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大学学术创业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时间:2022年04月2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 要:学术创业应该是被有理性、有意识的目的在推动,其问题一方面在于它在大学传统职能中的价值理性,大学需要根据以服务人类福祉为目的与出于真正的培养师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为动机而确立学术创业的定位;另一方面在于它在大学传统职能中的工具理性,大学需要对于

   摘 要:学术创业应该是被有理性、有意识的目的在推动,其问题一方面在于它在大学传统职能中的价值理性,大学需要根据以服务人类福祉为目的与出于真正的培养师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为动机而确立学术创业的定位;另一方面在于它在大学传统职能中的工具理性,大学需要对于学术创业的发展路径建立保障体系并以基本规则限制其不受约束的市场化天性。尊重大学与师生的选择、规范学术创业导向、发挥师生在学术创业中自我约束的力量是推进大学学术创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学术创业;价值理性;工具理性;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

大学创业

  “学术与市场两个导向在大学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二者出现的先后顺序很难辨别,最关键的是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平衡转变的问题而不仅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出现的问题。”[1]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学术创业是否违背大学应有之义,在学术创业与学以致知的十字路口[2],大学该何去何从。21世纪的今天,当教师在知识商业化上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必然会减少学术人员从事传统上教学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时;当学生以纯粹商业创业为追求而忽视学生学习的本分时;当研究结果不能满足资助者,研究项目将会面临被撤资的危险而研究者又不得不妥协时;当更具创业优势的理工科与难以产生实际商业价值的人文学科相互鄙夷时等各种情况不断涌现时,学术创业的各种矛盾不断凸显。这些一方面反映出大学在自由的崇高性与现实的强大性之间艰难徘徊,同时又反映出学术创业发展的广度与深度在不断加深。毋庸置疑,在如何不触及大学核心价值的红线而促进学术创业与大学传统功能的有效融合成为迫切性的研究课题。

  一、价值理性:学术创业如何在大学传统职能中定位大学的纯粹与独立随着与外部世界不断的互动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而大学存在的目的 “始终在于培养个体富有想象力的学习和研究能力,而不是单一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训。”[3]这是大学存在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与确定性追求。学术创业是建立在大学传统职能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尤其与社会服务功能一脉相承,而像教学、研究这样的标签也不可能消失而是在学术创业的形成过程中继续建构它们存在的意义。 “第一次学术革命”把研究纳入大学使命,除了教学之外,大学把研究扩大到越来越多的学科,从人文科学到科学,并巩固其作为教学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学研究功能的出现也如学术创业,经历了利益冲突争议的过程。

  19世纪初德国首度出现研究型大学,其主要标志是科研讨论会与富有研究性的博士论文,并且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与研究冲突的紧张局势。大学研究功能强调动机的纯洁,追求真理与知识本身,注重服务教学。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KarlTheodorJaspers)就曾指出,各种学术研究和教学都是真理的展现,都是帮助生命成长[4]。没有人能够不亲身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而能在大学里边真正教育好学生[5]。

  20世纪初威斯康星社会服务理念被普遍认可,且 30至 40年代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师生创业实践引发“第二次学术革命”。这次革命是指大学将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作为仅次于教学和研究的 “第三项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加强大学与社会其他部门联系的结果。三螺旋理论指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大学的突出作用及大学、产业界、政府等不同组织协同所产生的利于知识生产、转移和应用的新制度与新合作形式,强调大学、产业和政府以及三者交叉领域中的创造性更新。学术创业被视为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关键驱动力,与大学教学、研究职能相互重叠,并在紧张的关系中与大学教学、研究共存 。

  学术创业是在大学既有运行状态中打开全新的可能性,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并与大学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以往的社会互动实践经验以及部分师生的需求是相一致的。那么,学术创业本身是加速大学走向危机的催化剂与绝对威胁,还是大学在危机发生或被明确地认识到之前实施自我营救的 “最后一根稻草”,这归根到底还是对学术创业在大学传统职能中的定位。大学需要合乎它自己身份、地位的举止,益于社会与人类发展。学术创业应只作为一项被选择的功能存在于大学具体的运行中,而不应打断大学运作机制的本身。在传统与变革之间,冲突斗争的过程往往是漫长与激烈的,但结局绝不是市场化压倒非市场化的侵占过程,也不是走传统道路的一方对以知识商业化为代表的另一方的完全 “封路”,而是相互融合与平衡,拓宽道路边界,实现大学自身的自我更新与发展。

