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基于高职生不良品德的表征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2年12月06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高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品德基础,这其中有良好的品德,也有一些不良的品德,这个时期也极易产生不良品德。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矫正高职学生的不良品德。

  高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品德基础,这其中有良好的品德,也有一些不良的品德,这个时期也极易产生不良品德。本文将探讨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矫正高职学生的不良品德。

  一、高职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特征和表现

  1.感情脆弱,自卑心理强。高职生的文化课的基础都比较差,有一种被人瞧不起的自卑心理,常自暴自弃,感情都比较脆弱,常受老师和家长的责备。

  2.暴力倾向,出口成脏。这一点在部分男生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同学之间有一点矛盾一时说不清楚就恼怒逞凶,不是粗口连珠就是拳脚相加,看到别的同学发生了争执也恨不能快点打起来,自己可以一睹为快。他们觉得只有用武力和粗口才能发泄自己的愤恨和证明对方的错误,事后有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一时冲动失去控制,表示下次改过,可是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还是重蹈覆辙。

  3.明哲保身的中庸主义。这类学生认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就保准不会犯任何错误,平时会接受家长这样的灌输:车上见到小偷偷别人的钱包千万不要吱声,否则吃不了兜着走,还举出很多的“前车之鉴”,在学校发生了以自己无关的事情也千万不要涉入其中。两个同学打架或发生争执,他不会劝阻,老师或同学向他了解事情的经过,他会说全然不知。

  4.重表象,轻实质。这一点在女生身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她们十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着较强的自尊心,注重自己的形象。由于按学校要求统一穿校服,她们就将精力用在头发、衣袖、裤脚和书包上,她们发型一定是经过设计的,在衣袖和裤脚上也偶尔闪现一点别出心裁的装饰,书包上贴满了明星照,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饰物。她们学习不是很努力,但也希望卷面上的分数高一点,作业本上的正确符号多一些,为此她们也会想很多正确或错误的办法。

  5.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这类学生在编排座位时总希望坐在视觉最好、周围同学最理想的位置,参加一次活动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是否感兴趣,劳动时拈轻怕重,能逃则逃,如果让他在擦风扇和打扫地之间选择,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尽管一起做卫生的同学中他是最高的男生。表现更为突出的是:没有公共意识,为了自己方便,在座位上将吃剩的苹果核顺手往教室后的垃圾篓一扔,即使落在后边的走道上他也熟视无睹;每一次集队他都不慌不忙,即使因为等他全部同学耽搁了十分钟,也毫无歉意。

  6.小团体主义,讲哥们义气。这类同学有着稚嫩的“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哥们思想,他们所谓的“福”也就是:谁买了一张游戏光碟,就会在彼此之间快速传阅推广;谁已抄好昨天的作业,今天一早就会很主动地给自己的难兄难弟抄袭;或者是兄弟间谁是什么的候选人,他们根本就不考虑侯选人之间的情况,肯定支持自己的兄弟。他们所谓的“难”也是诸如:午休期间逃出校外玩游戏被老师怀疑,该如何找个理由让老师相信,他们一起出去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二、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

  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不只受单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也是复杂的,多样的,有显性因素,也有隐性原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家长自以为是的管教方式。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强烈愿望,他们在对孩子溺爱、迁就的同时又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过高的要求,管教过严;在一些是非问题上,他们把自己的不论对错的观点都强加给自己的孩子。如:自己的孩子和一个学习较差的同学很友好,互帮互助已取得很大的进步,可家长强说小孩子没有友谊不让他们在一起。家长无视或忽视自己的表率作用,没意识到自己的举手投足对孩子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2.环境的影响。不健康的网站、暴力影片都会一不小心进入孩子的视野,侵蚀他们稚嫩的心灵。学生所接触到的朋友、社区、活动场所中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不正之风都可能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

  3.学校的教育。很多学生的不良品德不是在高职学校才出现的,而是高中阶段不良品德的再现和加深。在高中有些同学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形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在初中未根除,任其发展就形成不良品德。

