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年09月20日 分类:医学论文 次数:
这篇医学杂志在线投稿发表了庄子养生理论出发点和出路,庄子的养生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根源,那么庄子是如何得出的一样一套养生理论呢?论文从现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探讨了养生理论的出路,以下是论文的详细探讨。
【摘要】“养生”在道家各派理论中都有讨论。通常的养生理论,探讨如何在身体上、心理上达到一种自我的安适,但庄子的“养生”并不只是在谈养生,其思想背后还蕴藏着更为重要、更为本质的东西。从其理论的出发点所引领的两种不同路向入手,可以看出,庄子的养生理论固然涉及到了医学、心理学层面上的养生,但他的养生思想并不局限于此。相反,从更深刻的层面上,即从文化的角度来揭示其养生思想的内涵,可见理论背后蕴含着更多的无奈与苦闷,并且这种苦闷是和一个人的人生大背景联系在一起的,这正是庄子养生理论的出路。相较于一般道家养生理论的单薄,庄子思想显示出了它的独特而复杂的一面。
【关键词】医学杂志在线投稿,庄子;养生;出发点;出路
一、养生理论的出发点
庄子的养生思想的提出,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和思想根源的。对于庄子究竟如何发展出这样一套养生理论,就此,可以从现实生存和精神束缚这两种路向中,清晰地看到庄子养生思想的出发点。
(一)现实之路:生存的艰难
从现实层面来讲,庄子的养生思想以及整个思想起源于对社会的批判、对人生的绝望、对生存的无可奈何,起源于由之带来的痛苦。庄子是一个极为敏感的人,天才都是极为敏感的人。庄子的敏感之处就在于他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切觉察。在《盗跖》一篇中,庄子讲,“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1]你为了追求一个更好的世界,苦心经营,来制定向善的法则。可是一旦这些法则被放入社会之中,就会被人利用来干着邪恶的勾当。他接着还举了“田氏代齐”的例子来说明这一认识:田成子不仅盗取整个国家,还连同其“圣知之法”一同拿来为自己服务。而这些“圣知之法”就是那些救世之士所制定的。在庄子眼里,这些都毫无用处。《庄子》一书挥挥洒洒几万字,其中不乏作者故作欢乐的地方,但若细细品味,这些文字背后都隐藏着一条线索,那就是庄子对痛苦的感悟。[2]庄子认为,痛苦源于人在社会中那现实生存的艰难。战国时期,是一个动乱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人的生命在动乱与战争中显得脆弱不堪,庄子在其书中也描述了不少身体残缺之人,如分别见于各篇中的申徒嘉、兀者王骀、兀者叔山无趾等。关于人在社会中生存的艰难,《山木》篇的两个故事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第一个故事是说,庄子在山中见到一个大树,枝叶茂盛,但伐木的人经过时候,连看都不看一眼。为什么这样呢?是因为这个树没法被木匠取材,是无用的。于是庄子便感叹道:这棵树正是因为无用,才得以保全自身;从山里出来后,庄子去了一个友人的居所,这位友人很开心,要用鹅肉来款待庄子。家里有两只鹅,其中一只鹅会叫,而另一只则不会叫,可是主人却杀了那只不会叫的鹅。于是乎他的弟子就问了:“那棵树为什么因为其无用而保全了天年,而这只鹅却因为其无用而被杀掉了呢?”这说明在混乱的世道里,人的命运是自己根本无法掌控的。即使你用“无用”以自保,也不见得时时都奏效。命运被庞大的偶然性摆弄着,随便的一个突发事件都足以让人毫无应对之力,人的生命显得脆弱不堪。第二个故事是讲,庄子走在树林中,正准备拿弹弓去打一只鸟;鸟没有注意到庄子,不知自己正身处险境,因为它一心要去捕蝉,而蝉正在树荫下自得其乐,丝毫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了鸟的捕食对象。这一景象突然使庄子意识到,是不是自己也正处在危险之中?于是庄子警觉起来,拔腿就走。后来果然看见有人在悄悄逼近,试图追逐庄子。这正如《德充符》篇申徒嘉所讲的话,“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生在世,就像生活在羿的弓箭射程之内一样危险,随时都可以丢掉性命。庄子对社会险恶的描写,还集中体现在了《人间世》一篇中。本篇通过几个不同的故事,分别说明了与君主相处的艰难、“有用”之人生存的艰难,最后接楚狂接舆之口说出“方今之时,仅免刑焉”,可见处世之艰难!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庄子认对世道黑暗,处世艰难的描写,集中体现了其对社会的批判。从这种批判中,得出了人在生存中所存在的无法解决的困境。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中,庄子不得不思考脆弱不堪的人类如何在乱世中自处,从而提出了其独特的养生理论。这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的,是其养生理论提出的第一种路向。
(二)理论之路:精神的束缚
现在我们从一个抽象的角度来讨论,庄子是如何在其理论体系中提出来独特的养生思想的。《齐物论》一篇文字,体现了庄子的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这两个词语,一般认为是贬义词,是一种错误的理论。但我们暂且先不受其他流派观点的影响,而赋予这两个词以正面的、积极的涵义。因为这种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能极大程度地破除世俗的成见,对养生理论起着重要作用。其次,通过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对世俗成见破除之后,于是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算是一次提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逍遥游”也不仅仅是世俗意义上的快乐,想象一下,“绝云气、负青天”的大鹏鸟,是免不了几分孤独的。最后,通过“逍遥游”的体验,终于能够“体道”了,这是庄子养生理论的最高点,只有与“道”为一体,才可能在精神上达到自由。庄子通过“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的故事,道出了“吾丧我”的境界,所谓的“丧我”就是摒弃个人的成心和偏见,破除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百家争鸣”,各个学派之间的无休止的争论,庄子认为这导致了众人迷失自我。学派间的争论,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成心”在作怪,于是庄子提出了“莫若以明”的方法,强调事物的相对性,不要因此而让精神受到束缚。我们通过《齐物论》中的部分引文,来加深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3]!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4]。于是,通过对世俗成见的破除,我们就达到了精神上的自由。庄子在《逍遥游》对这一状态做了如此描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者,彼且呜呼待哉[5]!”精神上的自由,是对外物摒弃之后达到的一种心灵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心灵内敛而不外放。这种状态是通过上文中提到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得来的。这样一来,从精神的角度上,庄是子通过对现有观念之网的戏谑、调侃与否定,从而达到了心灵的彻底解放。这是养生理论关键一步,即精神的自由。接着我们就进入了对养生理论具体内容的讨论了。
