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10月0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 要】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作家,他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代表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广泛,尤其是作品中的独立精神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与探讨。 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作者立足青少年的视角去讲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描述了一种独立精神的发展与成长。 本文在详细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探讨两位主人公的成长,挖掘两位主人公独立精神的发展过程,以供参考。
【关键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个人成长; 独立精神
近年来,有关什么是独立,怎样培养独立精神等的研究不断。 时代与社会的变化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大部分大学生都生长在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之下,以至于渐渐失去了独立意识与独立精神,丢失了独立自主的能力。
具体如许多大学生无法独立思考,没法独立做主,不管关于学业还是事业都依赖于教师、家长的建议,缺乏主见。 有部分大学生易因外部环境影响而轻易改变自身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如会因父母的劝导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选择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等。 这些均表明当代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精神。 在此背景下,我们深读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深入探究其中的独立精神就具有重要意义。
一、哈克出逃中的独立精神
哈克贝利·芬是一个孤儿,从小无人教养与管束,但是其心地善良,爱憎分明,他有自己喜欢的生活,有自己的坚守,对于资产阶级正规且体面的生活不能忍受,对于学校刻板的教育也相当抵触。 可以说哈克从小就具有一种渴望自由、渴望独立的特质。 因为渴望自由,想要追寻理想中的生活,他出逃了,并在逃离历险的过程中帮助了黑奴吉姆。 哈克在各种各样的逃离历险中不仅增强了自己的独立精神,而且具有了独立能力,他找到了生活的意义,获得了想要的自由,成长为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1]。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敏感易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等都在发生着一系列的转折性变化。 处在这一成长阶段的哈克,一方面要逃出让自己痛苦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在复杂的成人世界中坚守住自己的本真,要在充满矛盾与纠纷的现实社会中找到自己心中的自由,完成自己的独立成长。 细读文本可知,导致哈克逃离的原因较多,父亲的暴力、学校的约束、社会的规范等都不能让哈克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并从中感到愉快与幸福,因而逃离(或许可以理解为逃避现实)成为哈克人生中的一个必然选择。
在小说中,作者从青少年的视角来写,从而使内容更加单纯、真实,通过青少年的眼睛看到的是变形的、无法被他们所理解的成人世界。 在小说中,不能适应他们生活时代的主流价值成为主人公出走的主要原因,主人公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意识、独立精神成为推动他们出走并持续追寻的主要动力[2]。
哈克的出走是他自己的主动选择,这是他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 在小说的开篇,作者就写出了哈克的生活现状,缺乏母爱,衣衫褴褛,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他自己的内心却十分平静且富足,他对自己平静自由的生活十分满意。 但这种平静随着寡妇道格拉斯的出现而被打破。
在道格拉斯收养他后,他自由的生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规矩、规范。 在饭前要做祷告,不能抽烟等等。 这些在哈克看来虚伪无比的规矩都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极大痛苦。 更重要的是,酒鬼父亲几乎每天都要打骂哈克,于是哈克决定出走,他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要找到自己精神与身体上的自由。 由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哈克的内心十分独立,他没有一些孩子对大人、对生活现状的依赖,他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能明白自己想要的,并为之主动做出选择。
从哈克的出走历程中,我们也能看到独立精神的存在以及独立精神所发挥的作用。 细读小说就可以看到,哈克的出走是充满智慧的。 他设计让人们以为他死了,他以这种方式与曾经的某种生活、某些关系做出了了断。 文中这样写道:(他很高兴)在夏天的早晨,那一带的景致总是非常好看,所以只要我能有一口东西吃,我就坐着看他们找我的死尸,也真够快活的[3]。 从这一系列的描写中可以看到,哈克有着十分独立的思想,在他看似顺从的表面下,有着对传统、对旧有秩序的反抗。 在他的观念中,一直渴望去追求一种他自己惯有的生活方式,即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不用面对成人的虚伪诡诈,更不用按照教义去生活。
但哈克也并非拥有完全独立的人格与意志,作为一个白人小孩,他的生长环境,以及他所接受的教育也让他的心中存有了一些偏见与错误的观念。 哈克生活的时代正是美国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美国社会各种思潮涌动,其中也不乏对黑色人种的偏见。 马克·吐温一直认为在南北战争后,美国的种族歧视会消失,黑人会获得与白人同等的社会地位。 但事实并非如此。 南北战争后的美国,蓄奴制度依然存在,黑人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提高,黑奴的人身自由、生命安全依然得不到保障。
