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以陶身体的数位系列作品为例探究其创作理念及审美内涵

时间:2021年09月2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陶身体剧场(TAO Dance Theater)是由陶冶、段妮、王好于2008年创立的一个全职现代舞团,是当今国际舞台上最受瞩目的现代舞团之一,其数位系列作品自成团以来共创作出十部。 本文主要以陶身体剧场的数位系列作品为例,用拉班舞谱的研究手段来记录陶身

  【摘要】陶身体剧场(TAO Dance Theater)是由陶冶、段妮、王好于2008年创立的一个全职现代舞团,是当今国际舞台上最受瞩目的现代舞团之一,其数位系列作品自成团以来共创作出十部‍‌‍‍‌‍‌‍‍‍‌‍‍‌‍‍‍‌‍‍‌‍‍‍‌‍‍‍‍‌‍‌‍‌‍‌‍‍‌‍‍‍‍‍‍‍‍‍‌‍‍‌‍‍‌‍‌‍‌‍。 本文主要以“陶身体剧场”的数位系列作品为例,用拉班舞谱的研究手段来记录陶身体独具特色的肢体语言,从中分析“圆”运动体系的具体体现,通过对其肢体动态语言的主观解说,探索其独树一帜的创作理念及审美内涵‍‌‍‍‌‍‌‍‍‍‌‍‍‌‍‍‍‌‍‍‌‍‍‍‌‍‍‍‍‌‍‌‍‌‍‌‍‍‌‍‍‍‍‍‍‍‍‍‌‍‍‌‍‍‌‍‌‍‌‍。

  【关键词】动作语言; 创作理念; 审美内涵

艺术作品

  1.作品概述

  陶身体剧场从2008年第一部作品《重3》开始至今已有十部数位系列作品,其余分别是《2》《4》《5》《6》《7》《8》《9》《12》以及疫情防控期间创作的《10》‍‌‍‍‌‍‌‍‍‍‌‍‍‌‍‍‍‌‍‍‌‍‍‍‌‍‍‍‍‌‍‌‍‌‍‌‍‍‌‍‍‍‍‍‍‍‍‍‌‍‍‌‍‍‌‍‌‍‌‍。 陶冶试图让每一部以数字命名的作品都产生关联,从用独特的身体语言表达自我开始,再到关注他我的融合与共情,最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排序,一种递增,更象征着一种生命成长的过程。

  《重3》《2》是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初期的代表作品,也是其独特的创作理念形成的奠基之作。 一开始的作品更多地强调个人的主体性,人与人之间没有过多的接触与融合,作品最多只有三个人配合舞蹈,以重心的转移、倾倒、推拉为主要动作语言,意图通过对这些动作语言的极致表达来探究身体运动的无限可能性,以动作的“极简”和“重复”为主,开始了陶身体剧场独特身体运动轨迹的探索之路。

  作品《4》和《5》分别创作于2012年与2013年,这时正属于陶身体剧场的拓展时期。 随着新舞者的加入,作品的人数也开始不断扩充,于是便开始探索人与人之间的交融与合作,创作了作品《4》《5》,在这两部作品中更多地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靠,相互影响,甚至在作品《5》中的五位舞者从始至终都没有分开,以互相之间连绵不断的支撑运动来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交融与合作的重要性。

  此时的陶身体剧场对于自己独特的身体运动轨迹已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在此基础上陶冶继续向前探索与创新,在全身运动的基础上给身体能动的部位做减法,在“极简”“重复”的概念中又加入“限制”。 例如在作品《6》中要求舞者束缚手脚,抛弃花哨的调度、复杂的跳跃,只剩下单一的脊椎运动,用脊柱来牵动身体,使自己行进起来。 甚至在作品《7》中减掉音乐,用舞者身体的本身去表现音符,让观众全身心地体会动作本身带来的律动。 到作品《8》的时候,舞者已经不再是一种站立的姿态,而是全部躺在地上,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地面,感受单一肢体运动的更多可能性。

