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12月1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下面文章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首先分析了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并结合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及其功能,将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划分为:自然景观要素、生境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人文景观要素。并且对海洋牧场各景观构成要素所形成的具体条件,还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探讨,提出了海洋牧场景观规划方向,为下一步海洋牧场景观格局规划研究提供前期分析和理论依据。从而可以提高海洋牧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牧场,景观生态学,景观要素,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海洋渔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主要效益体现在生态系统保护和资源养护两方面[1-3]。休闲型海洋牧场是我国海洋牧场的一个重要类型[4],将休闲渔业与海洋牧场建设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海洋牧场资源养护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功能,提高海洋牧场的开发效率,而且可以带动相关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5]。
然而,纵观国内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开发,主要以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5],对于海洋牧场生态景观规划建设及生态效益的研究较少,缺乏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景观观赏性开发。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尺度上的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及其它们之间耦合基质的综合性学科[6]。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在海岸带、滨海湿地、近海资源环境等方面、运用广泛,形成了保护海洋生物生境、规划海洋景观环境和海洋生态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7-9]。
欧维新等[10]运用景观连接度指标和其中两种斑块重要性评价方法,对不同年间丹顶鹤适宜生境时空格局变化进行探讨与分析,恢复和优化了盐城滨海湿地丹顶鹤的生境景观。李晓文等[11]运用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系统评估了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中景观规划预案,分析了不同预案中生物适宜性影响因子,为景观方案的确定提供技术参考。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包括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空间关系[12]。
其中景观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构成,构成景观的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生态系统即为景观要素,有时亦称景观成分[12]。本文通过综合海洋牧场特征、内容及其功能作用等因素,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进行提取,为后续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海洋牧场可视化景观建设奠定基础,从而促进海洋牧场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海洋牧场概念
海洋牧场(marineranching)是指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增殖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13]。根据现阶段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经验及相关研究表明,将海洋牧场的建设内容分为五个方面:生境建设、生物增养殖建设、监测能力建设、开发管理能力建设、配套技术建设[13]。
海洋牧场空间结构取决于不同的选址地点,气候、水温、水深、海域情况、海域内风浪情况、特殊天气影响等诸多因素会影响其空间结构,其中海域情况主要包括研究对象所在海域的现状,如宽阔情况、可供海洋经济发展的空间有多少、所建设的海洋牧场空间结构对海洋航运、港口交通、休闲旅游和沿海工业等其他海洋经济建设的影响状况等[14]。根据海洋牧场分类(SC/T9111-2017)[4],海洋牧场建设类型可分养护型海洋牧场、增殖型海洋牧场和休闲型海洋牧场三种基本类型。
海洋牧场内空间结构受外在因素影响较大,不同区域的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和结构均不相同。结合海洋牧场的空间结构和分类进行景观要素分析,建立海洋牧场可视化景观。
2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
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从文献统计结果发现,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领域,包含城郊和农业景观、森林景观、干旱区景观、湿地景观、城市生态景观研究等多个方面[12]。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体系包括系统论、耗散结构与自组织理论、等级结构系统理论、时空尺度和空间异质性、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等基本理论[12]。
