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氢能产业链及储运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2年04月01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氢能作为能源载体和潜在燃料而备受关注,其与化石燃料不同,可以真正实现碳中和。围绕氢能输送与应用,分析氢能全产业链:制备、储存、输送、加注以及终端应用一系列工艺的研究现状,梳理氢能输送及应用过

  摘要: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氢能作为能源载体和潜在燃料而备受关注,其与化石燃料不同,可以真正实现碳中和。围绕氢能输送与应用,分析氢能全产业链:制备、储存、输送、加注以及终端应用一系列工艺的研究现状,梳理氢能输送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明确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分析表明:国内外针对氢能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受限于技术成本及安全性等瓶颈因素,氢能暂未得到大规模应用。未来,应针对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氢能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安全、高效的氢能供给。

  关键词:氢能;产业链;制取利用;储存输送;加氢站;安全

储运技术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推动能源供应与消费体系从以化石燃料为主向高效、可再生的低碳能源转型。氢能具有灵活高效、清洁低碳、应用广泛的突出优势,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油气资源渐趋枯竭而导致的能源紧张问题[1],是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二次能源。低碳发展需求成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外部驱动力,与此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对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的投资规模持续增大,将“垃圾电”转化为氢能以保障能源供应成为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据世界氢能委员会预测,到 2050 年,氢能供应将占全球总能源需求的 18%。

  自 2017 年日本率先公布氢能战略开始,韩国(2019 年)、新西兰(2019年)、澳大利亚(2019 年)、荷兰(2020 年)、挪威(2020 年)、葡萄牙(2020 年)、德国(2020 年)以及其他欧盟国家都公布了国家氢能战略,欧盟委员会(EC)于 2020 年 7 月 8 日提交了欧盟氢能战略。当前,氢能技术正逐步趋于成熟。制氢环节上,以焦炉煤气、氯碱尾气为代表的“灰氢”应用,是氢能产业的起步阶段;使用煤或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生产“蓝氢”并结合 CCUS 技术实现碳中和,是氢能产业的过渡阶段;使用可再生能源或核能生产“绿氢”,是氢能产业的终极阶段。

  储运环节上,高压储氢虽然目前使用较普遍、技术较成熟,但经济性制约了其大规模发展。用氢环节上,虽然氢气作为成熟的化工产品被广泛用于发电、炼油、化工、冶金等行业,但主要应用对象还是以加氢站为枢纽的交通运输体系及关系民生的燃气行业。在中国,国务院、发改委等印发了《“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氢能源行业发展政策,将氢能产业作为加速发展的未来产业方向之一,各大中小城市依此积极制定氢能发展规划定,未来氢能产业发展规模将超过万亿元。中国氢气资源丰富,且用氢市场广阔,大规模发展氢能产业具有很大潜力。

  1 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

  1.1 氢气性质

  氢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氢气在制备、储存、加注、运输及使用过程中,都存在性质不稳定导致泄漏爆炸的风险,为实现氢能持续稳定、安全高效应用及商业化推广,研究不同条件下氢气的爆炸范围、点火能量、扩散系数及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等安全性质,具有重要意义[2]。国际社会网络首发时间:网络首发地址:许多国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开展氢安全研究,并成立国际氢安全协会推动氢安全的发展。在此,对与甲烷、丙烷、汽油等燃料相比氢与安全密切相关的性质进行总结[3 4]。

  1.2 制氢环节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是通过一定方法利用其他能源制取的。目前常用制氢方法有工业副产制氢、化石能源制氢、水电解制氢等。热化学制氢、生物质制氢、光解水制氢等新型制氢技术尚处于实验开发阶段,不具备规模制氢技术能力。

  1.2.1 工业副产制氢

  (1)焦炉煤气制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国。焦炉煤气是炼焦过程的副产物,除含有大量氢气(体积分数 55%以上)、甲烷(20%30%)之外,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成分,随原料煤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别[5]。氢气提纯多数采用 PSA 装置,氢纯度可达 99%~99.999%。(2)氯碱工业副产气制氢。氯碱厂通常采用石棉隔膜电解槽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烧碱、氯气及氢气。(3)轻烃裂解制氢。主要有两种方法:丙烷脱氢和乙烷裂解。该方法得到的氢气纯度较高,杂质含量较低,提纯难度较小;但受制于原材料,成本较高。

