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年12月24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了互联网在未来我国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对全面建设和应用互联网作出了重要部署。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要建设“网络强国”“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通过“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因此,人大工作在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推进“互联网+人大工作”融合发展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政工师评职论文投稿刊物:《吉林人大》职称论文发表 是由吉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主办的思政类杂志。设置栏目有: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一、互联网时代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一)互联网的高效便捷加快政治信息的广泛传播
互联网时代,数据传输的高速让信息的传播能够实现跨地域、零距离、高效率。对于人大系统内部来讲,能省去不必要的人力、物力,从传统的“纸上办公”转变为“电子办公”,由“文山会海”转变为“无纸化”办公,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办公效率。对于公众而言,各级人大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高速便捷的特点,让各类活动事件、政治主张等第一时间传遍全国乃至世界。
只要有移动设备,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当下发生的政治事件、提供政治见解,甚至可以发表不同意见及批评之声。这将有利于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更便捷地与公众直接对话,在沟通中确立主导地位,在互动中显示积极效应。
(二)互联网的开放互动提升公民社会的政治参与
互联网的开放互动性,让民众有了更多的渠道参与公共政治,人们参与政治更直接。不论是否成年,不管学历高低、职业如何,甚至是不同国籍,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通过网络平台便可以直接参与政治活动,对政治问题和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不需要由别人来代表。
人人皆可参政议政,在网络空间里人人平等。人大代表也有了更多机会与各类民众沟通,能听到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扩大了与群众沟通的范围,让民意的表达变得更为畅通无阻。这将进一步提高政治决策的民主性和民众参与政治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降低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的距离感和生疏感。
(三)互联网的公开透明提高人大工作的行政效能
网络政治空间、政治活动及过程的公开透明,体现在互联网的不设防。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各类信息能够被快速、广泛地传播和共享。公开透明意味着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双向互动性将更强,特别是各级人大工作者和代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措变得更加透明,监督力度更大。因此能有效促使人大工作者尤其是人大基层工作者注意自身的言行态度,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二、互联网时代人大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它推进了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进程,使得我国公民在民权、民意等方面的表达较之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广泛和自由,然而网络亦是“双刃剑”,应用不好则易引发社会公众事件,甚至威胁社会稳定。
(一)对改变思想观念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已经成了人们了解、沟通世界的重要媒介,不同地域的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迅速地进行交流和互动。互联网时代的政治生态是处于现实与虚拟相融合之中的,人大工作者不仅要处理好现实政治,更要把握住虚拟政治。这一系列的政治活动是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以数字讯号的形式进行虚拟表达的,就连活动主体也可能是匿名的虚拟人设。但这些信息来源于现实世界,影响着现实的政治生活。因此,各级人大工作者要及时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新观念,守好现实与虚拟两个阵地。
(二)对增强执政能力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的高效开放让信息快速广泛传播,有利于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但网民的匿名虚拟性和复杂化,信息的海量、碎片化,带来了如何进行筛选、甄别、有效回应和引导舆论的技术挑战。政治新闻不管是否得到证实,都可能通过网络在第一时间发散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挑战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因此,人大工作者要增强执政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要提高本职工作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信息筛选、甄别、理性分析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在主流政治文化受到冲击时,把握政治立场,抓好舆论宣传。
(三)对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重视和加强信息化建设,是跟上时代发展潮流、顺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和新媒体,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各级人大在互联网时代推进各项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在实践中,各地各级人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度不一致,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使各级人大间开展工作存在一定障碍,造成了“各自为政、信息孤岛”的局面,大大影响了行政效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级人大更需不断改革创新,预防因落后而被边缘化的危险。
