传播层面解读文献并由此重构历史文献学,国内研究早有 涉及,而从传播层面探讨文献及其社会关联有其新意。 王天根教授强调文献传播与历史研究之间的密切关系,试图从文献传播、文献与社会网络互动关系等方面推进不列颠图书馆珍稀文献的利用及近代中英关系研究。以往文献研究,多集中于 文本分析,如此研究思路极易导致学术成果片面而缺乏说服力。本书则认为文献与文献传播属于 不同的逻辑范畴,文献在过去一般被视为史料,而史料的内容关联人事的变迁,由此而论,文献 本身亦具有传播特征。
博物馆意义上的文物乃至文献,承载着历史。包括文物在内的文献传播反 映了一代代的文化传承,也反映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对文化的隔膜或理解,由此产生文化意义上 的隔空对话。而史学工作者解读文献并阐发其意义,与文博部门将珍稀文献放在展览馆并有意识 地设置位置的重要性次序,从而产生社会影响,两者的用意显然不同。据此,王天根指出同一份 文献放在不列颠图书馆专门供读者借阅,与放在不列颠博物馆里陈列,其意义和产生的效果判然 有别。 此外,随着数字化的推进,数字化图书馆也成为新趋势。而图书馆的知名度过去主要取决于 其对珍稀文献的占有状况。
由此,从应对数字化时代读者的需求和保护文献出发,图书馆应当积 极进行文献的数字化。不列颠图书馆藏有大量涉及中国历史的珍稀文献,这些文献很少公布或得 到利用,有些数据庞大。然而,不列颠图书馆对于文献数字化处理的工作却处于停滞状态,由此 王天根教授认为应适合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作者在探讨近代经济新闻价 值取向及其政治解读时,认为清季报刊处境艰难,多在官吏和洋人的夹缝中求生存。由此,媒介 的经济功能是相对于政治功能而言。媒介刊载广告等对经济产生影响并从中牟利,是媒介经济功 能的体现。由于社会形态存在差异,媒介的经济功能也大不相同,解析媒介功能离不开具体的社 会环境。如此从文献传播角度书写近代中英关系史,注重于文献的形态及其时空变迁,将其置于 历史情景中考释、解读,把握其与社会网络互动关系,不啻为一种新的诠释框架。
史料实证 文献为本 历史学是一门带有科学(实证)属性的解释学,科学性(实证)是历史学的一个属性。历史 学家的职责就在于求真,而其中重要的方法则为“史料实证”,基础则为文献辑录与考释。本书 不仅结构合理,视角独特,而且王天根教授倾注心血,远赴重洋,严格筛选并收集了大量大不列 颠图书馆中有关近代中英关系的珍稀文献,并由此形成了继刘半农等先贤后中国人大不列颠博物 馆及所附图书馆大规模搜访珍稀史料的新高潮。作者依据此类文献,在回国后又多方实地考察并 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考释,力求“史料实证”。
同时,其不惜将所收文献分门别类附于书后以便各 史家参考与利用,此项工作对近代中英关系研究将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以往学界多从政治、文化、经济和军事等宏观或单一角度阐述近代中英关系以及社会结构的 变迁。王天根教授在以《香港船头货价纸》为中心进行考释与解读,亦兼采各史家论述,注重近 代经济新闻价值取向背后社会结构调整中的政治因素作用,从贸易全球化语境中殖民利益的追逐 及霸权等层面进行分析。
历史教师评职知识:历史老师怎么弄课题
此外,作者从文献传播的角度对新发现的火烧圆明园时外交照会及礼单 等文献进行分析,认为就近代政治舞台而言,恭亲王奕䜣等对英法的外交与其对咸丰奏折话语的 措辞及其思想呈现的方式无疑有明显的分界线。面对强悍的他者,奕䜣对英法联军采取多方联络 感情的措施,面对英法联军统帅“面子”问题,恭亲王送礼大方,充分发挥其兼管宴大臣的资源 优势,对联军示以安慰。由此,奕䜣外交斡旋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能区分台上和台下的界限,并在 政治舞台的台前与幕后顺利调试自己作为咸丰与英法联军的缓冲这一角色担当的心态。
总体来说,《不列颠图书馆藏近代中英关系珍稀史料研究》一书兼具学术性和史料性。王天 根教授在前人著述的基础上,利用所获唯一性文献,从文献传播、文献与社会网络互动等多个维 度深层次探讨了不列颠图书馆藏近代中英关系珍稀史料的利用和意义,并注重分析文献材料的来 源与时空的变迁、外交文书及报纸内容的措辞与表达方式,由此才有利于解读复杂的近代中英关 系。同时,其将有关近代中英关系珍稀史料编为下编以供各史家利用,有利于明了中国传统农耕 文明向工业化的市场的转向,从而把握中国走出中世纪这一关键性历史结点。
作者:范子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