  1.2.2 化石能源制氢

  (1)天然气制氢。是氢气的主要来源,主要有两种方法:蒸汽重整和部分氧化,蒸汽重整技术是目前工业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天然气制氢工艺。蒸汽重整[6]属吸热反应,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催化剂需要满足高甲烷转化活性、长寿命、高氢气选择性、高机械强度以及要在 700~850 ℃时表现出高稳定性和良好的传热性[7],通常使用 Ni 作为催化剂。

  (2)煤气化制氢。使煤与气化剂在一定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得到以 H2和 CO为主要成分的气态产品,然后经 CO 变换及分离、提纯等处理而获得具有一定纯度的氢[8]。煤气化制氢成本低,原料来源广泛,适合大规模制取,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应用基础。

  (3)甲醇制氢。现阶段,利用甲醇制氢主要有 3 种方法:甲醇裂解制氢、甲醇部分氧化重整制氢、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根据以往实验研究成果,甲醇裂解及甲醇部分氧化重整得到的产物中,CO 含量通常高于 10%,而氢气含量较低,制氢效率低。相比之下,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得到的产物中,氢气占比高,因而应用较广泛,其制备过程是将甲醇与水置于反应器中,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经催化剂催化重整产生氢气及其他附加产物[9]。

  1.2.3 水电解制氢电解水制氢是在直流电作用下,通过电化学过程将水分子解离为氢气与氧气,并使之分别在阴、阳两极析出[10]。电解液体系包括碱性水电解、质子交换膜、碱性阴离子交换膜、固体氧化物水电解等,其使用的材料和工作条件不同,但工作原理是相同的。根据工作温度,分为低温电解和高温电解[11]。热化学分解水制氢是由 Funk 和 Reinstrom 提出的一种利用热化学过程分解水的制氢方式,其利用循环材料经过两步或两步以上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实现分解水制氢[12];光解水制氢是一种前景广阔的能源转化方式,分 5 步完成:反应物在光催化剂表面吸附;光催化剂吸收光产生电子 空穴对;电子和空穴从本体到表面分离与迁移;水还原与氧化的表面反应;从催化剂表面解吸产物[13]。生物质制氢也是可再生能源的良好选择之一。

  生物质通过气化和微生物催化方法制氢;气化制氢是指在空气、水蒸气等气化剂中,将碳氢化合物转化为含氢可燃气体;生物质气化制氢需要借助催化剂加速中低温反应;微生物制氢是利用微生物代谢制取氢气[14]。生物质来源包括能源作物、农业废弃物、林业废物、商业和社区废物。近年来,藻类因其较高的发育速率及碳水化合物性质而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第三阶段原料,备受关注[15]。

  1.3 储氢环节储氢方法主要分为气态储氢、液态储氢、固体储氢 3 种。高压气态储氢是现阶段主要储氢方式。

  1.3.1 高压气态储氢高压气态储氢是将压缩氢气以高密度气态形式在高压下储存,是发展最成熟、最常用的储氢技术。该技术的储氢密度受压力影响较大,而压力受储罐材质限制。氢气质量密度随压力提高而增大,在 30~40 MPa区间增大较快,在压力大于 70 MPa 后变化很小。因此,储罐工作压力应在 35~70 MPa 之间。高压气态储氢容器主要有高压储氢气瓶、高压复合储氢罐、玻璃储氢容器[20]。

  1.3.2 液态储氢液态储氢技术主要有低温液态储氢和有机液态储氢两种。低温液态储氢是将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压缩冷却至液化后再置于绝热真空容器中的一种储氢方式。与气态氢相比,液态氢密度更高,是气态氢的 845 倍。这种储氢方式轻巧紧凑,特别适于储存空间有限的场合,如航天飞机用的火箭发动机。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低温液化储氢罐位于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容积达 112×104L[21]。