其中还包括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生态流及其空间再分配原理、文化性原理、人类主导性原理和多重价值原理等基本原理[12]。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综合多学科、多层次的特点,并广泛应用,成为指导景观规划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工程、环境保护以及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12,15-16]。
通过景观生态学系统的整体性、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分配、景观的文化性及多重价值等理论,分析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从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研究海洋牧场的景观结构、功能与变化,综合与归纳景观形成因素,使结论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
在研究海洋牧场各功能区域的生态过程中,从各空间组分之间的物质、能量、物种及其他信息中提取景观构成要素,并且运用景观文化性原理来体现人文科学的交叉和整合,综合文化景观的生态研究。同时,还要兼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现状、生境条件、人工干预等条件与经济、生态和文化美学,提升其景观多重价值。
3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
3.1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概述
通过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及其功能,将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划分为:自然景观要素、生境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和人文景观要素,在海洋牧场自然地理状况条件下形成的自然景观,海洋牧场内生境建设内容所组成的生境景观,由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发展而建立的配套设施及景观小品设施所形成的人工景观,通过渔文化传承与保留、美学价值体现衍生而成人文景观等,这些要素之间形成各自独特的景观特性,相互独立,却不可分割。
3.2自然景观要素
3.2.1地质要素
海洋牧场生态景观是建立在其自然地理条件下,并形成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特征。自然景观是指由自然要素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的景观,是人为景观形成的基础,包括天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自然方面[17]。根据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表现特征,所呈现的海洋地质环境子要素主要为地形、地貌特征及沉积物。
不同地形、地貌所呈现的景观要素不同,对生物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地形偏向于局部结构,地貌则一定是整体特征。不同的海洋沉积物是对海洋底质产生的影响不同,结合地形、地貌等因素,是形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条件之一。
3.2.2水体
海洋环境中生物品种繁多,海水独特的性质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18]。海洋牧场建设主要在海洋之中,海水作为水体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水质因素主要表现在水温、水色、盐度、溶解氧、波浪、透光性、流动性等方面体现,不仅是影响海洋牧场选址建设的条件之一,也是海洋牧场生态景观建设的重要因素,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3.2.3气候
海洋作为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气候系统的变化和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9]。气候变化对海洋自然景观有明显影响,根据研究区域的气候带分布状况、年平均气温状况和降水量、雨水分布状况、雨水类型等气候状况的研究分析,了解气候对景观规划条件的影响因素,提供规划的研究背景条件,为下一步研究海洋牧场景观规划奠定基础。同时还要考虑海洋自然灾害因素,如台风海啸、风暴潮、赤潮、海岸侵蚀、海底地质灾害、河口海湾淤泥、海上溢油等海上常见的自然灾害。
3.3生境景观要素
3.3.1生物增养殖设施
海洋牧场生物增养殖,是利用海洋生物群体的可控性,进行海洋生物人工增殖,同时形成自然增殖,对象生物既包括沿岸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贝类、海藻和海草等海洋生物种类,也包括定居性珊瑚、洄游性的鱼类等海洋生物种类[13]。目前,主要的生物增殖设施大致分为网箱养殖设施、增殖放流设施和贝藻增养殖设施。根据养殖方式的不同类型和范围,例如网箱养殖中不同网箱的材质和大小,增殖放流设备、经济贝类与海藻综合吊养设备、贝藻浮筏养殖设备等,分析海洋牧场生境景观要素形成的条件和美学价值的体现。
3.3.2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是指在海洋中设置的旨在改善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养护和增殖渔业资源的人工设施[13]。人工鱼礁景观构成可以从形状、材质、规格和布局中体现,可随着具体情况而变化,产生不同的景观性及生态性效果。人工鱼礁建设形状多种多样,材质选择品种繁多,规格大小不一,通过人工鱼礁的布局设计来展示不同材质、形状与规格的礁体,不仅可以体现生物生态效应,而且还要具有景观美学价值和景观观赏效果体现。
3.4人工景观要素
3.4.1休闲设施
