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11月01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摘 要:枢纽型社会组织作为创新治理的主体力量,被赋予了更多共青团改革后凝聚青年力量、服务青年社会组织的角色期待。 而团属枢纽型社会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间的互动过程中存在的互动角色认知偏差、专业服务建设能力不足、互动资源协同不足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互动关系的建立,因此急需转变组织角色认知,夯实服务基础,创新互动形式,切实提升互动服务成效。
关键词:枢纽型社会组织; 青年社会组织; 互动关系
一、项目简介
Q项目是由共青团南京市建邺区委员会发起的一项公益创投项目计划,旨在通过项目吸引辖区内青年社会组织提供专业青年公益服务。 2019年,Q项目招标范围主要包括青年社群、青年发展、青年权益保障类项目。 X中心为团属枢纽型社会组织,在Q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承担监管服务的职能,10家中标青年社会组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与X中心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互动基础。
社会学论文投稿刊物: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立足中国青年理论与实践,以青年问题、青年工作及青年最关心的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法律、文化教育等为主题,汇萃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服务于国内各级青年政策的制定与青年工作者、修正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师生员工。
2019年,承接运行Q项目的各青年社会组织中与X中心有过互动关系基础的共计有3家,其中1家由中心孵化培育,互动关系基础较好,其余青年社会组织均为首次与中心建立联系。 各组织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其中有社会组织评估等级的组织共有5家(3A等级以上的3家),其余的组织均处于初创期,成立时间相对较短,组织发展不完善。 因此,本文以X中心和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年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互动关系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项目不同阶段的互动内容
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X中心与各青年社会组织面临着不同的互动任务,在互动内容上也有所区别。
(一)项目启动阶段:建立联系与组织规范
在项目启动阶段,X中心与各组织需要建立互动联系,尤其是针对此前并未有互动基础的社会组织。 在项目中,各主体间建立互动联系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主动寻求与中介联系。 前者主要是各主体主动寻求获得联系; 后者则是通过不直接与中心进行沟通,而是通过中介组织获得联系与资源[1]。
在此阶段,由于部分中标组织第一次承接Q项目,并不熟悉项目实施与管理制度,X中心会通过专项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培训、完善计划总结上报制度等手段,型塑在组织间“管理者”的角色,以此对青年社会组织进行服务规范。 而青年社会组织由于在项目初期,尤其是部分处于初创期的社会组织,在刚开始进入项目实施场域时,需要依赖X中心进行学校、街道、社区资源的对接。 此时,各组织的互动角色更倾向于“依赖者”。
(二)项目实施阶段:强化交流与专业服务
在项目实施阶段,各组织在逐渐熟悉Q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并获取相应资源后,与X中心的互动内容移至专业服务层面,重点围绕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互动。 在此阶段,各组织更注重自身的服务专业性,会逐渐脱离依赖者的角色,积极利用自身的专业服务资源独立开展项目服务。 X中心在协助各组织完成项目前期的适应阶段后会继续强化组织间交流,并开始向服务者角色转变。 通过双线工作模式,及时了解各组织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并针对性开展社工能力提升、项目财务管理、志愿者运营与管理等主题培训与沙龙,切实提升组织在服务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结项阶段:深化互动与服务合作
X中心在服务后期,会继续弱化自身管理角色,不断强化服务者角色。 在此阶段,X中心针对存在服务问题的组织进行约谈,针对初次承接项目的社会组织,帮助其梳理项目结项报告以及项目财务审计的规范与标准,协助其顺利结项。 各组织作为项目的实施主体,在此阶段与X中心的互动内容集中于如何呈现服务内容与效果。 其在与X中心的合作中获得了项目主办单位的认可,并推动中心在项目中实现自身联系、服务、指导和监督的功能性目标。
三、团属枢纽型社会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互动关系特征
(一)互动的过程机制:基于平等共识上的合作
在项目互动过程中,各主体的互动角色并非固定不变,角色的型塑是一个过程,主体的互动角色也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 X中心在项目服务过程中逐渐弱化管理者角色,在服务的基础上与各组织建立合作。 而各青年社会组织在前期较依赖于X中心,在项目实施阶段则作为独立的专业服务个体与中心进行互动。 在互动过程中,各主体均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即使在某个时间段或者某个过程中有某个主体暂时处于主导地位,但整体上各主体之间能够通过保持平等的对话来进行合作。 中心在合作中协助各组织提升服务效果,获得项目主办单位的服务认可,并以此推动枢纽型社会组织自身功能性目标的实现。
(二)互动关系的强弱:与组织能力和资源成反比