  液态有机储氢系统主要由少氢有机化合物和多氢有机化合物组成,通过催化加氢反应将少氢有机化合物转化成多氢有机化合物将氢气储存起来,通过其逆过程便可实现氢气的释放[22]。常用不饱和液体有机物包括环己烷、甲基环己烷、咔唑、乙基咔唑、反式 十氢化萘等。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等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实现储氢[23]。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有人提出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相比其他储氢方式,该技术储氢量大、能量密度高,且在常温常压下即可稳定存在,储存设备简单。基于此,有机液态储氢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储氢技术。

  1.3.3 固态储氢固态储氢是一种通过吸附作用将氢气加注到固体材料中的方法,储氢密度约是同等条件下气态储氢方法的 1000 倍,而且吸氢、放氢速度稳定,可以保证储氢过程的稳定性[24]。与高压气态储氢和液态储氢相比,固体储氢技术储氢密度高、安全性好。综上,对各种储氢方法优缺点[20 21,25]进行对比分析。固态储氢与其他两种储氢方式相比,储氢密度更高、运输更方便、安全性更好,应用前景良好。但这种储氢方式的发展和应用需要依赖储氢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目前采用的固体储氢材料主要有金属氢化物材料、络合物储氢材料、碳纳米管储氢材料、沸石以及新型类沸石材料等[26 27]。镁基储氢材料具有储氢量高、无毒性、镁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28]。在几个高电位氢化物体系中,氢化镁因其较高的体积氢密度和质量氢密度而成为研究最多的材料之一[29]。

  固态储氢与其他两种储氢方式相比,储氢密度更高、运输更方便、安全性更好,应用前景良好。但这种储氢方式的发展和应用需要依赖储氢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目前采用的固体储氢材料主要有金属氢化物材料、络合物储氢材料、碳纳米管储氢材料、沸石以及新型类沸石材料等[26 27]。镁基储氢材料具有储氢量高、无毒性、镁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28]。在几个高电位氢化物体系中,氢化镁因其较高的体积氢密度和质量氢密度而成为研究最多的材料之一[29]。

  1.4 输氢环节

  依据输送时氢气所处状态,氢能运输方式可分为气氢输送、液氢输送、固氢输送[30]。目前适用于大规模氢能运输的成熟技术方案主要有集装管束运输、管道运输及液氢槽车运输。

  综合比较 3种氢能运输方式,管道运输与集装管束、液氢槽罐车相比,技术要求在中等范围,技术成熟度相对较高,且对市场价格敏感性低,不会因市场变化而发生较大波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 2022 年发布的《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在满足安全和质量标准等前提下,探索输气管道掺氢输送、纯氢管道输送、液氢运输等高效输氢方式。因此,从管输及应用系统入手是氢能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抓手,是解决氢能供需问题的重点方向。

  1.5 加氢站注氢环节加氢站被认为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可以商业化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加氢站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分为站外制氢和站内制氢两种类型[46]。很多发达国家将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的发展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进行规划,设立了专项研究团队开展研发与推广。

  日本在能源战略计划中提出,到 2020 年要建设 160 座加氢站,投入约 4×104辆氢燃料电池汽车运营;德国则计划在 2023 年实现 400 座加氢站和 10×104 辆氢燃料汽车投入运营[44]。中国氢能发展起步较晚,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始于“十一·五”期间,2006 年建成的北京永丰加氢站是中国最早的加氢站[45]。

  此后,中国不断发展绿色能源经济,在 2016 年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中明确提出中国氢能战略发展目标:2020—2030 年间,实现加氢站从 100 座到 1000 座的数量提升。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共有 553 座加氢站投入运营,欧洲共有 200 座加氢站,其中德国 100 座,法国 34 座;亚洲有 275 座加氢站,日本 142 座,韩国 60 座,中国 69 座。加氢站作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必须确保其各个环节的安全性。加氢站风险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快速风险评级、量化风险评价两种。