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规范中,黑人就应该被买卖。 主日学校也告诫学生“帮助黑奴逃跑,一定得下十八层地狱”。 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哈克想要告发吉姆,让瓦岑小姐重新将吉姆找回去。 但是在这里出现了一个非常戏剧性的转折,这一转折也真正体现了哈克独立思想与精神的成熟。 文中这样写道:(在哈克写完信后)我觉得很痛快,好像罪恶都已经洗清了,我生平第一次感到这么轻松……我想幸亏这样地转变了一下……接着又想到我们顺着大河漂下来的情形; 我看见吉姆,无论是在白天黑夜,有时在月光下,有时在暴风雨里,总是在我的眼前; 我们一边向前漂流,一边谈笑唱歌。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他身上我总挑不出什么毛病,能够叫我硬起心肠来对付他,反而老是想到他的好处。 最后我又想到那回我告诉人家船上有人出天花,结果把他救下了,他当时对我感激不尽,说全世界只有我是老吉姆顶好的朋友,还说他现在只有我这么一个朋友……这实在是叫人为难。 我抄起它来,拿在手里,全身直发颤,因为在两条路当中,我得下决心挑选一条,永远也不能反悔,这是我深深知道的。 我又平心静气地琢磨了一下,然后就对我自己说:“那么,好吧,下地狱就下地狱吧。 ”我一下就把它扯掉了。 哈克撕信这一戏剧性的事件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哈克思想与价值观的成熟,他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社会规范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想价值观,他认为传统的偏见是错误的,人应当有良心,并且要与传统文明进行决裂[4]。
二、黑奴吉姆的独立精神
黑奴吉姆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另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在小说中作者也详细描写了黑奴的出逃经历以及奋斗过程,反映了吉姆以及其他千千万万黑人对独立、平等、自由的追求,并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指明在反对蓄奴制的斗争中,白人和黑人应该团结起来,结成联盟,共同对抗迂腐的传统制度和观念。
黑奴吉姆不像哈克那样天真烂漫,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自己的思想与追求,并且具有追求自由的独立精神。 虽然吉姆身上也有属于黑人的迷信,但是他的思想足够独立,人格也足够独立,正是他追求独立与自由的人格魅力,才让哈克彻底消除了对吉姆以及对黑人的偏见。
通过吉姆,哈克也坚定了自己的理想,有了更加强烈的独立精神。 如果说哈克的出逃是为了摆脱传统世俗标准的束缚,那么吉姆的出逃就真正是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 吉姆从小生活在黑人被压制、被买卖、被教育要顺从的环境中,但是他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却没有被各种教育与环境所泯没,也正是这种追求独立的精神,才让他最终获得了一直苦苦追寻的自由[5]。
三、密西西比河上流淌的美国独立精神
哈克逃离出原来的生活后,在密西西比河上度过了许多时光。 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为密西西比河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哈克感到自由自在,感受不到成人世界的矛盾与险恶,并且他在漂流的途中遇到了黑奴吉姆,在岸上存有严重的种族歧视,但是在这里没有,在一只漂流于密西西比河上的小筏中,没有固有的偏见,没有世俗上虚伪的规范,没有种族等级之分。 在这里,他与他的小伙伴吉姆相互帮助、相互陪伴,共同追寻精神与身体上的自由。 细读小说就可以看到作者对密西西比河的深情,也能看到作者通过密西西比河表现出来的美国独立精神[6]。
美国人本质上是向往自由的,他们一直渴望摆脱各种制度、规范等给予自己的束缚,渴望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制度以及生活习俗等。 寻找自我、敢于开拓、勇于创新、追求独立与自由这是美国精神的核心。 在《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作者也借助主人公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漂流经历,以及通过密西西比河上的风光体现了美国精神中自由、平等、民主、独立的思想。 从某一角度来说,作者也正是借助哈克与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的成长来反映美国民族精神的成长,体现美国独立精神的成熟。 哈克代表着美国初期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大河之上的哈克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从未停止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
文学作品论文范例: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余华文学作品的解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不仅让读者看到了一位青少年的成长,更让读者看到了社会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变迁。 小说中主人公对自由独立的追求能给当下的我们以无穷的启示与激励。
参考文献:
[1]何明烈.〈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独立精神[J].北方文学,2019,(23):75.
[2]贾晔.平凡少年的不凡之路——简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03):113-115.
[3]刘娜.浅谈〈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人物形象[J].知音励志,2017,(10):165-166.
[4]孙少佩.解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主角的心路历程[J].语文建设,2016,(24):57-58.
[5]杨桂琴.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哈克的叛逆与成长[J].南方论刊,2016,(07):77-79.
[6]梅明玉.叛逆中的人性自然回归——〈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人物形象分析[J].作家,2015,(22):82-83.
作者:刘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