三、“互联网+人大工作”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
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由之路。网络时代下,如何有效推进人大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发挥好网络在人大工作中的作用,成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各地人大常委会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不断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创新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并形成各地做法及模式,为“互联网+人大工作”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浙江:网络平台创新代表履职
浙江省先试先行,于2013年率先推出“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创新人大工作和代表履职。一是前期准备。组建由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担任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的“浙江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领导小组,了解各方需求,进行技术论证,提出平台建设的构想。二是搭建平台。由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信息中心设计平台技术方案,由省人大机关规划和投资建设。平台设计“代表履职服务”和“联系人民群众”两个子系统,系统相互独立但可共享数据。三是建立机制。
制定了《浙江省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代表履职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为人大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广泛运用。平台建成后,迅速实现了代表使用的全员化、全方位和“全天候”的特点。全员化即全省各级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几乎全部注册。全方位体现在平台功能齐全,基本包含了人大工作者的各项职能需求。“全天候”则体现在平台的使用率上,登录该平台成为浙江人大工作者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五是不断完善。为了让平台发挥更好的作用,该平台的开发单位根据实际的工作情况不断完善和调整。如为了加快办理效率,在“网络交流”栏目下增设了“提醒相关人员关注”的选项,可以让涉及的相关部门或人员第一时间看到并及时处理。
(二)广东:现代化手段创新履职形式
广东省各地市在创新履职形式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是新型方式搭建服务平台。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道人大工委建立“一网三平台”的工作体系。搭建网站平台及其手机客户端APP,以便人大工作者了解更多基层群众的问题,加强与人民群众的线上互动,实现远程履职。开通代表智能履职平台,群众可以与指定的代表联系,反映问题和要求,发表意见建议。还能看到代表是否按规范程序处理[1],并对答复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二是在线交流创新履职形式。韶关市作为试点单位,可以通过平台系统远程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或参加人大代表培训班。开设的代表专网可以为代表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通过大数据让海量零散的信息得以集中整合,方便查询和使用。
还可以通过专网提交议案并查询办理情况,与其他代表进行互动交流,为代表履职提供新渠道。三是工作手段现代化。深圳罗湖区把现代信息技术与人大工作有效结合,传统手段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打造了“互联网+媒体+广泛运用”的创新模式。罗湖办公OA平台上开设了“人大代表联络工作信息系统”栏目,代表们可以把了解到的社情民意直接反映到OA上,并对相关承办单位的办理情况进行跟踪和满意度评价。涉及的相关承办单位未按要求在10到30个工作日内处理答复的,会收到区委(政府)督查室的“红黄牌”警告。办理情况结合代表满意度评价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推动问题的及时解决。
(三)重庆:信息化建设带动人大工作新效能
重庆各级人大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新平台、拓展新渠道,工作方式从“纸上”转变到“网上”,加强了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升了人大工作效能,提高了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有效性。一是加速信息化建设。“重庆人大网”设置的35个主栏目全方面包括了重庆的人大工作。其中的履职服务平台,可以供代表在线工作,提议案建议,与人大机关、“一府两院”及人民群众进行交流互动。短信服务平台,可以通过短信提醒每一项工作,实现短信跟着事件走。
二是网络交流成为代表履职的重要内容。重庆江北区通过视频连线了解民情,基本实现了各级人大和全区街镇的全覆盖。该系统可以线上远程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和其他专题,连起了代表与群众、主会场与分会场、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等,由过去的“闭门议政”转变为群众共同参与的“开门议政”。三是工作新平台走进“微”时代。重庆各级人大充分利用手机客户端、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发布信息和通知。开设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推送人大相关信息。如“沙坪坝人大”微信公众号,包含了人大公告决议、日常工作动态信息、代表履职风采及民意民计征集等。“江津人大”增设了代表连线、法律法规解读和微信投票等,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多样化服务功能。
(四)南京:“三位一体”提速增效进入快车道