  Rosyid 等[47]对储罐破裂导致瞬时气态氢释放过程进行故障树分析,从基本事件出发估算顶上事件储罐破裂发生的概率。Kikukawa 等[48]利用已有35 MPa 氢气数据外推 70 MPa 氢气数据,对 70 MPa 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进行风险评估,采用 FMEA 和HAZOP 方法识别了 721 个故障场景,结果表明:70 MPa 加氢站安全距离与 35 MPa 加氢站安全距离相同;之后又利用 FMEA 和 HAZOP 方法对液氢加氢站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了 131 个事故情景,提出 67 项安全保障措施[49]。

  李志勇等[50]对上海某氢气站开展定量风险评价,研究了氢气站发生严重事故的伤亡距离。Nakayama 人[51]通过 HAZID 分析对某汽油氢气混合加气站开展危险辨识,该加气站使用以甲基环己烷为有机氢化物现场制氢,结果确定了 314 种涉及汽油和有机氢化物系统的事故情景,进而通过数值模拟对加氢站多米诺骨牌效应情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甲基环己烷和甲苯的池火可能损坏站内设备;氢气储罐可能因池火热辐射而破裂[52]。

  Hye 等[53]对城镇高压加氢站开展定量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管式拖车和分配设备泄漏以及管式拖车潜在爆炸是主要风险。目前,加氢站注氢环节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工程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可参考标准少,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没有科学验证与成熟结论;标准规范不健全,内容参差不齐,个别条文可操作性不强;归口管理单位多,技术标准不统一;中国加氢站相关标准规范中,安全间距采用经验类比值,数值较大,增加了加氢站占地面积,增大了加氢站推广难度。

  1.6 氢能终端应用环节

  1.6.1 氢燃料电池汽车2014 年,日本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款续航能力达到 500 km 的氢燃料电池汽车。

  此后两年,奔驰公司与福特公司共同开发了一款氢燃料电池概念车型,可提供 450 km 氢气续航里程和 48 km 电动续航里程,并且可以外接充电。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相对缓慢,随着绿色能源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能源政策逐渐向氢燃料倾斜,促进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较快发展。根据目前已有技术及市场需求,氢燃料电池种类众多,其原理主要是使氢气与各种化学材料进行化学反应,氢气被催化而产生电能。由于制作材料不同,氢燃料电池种类各异,质子交换膜式燃料电池是最常见的一种。氢燃料电池发电的具体反应过程:阳极上的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为 H+和电子,H+穿过隔膜到达阴极,电子则在外部电路运行,从而产生电能;阴极上的氧在催化剂作用下与电子、H+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水[54 55]。

  2 氢能输送及应用关键问题研究进展

  2.1 安全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易泄漏扩散;在常温常压空气中,可燃范围宽,易爆炸,爆轰极限体积分数为 11%~59%,爆轰速度为 1 480~2 150 m/s[58];氢对金属管道和设备具有劣化性,易发生氢损伤。毋庸置疑,氢的使用存在较高风险,因此,明确危险因素,对预防氢气应用中的危险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2.1.1 泄漏扩散氢是一种比甲烷小得多的分子,其通过管壁和接头的泄漏可能性更大。美国燃气技术研究院研究结果表明,氢气在钢管或铸铁管中的体积渗透泄漏速率约是天然气的 3 倍[59]。渗漏主要发生在非金属材料和接头中。在非金属管道中,氢气渗漏速率约是甲烷的 4~5 倍,且随着管道压力升高,渗漏速率增大[60]。另有研究表明,若有体积分数 20%的氢气掺入天然气管道系统中,混合气渗漏损失约是天然气的 2 倍,但经济性影响不大。

  针对荷兰供气管网,当配气系统中加入体积分数 17%的氢气时,渗漏损失量仅占所输氢气量的 0.0005%[59],可忽略不计。氢气密度很小,扩散性强,发生泄漏后扩散能力强。刘延雷等[61]利用 Fluent 建立了管道运输高压氢气和天然气泄漏扩散模型,得到相应的泄漏扩散特性。

