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从四川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探究地方农业高校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时间:2022年04月2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 要:从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矛盾入手,分析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多重性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多样化之间的不吻合。以四川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的建设发展为背景,开展了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按照以培养方案的分段式设置、第

  摘 要:从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毕业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矛盾入手,分析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多重性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多样化之间的不吻合。以四川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的建设发展为背景,开展了“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按照以培养方案的分段式设置、第二课堂的分段式培养作为两个横向的面,以就业和深造作为两条纵向的线,进行了“宽口径、厚基础”教育背景下园艺专业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提升地方农业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艺;分段式;人才培养

园艺专业

  本科教育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型”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已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复杂多样,本科教育模式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1]。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园艺学科是四川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之一,具有“本 - 硕 - 博 - 博后”完备的办学层次,其办学定位为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服务西南,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园艺类高级专业人才。

  从本科生毕业去向看,川农大园艺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约占 25%,直接就业的约 75%(政府部门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约占 11%,企业约占 61%,自主创业约占 3%)。从目前学生就业情况来看,园艺专业初次就业率约为 93%,但从学生的就业签约单位来看,高质量就业率仅为 40%左右,学生就业时专业对口的岗位对学生吸引力不高,而用人单位急需的专业人才又不容易找到,存在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工难”的矛盾。究其原因,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多重性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多样化之间不吻合。园艺是一门实践应用极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有理论知识水平,又要有实践操作能力。

  根据 2012 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要求,园艺专业培养目标为能在园艺相关领域从事现代园艺生产、科技推广、产业开发、经营管理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园艺学科复合型人才 [2]。根据2018 年国家本科专业类教学国家质量标准,将园艺归属于植物生产大类进行培养目标定位,认为该专业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主要培养从事园艺类专业技术的专业人才。在四川农大,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区域特色和专业实际,作为园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下的园艺本科专业,肩负着为研究生阶段输送学术型人才和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双重任务。既需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创新精神的学术型人才,又需培养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园艺专业在培养任务和目标定位上就应具有多重性的特质。

  为此,在四川农大园艺专业建设历史进程中,专业设置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在其发展近 90 年间,为满足多层次人才的需要,进行了专业分类培养的探索[3]。1996-2008 年园艺在蔬菜和果树 2 个专业方向招生,后取消方向,设立园艺专业;2003-2013 年增设观赏园艺方向;2010-2015 年增设园艺本硕方向和园艺教育专业;到 2015年,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取消专业方向招生,按园艺大类招生培养。分类培养取消后,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本科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定位,园艺专业开展了“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建立了低年级“专业招生、大类培养”,高年级“多向选择、分流培养”的培养路径[4],按照以培养方案的分段式设置、第二课堂的分段式培养作为两个横向的“面”,以就业和深造作为两条纵向的“线”,进行了“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教育背景下园艺专业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 培养方案的分段式设置

  按照园艺专业“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调整培养方案,按学习时间将培养过程分为 4 个阶段:大类培养阶段、多项选择阶段、分流培养阶段和定向培养阶段,按课程类别将课程设置为 4 个类型: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和毕业(论文)实习。在培养阶段上,大一注重各种基础理论、人文素养的培养,大二注重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培养为分流和专业学习做准备,大三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大四侧重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

  1.1 大类培养阶段公共课程的设置在“宽口径、厚基础”原则下的公共课,注重的是通才教育,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培养,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平衡[1];因此,四川农大所有专业的公共课是相通的,各专业共同必修科目包含思政课程、外语、心理学、体育等,这类课程不仅为高深专门学术奠定了广博的知识基础,还具有文化陶冶与人格培养的价值。在四川农业大学,公共课要求不低于 30 个学分,占总学分的 17.6%。由于这类课程均由其他学院的教师任课,含有半独立性,长期以来课程与专业衔接不紧密,课程内容存在与高中、专业课程重复讲授的现象。因此,很多学生将大一戏称为“高四”,学生入校后,第一年是学习兴趣最浓厚,对专业了解最热切的一个阶段。

  如果第一学年的课程全部安排为公共课,就失去了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培养的最佳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调整培养方案。首先,将公共课分散到大学四年的各个学习阶段,将通识教育贯穿至整个学习生涯,将32 个学时的形式与政策分散到 1~4 学期,每学期 8 个学时,其他 4 门思政课分散到每学期一门;其次,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对专业基础要求较少的专业课程,如“专业概论与新生研讨”“插花艺术”“创意园艺”“都市园艺”等课程前置。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尽早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专业兴趣,降低低年级学习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契合了关于全面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思政工作体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有力配合,融会贯通,同向同行,给为谁培养人以有力支撑。

