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9月0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日本《社会教育法》把博物馆定性为教育机构,《博物馆法》规定博物馆的正式职员需要有“学艺员”国家资格。日本高校设置几十年的“学艺员资格”课程,构建了文化财(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概览日本文化财学科从构建本科教育到更高层次人才教育的变迁,为构建我国高校非遗教育提供参照和反思。非遗教育课程构建的多学科化、高层次化是一种倾向和社会需求。
关键词:日本高校;学艺员;文化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2021年3月,中国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更新,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在内的37个新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此,人们发表了很多看法和意见。笔者常年在日本高校从事教育工作,也一直担任与非遗相关的民俗学教学及文部省审查认可的“学艺员”①资格课程的教学,因此,本文将从概观日本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教育及反思的角度出发,综述日本有关学科的设置、课程内容及其近年的变化②,以探讨我国高校非遗教育学科和教育课程的构建。
一、《文化财保护法》与《博物馆法》
日语汉字的“文化财”多被翻译成文化遗产,但两个词不能完全等同。以下基本用日语汉字“文化财”表述。负责制定《文化财保护法》的日本文化厅把文化财定义为:“文化财是在漫长历史中生长、发育,被保存延续至今的贵重的国民财产。”日本《文化财保护法》于1950年5月颁布,该国属于世界上较早用法律形式保护文化遗产的国家。这部保护法出台的契机,是1949年奈良法隆寺金堂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被奉为国宝的绘于7世纪末的12面佛教壁画。
《文化财保护法》出台后不断根据世情需要修改和补充,2019年6月10日公布的是最新修改版,共有十三章和附则,各章下面还分设若干“节”,节下设“款”。无形文化财和无形民俗文化财的很多细类接近当下的非遗概念,但由于日本《文化财保护法》制订的年代较早,其概念和指代对象并不完全等同于日后形成的世界范围的文化遗产概念和范畴,但仍然可作为重要参考。
根据《文化财保护法》各章节明确指定的对象,可知日本的“文化财”有以下几个类别:有形文化财(建造物、工艺美术品、绘画、雕刻、工艺品、笔迹及典籍、古文书、考古资料、历史资料)、无形文化财(演剧、音乐、工艺技术等)、民俗文化财(包括有形民俗文化财和无形民俗文化财①两类)、纪念物(遗迹、名胜、动物、植物、地质矿物)、文化性景观(当地人们的生活或生业以及依当地风土而形成的景观地、梯田、里山、水渠等)、传统建筑物群(宿场町、城下町、农村渔村等)、文化财保存技术(保存文化财需要的材料或工具的制作、修理、修复技术等)、埋藏文化财(埋藏在地下的文化财)。与《文化财保护法》紧密衔接的是《博物馆法》与“学艺员”制度。在《文化财保护法》颁布之前,1947年制订的《教育基本法》把博物馆定位在社会教育机构。
1949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也明确规定“图书馆和博物馆是实施社会教育的机构”。各种形式的博物馆的责任是把受到保护、认定或指定的文化财通过陈列、演示等方式把文化财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价值讲述或展示给现代人,这是博物馆承担的社会教育的意义所在。为了与《社会教育法》配套,培养博物馆专门人才,1951年12月颁布了《博物馆法》以及博物馆职员资格的“学艺员”制度。《博物馆法》在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了博物馆的教育性质,明确博物馆是从事收集并展示历史、艺术、民俗、产业和自然科学的相关资料的机构。博物馆是将这些资料在确认其教育效果的前提下提供给一般公众使用的、为提供教学和调查研究等而展开各种事业的机构。《博物馆法》明确规定除馆长外在博物馆工作的专业职员称为博物馆学艺员。
学艺员的工作范围是负责资料收集、保管、陈列和调查研究及其他博物馆相关事业。博物馆在馆长、学艺员之外,可以设辅助学艺员及其他职员。在博物馆工作的学艺员的工作内容除了设计展览会、陈列和布展日常展览之外,还有展览前期的收集资料的田野作业和分析相关资料的研究工作。学艺员们负责去国外博物馆交流,有进修和参展的机会和责任。学艺员的工作和研究都与文化财的保护、保存和研究等直接、间接相关。
日本的《社会教育法》把博物馆置于面向社会的公共教育机构之位,《博物馆法》则进一步明确正式职员的学艺员需要有国家资格。成为学艺员需要获得学艺员资格,《博物馆法》里规定获得这个国家级资格有几个渠道:一是参加文化厅每年一次的学艺员资格国家考试;二是在大学学过2年,修得62学分以上、担任过三年以上辅助学艺员的人;三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履修了文部科学省规定的博物馆相关课程和学分、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在大学学完四年,修完规定数量的学分并参与一定的实习之后就可以获得学艺员资格,进而获得在博物馆系统就职机会,被视为一个捷径。就这样,文化财保护和陈列、展示的工作与博物馆挂钩,获得博物馆正式职员的资格需要进入高校学习,形成了博物馆职员资格与大学有关教育的关系链。日本《博物馆法》颁布之后,很多高校按照学艺员资格的需要调整和配套了相关课程以适应社会需求。