南京着力打造网站、微博、微信“三位一体”的信息化综合平台,“互联网+”让南京人大工作驶入了提速增效的快车道。一是打造透明人大。南京人大网站开设70多个栏目,无论是会议、代表活动、视察调研、立法、各项决议决定等,都可以及时了解。会议专栏、微信和官方微博会同步直播每年的人代会实况。二是构筑意见表达空间。南京人大网的品牌栏目“金陵民声——热点网谈”,每期围绕不同的主题,邀请人大代表或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节目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网友提出的意见建议经汇总整理后,以专报形式上报市委、市政府,同时也成为常委会审议相关议题的参考。
此外,还有“立法在线”“建言献策”“市民论坛”等,给市民更多表达意见的平台。三是服务代表履职。南京市通过代表履职信息系统对代表们进行管理和服务。系统内记录代表的所有活动详情,并自动对其进行跟踪记录、数据统计和量化分析,比如参加各项会议或活动,可通过POS机进行签到,POS机便把签到信息传输到系统内,保存到代表个人档案中。提高了代表评价的准确度和客观性,更促进了代表履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互联网+人大工作”融合发展的路径思考
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人大在把握网络政治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要按照互联网规律持续推进人大工作创新,只有善于利用互联网,才能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最大正能量”。因此,要转变传统观念,摒弃对网络、网民“仇视不屑”“敬而远之”等错误思想,给予网络时代下人大工作创新足够的重视,善于运用网络思维、网络工具、网络技术创新人大工作方式、丰富人大工作载体、拓宽人大工作空间,不断满足民众对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需求。
(一)信息化与日常工作融合,实现人大工作的高效运转
现实政治与网络政治的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厘清事实真相,公开决策过程,征集民意民情,凝聚社会共识,具有成本低、时间快、效果好的作用[2]。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人大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和把握当前网络政治发展趋势和特点,积极利用互联网开展各项工作。
一是健全信息化办公平台。进一步完善和更新信息化办公系统,通过电子办公、电子信息传递等形式,有效地简化烦琐的日常工作,有效减少会议文件及交通等费用支出,提高人大工作效率和时效性[3]。
二是进一步整合应用系统。将各级人大办公系统集成于一个应用平台,有效实现三级人大联动,推进人大工作信息发布、学习培训、网络调查和测评等工作及时开展,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智慧人大”建设。
三是完善配套业务功能。实现代表议案、建议的提交收集、跟踪督办等基础工作的智能化、现代化、网络化,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议案、建议的办理进行全面分析、宏观把握,提升办理质量。
四是建立在线交流平台。搭建人大代表与网民互动交流平台,方便就民众关心热议的民生问题进行讨论沟通或者民意调查,拓宽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渠道,扩大民意收集层面,拉近人大代表与群众的距离。搭建人大代表专门交流平台,使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和人大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就公众关心的立法、监督等问题进行在线双向交流、讨论[4],特别是发挥基层代表主体作用,让代表更加集中利用各种信息开展履职行为。
(二)科学性与参政议政融合,拓展政治参与互动空间
网络时代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参与网络政治活动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跨地域、跨时空的特性,而且还表现在探讨话题的公开性、多样性、随机性与多变性。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网民极易受到各方意见的干扰和鼓动,网络表达呈现离散和无中心的特点,传统统一的政治控制显得有心无力,从而导致公共管理事宜陷入停滞。正由于网络的这个特性,使得公众网络参政议政的质量较低,在网络政治互动中,存在大量的、分散的、杂乱的网络信息,对于参政议政工作的参考价值不高。
因此,“互联网+人大工作”的创新发展应坚持科学性与参政议政同步,应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的要求,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的全过程,推进网络民意在人大工作中深度融合。
一是加强立法工作创新。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征集立法项目,公布所有法规草案全文,广泛听取市民意见,促进开门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基层立法听证和网络听证同步进行的方式,就生态环境、教育医疗、卫生安全及城市管理等立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助力立法质量的提升。
二是加强代表工作创新。鼓励人大代表开设微博微信,对百姓感兴趣的民生问题进行广泛讨论、答疑释惑,调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充分使用网站、移动终端发布相关文件、开展远程教育,使代表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分享、互动和交流,帮助代表知情知政,提升履职能力。有效运用网络平台落实“两个联系制度”,在全面建设实体代表联络站的基础上,依靠信息化手段,建立网上代表联络站,为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方便快捷交流沟通搭建平台。
三是加强监督形式创新。将监督职能与网络监督相联系,在实践中探索创新。如创新地方人大会议形式,通过网络直播人大会议,进一步实现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网上直播。如摸索“在线监督一府两院”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将日常的监督方式转变为实时、全程的经常性监督,增强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同时,借助微信微博了解社情民意并开展相关问题跟踪督办。此外,应进一步加大网络反腐,搭建公民参与反腐败的平台,畅通网络政治监督渠道,有效防止政治权利泛滥,抑制贪污腐败行为。