  与天然气相比,氢气泄漏扩散形成云团大且集中,氢气初始泄漏速率远大于天然气,与周围环境达到压力平衡所需时间短;氢气云团扩散最大高度比天然气增加得快,因此,近地面天然气泄漏产生的危险性比氢气大。Denisenko 等[62]总结了可预见的氢气泄漏到不同形状、大小、边界条件的密闭空间中,导致氢气 空气可燃气云形成、演化机制及动力学实验结果,认为氢气在受限空间内有两种扩散模式:“填充箱”(Filling box)模型和“衰落箱”(Fading up box)模型。天然气掺氢管道泄漏后的扩散情况可能因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Wilkening 等[63]建立了有风和无风条件下氢气 甲烷混合物和纯甲烷的小孔泄漏模型,结果表明:

  掺氢混合物的泄漏速度与泄漏量远大于甲烷。Lowesmith 等[64]开展了两次掺氢体积分数为 22%的天然气 氢气混合物管道失效实验,结果表明:天然气泄漏质量流量略高于混合气,天然气掺入氢气对火灾的辐射特性影响不大。掺氢天然气事故下的泄漏不同于天然气,掺氢后输气管道事故的发生概率也将发生变化,例如:因氢气与空气之间的湍流混合,从加压设备泄漏的氢气可能会自燃[65]。从高压储存系统泄漏的氢气通过孔径很小的泄漏口时,可能在出口外形成高压、欠膨胀射流[66]。氢气在车库、厂房、站房等受限空间中泄漏后,易积聚形成爆炸混合物。

  2.1.2 燃烧爆炸氢气具有燃烧速度快、点火能低等特性,因此,氢气在生产利用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性较大。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国内外对掺氢燃气的燃烧特性及其影响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

  燃料掺入氢气后火焰速度增大,可能导致剧烈燃烧甚至发生爆炸。有研究表明:当燃料掺氢体积分数超过 45%时,存在爆燃转变为爆轰的危险[67]。郑凯[68]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了氢气 甲烷 空气混合物爆燃预混火焰传播特征,发现掺混氢气能够明显缩短火焰传播时间,同时爆炸压力峰值随氢气体积分数增大而增大。Bouras 等[69]研究发现:氢气掺混提高了甲烷火焰的温度和速度,并减少 CO 的排放。尚融雪等[70]通过实验与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结论:在相同初始温度下,掺氢天然气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在高掺氢比条件下增大更显著;在相同当量比下,掺氢天然气层流预混火焰传播速度及绝热火焰温度随初始温度升高近似呈线性增大。

  2.2 成本

  随着氢能战略的发展,氢能产业成本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依据氢燃料发展统计数据,氢作为燃料的成本与传统化石燃料相比,经济优势明显[92]。在技术层面,氢能发展面临的经济挑战主要包括:①降低氢气生产成本;①开发环境友好和无碳的清洁氢气生产系统,并实现大规模生产;①氢气输送和分配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①氢气存储系统的开发建设;①大幅降低燃料电池成本并提高其耐用性[93]。制氢工艺分为传统制氢技术和新型制氢技术两类[94]。因制氢设备、规模、原料不同,不同制氢工艺的制氢成本也不同。使用化石能源制氢成本相对较低,可以大规模生产,但碳排放量超标,与环境友好需求相悖。使用工业副产品制氢成本也不高,技术比较成熟,但限制较多。电解水制氢绿色环保,但电能消耗量大,成本高。

  热化学制氢与催化剂技术水平密切相关。生物质制氢和光解水制氢等新型制氢技术处于研发初级阶段,制氢成本受实际生产条件影响较大。长管拖车输送高压气氢是目前主流氢气运输方式,技术成熟,但受限于所运输的氢气质量小,而储氢容器本身质量过大,最终运输的氢气质量只占整体运输质量的 1%2%,运输效率过低。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单位质量氢气运输成本直线上升。

  加氢站是整个氢能产业链的终端。典型加氢站由储存系统、压缩系统、加注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除土建成本和管阀成本外,加氢站建设成本集中在核心设备的选用上,目前中国缺乏成熟量产的加氢站设备厂商,而从国外进口设备极大提高了加氢站建设成本。氢能燃料电池汽车与加氢站的发展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国外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性能渐趋完善,接近传统汽车水平,成熟度接近产业化阶段,如日本丰田、本田及韩国现代汽车,其中丰田 Mirai 汽车销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95]。

