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1月08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未来五年乃至十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擘画了新蓝图,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领会《建议》核心要义,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
一、充分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主动作为的战略抉择
习近平同志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是我国发展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分水岭,面对严重的外部危机冲击,我们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国内循环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显著上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对外贸易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64.2%下降到2019年的31.8%,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由最高时的10%下降至目前的1%左右,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 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对我国发展新机遇新挑战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我国客观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是基于丰富实践基础上的主动作为。
政工师论文投稿刊物:党政干部论坛(月刊)创刊于1986年,由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湖北省行政学院主办。始终坚持以“广开党政工作思路 博采干部探索精华”为办刊宗旨,密切关注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
一方面,从国际形势看,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但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 世界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上升。 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与债务规模攀升、收入差距扩大、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等中长期问题因素叠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整体加大。
全球产业链和国际分工格局面临深刻调整。 全球价值链在全球经济中占比持续下降,各国更加重视供应链安全、推动产业链收缩,生产网络区域化、本地化趋势更加明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国抢占新一轮科技和经济战略制高点的竞争更趋激烈。 国际经贸规则面临变革重塑。 疫情影响下各国政治互信削弱,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传统国际规则体系和协调机制受到严重制约,多边贸易规则发展面临瓶颈,区域贸易安排增加,规则体系碎片化趋势抬头。 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 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大国博弈态势进一步加剧,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新挑战新威胁。
另一方面,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更多的新矛盾新问题。 一是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 2016年至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5%,2019年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4∶1,均比2015年有所降低,初步构建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低端无效供给过剩与中高端有效供给不足并存,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弱项,迫切需要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打通堵点、连接断点、解决难点,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二是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更加巩固,但经济增长的潜力尚需充分发挥。 我国是全球最大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实力、充足的资金供给、丰富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广阔的发展纵深,具有巨大增长空间。 但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阶段,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明显减弱,新的竞争优势尚待重塑,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迫切需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我国成为吸引全球优质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三是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但发展的韧性尚需进一步提高。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总量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预计今年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我国向高收入国家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但同时,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凸显,确保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压力明显加大,财政金融领域风险隐患仍然不少,迫切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
二、充分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内和国际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扩大内需同扩大开放并不矛盾。 深刻把握这一辩证统一的关系,有利于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形成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一方面,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大国经济的优势是内部可循环,畅通的国内大循环将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坚实基础。 强大国内市场是畅通国内循环的重要依托。 2019年,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造成较大冲击,但各类消费加快复苏,今年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实现同比正增长,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突显。
补短板、强优势的投资快速增长,2017年至2019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速均快于整体制造业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短板加快补齐,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彰显。 畅通国内大循环,要以强大国内市场为依托,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实现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 畅通国内循环关键要打通循环堵点,促进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更加协调。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还存在不少堵点、循环还不够顺畅,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不匹配,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各主要产业门类间关系不协调,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经济发展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贯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另一方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与国际经济循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和优势为各国商品和服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机会。 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我国已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我国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还有稳步增长空间。
要发挥我国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进口,促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引导企业深耕传统出口市场、拓展新兴市场,扩大与周边国家贸易规模,使国内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提高配置两种资源的能力。 我国强大的生产能力为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 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已形成配套齐全的完备产业体系,能够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使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最大化。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 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深化重点领域开放,全面优化外商投资服务,形成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同时优化境外投资结构和布局,以高水平双向投资促进全球高端要素整合利用,推动产业竞争力提升。
三、充分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
党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
一是各地区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统一大市场带来的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是我国重要的比较优势。 目前我国产品市场还不同程度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还存在不少障碍,其重要原因是市场体系基础制度还不够健全、部分地方行政性垄断缺乏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要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 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落实并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要健全区域合作、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等体制机制,促进人才、资金、数据等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
二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 我国各地区资源禀赋差别巨大,只有根据各地区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才能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使大循环更加通畅高效。 要坚持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思路,构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 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优化开发区实现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重点开发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支持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重点生态功能区提供生态产品。 各地区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区域位置、环境条件、人才资源等发展要素,从自身实际出发,科学确定发展方向和任务,不搞不符合规律的跃进式发展。
三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探索有利于全国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验,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良性互动,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中,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就发挥了重要引领示范作用。 要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鼓励各地区围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等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加快先行先试,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四、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指导方针、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已经明确。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在狠抓工作落实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全面创新; 必须坚持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区域结构,深入落实重大区域战略,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必须坚持开放发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开放促创新、促改革、促发展; 必须坚持共享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当前,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科学合理确定中长期规划目标和年度计划调控目标,更加注重质和量的统一协调。 要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建立健全政策协调机制,合理确定政策操作方向、目标、时序、边界,提高政策系统性和协同性,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
三是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不断增加高品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构建多层次消费体系,拓展投资空间,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 要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基础。
四是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必须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办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资源高效配置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最大程度破除各种限制国内国际循环畅通的体制机制障碍。
五是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键联结点。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发展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 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 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六是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把握好开放和安全的关系,既善于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基础,又着力化解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 要确保粮食安全,保障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下一步,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乘势而上、奋力前行,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