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5月2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南非某孔院工作人员的跨文化冲突管理过程、效果、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表明:受众面对异文化的不确定程度是冲突的心理诱因;文化及价值观差异是跨文化冲突的核心;官方层面的外交友好关系及其稳定性是影响孔院融入当地文化的宏观因素;工作人员对文化冲突心理的克服程度也是影响冲突管理的重要因素。对策为:首先,在跨文化交流中孔院对内、对外都要理清多方关系问题;其次,吸纳多元背景文化交流使者及提升组织成员的冲突管理能力;最后,重视个体差异对组织整体跨文化交流的影响程度。
关键词:跨文化冲突管理效果冲突心理对策
文化软实力涉及语言、文化价值观、思维模式及话语体系等,这些资源的动员需要多方机制、渠道、途径甚至机缘的配合①。海外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孔院”)作为这一复杂配合中的特殊一环,是扎根民间的文化桥梁。国外对孔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政治、文化及语言等领域。连大祥(DonaldLien)及其合作者对孔院的研究较多,比如利用经济学相关模型探讨了孔院所带来的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②、对孔院所在地人民因学汉语而创造的经济效益现象作理论阐释③、从州的层面分析孔院对美国出口的积极效益④、从孔院中方合作院校角度看孔院对中国高校国际化的实质意义⑤等。
Peterson提出孔院在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之外触及了美国的利益,认为孔院对中国政府更有利①。Whittaker也认为孔院的设立带有软实力影响初衷,但他强调孔院的实际影响更多的是在教育与文化层面而非政治层面②。同时,部分海外学者对孔院在促进语言与文化的交流方面表示认可③。国内学者如吴瑛、曲如晓、谢孟军等也从各个角度对孔院的跨文化互动效果进行了研究④⑤⑥。牛长松以喀麦隆为个案,从满足实际需求程度、高校能力建设等方面评估了中非教育交流的成效并提出提高有效性的建议⑦。
安然、何国华认为,跨文化冲突管理能力是反映孔院跨文化传播影响力的根本与关键要素⑧。张毅博在运用拉斯韦尔5W模型分析孔院跨文化传播过程的基础上总结,“似乎孔院的传播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其结论模糊的原因在于“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和个例分析”⑨。虽不乏文化交流层面的探讨,国外的研究多从实用性或意识形态视角解读孔院的动机与成效,实证研究方法突出。国内研究涉及教学、可持续发展、跨文化传播、与世界其他语言推广机构之间的比较等方面,多立足孔院本身,研究内容较国外丰富,但研究方法上实证性不足。因此,本研究访谈南非某孔院的中方员工,通过该孔院的跨文化冲突管理效果,发现普遍问题与文化根源,探索孔院的未来发展路径。
一、跨文化冲突理论
冲突是对立双方不惜以伤害对方的方式,在价值、稀有地位、权力、资源等方面的斗争,是个体或群体因社会生存或发展的竞争关系而引起的瑏瑠。文化冲突是相互依存的个体或群体之间潜存或确实存在的关于目标、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瑏瑡。同时,冲突还可以是社会实体因内部或之间出现的不协调而产生的互动交流过程瑏瑢。冲突的核心体现于斗争表达、不相容性、两个或以上个体或群体之间等三要素瑏瑣。跨文化冲突的产生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异文化群体间因感知到互动情景中不相容的价值观、规范、目标、方向、稀缺资源、流程和/或结果,而导致的情感受挫经历瑏瑤。
因而,跨文化冲突强调冲突的当事者分属于两个或多个文化,它是不同文化当事者因生存、发展、价值观、期待等方面的不和谐而形成的交互式交流关系。综合部分学者的研究发现,跨文化冲突的种类或产生原因是多元的。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社会、政治、宗教等力量在不同的时期作用各异,具体有价值观冲突、沟通冲突、思维冲突、利益冲突、情感冲突、目标冲突、认知冲突等。除了消极面,跨文化冲突也包含了积极的面向瑏瑥。冲突与融合是跨文化交流的一体两面,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发挥不在于回避冲突,“而在于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实现跨文化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组织机构文化①。所谓的冲突管理能力是对文化、语言或民族成员差异引发的情感挫折和冲突斗争的有意识的管理②。一般而言,跨文化冲突的结果有融合、取代、脱离接触等③。
二、研究设计
除具备孔院共性之外,所研究的孔院个案在落成至今的短短五六年间曾被评为全球先进孔院并获得全球孔院先进个人等荣誉,集中反映了它短时高效的典型性。笔者在文献梳理及初步试验性研究的基础上完善访谈提纲并对该孔院的8位相对有代表性的中方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最后对跨文化冲突管理效果分析框架进行构建。
三、访谈结果
发现该孔院与当地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冲突。为此,访谈结果部分在冲突过程推演的基础上总结如何应对这种跨文化层面的冲突。