  在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整车总体布置、氢气消耗量等基本性能方面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但在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致使加氢站无法投入大规模运营,氢能发展缓慢。高成本氢能应用对技术发展、生产规模、国家政策扶持等均要求较高,而国家能源战略转型需要全社会高度关注以形成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的聚合力。为突破氢能利用的成本瓶颈,国际社会纷纷出台氢能战略,竞相采取政策扶持[96]。

  3 结论与展望

  氢能作为具有高效供能效应的清洁能源,在全面应对全球气候问题、推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前景广阔。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全球氢能产业链研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目前,国内外氢能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受制于技术、成本及安全性等瓶颈,氢能暂未得到大规模应用。建议未来加强以下研究:

  (1)在制氢环节,目前以具有成本优势的化石能源制氢、工业副产氢为主,太阳能制氢、生物质制氢等技术处于研究和示范阶段,可再生能源发电后电解水制氢是未来制氢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2)在储氢环节,目前高压气态储氢是中国主流发展方向,但其存在安全隐患大和储氢密度低等问题。有机液体储氢配合成熟的成品油供销体系具有非常优秀的发展前景,可由此技术为突破口,打破氢能储存技术壁垒,加速氢能产业发展。

  (3)在输氢环节,目前氢能大规模应用的有效途径是利用管道实现长距离跨地区运输,无论是气氢管道输送还是液氢管道输送,在金属/非金属管材评价、安全运行、工艺方案及标准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诸多关键难题亟待解决。(4)在用氢环节,燃料电池性能提高、经济成本降低以及加氢站建设等问题是目前限制氢燃料电池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氢能燃料电池商业化应用的关键。借助在役燃气系统消纳氢气,实现“氢进万家”,是推动氢能大规模应用的主要手段。

  (5)针对氢的事故演化特征及规律,存在事故特征演化规律不清、失效后果难预测、防护效果差等问题。因此,尚需进一步研究纯氢、掺氢渗的泄漏、积聚、燃烧、爆炸事故特征及演化规律,同时建立失效定量评价方法及完整性管理体系,研发泄漏监测技术。(6)针对临氢环境下管材相容性评价,国内外均缺乏纯氢、掺氢环境中材料 载荷 环境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管道和连接部位的氢失效原位测试方法,以及纯氢、掺氢管道系统的相容性评价方法。(7)针对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尚需从标准制订、示范工程或科技试验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升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 LU J, ZAHEDI A, YANG C S, WANG M Z, PENG B. Building the hydrogen economy in China: drivers, resources andtechnologies[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3, 23: 543 556.

  [2] 郑津洋,刘自亮,花争立,顾超华,王赓,陈霖新,等.氢安全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J].安全与环境学报,2020,20(1):106 115.ZHENG J Y, LIU Z L, HUA Z L, GU C H, WANG G, CHEN L X, et al.Research status in situ and key challenges in hydrogensafety[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20, 20(1): 106 115.

  [3] WURSTER R. 9 Hydrogen safety: an overview[M]//BALL M, BASILE A, VEZIROĞLU T N. Compendium of HydrogenEnergy. Cambridge: Woodhead Publishing, 2016: 195 213.

  [4] 李敬法,苏越,张衡,宇波.掺氢天然气管道输送研究进展[J].天然气工业,2021,41(4):137 152.LI J F, SU Y, ZHANG H, YU B. Research progresses on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of hydrogen blended natural gas[J]. Natural GasIndustry, 2021, 41(4): 137 152

  .[5] 曾启明,王善建,陈昌平.焦炉煤气制氢工艺:CN107512702A[P].2017 12 26.ZENG Q M, WANG S J, CHEN C P. Hydrogen production process from coke oven gas:CN107512702A[P]. 2017 12 26.

  作者:刘翠伟 裴业斌 韩辉 周慧 张睿 李玉星 朱建鲁 王财林 孔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