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04月10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尽管随着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此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教育资源。但是在本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上,仍然存在着很多具体问题需要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本文就现阶段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制度建设
就现阶段社会对于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的理解而言,因为不同类型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面临的实践问题和提升方向都存在着差异。对于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现在未有较为权威的定义,本文仅是从是否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来进行区分,无论属于两者之中的哪一类型,只要自身从事社会工作行业相关的工作,都属于本文所讨论的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的范畴之内。从我国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建设和培养本土化、专业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上存在部分误区。
社会工作在内地作为一门较为新兴的专业,社会上大部分人对这门新兴学科尚处于没听过或者不了解的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可以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这些都是我国在社会工作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解答的问题。现阶段社会工作人才对于中国社会大部分人而言还是一个较为陌生和模糊的概念,因此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也容易导致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概念相对较为泛化,人们对于如何区分专业社会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民政部门、基层社区工作者并没有较为明确的概念,更导致了人们对于社会工作概念的模糊化。
(二)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程度欠缺。
我国内陆地区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发展及实践均发展较晚,专业发展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上,社会工作服务行业一直以来尚未建立专门的制度规范框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社会工作者职业保障机制不健全、专业职称标准不完善、社工人才职业稳定性较差、社工人才流失严重、缺乏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体系等问题均较为突出。这些主客观因素直接导致了专业化的社工人才培养和发展水平受限。
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内陆地区共有348个学校开设社会工作本科、150个学校开设社会工作(MSW)硕士点,但与发展形势大好的高校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相比,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从事社会工作行业的却寥寥无几,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行业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以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为例,广州作为社会工作机构、社工人才聚集、服务项目最多的城市之一,机构大多数同样存在着:薪酬福利体系较差、优秀人才流失严重、项目开拓能力不高、督导水平整体较弱、管理不够专业、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等社工行业发展的共性弊病,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相较于港台地区尚处于较低阶段。
(三)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教育培训模式与实践操作需求的不匹配。
我国本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书本式”的接受地位,很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很多是从学生阶段的“象牙塔”直接走向教学岗位的“象牙塔”。据笔者观察,很多高校的社工学生仅仅在学校要求的毕业实习阶段从事专业社工实习,日常实训课程较为缺失,这种纯理论教学模式对于社会工作这样一门非常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和经验的学科而言,可以说并不适用。
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建设一旦脱离了实务操作的体验,将无法达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和标准。且由于体制和观念的问题,很多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自身也并不了解社会工作的真正含义,因此导致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无法得到专业的培养和成长,甚至导致部分对本专业的学习抱有较大热情、专业素养较高的社工学生,在专业实习的过程中,因感觉无法得到专业化的培养、职业上升机会有限,最终在毕业正式择业之际,反而放弃了从事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对口领域,这更加剧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流失。
(四)社会工作人才的福利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
笔者曾经在苏州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苏州作为国内社会工作行业发展较好的城市,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苏州地区的社工机构或基金会人员同样存在着:人员流动率较大、薪资水平相较于社会其他职位较低、职业发展受限等问题,这直接导致很多“社工”在社工行业工作了2年左右就选择了换行业,按照他们所说:虽然非常喜欢和热爱这个行业,但是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实际情况,如果一直从事这个行业,不知道怎样改善个人和家庭的经济状况。虽然这可能只是个别案例,但已经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工作人才在职业成长的过程中,面临着行业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尚不完善的难题。
二、增强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路径
(一)制度保障,建立社工人才激励保障与职业发展体系。
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具有利他主义的事业,但是也不能以牺牲社会工作者的生活福利为代价,社会工作的利他性和助人自助,必须是体现在社会工作的服务价值上,而非以通过社会工作者自身现实生活的艰辛来体现,仅仅从激励社工从业者具有利他的情怀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人才激励与保障的角度出发,让社工从业者自身首先要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一线社会工作的服务质量。对于一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人才是根本,制度是关键。
目前,人社部和民政部联合下发了《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该《办法》的出台,对于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体系、提高社会工作服务水平、促进社会工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力地促进社会工作服务水平的提高、职业发展体系的健全,有利于打造一支立足我国和本地实际,既务实又具有前瞻性的高水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期望未来各地方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在立法和政策方面,出台更多切实可行的措施,通过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工作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从而提升社会工作服务人员特别是一线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价值感和使命感,使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大宣传,增强“社工”的社会认同感。
“社工”作为社会工作行业助人自助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工必然将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就现阶段而言,社会中大部分群众对于社工的了解非常有限,少部分对社工稍有了解的也极易将社工与义工、志愿者等同起来。以笔者自身经历来说,笔者在校学习阶段,很多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学对于笔者所学的社会工作专业,大部分在校校友的认识尚处于“从来不知道学校有这个专业”或“是和社会学专业差不多吗”。