(一)跨文化冲突过程初建阶段,该孔院在立足合作院校教授语言与文化的同时,凭借中国文化魅力与当地高层及华人建立友好关系,增强显示度并吸引尽可能多的受众来孔院学中文。以合作院校的大学生群体为基点,为他们提供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及相关活动;这种交流的扩大需要借助当地高层的注意吸附力及华人在两个文化间的便利资源,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当地或西化或本地化的语言文化情感偏好及中国文化认知。基于这种下上并行及由上而下的互动模式与当地多元异质文化竞争,谋求文化共存。第二阶段在延续第一阶段交流模式的基础上,开始侧重通过语言加职业规划的办学模式来满足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但就当地广大受众而言,该孔院的发展还处在不温不火的文化中立状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交流碰撞中的各种冲突以发展冲突、沟通冲突及价值观冲突最为显著。
1.发展冲突
发展冲突指的是孔院在立足当地之后的自我实现与受众需求之间的矛盾,它与目标冲突直接相关。从建立至今,该孔院一直都存在着长短期目标不协调的问题,组织内部本身的发展矛盾直接关乎它对受众眼前及长远目标的满足程度。在立足中国语言、文化交流与理解阶段,该孔院的长远目标在于成为全球第二家以农业为特色的孔院。
在实现正常运转并能与当地文化共存之后,第一任院长将农业特色理想寄希望于未来。然而,农业特色的实现需要双方合作院校的通力配合,在中方院校把国际化定位为“锦上添花”(Carl),学校“教育可能欠缺一点跨文化思维”(Steve)的情势下,如何使中方院校在国际化合作中看到微妙的“赢利”是农业特色能否主动落实的关键。在长远目标发展条件暂不充分的情况下,孔院的首要任务是保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农业特色发展理想只能被暂且搁置或替代。Rex作为第二任院长总结前期发展的经验认为,汉语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层面并“考虑将中文跟他们自己将来的就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联系在一起”,意在通过为当地创造民生福祉的方式来扩大孔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这也是当今全球孔院的一个发展趋势,即“汉语+”模式。
就不同的受众而言,该孔院的“汉语+”意义略有不同。对于合作院校的大学生,汉语可与他们的专业结合,通过学中文拓宽个人的未来发展空间,如已有部分汉语学习较突出的学生利用孔院的平台来中国留学深造,当然目前这类人员还属少数。除中资公司外,当地的华人民营企业也很多,涉及众多行业,并以轻工业为主,有些企业对员工甚至不太有汉语技能要求。华人企业通过孔院与合作大学的相关专业对接,既解决了企业员工培训与招工压力问题,也满足了合作大学的产学研发展需求,还间接地为学生及当地民众创造了兼职/就业机会。这无形中又扩大了孔院在当地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力,只不过这一发展方向才初露端倪,暂不能充分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进而造成了潜在的供需矛盾。
2.沟通冲突
沟通冲突是指孔院与当地在言语与非言语层面的交流不畅,主要体现在文化原形态植入、文化让步与融合度、中国文化接收程度、跨文化冲突管理能力等维度。汉语言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原形态,在南非当地的影响深度还不够。除了合作院校的一个学院把汉语纳入学分体系之外,目前的汉语课程仍以兴趣驱动推广。据Lena、Lydia和Walt反映,往中高级方向发展的学生很少,而且稍微有一点汉语基础知识的学生流失量很大。Steve希望能够留住汉语生源并往三级拔高,因为只有到了三级,汉字教学才能跟上,学生后期才有真正的自学基础与能力。导致语言文化影响流于表面的原因除了受众看不到学汉语的未来价值之外,还与孔院成员文化交流中的诚意表现有关。
从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性规律角度来说,该孔院成员虽有学习当地祖鲁语的意识但多数因为时间紧张、语言困难等现实而停留在日常几句口头招呼上。但这方面又因专业背景、兴趣爱好、文化敏感性、使命感强度等因素存在个体差异,比如Lydia和Lena就认为平时课堂的交流语言是英语,基本没感觉多大的交流障碍,也就不过分纠结当地语言的学习;Walt、Derek和Steve根据受众或是惊喜或是备受尊重的反馈觉得有必要学一些祖鲁语,毕竟这种接触中的微妙好感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受众与孔院之间的距离关系。
文化交流论文范例:跨文化视角下国际商务谈判策略
最后,不管基于什么样的组织文化背景,文化间的交流最终都落实到个体,孔院文化交流使者的跨文化素质与能力因而变得极为重要。然而,个体素质与能力又受客观条件、主观动机、认知、阅历等因素的影响。鉴于本文仅采用定性方法研究一所孔院中的部分成员,虽在个性与共性之间有启示性的发现,但就个体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孔院的整体跨文化交流效果、个体跨文化能力差异性评估与发展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作者:余亮妹赵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