  1.2 多项选择阶段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就是强化通识教育,增加本科基础课程比例,使本科基础宽厚,把专业教育精专的部分推后至研究生阶段或是整个职业生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今后能适应学科发展越来越专深和交叉性越来越强的趋势奠定宽广基础,培养跨学科、创造性的开拓性人才[1]。因此,增加基础课程比例,按照大类培养是趋势。园艺专业基础课学分共计 53 分,占总学分的 31.2%,课程设置按照大类培养的原则进行。在四川农大植物生产类(包括园艺、农学等 11 个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是趋同存异的,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有机及无机化学、大学物理及基础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普通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土壤肥料学、植物生态学等。这种大类基础课程的设置,为学生培养宽厚的学科基础,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和职业发展过程中基础更厚、后劲更足。同时也为学生在分流阶段选择专业甚至是择业和岗位晋升提供了更广的适应性。

  1.3 分流培养阶段专业课程的设置新的本科教育应是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既要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基础上宽泛的专业教育是我国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去繁求精,教学中重视研究、实习,注重专门技能与能力的培养。以建设“金课”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为目标建设和设置专业课程。首先,园艺专业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的总体要求,以专业核心骨干课为基础,逐步建设一批优质特色线上线下“金课”。截至目前,园艺专业积极整合多方资源,开设省级精品课程“果树栽培学”“果树育种学”“园艺产品贮藏运销学”3门,线下一流课程“园艺商品学”1 门,学科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果树栽培学”1 门,四川省普通高校专业应用示范型课程“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学”1门。

  经过多年建设,形成省级课程团队 3 个(园艺专业教学团队、“园艺植物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博士研究生导师团队、“果树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团队),以提升课程质量和课堂教学为抓手,实现教学质量提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次,为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目标,园艺专业设置了约 25 个学分的推荐选修课,课程来源于具有专业指向性的其他专业必修课,具体课程由各专业遴选并以模块化的方式建立课程菜单供学生选修。如管理类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电子商务管理”,设计类的“计算机图形处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植物造景”,经济作物类的“食用菌生产”“药用植物栽培学”等课程。另外,设置了 10 个学分的任意选修课,学生可根据就业意向的行业类型或岗位划分,在全校课程库内任选相关课程群组。其三,学校开设了 19个辅修学士学位招生专业供学生修读辅修学位,真正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奠定“新农科”人才培养基础。

  1.4 定向培养阶段的毕业论文和教学实习

  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学生基本形成了初步的毕业意向,就业或继续深造。四川农大的本科毕业论文培养方式为全员导师制,培养阶段的安排为:大三上学期选择导师,大三下学期进行开题答辩,大四下学期进行论文答辩。导师按照学生的毕业去向将学生按照学术型和应用型进行论文指导和培养;学生在选择导师时,也可按照自己发展方向选择应用技术型或学术型的导师或课题进行研究。教学实习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实习内容按照行业、企业的就业岗位实际需要开展。实习的组织形式分为 3 种类型:

  一是课程综合实习,课程组教师组织学生集中 1~2 周时间到与该课程相关的企业进行综合实习,籍以了解和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二是顶岗实习,专业负责教师统筹安排 20 周的时间,带领学生到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生产操作,岗前锻炼;三是毕业实习,在大四下学期,通过学生和有就业意向的企业签订实习合约,在企业相关实习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实习,校内还给每个学生配备一个就业实习指导教师,以帮助同学顺利就业。

  2 第二课堂的分段式培养

  第二课堂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是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的除课业成绩之外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文化艺术、体育运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以及思想成长等情况折算成创新创业实践成绩,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园艺专业以就业和深造为导向,以学校“五大计划”(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研兴趣培养计划”“专业技能提升计划”“文化素质提升计划”)为载体,以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创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为依托,开展了分段式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构建。

  2.1 创新教育分段式培养

  以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为导向,以科研能力培养为路径,深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科研兴趣培养计划”“科研苗子计划”等组成创新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次,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把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纳入全体本科生的教育体系中。在分段培养模式上,将创新教育分为“创新意识教育”“创新基础教育”“创新专业教育”“创新提升教育”4个阶段[5]。大一年级,在学好外语、公共课的前提下,选拔学生参与“科研苗子培养计划”。

  通过课程和项目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大二年级是基础课程学习和分流的准备阶段,针对学有余力、志在继续报考研究生深造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科研兴趣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通过项目培养奠定科学研究的基础;大三年级是专业培养阶段,在课程建设方面,将核心骨干课,如“果树栽培学”等课程建设成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同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定位,开始毕业论文试验,并鼓励和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大四年级是创新能力提升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总结、文章撰写、专利申请等提高创新能力。近 5 年通过科研创新育人,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 184 篇,第一作者发表论文 127 余篇,其中农林大区 TOP 期刊 1 篇;本科生第一权人授权专利 221 项。

  2.2 创业教育分段式培养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路径,深化本科生创业能力培养,提升就业质量。在培养阶段上将创业教育分为“炼苗期”“移栽期”“定植期”“投产期”4 个阶段。

