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01月15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摘 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反腐“三不”机制,即高压惩戒威慑下的“不敢腐”机制、制度完善防范下的“不能腐”机制、廉洁廉能自律下的“不想腐”机制。“三不”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使敢于违纪贪腐的人付出代价,使领导干部心生戒惧,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其内在逻辑是一个从治标到标本兼治、从硬性约束到思想自觉的过程,为我们明确了反腐败的路径选择,有助于从根源上遏制腐败。
关键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新时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这是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目标要求。“三不”机制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其内在逻辑是一个从治标到标本兼治、从硬性约束到思想自觉的过程,为我们明确了反腐败的路径选择。“三不”机制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使敢于违纪贪腐的人付出代价,使领导干部心生戒惧,不敢贪腐。
其实质在于:一方面增强权力对于腐败的“免疫力”,即增强国家权力行使者自觉抵制腐败的能力;另一方面隔离腐败“传染源”,即减少甚至消除腐败行为发生的客观条件。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思想教育等措施和手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从根源上减少甚至杜绝腐败问题。
一、高压惩戒威慑下的“不敢腐”机制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在这巨大的变革中,各种腐朽消极思想也在悄然滋长,与十几年前相比,腐败问题的严峻程度和复杂程度大大增加,充分暴露出我国法律制度对于官员的制约仍有待完善、对于贪腐的惩戒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中指出:“当前腐败现象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必须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1]外界约束的重要性就在于弥补官员自律的不足,建立高强度的惩戒制度,提高贪腐成本,使官员不敢轻易走向腐败。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的精准研判,高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大旗,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与严厉惩处贪腐,努力建构完善领导干部“不敢腐”的机制。在中央纪委作出对反腐败工作的具体部署后,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严抓腐败分子,打击一切腐败行为。建立“不敢腐”的机制,首先,应当有针对性地完善健全制度,最大限度地堵住制度漏洞,以法律约束官员的行为。
其次,加大问责惩戒力度,依法严惩腐败,发挥惩治手段的震慑作用,使官员心存畏惧,让他们清楚知道贪官污吏的下场,以此打消妄想腐败的念头。再次,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杜绝任何形式的特殊化,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后,还要坚持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党中央对于反腐治腐的决心和信心是非常坚定的,这几年来的反腐成果更是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公布了2018年上半年的反腐“成绩单”,数据显示,有10名中管干部、162名厅局级干部落马,反腐败高压态势仍在持续;有超过2.7万余人因违反八项规定精神而被处理,纠正“四风”的脚步没有停歇。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的信息,2018年上半年,已打落陕西省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冯新柱,贵州省委原常委、副省长王晓光,财政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少春等10只“老虎”。
自2014年以来,每年上半年的“打虎”数量均为2位数。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均为16人,此后两年数量均有所下降,而2018年上半年的人数则是最少。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上半年这些‘老虎’的落马,既体现了中央反腐败的态度和决心,也体现了未来反腐败的一个趋势,就是坚决遏制腐败增量,逐步消化腐败存量,巩固发展反腐败压倒性态势”。
通过上述这些反腐成果不难看出,对待腐败问题,我们绝不姑息。只有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纪律,对腐败行为必须依法严惩,以执纪必严、违纪必究的高压态势推进反腐工作,才能形成有效震慑。要切实加大惩治力度,在重点查处大案要案的同时也要注重任何可能出现的苗头性问题,努力遏制腐败和不正之风蔓延的势头。腐败不论大小,一律严惩不贷,虽远必追,虽小必查,破除一切侥幸心理。[2]既要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也要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依法依纪查处党员干部贪污受贿、权钱交易、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严肃查处拉票贿选、买官卖官等用人上的腐败案件;严肃查处村镇干部侵占各种惠民补贴、扶贫救灾、移民安置等专项资金以及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案件;严肃查处重点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问题和商业贿赂案件,逐步形成“不敢腐”的新常态。
二、制度完善防范下的“不能腐”机制
阿克顿勋爵曾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3]285如果没有权力监管和分权制衡,没有针砭时弊的公众与新闻自由,如果所有的政府机关都不遵守常规的原则,没有独立有效的监管机构,所有的反腐行动都将会注定失败。
治理腐败行为,“不能腐”是关键,把“不能腐”的防范机制建立起来,就是对权力的最好制约。[4]“不能腐”,就是要对权力形成巨大的约束,规范权力的行使,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运用制度、纪律、法律以及外部监督织就密不通风的反腐网络,构建起“不能腐”的有效机制,使掌权者难以以权谋私、滥用权力,从而降低贪污腐败的可能性。