  三、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和策略

  学生不良品德的改变需要经历一个转化的过程,我国现行的教育心理学中,将这一过程划分为醒悟、转变与自新三个阶段。醒悟阶段是指当事者在教育者的真诚关怀和教育下开始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危害性,从而产生改过的意向;转变阶段是指学生有了改过的意识后,在行为上发生可喜的变化,但这仅仅是开始,有时还可能产生反复;自新阶段是指学生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全新的态度对待生活。

  具体来说,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宜做到以下几点:

  1.未雨绸缪,防于未然。在学生还没有出现不良品德之前做好预防工作,可以控制和减少不良品德的出现。这要求教师有敏锐的眼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熟悉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比方说,在高一上学期中段考之后我计划在班上进行一次班干部竞选。从学生中我了解到有很多想竞选班长、学习委员等职务,而几乎没有学生参与劳动委员、生活委员的竞选。他们的理由是做班长,既威风有权,又不用做苦力活。而且学生已经在推算谁有多少票可能当选,计票的根据是支持他的兄弟姐妹有多少。为此,在竞选之前我召开了一次以“惜缘”为主题的班会,在会上我从全班同学从不同的学校来到这个集体是一种千载难逢的机缘,谈到相聚形成集体,集体即是家,谈到如何让家更温暖多彩。学生积极发言,也有学生提到班干部应以身作则,为同学服务。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即将要进行的班干部竞选的意义,认清干部职能、评选标准。事后各种职务都有学生参选,选出了一批高质量的班干。

  2.标本兼治,长期不懈。治标是指制止不良品德引起的不良行为和现象的发生,治本是从更深层次上铲除病根。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学生的不良品德不是一两次的说服教育就能从本质上解决的,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发生质的变化的。本班少数学生集队经常迟到,在一次集队前我通知学生提前十分钟到,违者重罚,结果全班都很准时。紧接下来的各项活动我班的集队都很迅速,活动开展得很好。学生也因此特别开心。但这只是从表面上解决了问题。我趁此对学生说明:如果有一些同学迟到就会耽搁全班同学的时间,迟到一分钟,全班54位同学,加起来共耽搁了近一小时。然后让学生仔细体会自己的行为对整个班级的影响。这样让学生一方面增强时间观念,同时也增强了集体主义观念。再如学生中逃避劳动,小团体之间的保护现象,我都在行为上严禁与制止的同时,也在思想上做他们的工作,让他们从心灵深处加深认识。

  3.扶正祛邪,抓住契机。心理学指出: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个人的需要。个人为了归属一定的社会群体,就必须适应现实生活,协调个人与社会(含群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自觉地按照社会道德规范发展、完善自我品德。因此,在班级中大力弘扬正气,那些不良的品德也就没有了生存环境。曾经,本班同学争吵打架时其他学生会出现两种不良态度,一种是以此为乐,另一种是明哲保身。有一次两个同学争吵得非常激烈,班长极力劝阻,一场风波平息了。我抓住这次机会,肯定班长的这种行为,并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你和同学发生争执,你希望别的同学有什么态度。那些起哄的同学都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又如,在每次劳动中,让同学自己分配选择劳动任务。对于任劳任怨的同学给予表彰,对于逃避劳动的同学给予一定的惩罚,同时,把这样一些不良的现象让全班同学评论是非。这样集体的正确舆论就会逐渐形成,而舆论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正确的舆论形成,班级中就会有一股正气之风,明哲保身的同学也有了关心集体的欲望和行动。

  4.对症下药,殊途同归。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不完全类似的经历,性格有异,接受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不良品德的表现与程度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在转化学生的不良品德的过程中应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掌握每个问题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前面提到重表现轻实质和有暴力倾向的学生是认识上的问题,就应该与他们多交流,做好思想工作。对于重哥们义气的同学,就应让他们认识和感受什么是健康的真正的友谊。明哲保身、集体观念淡薄的学生,应在实践中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馨,感受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

  高职生中出现不良品德是难以避免的,如果社会、学校、家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采取适当的方法措施,就可以减少或尽快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帮助高职生树立信心,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

  作者简介:

  刘 涛,男,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中共党员,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