据2020年5月统计,日本全国现有高校795所(其中86所国立大学、94所公立大学、615所私立大学),而文化厅官网公布的2020年4月开讲学艺员课程的四年制高校有294所,其中国立大学56所,公立大学21所,私立大学217所,设置可以取得学艺员资格课程的大学占现有大学的近半数。而一般大学是多个院系、专业都可以取得学艺员资格的。如果按可以取得学艺员资格的专业计算,数量至少是大学数的3-4倍之多。
各个院系在宣传自己时大多会加一句:考入本校或本院系,可以拿到学艺员资格。足见学艺员资格是一个考生选择大学或院系的关注点。据文化厅官网记载,取得学艺员资格的方法之一,是在大学修满文部省规定的有关博物馆课程的学分,拿到学士学位。具体学科课程和学分规定为:生涯学习论2学分;博物馆论2学分;博物馆经营论2学分;博物馆资料论2学分;博物馆资料保存论2学分;博物馆展示论2学分;博物馆教育论2学分;博物馆信息·媒体论2学分;博物馆实习3学分。各大学遵照国家规定设置课程,突出本校特色尽量灵活多样地开设学艺员资格课程。
有的设在历史系或考古学专业,很多设在文学院系但选修课包括数理化和生物、地理等课程。还有的大学直接跨学科,设置特别履修课程,培育学艺员的形式和专业多种多样。具体担任学艺员资格课程讲课的教员各自的研究课题不相同,讲课题目也因而各有特色,或突出地域研究和国外研究的特征,或偏重美术、雕刻,或侧重民俗、演剧、口承文艺、考古、建筑史等。例如东京都立大学文科开设的学艺员课程里,有民俗调查和民俗学特殊讲义课,授课内容包括外出田野调研、采访传承人、观察文化的传承变迁等。
东京都立大学具体的学艺员资格需要履修的课程如下:必修课包括博物馆论、博物馆资料论、自然博物馆学、美术馆资料论、博物馆经营论、博物馆信息论、博物馆资料保存论、博物馆展示论、博物馆教育论、终生学习概论、博物馆实习;选择必修课①包括文化史、美术史、考古学、自然科学史、民俗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实习选修课包括美术博物馆实习、民俗学实习、历史调查法、考古学实习、动物系统学野外实习、系统分类学实习、植物系统学野外实习、地理环境科学调查法。自从1951年12月颁布的《博物馆法》里规定了“学艺员”制度和学艺员资格之后,高校陆续开设了学艺员资格的配套课程。整体上看已开设课程明显侧重收集、保存与各种文化传统相关的物质资料或文字、绘画、雕刻等形式的资料,以及展示等博物馆的工作。
二、高校文化财学科与课程建构
前面指出,学艺员的工作接触的大多是文化财,学艺员资格课程讲授的内容很多也是与文化财收集、保护或研究相关。学艺员的系统教育课程为后来高校建构文化财学科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教学和授课教员多角度的保障。这也是日本高校在上个世纪末向开设文化财、文化遗产学科转向能够平稳实现的基础。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大学设置文化财专业(奈良大学,1979年),是为了满足大学所在地古都奈良保护古寺院、古墓、古雕像等的人才需求。
而后,1992年日本正式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ConventionConcerningtheProtectionoftheWorldCulturalandNaturalHeritage),日本各地的遗产检索遗产申报热潮急需懂得世界遗产登录,以及遗产保护和管理、运营的高层次人才。现有的学艺员资格课程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式的新需求。于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陆续有十几所四年制大学迅速开设了文化财或文化遗产专业,形成高校设置文化财专业热。自1979年日本第一个文化财学科在奈良大学开设,至90年代后期,为适应社会和行政对能够承担申报、登录遗产、保护遗产的人才的需求,很多大学陆续追加开设文化财学科,学艺员资格课程也被包容进新的学科。以下简要浏览日本高校文化财专业设置的历史和设置课程。
2000年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社会系开设了“文化资源学专业”硕士课程,2015年整合为文化资源学和文化经营学两个学科。东京大学不用“文化财”“文化遗产”等固定概念、固语词汇,而用“文化资源学”(CulturalResourcesStudies)命名该专业,意义在于着眼未来、面向世界拓展自己的视野和研究范围。硕士生毕业后或继续攻读博士课程或就职。
就职方向有财团、基金会、各地的美术馆、艺术中心、博物馆、地方公务员等。此外,该专业还接受对口机构或组织的在职人员考研。据该专业的官网介绍,所谓已经入学的由对口的在职人员考入的“社会人硕士”来自东京国立博物馆,国会图书馆,横滨美术馆,奈良县立美术馆,高知县立美术馆,横滨市役所,东京都厅,镰仓市役所,藤冈市役所,小学馆、凸版印刷、集英社等出版社,等等。这显示出研究生层次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需求具有高度对口性。