  1大学可以支持师生创业。因为从根本上讲,大学教师的研究职能和价值不能局限于解释世界,核心应该是指导世界改造或者改造世界,不关注现实实践或者不注重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无法评判其是 “有价值的研究”,但大学教师的研究不能过于工具性、功利性。在是否支持、如何支持学术创业的问题上,大学需要保持自身的“定力”,也需要发挥自己的 “魅力”。从以往与外界社会相分割到不断与社会相统一的过程中,大学或者承载具体大学功能的教师在老传统与新现象中如何维持理性、合理的边界成为力证大学存在价值的最有效回应。 “为什么大学承担各种表面上相互冲突的任务仍能保持成一个常见机构而不致于分裂,答案在于这些新的角色都反馈并促进了以前的角色发挥。”[6]大学必须认清自己的界限,在进入商业化的世界中必须抱以对自己理念与限度的理解与最高要求,将学术创业引向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人们对学术创业批判的集中点是纯粹化与赤裸化的商业化行为。人们并不期盼大学成为实质上的商业组织。

  当过度参与到市场化活动中,体现出妥协时,大学必然成为人们批判与指责的对象。相反,如果大学成为与外界隔绝的象牙塔,保持无处不在的组织惯性,抵抗适应时代发展的变革,依然将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并遭到嫌弃。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功能基准上,可按照自己的优势特色与发展需求去规划自己的行动,不能盲目地为了“求同”而丧失差异性、独特性,因为正是多元性才是创新得以长存的源泉。外界环境应对不同大学的具体化定位与追求给予肯定、理解与支持,以此共同汇合成合乎大学理性发展的进程。

  2大学在支持师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学术创业的本质内核。在教育性上,脑袋富裕是口袋不再 “羞涩”的前提。重视创业本身给予师生创新思维与精神的价值,将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否则一味强调创业行为的物化价值将会导致无法预测的结果。尤其对于那些不能直接转化成为商业化的知识来说,知识链条之间的断裂往往被认为是绝对的与内在的,但事实上这种断裂也是 “人为的”、历史的、社会的。在空间界限上,知识不是纯粹属于象牙塔内,有些知识是为知识本身而存在,但在流动的生活中,只有为人们所知悉、所外化的知识才有可能不被置于楼阁之中,才有可能被传承与创新。

  创业与创新息息相关,无论学术界保守派如何抨击赋有市场化天性的学术创业行为,与社会发展相接轨、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知识创新必须毫无条件地予以鼓励。知识的转化应用并不必然比知识的创造、保存、传播更有优越性,但它也绝对不是处于次等地位。除了市场性、教育性,学术创业也内含着自主性。即便学术创业不会成为组织、群体抑或个人的必然属性,但不容置否,它就存在那,它像后天生长发展的能力一般,是从本性中萌发小芽自然生长而来,并能够被大学的内外部环境所影响所塑造。

  而认可、熟悉学术创业的新一代已经在慢慢成长起来,这是一种由一群人所做的志愿性的选择。但是,需要警醒的是纯人为创造出来的,不断进行纯灌输的东西都会逐渐被消解。如果对学术创业没有天然的感情,没有注定要生活其中,没有构成一种自然的学术状态,没有对它恋恋不舍,个体将不会更有兴趣顾及他人福利,不会更有欲望与外界加强联系促进持续发展。

  当知识的链条被打通以后,学术创业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产物,即使对于不具创业先天优势的学科而言也是如此。抓住知识链条最后一环的学术创业,一开始或许就是进行兑换,是工具是手段。在起初阶段,我们会把自己所欲求的学术创业当作追求利益、社会名望甚至是大学本身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而当学术创业不再被看作是企图、是手段、是具体的商业数值,而是本身历经年轮,在扩散的强度与得到正式承认的程度相吻合之时,成为大学最终目的一部分,成为直接的快乐以及为大众谋福利。这时对其之外所围绕的其他各种目的,自然将会减退。就好比多少年后,当又有新的所欲求的东西与学术创业之间存在更大的争议时,大学、教师、甚至社会就又会产生程度不等的阵痛,如同创业加之于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痛与乐。

  二、工具理性:学术创业如何与大学传统职能发展相协调当高校对于学术创业的定位具有统一并且合乎大学理性发展的共识,校内从事创业活动的个体不仅有选择多种创业方式的自由,也将创业的定位价值贯穿于他所选择的创业方式之中。这既不摒弃大学所公开宣称的理性原则、服务社会的理想,也不摒弃那种关于师生集体伦理及传统责任的概念,同时不将自己置身于非对称性的对抗与竞争关系中。学术创业在大学传统职能中的发展路径可以多元与多样,但其中工具的理性不可丢失,有几项基本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当作约束性的规则需要予以重视。而且大学应将这些基本规则优先于对利益的追求,何况这些规则本身就是以互利为根基。