  作品《10》是陶冶创作的第一部“有感情”的作品,其理念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表现肢体,而是强调将自己打开,与观众进行交流与表达,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由“自我”渐渐开始向“他我”升华,并且在对“他我”的观念转变中探索与自然、生命及时间空间的奥秘,例如在《12时》中通过12个小时的持续运动去感受自然,感受时空,认识自我。 这既是陶身体剧场成立12年以来的一次身体与空间上的突破,也是陶冶对编舞理念从“自我”到“他我”最后到“天人合一”的升华。

  2.动作分析

  陶身体作为当代先锋舞团,并未一味地模仿西式化的运动逻辑,而是把肢体作为关注点,大胆突破陈规,找到自身的最流畅且舒适的运动方式,突出身体运动的别样美学,创立独特的训练体系——圆运动体系,又在圆运动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身体的集合运动。

  首先“圆运动体系”,是指将身体每个部位拆开分别画圆,分别是头部的转动、胸部的转动以及右胯部的转动,通过主题舞谱的表示可以更清晰地阐释这些身体部位的画圈运动。 在身体结构下,局部关节进行运动的强化,如作品《8》中头部作为强化的运动标识尤为明显。 作品《8》中八位舞者平行躺于舞台上,脚心朝向观众,肢体限制在地面上,使活动的区域缩减至极小的范围内,但同时也使观众的注意力放在局部关节的运动上。 舞者的头部和脚部呈现相反的运动方向,脚部内旋转动,与头颈外旋的对抗让观众看到一个身体的反作用力。 关节也是运动突出的重点,头部、双脚、胯骨到腰椎、胸椎和颈椎,其中的每一关节的传输都像是将其放置在身体之外,作为独立个体的运动,和整体相区别开来,经过身体轨迹的顺逆路径时而相遇时而分离。

  3.创作理念

  3.1在极简中探索多元

  自唐代盛世繁华之后,宋代开放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极简的美学思想,如道家思想所推崇的“大道至简”; 佛家思想所阐释的“放下,悟空”。 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艺术品与商品的界限已经模糊,人们似乎更愿意接受拼贴而来的能够满足感官需求的作品,也正是如此,“极简”又成为大众力图复兴的美学标签。 现如今编导家将极简的概念运用到舞蹈创作中,意图通过极简美学来追求纯粹的艺术表现,用简洁有力的舞台设计留给观众更多元化的遐想空间,创造更多元化的意蕴内涵。

  3.1.1剧场的简约——空间的多元

  陶身体剧场的作品抛弃了雍容华贵的舞台背景和杂乱无章的舞台装置,选择极简的舞台空间:黑白色调的舞台背景、单一的白色光束、循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以黑白灰三色为主的服饰,甚至连舞者的表情都是高冷严肃。 然而在这种看似沉闷的舞台场景中,却能让人强烈体会到纯粹的身体语言带来的视觉冲击,让舞者回归自身主体最本能、最真切的直觉状态,在有限的剧场中使观众延伸出对空间的无限遐想。

  例如在作品《12时》中,以海与天为舞台背景,以自然光线的变化为灯光设计,舞者身着浅灰纯色舞蹈服,合着海风从沙砾中缓步踱出,在纯白色的方形舞台上匍匐、旋转、滚动。 在这方寸的舞台间,舞者不仅仅是对肢体语言的展现,更多的是在这24遍的重复中对生命力的表达,去感受万物、感受自然、感受时间与空间的交织,在有限的舞台上引起人们无限的思考……