筑波大学人间综合研究科于2003年开设了“世界文化遗产学”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目的是通过实施与遗产保护相关的众多领域的课程教育,培养一批能担当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专业人士。世界文化遗产学专业下分设“国际遗产学”“遗产评价与保存”“遗产运营与规划”三个小专业。担当这个专业教学的教员本身的研究题目包括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世界考古、美术史、观光地理学、景观生态保存、旅游开发等。
2020年度①世界文化遗产学硕士课程包括世界遗产论、世界遗产特别演习、世界遗产特别研究、文化遗产论、文化遗产演习、自然遗产论、世界遗产特别讲义、世界遗产学实习、国际遗产论、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遗产、世界遗产与国际合作、世界遗产与市民参加、世界遗产与持续可能性、国际机构的作用、国际条约论、世界遗产演习、建筑遗产论、建筑遗产演习、美术遗产论、美术遗产演习、保存科学概论、保存科学演习、遗产整理计划论、遗产整理计划演习、文化景观论、遗产观光论、规划演习、解说概论。2020年度世界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在上述所有硕士课程相同名称的课程外,还添加了宗教论、无形遗产论、遗产保护行政论、世界遗产学实习课程。
三、日本高校文化财学科建构的特点及反思
以下,对上述日本高校的学艺员教程和非遗专业课程设置的历史做简要回顾并做若干反思。
(一)文化财保护与高校教育结合,注重与博物馆和在地的关联
日本高校教育随时根据社会需求调节课程设置或学科的建构,这从前述《博物馆法》颁布后各个高校的学艺员资格课程建构的历史可以获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对本国各类遗产的保护和申报的关注度加大,对相关专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度相应提高。高校又在学艺员课程的基础上扩展出文化财专业教育,大学生们在文化财学科里学习各类文化财保护现场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同时取得学艺员资格。
日本高校文化财学科的设置,最初出现在留存大量古寺院、古建筑、各类遗迹和雕刻、典籍类较多的奈良大学并非偶然,社会需求促使高校调整学科和课程构建。位于京都的几所公立、私立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成立了文化财学科或文化遗产专业。继1979年奈良大学之后,1997年京都橘大学设立历史遗产学科,同样位于京都的花园大学2008年4月在文学部里新设了文化遗产学科。
选修课程如佛教考古学、佛教民俗学、佛教美术史以及京都学概论,都是密切结合所在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位于京都市的龙谷大学于2016年新设历史学科文化遗产学专业,目的是培养可以承担寺院及佛像等文化财的调研并能参与文化财保护、保存事业的专业人才。作为设在古都的大学,这些大学的学艺员课程和文化财专业都十分注重学以致用,课程设置上除一般历史课程之外,偏重关注古迹保存、寺院佛像保护等。重视有形文化财即物质文化遗产的倾向,与京都的古迹、遗迹多,需要更多的专业化知识技能人员有关。奈良、京都的高校建立的文化财、文化遗产学科较多,反映了该地区对这类人员的高需求度。
筑波大学和东京大学、帝京大学直接构建研究生层次的文化遗产教育课程,以新思维培养新一代遗产研究人才,这样的回应社会新需求而开拓更高教育层次、逐步提升培养水准的尝试,提示了今后的方向。筑波大学世界文化遗产专业只开设硕士、博士课程,用英语日语双语教学,“国际遗产学”“遗产评价与保存”“遗产运营与规划”的专业名称直接道明学习的目的和成为什么人才。前面罗列的筑波大学世界遗产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也多是接轨世界遗产保护和研究的,直接培养把握世界遗产登录和保护动向的高层次人才应该是今后的优先目标。东京大学文化资源学专业没有本科课程,只设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该专业的生源,来自“社会人”学生即在职的社会人。
文化方向论文范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图谱构建
硕士研究生来自的工作单位有各类图书馆、各地市役所、博物馆、美术馆、出版社等。这里培养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和需求单位具有高度对口性。参考东京大学的做法,对口培养从事非遗保护保存和研究的在职人员也是一个可行方向,既保证生源,也保证学生毕业后回到第一线,及时地学能所用。高校设置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参与培养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是社会所需、形势所求,势在必行。但如何“行”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还需要缜密的探讨。当然,在实行过程中参考他国的经验教训,边“行”边修改或调整也不失为一种方法。希望本文给我国“且行且完善”地构建非遗教育的过程提供一些参照。
作者:何彬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