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步伐

时间:2021年01月08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深入学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按照“四个面向”战略方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科技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自立自强

  一、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同志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和强有力科技支撑,是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关键之举。

  政工师论文范例:网络时代西方政党政治的新变化与应对举措

  第一,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必须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我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遭遇逆流,科学人文交流和技术创新合作受到不利影响。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没有科技自立自强,在国际竞争中“腰杆子就不硬”,就会被锁定在创新链和产业链低端。 只有把中国的科技创新建立在自立自强的坚实基础上,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 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迫切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 只有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为融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新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主要支撑体系。

  第二,抓住重大创新机遇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前沿科技创新正逼近或超越人类认识极限,重要领域产业变革正从导入期向拓展期转变,科技创新已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强化对重大科技前沿领域的投入和部署。 深度参与并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是我国未来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突破经典技术极限提供了新路径,为我国从根本上打破恶意封锁和技术讹诈提供了新的“机会窗口”,为更多技术领域向并跑、领跑转变提供了赶超跨越的“新赛道”。 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分析研判重大前沿方向,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技术能力积累,尽快摆脱关键领域亦步亦趋的路径依赖。 只有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掌握国际科技竞争主动权和主导权,才能以科技创新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

  第三,强大的制度优势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强保障。 从党的十八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谋划部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证明,党的坚强领导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根本保证。 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具有高度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统筹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和国家规划体系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障碍,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让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

  二、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提升。

  第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多点突破。 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印发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 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一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磁约束核聚变、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 在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舞台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第二,面向经济主战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移动通信、油气开发、核电等科技重大专项产出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持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应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形成经济新增长点。 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1500公斤。 北京、上海、粤港澳等科创中心加快建设。 “十三五”期间,169家国家高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8.1万亿元增长到12.2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从7.9万家增长到22.5万家,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与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第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有力保障国家战略利益。 以重大工程为抓手,推进战略高技术、装备和系统集成攻关,不断抢占战略高技术制高点,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实现“后发先至”。 基于全国产芯片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连续多次赢得世界超算冠军。 “深海勇士号”实现大深度载人作业潜水器关键核心部件全国产化。 嫦娥四号首登月背,北斗导航全球组网,C919首飞成功,悟空、墨子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以及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有力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第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新药创制、医疗器械研制、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重大项目攻关,累计154个品种获得新药证书,在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加速国产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科技界迅速进入“战时状态”,聚焦五大重点攻关方向,系统布局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取得一批务实管用的重大科技成果。 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毒毒株并向全世界共享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成功构建多种新冠肺炎动物模型,筛选评价了一批治疗药物,检测试剂基本满足当前国内疫情防控不同应用场景的检测需求。 目前,已有15款疫苗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是全球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最多的国家,其中5款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第五,科技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创新生态更加完善。 “十三五”期间,完成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科技体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成,计划管理、成果转化、资源共享、评价奖励、收入分配等改革取得突破。 深化科技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科研人员减负七项行动,推进科技“三评”改革,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有效措施。 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严肃查处一批科研不端行为,推动作风学风转变。 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

  三、全面落实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任务部署,奋力谱写建设科技强国新篇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我国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强国建设有力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

  第一,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 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国科技界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将“两个维护”真正体现到贯彻落实的具体行动中。 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确保科技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推进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提升科技系统党的建设质量,对党的建设和科技重大工作同部署、同考核,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第二,加强重大科技任务统筹部署。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 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落实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第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研究出台未来十年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若干举措。 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并重,探索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构建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实践中凝练基础科学问题的机制。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加快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完善自由探索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机制,建立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特点的评价机制,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强化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引导科研人员挑战科学前沿、勇攀科技高峰。

  第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从立框架、建制度向提升体系化能力、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建立顶层目标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能力支撑的国家科技组织模式,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分类推进重大任务研发管理,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和基于信任的顶尖科学家负责制等试点。 强化国家使命导向,加快科研院所改革,进一步扩大科研自主权。 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落实习近平同志“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要求,强化科技宏观统筹,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第五,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围绕重要学科领域和创新方向完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发现机制,在重大科技攻关实践中培育锻炼一批青年科技人才。 进一步优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度体系。 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坚决破除“四唯”不良导向,深入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对学术不端行为“露头就打”,强化惩戒和公开曝光,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作风学风取得实质性转变。

  第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合作层次和水平,加强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交流合作,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拓展民间科技合作领域和空间。 务实推进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能源环境等全球问题和挑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 深度参与全球创新治理,聚焦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快启动我国牵头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支持各国科学家共同开展研究,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肩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时代重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强大科技力量。

  作者:王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