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2年09月21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所谓节水,就是在满足给排水系统正常运行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对水系统的管理,依靠科技的进步,采取先进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耗水量。本文对节水型住宅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节水;住宅;建筑设计;
Abstract: The so-called section water,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is in meet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use requirement, under the premise of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water system, rely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dopt the advanced measures, the maximum increase the water of the effective utilization rate, reduce unnecessary water consumption. In this paper, the water-saving residential building design i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water saving;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多处地区处于干旱状态,水资源严重缺乏。每年由于缺水而损失的工业产值高达上千亿元,水已经成为制约各个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止水资源危机的主要办法就是节约用水。 所谓节水,就是在满足给排水系统正常运行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对水系统的管理,依靠科技的进步,采取先进的措施,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减少不必要的耗水量。 没有用的耗水量是对水资源的一种巨大的浪费,同时给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城市的供水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一、减少热水系统中的无效的冷水量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中的热水供应已经逐渐的成为建筑供水中不能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调查结果显示,各种热水的供应系统都存在着严重浪费现象,因为在使用热水之前,往往都要放掉很多的冷水之后才能正常的使用。 这部分冷水的流失,没有产生使用效益,称为浪费的水量。
1、选用立管或者支管循环方式我国在现行的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中提出了热水循环的三种方式:立管循环、 干管循环和支管循环。立管循环方式在节水量方面虽然比支管循环少,但是干管循环的1.8倍,投资的回收期是12.5年。 所以,和干管循环相比较,立管循环的节水效果相对比较好;和支管循环相比较,立管循环则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干管循环方式的成本较低,但是节水效果比较差,而且工程成本的回收期是12.7年,比立管循环方式还要长,所以综合来看,干管循环方式都没有优势。
2、对热水管道进行保温
我国现有的住宅大部分采用的是局部热水供应系统,在系统中不设立回水管。如果家用燃气型热水器的地点和卫生间间距比较远的时候,每次洗澡都要放掉原来管子内滞留的大量冷水。 因为热水管没有保温,所以管子的散热比较快,这样就洗澡时关闭水阀再开启的时候都要放掉一部分温水。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以下建议:(1)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建筑功能和布局以外,还要考虑节水的问题,尽量缩短热水管的长度。 (2)对热水管道进行必要的保温措施。
3、对热水的循环系统要限期改造
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的公共浴室采用的是不循环的供应系统,所以每天在洗澡之前都要排出很多无效冷水。 原有的无循环系统的管线比较简单,所以改造工程的投资比较少,收效快,容易施行。
4、减少调温的浪费
为了减少调温过程中造成的水量浪费的现象,公共浴室应该采用单管的热水系统,温控装置是控制水温的关键环节。 根据调查显示,现有的温控装置灵敏度比较低,洗浴时水温忽冷忽热。 所以应积极的开发性能灵敏并且稳定的单管水温的控制设备。现在我国建筑中使用最多的是双管热水系统,这种冷热水的混合方式大部分采用的是双阀门调节式活着混合龙头式,在每次开启的时候,为了获得适宜的温度的水,都需要反复的调节。 所以应该广泛的采用恒温水龙头,这样就可以大大节约调温过程中的水量浪费,
二、防止给水系统超压出流造成的隐形水量浪费
超压出流是指给水配件前的静水压大于流出水头,其流量大于额定流量的现象 。超出额定流量的那部分流量未产生正常的使用效益,是浪费的水量。 由于这种水量浪费不易被人们察觉和认识, 因此可称之为隐形水量浪费。55%的螺旋升降式铸铁水龙头(以下简称普通水龙头)和61%的陶瓷阀芯节水龙头的流量大于各自的额定流量, 处于超压出流状态。 两种龙头的最大出流量约为额定流量的3倍。 由此可见 ,在我国现有建筑中 ,给水系统的超压出流现象是普遍存在而且是比较严重的, 为改变这一状况 ,应采取以下措施:
