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湛江非遗舞蹈的创作实践与教学研究

时间:2021年09月1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令人惊叹。 通过采风调研,发现其文化元素可提炼为舞蹈元素,形成地域性、风格性独特的肢体动作,创作出极具个性的舞蹈作品。 文章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调研等方

  【摘要】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湛江,有着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令人惊叹‍‌‍‍‌‍‌‍‍‍‌‍‍‌‍‍‍‌‍‍‌‍‍‍‌‍‍‍‍‌‍‌‍‌‍‌‍‍‌‍‍‍‍‍‍‍‍‍‌‍‍‌‍‍‌‍‌‍‌‍。 通过采风调研,发现其文化元素可提炼为舞蹈元素,形成地域性、风格性独特的肢体动作,创作出极具个性的舞蹈作品‍‌‍‍‌‍‌‍‍‍‌‍‍‌‍‍‍‌‍‍‌‍‍‍‌‍‍‍‍‌‍‌‍‌‍‌‍‍‌‍‍‍‍‍‍‍‍‍‌‍‍‌‍‍‌‍‌‍‌‍。 文章采用文献研读、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取湛江非遗舞蹈元素,如傩舞、石狗、飘色、姑娘歌等代表性元素符号,总结其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在集成与创新的思维方式之下,研究其在舞蹈编创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意义,探索舞蹈编导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岭南舞蹈; 湛江非遗; 舞蹈创作; 实践教学

舞蹈艺术

  1.广东非遗舞蹈创作实践与教学概况

  近年来,广东省高校已将岭南非遗元素引入舞蹈创作,强调用舞蹈讲好广东故事,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例如,星海音乐学院的大型岭南舞蹈晚会《风从岭南来》、华南师范大学非遗舞蹈研创成果展演《粤舞中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作品《傩焰》、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蹈作品《雷公佑红土》等。 这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展现了广东舞蹈人一脉相承的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与精神追求,显露出广东地区优秀舞蹈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时代精神,推动了岭南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舞蹈论文范例: 古代舞蹈史与民族舞蹈学研究的联通共洽

  以舞蹈创作为基石,把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舞蹈创作融入教学课程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星海音乐学院建设了岭南舞蹈艺术资源库,成功举办了《岭南舞蹈编创人才培养》项目学员成果展演晚会“不辞长作岭南人”。 该项目由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切实推动了岭南舞蹈编创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了岭南舞蹈的推广与普及。

  华南师范大学率先开设岭南舞蹈文化与研究专业,开创岭南舞蹈本科教育; 定期组织采风,邀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教学,把岭南经典剧目列入剧目排练课程。 从2006年开始,华南师范大学进行岭南非遗舞蹈的学习研究、课堂教学到表演创作,教、学、研、创、传五大方面环环相扣,不断探索传统舞蹈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新路径。 该校连续两年承接“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系列活动,致力于岭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授于社会”为宗旨,不断实践与创新。

  雷州文化与岭南文化一脉相承,广东海洋大学舞蹈专业课程将湛江文化、雷州文化元素引入舞蹈编导课程具有实际意义。 广东海洋大学地处湛江,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其对于文化艺术的价值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多次调研采风,将湛江文化元素引入课堂,创作具有湛江文化符号的舞蹈作品,传播湛江人文精神,提高湛江文化软实力,打造湛江文化名片。 结合文化产业、文化旅游项目,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2.湛江非遗舞蹈创作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传统意义上的舞蹈创作,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与技法,以动作、动律、动态为核心展开创作。 动作是舞蹈创作的起始与终止,它占有着舞蹈编导的大量思考空间,但是仅停留在动作层面上的舞蹈创作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创作出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 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要有形式美,还得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舞蹈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根植于编导对文化的领悟与理解。