(一)扎紧制度的笼子
腐败就是权力不受约束,公权力被腐败分子用做谋取私利的工具。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必须解决权力约束的问题,构建国家廉政体系。通过扎紧扎牢“不能腐”的制度之笼,遏制腐败增量,巩固“不敢腐”的成果,为“不敢腐、不想腐”提供有力支撑。[5]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应编织立体综合的法制笼子,有了具体明确的笼子,权力才知道哪里是它能够活动的空间以及可以延伸的边界,才知道它行使到哪里就应该停止。如若没有明确的规定,职责不明晰,权责不对称,腐败分子趁虚而入,那必然就会导致权力滥用,滋生腐败。
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在2018年3月正式出台,对监察范围、权限、程序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使得后面的监察工作有法可依,及时填补了权力监督的空白。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建国指出:“制定监察法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监察法》的出台为以后的反腐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次,进行合理的分权。分权,就是依其职能对国家权力进行划分和分配,是权力制约的前提。其目的是通过权力配置,使权力关系明晰化、规范化。因此,要科学配置领导干部的权力,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将权力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分解。按照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职责权限,合理划分、科学配置各个部门的权力和职能,使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相分离,改变权力过分集中在领导身上的状况,分工授权,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实现科学分权,使之在相互联系的同时还能够相互制约。
(二)强化监督管理
监督权力的运行是依法做好各项工作的必要保证,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不仅有利于国家的廉政建设,防止权力滥用和缺失,减少工作失误和不作为现象,而且还可以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要不断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落实监督制度,拓展监督渠道,成立预防监察机构,促进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强化内部监督。党组织在反腐倡廉建设中起主体作用,实行统一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作为最高监察机关垂直监督,负责全国监察工作,其成为独立机构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同志指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国共产党下定决心,练就‘绝世武功’,建设廉洁政治。[3]286同时,要加强对党政主要负责人的监督检查,强化对部门职能转变和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加大问责力度;落实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采用谈话、诫勉、询问和质询等多种手段,督促领导干部改正作风方面的问题。
二是强化外部监督,拓宽监督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近年来,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其发挥的公共监督作用也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和接受,这种方式可以有力弥补内部监督的不足。首先,党政机关在权力公开方面,要切实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让人民监督权力。以沈阳市为例,沈阳市委、市政府把政务公开工作作为建设现代政府的重要目标,从政府信息公开着手,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促进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政务公开办秉持最大限度让公众知情、参与和监督的原则,借助大众传媒,破解了重点难点政策解读不到位、不解渴、不解乏等问题,架设起政务公开同公众零距离交流沟通的“连心桥”,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其次,拓宽监督渠道,发挥群众力量,提高监督实效,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网络监督等多种途径,让腐败问题无所遁形。尤其在当今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并深刻地影响改变着传统的面目和模式。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也冲击着传统的反腐格局,以其公开透明快捷的特性,成为反腐败的天然盟友。
在这种条件下,公众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无障碍地陈述社会活动或社会事件的真实情景,从而轻易击破信息垄断和不透明,同时也可以直接地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真实看法。但在网络反腐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要警惕虚假信息的产生,所以我国反腐机构要积极引导,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效用,抓住网络带来的机遇,顺势而为,力争实现反腐与网络的良性互动。如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城管综合执法局局长蔡彬被网友曝光拥有21套房产,该帖迅速被网友们转发并围观,并称其为“房叔”。纪委已对蔡彬采取“双规”,并在调查中发现,广州“房叔”共有22套房子,而非网传的21套,此外,“房叔”的儿子为澳洲籍一事也被查实。纵观这些反腐案例,可见网络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廉洁廉能自律下的“不想腐”机制