1、合理限定配水点的水压
由于超压出流造成的隐形水量浪费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应根据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的实际情况, 对给水系统的压力做出合理限定。
2、采取减压措施
在给水系统中合理配置减压装置是将水压控制在限值要求内 、减少超压出流的技术保障。
设置减压阀 ,在入户支管上设置了减压阀的那栋住宅楼,各楼层出水量明显较小, 且各配水点水压 ,流量较均匀 ,减压阀具有较好的减压效果,可使出流量大为降低。设置减压孔板或节流塞减压孔板相对于减压阀来说,系统比较简单,投资较少,管理方便。
3、采用节水龙头。
在同一压力下, 节水龙头具有较好的节水效果, 节水量从3%-50%不等, 大部分在20%-30%。 且在静压越高 ,普通水龙头出水量越大的地方, 节水龙头的节水量也越大。 因此, 应在建筑中, 尤其在水压超标的配水点 ,安装使用节水龙头 ,减少水量浪费。
三、减少二次污染
二次污染使建筑给水系统很难正常的工作,经常造成居民用水困难。 同时,受到二次污染的水一定要排放并要对给水系统进行清洗,这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自来水,这些都会造成水量的浪费。
1、分隔消防水和生活水,以前很多高层建筑的消防贮水池和生活用水合建,这样水池的容积就会过大,生活用水的储量通常不到总储量的20%,生活用水贮存的时间比较长,有时达到2~3天。 经过研究表明,夏季水温比较高的时候,水在贮存12小时之后,余氯就会变为零,细菌会快速的繁殖。 这样就会感染水体。
2、采用水泵、 水池、 水箱等二次供水的方式,虽然也存在二次污染的问题,但是其供水水量以及水压比较稳定可靠。 所以,彻底淘汰这种供水的方式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的执行设计规范中的要求,杜绝因为选材或施工设计的不当引起的水体污染。
3、对给水系统进行定期的二次消毒,针对季节性变化以及气候特点,及时的调整消毒的次数以及方式。
四、大力发展建筑中水设施
建筑中水设施是指民用建筑物或建筑小区内使用后的各种排水如生活排水、 冷却水及雨水等经过适当处理后, 回用于建筑物或建筑小区内 ,作为杂用水的供水设施, 包括水处理、集水 、供水等设施。
1、修改、 完善、 制定中水设施建设的有关行政规章和配套措施
为切实推进建筑中水设施的建设工作, 建议在现有行政规章和措施的基础上再增加以下内容:逐步规范中水设施的设计规模 ,通告对需设置中水设施的建筑和小区规模全部有了量化要求 ,但并未对中水设施的规模进行限定 ,这样就可能出现建筑面积相同而中水设施规模差异很大的现象。
建立中水设施的质量监控体系。 为保证中水设施的质量应建立一套质量监控体系 ,对中水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
建筑给排水设计与中水设施建设相配套在有关规章和规范中, 应规定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与中水设施建设相配套, 如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应在中水设施的处理规模确定后进行,以便根据中水设施的水源要求和回用要求设计给水和排水系统。
2、推广技术、 管理 、经济综合优化的新处理工艺
建筑中水处理技术不但要求处理效果稳定可靠、 运行管理简单方便, 还应在经济上具有一定优势 。因此应综合各种因素, 推广技术 、管理 、投资 、处理成本及占地等方面综合优化的新的中水处理工艺, 如一体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
3、尽快制定并实施新的回用水水质标准
目前建筑中水回用执行的是现行的《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该标准中总大肠菌群的要求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相同,比发达国家的回用水标准及我国适用于游泳区的Ⅲ类水质标准还严格。 这样就导致两个问题, 一是许多现有中水工程根本达不到该标准, 二是由于达标具有一定难度 ,限制了中水工程的推广和普及。 因此希望尽快制定该指标的适宜限值, 并尽快颁布实施, 以降低中水工程的投资和处理成本
4、充分利用盥洗废水等优质杂排水
现有中水设施大多建于宾馆、 高校、 水源基本为浴室洗浴废水。 经调查和试验分析, 我们认为盥洗废水具有水量大 、使用时间较均匀、 水质和处理效果相对较好等优点, 应作为中水水源, 加以充分利用。
建筑节水工作涉及到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各个环节,建筑节水各方面的措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必须把建筑节水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首先应从给水系统和热水系统的设计上限制超压出流和无效冷水量的产生,其次应防止建筑给水系统二次污染造成的水量浪费,并对已使用过的废水进行处理回用,同时还应合理配置节水器具和水表等硬件设施,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大的节水效益。
参考文献:
[1] 姜春明. 住宅建筑设计的节能措施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8) .
[2] 王红娟. 住宅建筑设计发展趋向探讨[J]. 陕西建筑, 2009,(09) .
[3] 赵锂. 建筑节水关键技术与实施[J]. 给水排水动态, 2009,(05)
[4] 曾旭东,秦媛媛. 设计初期实现低碳建筑设计方法的探索[J]. 新建筑, 201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