  2.2.1 大一年级“炼苗期”。重点是树立学生创业理想,培养专业兴趣,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创业基础”必修课;增设了“大学生 KAB 创业基础”“大学生创业基础(MOOC)”“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MOOC)”“创新创业投融资与商业模式”等一系列选修课,另外,将“园艺产业参观实习”“园艺产业经营管理与实践”等产业相关专业实践课程前移,开展园艺“教与学 3+N”“园艺专业面对面”等系列活动,激发培养专业兴趣。

  2.2.2 大二年级“移栽期”。是为创业打基础和分流的准备阶段。针对有就业和创业理想的学生,引导他们参加“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参加各项技能大赛,树立职业目标,并鼓励他们考取“园艺师”“花艺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学院每年举办“园艺植物繁育大赛”“无土栽培盆景大赛”“花艺大赛”“压花大赛”等品牌专业技能提升计划。为将技能培养常态化,组织创办了诸如“园艺协会”“花艺协会”“盆景协会”等一大批与专业相关的学生社团,将专业兴趣、实践创新、就业体验等功能结合一体,给学生提供了技能锻炼的平台。在专业技能提升的基础上,选拔培养一批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技能大赛,近年来,园艺专业在首届高等院校园艺技能竞赛中,获团体二等奖 2 项,单项奖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项的好成绩,为四川农大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能力强和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

  2.2.3 大三年级“定植期”。学生通过前期技能养成和专业知识积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 +”等创业大赛,通过竞赛体验,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和实现创业梦想。近 5 年,园艺专业学生参加“互联网 +”大赛校内预选赛,立项作品 192 项;参加“挑战杯”“创青春”大赛,立项作品 33 件,累计参与学生 985 余人次。有 70 余项创业项目获得四川省创业补贴,100 余项孵化项目获准入驻学校孵化园,本科生自主创办公司 3 个,其中 2018 年园艺专业山诗瑶同学创办的“四川半绿园艺有限责任公司”获国家“星创智慧营”大赛优秀企业奖。学生获创业大赛省级及以上奖励 28 项,其中国家级银奖 1 项,省级金奖 4 项,银奖 9项,铜奖 11 项,市级奖励 3 项,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

  2.2.4 大四年级“投产期”。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平台,通过园艺专业“双创”孵化平台,将高校科研学术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优势,提高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要方式,参与教师科技和社会服务,协助教师进行技术指导、扶贫帮扶、在实践中快速学习成长。2016 年以来,有近千余名学生在四川雷波县、甘孜理塘、前峰区、汉源县富庄镇、道孚等地进行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并参与科技扶贫工作。学生在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参与品种审定 10 余个,有 23 名学生获省级新品种选育证书,获新型实用专利 17 项。

  由罗浩天等本科生开展的以大学生参与科技扶贫为主要内容参评的“‘渭川千亩’科技助农帮扶计划”,在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中获银奖。通过参与科技和社会服务,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服务“三农”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园艺人才能够更加契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2.3 文化素质教育分段式培养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浸入式的过程,在本科阶段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的分段,主要是为了配合培养方案和第二课堂的分段式培养而有计划和顺序开展的。在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文化艺术、体育运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以及思想成长等活动的安排要依次递进、有机衔接、有序开展。比如,大一、大二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相当较轻,这个阶段应引导并鼓励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和专业志趣,在全校范围内选择自己喜爱的社团活动,参与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活动;在大三、大四阶段,学生课业负担较重,面临考研和就业的压力,就需要在前期广泛尝试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和开展文化素质活动。

  比如社会实践,在低年级阶段,鼓励学生以社会热点作为出发点,但高级阶段,要求学生更多地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职业规划,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并配合自己的课业修读情况、创新创业项目进展,合理有序安排自己的文化素质活动,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高质量的竞赛活动。通过活动和评比,四川农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建设成果明显,2015-2020 年学院有 5 人评为“优秀学生标兵”,100 余人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 A 级证书”,13 人获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9 人获国家奖学金,40 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园艺 2014 级 1 班还获得 2017 年度“四川省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誉称号。通过培养,专业保送艺体类研究生 5 个,他们是在文化特长方面表现突出,且学业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3 结语

  综上,按照园艺专业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路径,以培养方案的有序开展“由宽入专”、第二课堂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培养方式上,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相互渗透,满足学生就业和深造的共性需求和个性培养。通过课堂内、外 2 个维度,4 个阶段的培养“延伸”和“壮大”园艺专业人才培养链条,使学生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社会就业适应性和从事科研的创新能力,还满足多元化人才需求,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背景下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地方农业高校园艺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综合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刘泽静,汤浩茹,邓群仙,等.园艺专业人才分类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 2018(05):72-76+95-96.

  [4]杨淑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2):120-122.

  [5]郭丽红,毕建杰,何在菊,等.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分段式培养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23:107-109+118.

  作者:刘泽静,罗 娅,陈 清,张 勇,孙 勃,龚荣高,汤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