“不能腐”和“不敢腐”侧重于外在的强制约束,而“不想腐”则是强调内在的自我约束。腐败问题自古有之,一直在治却一直没止,可见即使再高压的反腐态势,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下仍有人铤而走险,想要钻制度的空子。所以,要建立反腐倡廉建设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剔除腐败的可能性。“不想腐”是反腐倡廉工作的最终旨归,是反腐败的最高境界,其目的就是要筑牢每个政治主体的思想防线,提高其拒腐防变的能力,让其发自内心的抵制腐败,自觉与腐败划清界限。[7]
要让领导干部“不想腐”,理想信念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坚定了理想信念,才会有坚如磐石的政治定力,才能有效形成“不想腐”的思想防线,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可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轻易坚守[8],以下三种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一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廉洁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政法规教育。培养领导干部的道德情操,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坚守道德高线和行为底线,在行使公共权力的过程中自觉遏制自己的私欲,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9]习近平同志指出:“觉悟了,觉悟高了,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着重增强政治定力和道德定力,校准价值坐标,坚守理想信念。[10]要常修为政之德,秉持公心,做到一心为公,消除腐败动机;公私分明,划清公私界限;廉洁奉公,摆脱私欲羁绊。在党内推进“两学一做”活动的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民造福是廉洁之士的内在动力,所以领导干部应牢记党的宗旨,摒弃特权思想,务公仆之事、尽公仆之责,坚守公仆本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借鉴学习历史上优秀的廉政思想,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文化。巩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需要借助文化力量,营造“不想腐”的政治氛围。弘扬廉政文化,以此来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品格,锻造民族风骨。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培养正直节俭、诚实守信、执政为民的廉洁品质。道家主张“不欲以静”“不物于物”,只有常戒贪奢之欲,才能不为物质财富所累。同时,要注重家风文化的建设,家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从古至今一代代传承的关键纽扣,所以领导干部要清廉自守,发挥好自身在家风建设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夯实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是加强反腐倡廉舆论宣传,把正面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学习榜样的廉洁精神,激发正能量。同时,也要警钟长鸣,定期开展警示教育大会,用腐败分子的惨痛教训警醒世人,以此为鉴,远离腐败的不归路,誓走廉洁施政的阳光道。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廉政教育,以发生的腐败典型事例警示自己,从思想深处革除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不断提高自身廉政修养,时刻保持洁身自好,自觉做到为民、务实、清廉。[11]
2016年,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永远在路上》这部反腐电视专题片在中央台播放,该片从受访专家学者、纪检干部到落马官员的案例剖析,全景式呈现了“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四年来不平凡的历程。既列举了多个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由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又针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和分析,警示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促使广大党员认真对照反思自身的行为,防患于未然。
2017年又制作播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更多地探讨了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朱明国、金道明、魏建等10余位严重违纪违法的纪检监察干部现身说法,剖析自己违纪违法行为和思想蜕变过程,具有很强的警示和教育意义。其中贪污受贿数量最多的朱明国让人印象深刻,公诉机关指控他收受各项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41亿余元,另有9104万余元的财产不能说明来源。2016年11月法院公开宣判,朱明国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他的犯罪经历暴露了当时监察制度的漏洞,最终得到的下场也是发人深省,给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敲响了警钟,这也正是制作这两部专题片的意义所在。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指出:“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不想腐的堤坝正在构筑,党内政治生活呈现新的气象。”新时代的反腐倡廉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反腐败斗争的三重境界,由惩戒到制度建设,再到思想认识,层层递进。中国特色的“三不”反腐机制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反腐治贪之策,必须坚持并不断完善。
政工师评职称论文范文:系统性腐败的形成机制与治理路径
摘要:系统性腐败包含了许多隐藏的社会关系,它比一般的腐败更具复杂性。同时,系统性腐败还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它不仅阻碍经济健康发展,削弱政权合法性,还催生极端主义。采用阈值理论阐释系统性腐败的形成机制,发现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集权制机构更容易形成系统性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