人工景观一方面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附加人类活动的形态痕迹,另一方面是依靠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综合运用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知识,形成具有文化审美内涵和全新形态面貌的景观[30]。海洋牧场休闲设施是休闲渔业中的一部分人工景观,是休闲娱乐、观赏旅游、生态建设、文化传承、科学普及以及餐饮美食等与渔业的有机结合[13]。休闲设施在休闲渔业中可包括垂钓运动、休闲潜水、渔家乐、水族观赏等休闲娱乐项目。其中可提供不同类型的垂钓项目,开展带有珊瑚的海底可观赏区域潜水体验,品尝海产品,体验渔民农家乐,建设小型水族馆或展览式水族箱,进行海洋知识科普等。
3.5人文景观要素及文化特色
人文景观是由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象征性、精神性、艺术性构成的综合体性的景观[31]。海洋牧场渔文化,是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流转性和传承性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及制度文化的成果总和[13]。主要体现当地民俗文化和渔业历史人文要素,如当地民俗文化主要有民风、民情、特产、当地文化等影响因素,还有渔业历史人文因素,体现了渔文化传承因素、海洋文化保留影响、渔业生产方式等方面。
4结论
文章通过对海洋牧场景观构成要素的梳理,并系统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要素、生境景观要素、人工景观要素及人文景观要素。其中,自然景观根据不同海洋区域自然环境变化而变化,其地理分布、地貌特征、水文地质等特征,是景观异质性形成的基础,也是对于景观格局分析的空间条件;生境景观是海洋牧场中主导因素之一,是对生物生境保护的同时融入观赏性效果,呈现出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景观;人工景观主导因素伴随着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发展,带动海洋牧场休闲旅游业经济效益升高,提高海洋牧场文化扩张力;人文景观是海洋牧场最带有感情色彩的景观因素,是为了体现海洋牧场中民俗文化底蕴和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至关重要的文化景观。
海洋牧场景观要素分析是海洋牧场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景观要素决定着景观空间格局的生态特征,斑块-廊道-基质组合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组成各斑块的景观成份是景观构成要素的主要研究内容。海洋牧场景观要素分析是决定海洋牧场空间内建立景观组分的条件。通过对海洋牧场景观要素研究,分析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明确海洋牧场景观构成的主导因素、影响因子及其景观要素各干扰因子间的相互作用,为下一步开展海洋牧场景观空间格局规划奠定了基础。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海洋牧场建设将有效提升海洋牧场生态功能。
在人类活动影响和自然环境不断变化下,可通过应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提升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完善生物栖息地保护措施,提供生态环境变化预报,同时,通过区域生态协调规划,可以促进区域良性循环及可持续发展。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含人工鱼礁、海藻建设,还包括资源增殖修复,而随着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旅游业的断发展与融入,可视化景观逐渐成为海洋牧场可持续的新方向。
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海洋牧场建设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可以科学的控制人类活动方式与程度,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提升海洋牧场景观生态功能,建设与自然系统相协调、适于海洋生物生存的可持续发展景观模式。与此同时,促进海洋牧场区域和海洋牧场与邻近区域间可持续发展,完善海洋牧场的生态功能,促进休闲渔业、旅游业发展,实现海洋牧场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系统提升。
参考文献:
[1]杨红生.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回顾与展望[J].水产学报,2016,40(7):1133-1140.
[2]陈力群,张朝晖,王宗灵.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模式—海洋牧场[J].海岸工程,2006,25(4):71-76.
[3]杨红生,霍达,许强.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之我见[J].海洋与湖沼,2016,47(6):1069-1074.
[4]SC/T9111-2017,海洋牧场分类[S].
[5]张震.基于海洋牧场建设的休闲渔业开发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5.
[6]张庆忠,陈庆义,吴文良.景观生态学: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生态学报,2004,24(4):819-824.
[7]索安宁,关道明,孙永光,等.景观生态学在海岸带地区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6,36(11):3167-3175.
[8]李晓文,肖笃宁,胡远满.辽东湾滨海湿地景观规划预案分析与评价[J].生态学报,2002,22(2):224-232.
[9]索安宁,赵冬至,葛剑平.景观生态学在近海资源环境中的应用———论海洋景观生态学的发展[J].生态学报,2009,29(9):5098-5105.
推荐期刊:《植物生态学报》(月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我国生态学领域创刊最早的专业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植物生态学领域及与本学科有关的创新性原始论文或有新观点的国际植物生态学研究前沿和动态的综述。获奖情况: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