社会了解程度和专业认同度低这些弊端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新兴媒体大力发展的今天,社会工作行业也应与时俱进,除传统媒介宣传外,应多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社工故事、社工服务等,通过有趣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升社会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社工”从业人员的认知度和了解,从舆论层面加强对“社工”的宣传,对于增强“社工”的社会认同感,提升“社工”的社会地位、加强社会工作从业者的职业自豪感将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三)拓宽渠道,建立合理的社工人才流动机制。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对于本土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十分必要。根据市场经济对于社会工作服务的需要,加快体制改革,从制度层面拓宽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渠道,社会工作者大多在一线服务岗位,熟悉基础、了解基层,可以真实反映基础的声音,且“社工”在长期的专业服务中培养了良好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适合在各级政府机关、民政系统等相关单位工作,因此建议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丰富基础实践经验、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另外,应打破社会工作服务行业内在地域、身份及所有制界限,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投身三支一扶、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等计划,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建功立业,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同时政府对于投身支农、支边等计划的社会工作人才需配套专门的激励政策,如制定实施薪酬保障机制、政府岗位考试或学历考试加分、优先录取等政策,为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四)行业合作,发掘“社工”人才新潜力。
我国社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社会工作专业发展需要实现专业化、职业化,同样也需要加强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促进其多元化发展。作为社会服务行业这个大模块中的一员,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需要在专业性的基础上提升其综合素质,可以通过加强与其他社会服务行业平台的合作,借鉴其他相近专业的发展经验。以心理咨询行业为例,首先心理咨询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是两门不同的专业学科,但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通性。
这两个专业都是与人直接密切接触、需要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服务关系的学科,均是通过运用本学科的专业方法与技巧来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据新西兰开展的一项“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表明:如果心理咨询与社会工作存在着严格的界限,那么这对于来访者或服务对象是存在不利影响的。
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可以通过与心理咨询机构等合作,既可以开拓机构自身的服务范围,同时对于“社工”而言,一方面可以提升其综合素质,同时可以多渠道发展自身潜能。就目前国内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发展来说,大部分是前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民政部门、基层社区组织等工作岗位,这对于社会工作人才而言是较为对口的职业,但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多样性。因此,增强与社会服务行业内其他专业平台的合作,多元化发掘“社工”人才的潜力,同时可以吸引其他相近专业的优秀人才共同发展服务,丰富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资源,积极投身于建设本土化社会工作的伟大事业中。以此拓宽社会工作专业范围,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效果,为更多的人提供多元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五)四位一体,健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
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应该发挥政府、社工机构、学校教育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作用,这对本土化的社会工作行业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高校应加强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基础,在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社工理论素养的同时,应同步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如建立社会工作实验室,开拓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方式实现多渠道培养模式。在日常的专业教学中,学校需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重视实践和实习,积极探索就业导向的与社会各界合作培养学生的模式,训练学生的实训能力,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胜任力。
2.政府应在培养和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加强制度建设及人才培养力度。
政府作为社工行业稳健发展的护航者,在培养和发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在立法、资金等方面提高一线社工福利待遇,打通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通道,大力引导和鼓励大中专院校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行业组织合作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实训基地,紧跟社会需求,突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特色,政策上鼓励高校在学生在校培养阶段需面向社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及各地需根据本地实际,配套出台促进本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措施,进一步加强社工人才的培养力度。
3.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需提升自身的专业性和职业化程度。
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或相关单位作为承接社会工作服务需求的主体和社会工作人才成长的载体,必须要改变现在较为单一的社工机构运营模式,完善自身内部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加强社工人员的内部培训机制,吸引和鼓励更多人才加入“社工”行列。
4.社会应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及社会工作人才的认识与需求,加大专业人才培养。
社会工作是一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知识为社会上有需求的个人、家庭、社区等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且着重于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学科,因此从社会工作的专业属性来说,社会性可以说是社会工作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从社工发展的现状来看,未来社会对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仍有一个很大的缺口,巨大的需求也必然伴随着对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对社工专业、职业的了解与认识。
三、结语
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培养,不仅要借鉴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的优秀经验,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工作领域的改革创新一定要立足于我国实情,处理好国际经验与本土实际的关系。借鉴王思斌教授的观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实践中直接检验外来的社会工作专业模式,二是在理性层面上进行检验,笔者认为对于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从总的方法指导上,可以借鉴这一方式。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尤其具有独特性,因此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更应该与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培养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政府、社工机构、学校教育和社会四位一体,培养和建设一支优秀的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林波.本土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社会工作,2009,12
[2]李樊.社会工作人才本土化问题的现实关切[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3]贺励.健全体制机制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路径[J].理论月刊,2008,7
[4]史铁尔,刘静林,朱浩.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人才[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5]戚欣,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特点及培养[J].社会学研究,2007,6
[6]刘建洲,何海宾.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
[7]张乐.服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社会工作,2014,5
相关期刊推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创办于1984年,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主办的专业刊物,为国内人力资源专业领域内唯一的国家级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