在互动过程中,团属青年社会组织(由X中心孵化培育)或处于初创期的青年社会组织与X中心的互动频率较高。 在相关服务领域有多年服务经验并且有社会组织等级评估证明的组织互动频率相对较低。 本项目中,H组织在项目优化后,其服务对象为园区企业青年,由于其自身没有此类服务对象基础,为对接企业资源,H组织与X中心会保持相对较高的互动频率。 但是同类型的D项目落地建邺区各社区幼儿园,其自身有一定的服务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服务问题也较少,在互动频率上会相对低于H组织。 因此,组织服务能力强、资源更为丰富的组织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与中心互动频率较低; 相反,组织服务能力有限、资源不足的组织与中心互动频率较高。
四、团属枢纽型社会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互动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被动寻求:问题解决存在滞后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可以有效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实际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部分组织为了不影响项目的日常管理评分,存在问题不及时沟通解决的问题。 E组织在项目前期需要对接建邺区学校资源,但由于其自身并非本土社会组织,在资源对接层面存在一定困境。 该组织并未主动向X中心寻求帮助,而是询问了F组织是否有相关资源能够进入学校提供服务,F组织(由中心孵化培育)则将该问题反映给X中心。
中心通过中介组织了解到E组织的服务需求后,主动为其链接组织资源,协助E组织解决了“入校难”的问题。 组织联系的被动,导致问题解决存在滞后性,也从侧面反映出各组织对中心服务角色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各组织未能及时在互动过程中进行角色适应与调整,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心的服务效果。
(二)服务基础:枢纽型平台自身的能力建设影响关系建立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与资源是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 X中心作为枢纽型平台,已有多年服务经验,但是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组织的服务需求,中心提供的基础普适性培训内容以及短期阶段性室内培育服务难以满足不同组织成长咨询的需求。 中心缺少专业服务基础,在组织需要解决问题时不能及时提供帮助,则会引起各组织对于中心的信任危机,从而影响互动关系的建立。 因此,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转变互动主体对于组织在不同阶段互动角色的认知,而且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三)资源链接:互动形式与资源存在局限性
在互动过程中,互动的形式与资源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互动关系的建立。 在本项目中,X中心作为项目的监管服务方,主要提供以专项服务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交流会与沙龙活动室内活动,实地参访与学习等室外培训相对较少。 而在资源链接层面,X中心通过专项培训,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校及专业组织资源的协同,但在企业层面,X中心的资源链接服务相对较少。 互动形式单一与资源链接不足等局限,也给中心与社会组织良好互动关系的建立带来了困境。
五、团属枢纽型社会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互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转变角色认知,主动寻求互动
组织在服务过程中,其互动角色本身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枢纽型社会组织应在组织服务规范后,及时型塑服务者的角色,在青年社会组织间建立信任。 枢纽型社会组织不仅需要相信各组织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以专业服务在组织间建立信任,协助其适应主体在项目过程中的互动角色变化,鼓励其主动建立联系。 只有充分建立信任与良好的互动关系后,才能有效整合项目资源,协助解决问题。
(二)夯实服务基础,分类指导培训
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基础能够为互动关系增加信任的筹码,有助于建立专业服务关系。 因此,要不断加强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组织人才激励机制。 此外,枢纽型社会组织针对处于初创期与发展成长期的组织需进行分类指导与培训,基础普适性培训与指导应更侧重于初创期组织,针对有多年服务经验的服务组织应尽可能从其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开展走访调研,明确组织的实际需求以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三)创新互动形式,提升互动成效
枢纽型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功能,以组织能力建设为中心切实强化枢纽型社会组织资源链接的服务。 多方链接企业、高校以及专业组织资源,协调多方力量参与协同服务。 不断创新互动的形式与内容,可通过实地参访、“以优促优”、结对帮扶等多元互动形式,协助各组织充分利用周边的组织资源,进一步提升自身服务以及解决项目实施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实务型青年社会组织互动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关注:社会领域青年“再组织化”[N].联合时报,2014-05-13(006-007).
作者:万园园/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