  全国舞蹈创作涌现出许多具有丰厚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优秀编导的优秀作品,如北京舞蹈学院张健民教授的作品《长城》《梁祝》《古漠边城》; 著名编导陈维亚的作品《大梦敦煌》《情天恨海圆明园》《木兰归》《秦俑魂》; 国家一级导演张继钢的作品《千手观音》《一个扭秧歌的人》《黄土黄》《一把酸枣》等。 这些艺术作品的文化深度成就了其流传为经典作品。 相比而言,在湛江地区,以湛江非遗舞蹈为载体的艺术创作是非常稀少且单薄的。 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借助地缘优势,引入湛江非遗舞蹈教学理念,为保护和弘扬湛江非遗舞蹈起到积极作用。

  广东海洋大学《舞蹈编导理论与技法》课程,在建院初期就已被纳入教学计划,作为舞蹈专业(舞蹈编导方向)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是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课程。 立足广东,以湛江非遗舞蹈创作为课程特色,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广东海洋大学本科舞编1161班同学表演并创作湛江非遗舞蹈。 针对湛江非遗题材、舞蹈元素,从组织—讨论—采风—研究—创作—表演全过程,这样一系列的非遗舞蹈创作实践、教学实践是非常有意义与价值的,学生收获颇丰,最后的创作呈现也精彩纷呈。

  3.湛江非遗舞蹈创作与教学过程

  首先,创作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当地文化,熟悉民风民情。 所以,创作的第一步必须要进行田野采风。 在项目研究期间,教师带领学生去往吴川,欣赏“吴川三绝”,即吴川泥塑、吴川花桥、吴川飘色,参观茂山书院、张炎故居、雷州博物馆、足荣村、茂德公古城、遂溪孔子文化城、苏二古村等地。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采访老艺人,参观学习当地民俗舞蹈,了解湛江地区民俗文化、沿海地区生活习俗和粤西舞蹈风格特色,为舞蹈编创积累素材。 开阔学生用舞蹈的思维与眼界,启发学生艺术审美,使其感知田野风貌与舞蹈艺术之间的联系,保护与传承非遗舞蹈,发掘非遗舞蹈的艺术特色与艺术价值,为学生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提供养分。 促使学生实践真知、情感心语、创造能力及社会关系等不同层面融合,获得教育的实践性体悟,获得实践、思维、认识和创造的统一性实践结果。

  其次,在创作选材、立意与结构方面给予学生好的意见与建议。 在采风回校后,学生分组做研究汇报,利用PPT进行展示,构建初步的舞蹈结构与框架。 其后经历长时间的磨合与修改,定下了编创三部小舞剧。 一部小舞剧对于学生而言已是难事,一学期编创三部,其难度不言而喻。 本着尽量给学生学习机会与空间的想法,哪怕部分学生的能力达不到、思想不成熟,也希望他们尽力去尝试、去挑战,在创作的碰撞实践中成长成才。

  学生对于小型舞剧《茂德公》《落叶归根》《春回大地》的编舞构思各有思考。 小型舞剧《茂德公》,以雷州创业人物“茂德公”为原型,讲述时代在不断变革,农民靠坚持、努力、勤劳、勇敢、诚信从贫穷走向富有。 就是因为有这些品质,农民才越加显得伟大,值得我们去学习。 该舞剧以陈茂德和夫人的相识到老为时间线,结合三个时代的鞋子,用三双鞋子的变化来推动舞剧剧情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剧描绘社会时代的变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新农村风貌,凸显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变革精神。

  小型舞剧《落叶归根》讲述了吴川青年背井离乡闯荡奋斗的故事。 通过吴川梅菉的年例,两代人的记忆符号——吴川飘色木偶,串联起家乡的记忆碎片。 “都市的繁华迷乱了我的眼睛,找不到了自己,可故乡依在。 我身在台湾,心在家乡。 纵使你在某个城市开心快乐地生活着,但在心灵深处,总有一条无形的丝线牵引着你,一头在故乡那边,坚固地拴在心头,一扯就痛。 在浓浓的乡愁里仿佛还有父母的叮咛,仿佛还有父母的牵挂,仿佛还有他们辛劳的背影,它们无时无刻都在我心中缠绕。 有多久都没回去看看了,在那梅菉村里有着我许许多多的故事……”这样的两代人与两岸情,令人心心念、心心惜。