  3.1.2肢体的限制——身体律动的多元

  “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限制’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而主动地寻找‘限制’,坚守‘限制’,形成‘限制’,是对一个舞者的历练和考验。 ”陶身体极富特色的编创规律就是“限制”,这一规律在直线三部曲《6》《7》《8》中最为凸显,这三部作品限定了舞台空间的维度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仅通过舞者的脊柱来带动身体运动,将观众所有的关注点聚焦在脊柱上,通过旋转、折叠打开在空间上的多元,让观众在对身体的审美认知中发现更多隐藏于身体内部的能动性。

  在作品《5》中,五位舞者在始终接触的限制中探讨身体律动的更多可能性,意图在个体活动区域受限制的情况下展现团体活动空间更多的可能性。 这种限制不仅是为了探索肢体语言更多元化的律动,而且为了在本能的律动中发现身体动作的纯粹性与原发性,生成动作表现的无限可能。

  3.2在重复中寻找永恒

  “重复”作为编舞技法之一,有很多外化形式,例如“卡农”“复调”等都是运用重复的动作来达到编导的创作意图。 德国现代舞蹈家皮娜·鲍什认为,重复不是简单机械的积累,而是强调,是每一次不同的情感在反复中不断衍生、堆积、升华、爆发的过程。

  3.2.1无限的“圆”——永恒的动

  “圆运动体系”不仅是陶冶创作团队12年以来对身体运动的原创探索,更是陶身体所有作品的基石。 不断地用头顶、肩膀、肘部、胸椎、胯部、膝盖等身体部位去画圆,寄身于圆,将“圆”做到极致,无数个圆彼此交汇、重叠、分离,在相互呼应中实现身体律动的无限可能性。

  例如作品《10》,十位舞者缓步上台,组成圆形后又重复散开再聚拢的队形状态,不断地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头部、颈部、胯部甚至是手指去描绘各式各样的圆形图案,彼此之间聚合离散,像一群祈愿者循圆而舞,去完成一场生命主题的仪式。 这个圆里里外外相互交汇、重叠又分离,似乎在无限地靠近圆心,却从未走进圆心。 陶冶曾试图解释何为“圆心”:向内而生的生命。 宛如一个圆形黑洞,从中感受自己生命的律动,感受宽广宇宙的律动,感受冥冥众生中永恒的律动。

  3.2.2重复的动作——时间与生命的延续

  重复意味着积累,在不断重复积累中开发新的元素,通过量的积累来达到质的飞跃,引发新的思考。 时间与生命总是在不停地流逝,陶身体渴望在不断重复的动作中留住每一个瞬间,体会当下,试图通过不断地重复追求时间的永恒以及生命的永恒。 实际上陶身体的动作都是从最简单、最单纯的状态开始,在不断地且连续重复的身体运动中积累经验,感受时间与生命的延续。

  例如在作品《重3》的棍舞段落,段妮长达20分钟的表演不断地重复旋转木棍,让观众感受到个体不断释放的源动力,同时通过重复,希望将这份能量、这个瞬间留在当下,体会此时此刻生命的延续。 例如作品《12时》12位舞者将各自的舞段重复了24遍,从白昼到黄昏,既是时空秩序的自然流淌,又像是在循环往复中探索生命的生生不息,企图通过无限的重复将时间停留在此时此刻,感受时间与生命的延续。

  4.审美内涵

  陶身体剧场中没有传统舞蹈惯用的情感套路及人物塑造,只是用夸张、流畅的肢体语言来探寻和还原本真动作。 陶冶将身体经过艺术化的加工后,深入到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表达中,形成独有的、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陶氏风格。 而在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体语言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创新、突破、升华,使其作品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陶身体的观念及内涵的升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身心同一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思想核心在于“以身体为准则”,他的身体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身心一元论”的观点上,他强调身体与生俱来对情感自然、本能的表达; 强调回归身体自然性,并彰显身体本能,赋予身体创造性,即达到“身心同一”。 这种哲学精神在陶身体的数位系列作品上也深有体现。