二、养生理论的出路
我们以上主要探讨了庄子养生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它的形成我们从两个方面、两种路向进行了分析;它的内容,我们也是分成了两个层面来加以探讨。行文至此,我们再简要地分析一下这种思想对人生出路问题的探讨,这可以作为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也可以当作是一个结论性的分析。这样一来也有助于我们完成一篇有头有尾,结构上和内容上都较为完整的文章。对养生思想的这些分析,从思想逻辑上看,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对人生出路问题的讨论。庄子首先是体悟到了人生的无奈,在这个大背景下才提出来他的养生思想。所以说,养生思想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乱世自保,换一种比较正式的讲法就是——对人生出路问题的探索。这一点我们在上文中也略有涉及,现在做一个总结。那么,庄子到底有没有为我们提出一个能够真正付之于实践,并且时刻指导我们生活的“养生理论”呢?同样,这一问题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加以回答。第一个方面是从文本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庄子的确是提出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养生理论”;第二个方面,在超越文本之后,我们发现庄子理论的结尾竟然是换了一个外貌,仍然是在讲开端时提出的同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庄子并没有给出很好的解答,还是处在“提问”的阶段。只是这个“提问”经历的一大圈的丰富自身,已经变得更加充实,我们也更能感到庄子内心情感的丰富。第一个方面,从文本来看,庄子通过他的一套修养法则,使养生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比如他提出了许多概念,“坐忘”、“心斋”、“游”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这一个层面上的操作。这一个层面上的养生理论被后来的道教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道教一心要追求长生不老看似与庄子思想有很大分歧,其实,只要我们把庄子这个层面的养生理论加以发展和推进,得出“长生不老”的结论,再合理不过了。就连我们中医的核心思想,也是于此密切相关。文章开头就提到,我们讨论的重点不在这医学心理学上面,故不再赘述。这是从一个最为实用的角度讲,庄子养生思想被道家以及世俗文化中的某些部分得以继承。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从郭象以来的“快乐”注庄派,也大致是在这个层面上来发挥庄子的思想。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否定这个层面上的理解。实际上,正是这个层面上的理解,才真正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在宗教上还是医学上都成为了一条主线或者主线之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渗入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最根基处。第二个方面,从超越文本的角度看,庄子根本就没跳出自己提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根本就是无解。我们把他的问题可以用一种有比较意思的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如何在一个令人绝望的、无法生存的世界中很好的生存?”看出问题中存在的矛盾没?既然这个世界已经令人绝望到这种地步,那么根本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出路;倘若还能找到一个出路的话,那也就不至于绝望了。庄子本人对这一问题清楚得很,但就是因为一种不甘心,才说了那么多,但说来说去,问题是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因此才造成了庄子复杂的思想,造成了文本和内涵的某种分离。所以正如清人胡文英对庄子恰到好处的评价,“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所谓的“眼极冷”就是说,庄子对我们上述问题中存在的矛盾——在一个绝望的世界中根本不存在任何出路——心里清楚地很;所谓的“心肠极热”是讲,庄子明明知道没有出路,但怎么也不甘心,于是就不停地想要突破出去,虽然这种努力不会有任何结果。
参考文献:
[1]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8).
[2]颜世安.庄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51.
[3]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23).
[4]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24).
[5]方勇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0(3).
作者:李晓光
推荐期刊:《中国循证医学》是由中国循证医学中心的学术性刊物。被“文摘与引文数据库”、《医学文摘》数据库收录。以医院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医学院教师、卫生管理干部相关专业工作人员和医学学生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为读者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