  小型舞剧《春回大地》,从湛江文化出发,寻找雷州思想的先贤与发源处,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展开创作‍‌‍‍‌‍‌‍‍‍‌‍‍‌‍‍‍‌‍‍‌‍‍‍‌‍‍‍‍‌‍‌‍‌‍‌‍‍‌‍‍‍‍‍‍‍‍‍‌‍‍‌‍‍‌‍‌‍‌‍。 古时的雷州大地洪水泛滥,退洪后的大地出现一棵枯树,勤劳勇敢的雷州先民相信,这是上天在保佑他们,枯木逢春,春回大地。 于是,雷州先民把神树扛回供奉于西湖,九位雷州才子在树下读书、启蒙、开智,用与树同源的稻草学习交流,将自己的思想流传后人。 农民用智者的知识进行蒲织技艺,经过辛勤耕耘、艰苦劳动,百姓过上了好的生活,将蒲织好的艺品用于婚嫁,从神树处得到启发,开始了雕刻佛像。

  思之顾之学之贤之,“九思”激励着现代人不断起航,不断进步。 鞭草理草晒草编草,蒲织是生活的丰富是劳动的升华,更是传承与守护。 求兮思兮媒兮婚兮,打外茶是婚嫁的特色,是人们生活与繁衍的希望。 尊者敬者思者佛者,佛雕雕出的是普度众生,映出的是万物百态。 雨稻田稻苗稻禾稻,稻禾是对自由的选择,是对春的呼喊。 春到福到心到梦到,春回大地是百事汇通,是天下大和。 从思想到生活,从生活到文化,雷州先民在遇到天灾人祸之时不仅祈祷,还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垦出一片新的天地,使得雷州大地春色满园关不住。

  4.湛江非遗舞蹈创作与教学理念的探索

  传统的舞蹈编导课程较为单一,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及地区发展的需要。 改革现有的实践形式,建立具有特色、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课程,真正发挥舞蹈编导教学对于艺术文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作用。 广东海洋大学是粤西地区的重点本科院校,需加强完善,创新教学,突出教学优势,搭建湛江非遗舞蹈创作平台及人才培育平台,成为舞蹈专业教学特色重点。

  在教学特点上,突出舞蹈编导课程的地域化特点,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推动优秀湛江非遗舞蹈作品向外交流传播。

  在教学重点上,注重舞蹈编导课程的教学中湛江非遗元素的运用与合成,编创出具有地域风情、人文气息的舞蹈作品。

  在教学体系上,加强舞蹈编导专业建设,推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赛促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舞蹈大赛、岭南舞蹈大赛。 优化广东海洋大学舞蹈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完善广东海洋大学舞蹈编导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体系。

  在教学方式上,改变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增加启发式、座谈式、交流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创作思维的深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迈向高阶性探索与实践。 在教学互动环节,加入了分析评论、章节测试、研讨、口头报告等环节,优化学生的交流环境,激发教育教学的活性生态发展。

  在育人目标上,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为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将专业学习与国家建设密切联系起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家意识、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舞蹈创作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骁,刘莹.广东省舞蹈高等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记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建系十周年[J].艺术研究,2014(01):90-100.

  [2]李晓燕.凝视大地 仰望天空——从舞蹈专场《风起岭之南》创作实践到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办学思路[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3):157-161.

  [3]胡骁,何喆.岭南民间舞蹈教材建设对于广东舞蹈高等教育的意义[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1):64-67.

  [4]王海英.广东“非遗”传承与创新型舞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03):100-104.

  作者:许笑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