(三)主动性与队伍建设融合,不断提升人大干部队伍素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现实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诉求越来越强烈,通过网络寻求自主自发的直接政治参与,尤其是人大工作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关注度高,人大机关和人大代表失职或者不作为等行为被曝光后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网络舆论压力。因此,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在做好人大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人大工作者要顺势而为,主动融入网络环境,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大网络工作队伍。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增强学网、懂网、用网的能力,为“互联网+人大工作”的深度融合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是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人大工作必须有互联网思维,按照网络的特点去使用和管理网络。明确网络治理主体,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网络营运商和网民在网络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严守治理规则,尊重网络社会的运行规律,遵循协同共治、全民参与和网上网下相结合治理的原则。善用治理手段,加强立法手段、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社会手段等建设。只要把互联网的规律摸到了,思想认识到了,才能在“识变”的基础上“应变”,有效推动人大各项工作开展。
二是提高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媒体格局的不断变迁和交织,当下互联网成意识形态、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率先把握先机和技巧,谁就占有主动权和话语权。为打好“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这个基本功,建议针对人大干部和人大代表,每半年举办一次以网络宣传和舆情应对为主要内容的培训班,使其熟悉网络信息传播规律,掌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技巧,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全面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三是提高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人大应选取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组建网络信息安全团队,提高队伍熟练掌握信息系统安全知识、网络基础设施安全知识以及信息对抗知识的水平,打造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网络团队,不断提升网络信息专业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
(四)互动性与联系群众融合,不断创新网络工作载体
互联网为现实社会提供了更广阔的意见表达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公众不仅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政治事件进行围观和讨论,还可以通过网络向各级机关单位提出政策建议或点评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这个互动过程为人大工作提供了收集社会民意真实情况的便捷渠道,也构建了各级人大代表与普通民众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人大制度的本质要求。人大工作脱离人民群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网络时代创新人大工作应坚持网络平台的互动性与密切联系群众同步,坚持走网络群众路线,使网络成为听取社情民意,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让人大工作在网络阵地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加强人大网站建设管理。人大网站是常委会机关的重要宣传阵地,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重要手段,也是人大机关形象展示的平台。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及时更新改版、调整页面栏目设置,如增设省外视点、地方经验、人大论坛、人大知识窗等栏目,丰富人大网站内容。此外,要加强网站日常维护,及时更新信息,充实内容,发布有关宣传人大工作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动态信息、调研文章等等,充分发挥网络平台“海量信息”的优势。
二是加强人大“两微一端”建设管理。顺应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通过推出“两微一端”形成覆盖三级人大的三位一体信息化集群,增强各方的信息共享与互动交流。通过“两微一端”后台适时推送人大的工作计划、各个阶段的工作要点、各个小组的工作动态,发挥人大与新媒体合作的实效。可通过网上公告、开设论坛、议案网上督办、加强网上信访办理力度等形式,加强与网民的互动和交流,提升人大网络平台的活力与影响力,在打造民意机关上充分发挥作用。此外,设置相关专业人员应对网络舆论,负责跟进网上评论,及时消除负面舆情,积极撰写网评文章,对热点网络舆情事件及时开展正面引导。
三是健全网络民意反馈机制。扎扎实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就是要运用好互联网联系群众、关注民生、听取民意。从制度层面上搭建一定渠道促使地方各级人大与民众实现民意互通。设置专门机构或人员围绕年度人大工作议题开展专题在线民意征集,特别是针对民众关注的、社会急需的问题,通过网络民意反馈机制收集、整合和反馈民众好想法好建议,并对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建议整理归类并上报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在线问卷调查、热点网谈等,让各方意见充分表达,实现网上网下多种形式收集民意、集聚民智。
四是落实人大代表联系制度。通过建立健全代表联络机构、网络平台等形式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通过网络平台设置“人大工作网议日”机制,定期邀请人大常委会负责人、人大代表、专家学者与网民就涉及立法、监督、代表工作和社会问题进行网络访谈或微视频,并对网民意见进行梳理、归纳、研究,形成专题报告,报市委常委研究落实。充分利用“人大代表工作之家”,通过网络平台设置“人大代表接待日”,组织每名代表每月轮流在代表之家接待选民,使每位代表都有与选民直接联系交流的机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