  追求“身心同一”是陶冶作品创作的初期审美内涵,也是其精神观念的基底‍‌‍‍‌‍‌‍‍‍‌‍‍‌‍‍‍‌‍‍‌‍‍‍‌‍‍‍‍‌‍‌‍‌‍‌‍‍‌‍‍‍‍‍‍‍‍‍‌‍‍‌‍‍‌‍‌‍‌‍。 陶冶团队对于作品的创作并没有利用具体的戏剧情节来表达情感,而是立足于舞蹈的根本载体——身体。 通过对身体夸张变化的演绎,让舞者进行纯粹的肢体表达,从身体的内部力量出发,使外在身体动作与内心活动合二为一。 他们的表演更像是一场仪式,致自己、致身体、致生命,体会身体的原生力和动力。 例如作品《2》《4》《5》中,无论是两个人还是四个人甚至五个人,舞者彼此之间的默契配合仿佛是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律,打破个体之前的区别,使身体与心灵保持一种平衡关系。

  4.2物我合一

  “物我合一”指艺术对象(物)和主观创造(我)的融合、统一。 其最高目标是“默契天真,冥周物理”的境界。 在舞蹈艺术中,舞蹈属于连接性艺术,可以将舞者与观众连接起来建立一种交流,使观众从舞者身上寻找共鸣,全身心地投入舞蹈中,不断回归真正的自我思考与自我探索。 作品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依赖于观众在整个观看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当观众沉浸在剧场所带来的视觉体验时,对于身体便产生对自我内心的流露与反思,使舞者与观众之间架构起一座桥梁,心灵感受合二为一,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

  例如在作品《9》中,九位舞者用各不相同的动作语汇构成了多元丰富的场景,有的人从中看到了炼狱,有的人从中看到了浪漫,有的人看到了欲望与纠缠,观者可以在这乱象的干扰下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视角,还原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舞台上的舞者契合在一起,窥探自己内心的欲望。 在“物我合一”的理想境界中专注自己、感受自己,用最质朴的方式通往内心的纯粹世界。

  4.3天人合一

  道家思想所推崇的自然、无为的精神实质,是一种一切生于无,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 “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思想境界是每一位艺术家所无限追求与探索的精神境界,这是凌驾于自我与他我之上的另一个精神高度。

  在陶身体剧场的舞蹈作品中,似乎探索身体与探索自然同样重要。 我们身体所具备的属性均来自自然,一切创作素材也来源于自然,所以我们要用身体来感知自然,与自然对话,同时也让更多的人通过身体来观看自然、感受自然。 作品《12时》即是感受自然,与自然对话最好的体现。 在海天之下,人、自然、时空融为一体,在十二个小时中微观自我,宏观天地,认知自我,感知世界,使自身与自然界相互联结、相互对话,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高度。

  艺术教学论文范例: 交织的艺术——浅析文学著作影视化的现象

  5.结语

  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格莱姆曾表示:“舞蹈的表达工具也就是生命得以生存的工具——人的身体。 正是通过身体,生命所有最原初的东西得到展现。 身体里保存着所有有关生命、死亡和爱的记忆。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陶身体剧场的作品更像是一场回归自身的心灵之旅,陶身体剧场多年来以极简、重复的创作理念传达出当代艺术的主旨,通过其审美内涵使人们从作品中更深入地体验个体生命价值,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依赖与共存。 正如陶冶所说:“回到身体本体,也算是为我在这个眼花缭乱的时代选择一个归处。 ”

  【参考文献】

  [1]何洋洋.陶身体剧场——思索身体美学的“哲学家”[J].大观(论坛),2020(05):11-12.

  [2]张延杰.陶身体剧场的当代舞蹈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J].中国文艺评论,2020(02):65-74.

  [3]刘梦蝶.浅谈现代舞团“陶身体剧场”动作编创的无限重复性[J].艺术评鉴,2019(22):75-76.

  [4]蒋树栋.“形而上”的身体——陶身体剧场的身体美学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1):61-65.

  作者:王怡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