  1创业型大学是实践学术创业最为彻底的路径,是一种与现实性密切关联的大学发展模式,但应该警惕 “一刀切”的做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在构建创业型大学指导框架中提出创业型大学评价有七个重要指标:以培育创业文化为重点的领导和管理能力、以人力资源与激励机制为重点的组织能力、以培养创业者精神与能力为重点的创业教育能力、以促进创业创意向行动转换为重点的创业过程协助能力、基于知识转化为重点的校企合作能力、整合国际间、跨文化和全球资源为重点的国际化能力、以大学内外部创业影响力为重点的创业能力[7]。

  创业型大学无疑是推动全校性学术创业发展的有效性策略,也是非常规性策略。面对崛起中的创业型大学,大学自身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创业型大学可能不适合所有大学。不同种类的大学有着不同的重要性。大学管理层应该根据大学现有能力和独特的经营环境来定义并寻找自己的学术创业道路。例如,创建高增长的衍生公司需要教师一流的研究能力和正式的知识产权,对于不是研究密集型大学,可以尝试另外的途径,将优先事项集中在其他方面。

  例如,学生创办企业,发展创业服务机构支持学生创业,使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即使他们受雇于其他公司;同时,创业型大学的创业影响力并不一定就大于其他类型的大学。有学者研究指出就衍生企业经营业绩来看,与大学所属类型的关系不明显。工程技术类大学的衍生企业并不比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衍生公司经营更成功[8]。而往往工程技术类大学是实践创业型大学模式的重要阵地。

  2将大学社会服务功能范围扩大,纳入学术创业。把处在潜在或柜子中的知识创造转变为可观察性、可感知性的实实在在的知识应用,是学术创业区别于传统学术创造的最重要区别。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是深深植根于大学的文化价值观中,虽然创新创业的落脚点也是为社会服务,但其中所涉及的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倾向也为很多学者所诟病。学术创业的命名、定位、价值观、信仰都会影响到学术界甚至广大人民对其认可的态度。创业,通过改进产品和服务以及创造就业机会所创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只是大学对社会服务的贡献之一。如果把教育从教学中抽离出来,就不是教育本身了[4]。

  向产业界和非商业组织提供具备解决问题与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仍然是大学服务社会的最有价值的渠道。大学不能将教学、科研、创业三者单独看待,而需要将它们进行 “打包”,从知识的创造、储存、应用这一完整的链条上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也是学术创业服务大学传统功能,使自身合法化的重要通道;同时,大学应提供一种权威性规则并足以强大到为师生提供他们所追求的信任。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大功能,研究与社会服务 (包括学术创业)都是为教育的更好发展而衍化出来的另外两大功能,旨在对教育的经验世界进行反思性的捕捉与实践,从而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大学最原初意义产生的地方。

  3人文与社会科学是平衡做人做公民之教育与做事、创业之教育的重要基点。相对更具实用价值、更具有创业先天优势、附有直接生产力的自然学科,人文与社会科学难以有新发现,难以形成具体的产品,且人才培养周期效应过长。尤其当人工智能、大数据、航空技术、健康医疗等学院派技术力量在学术创业领域的崛起,不仅外围学科的人们唱衰人文与社会科学,弥漫着 “文科无用论”之风,甚至圈子内的人们也感受到深深的危机感,甚至会自我嘲讽,认为本身学科处于颓废境界。长久以来,人文创业也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文社科的力量可以使人的精神理想得到最大限度的受耐性,具备认知与行动的集合力,让人意识创业需要自律,需要永恒的幸福。从物理学家与工程学家的角度来说,马克·米尔 (MarkMill)与胡里奥·奥托什 (JulioOttion)在福布斯杂志上指出,政府资助机构应支持全脑的研究项目,而不只是通常的左脑资助研究。

  例如,艺术、文学、音乐应成为科学与工程应用过程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创新需要人类右脑的思维属性:创造力、艺术性、直觉、符号、幻想、情感。哈佛医学院乔尔·卡茨 (JoelKatz)博士与他的团队就曾以大一和大二的一些学生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学生每个星期一半以上的课堂时间穿梭在波士顿精美艺术博物馆、艺术工作坊等与艺术相关的课程上,剩下来的课程时间是学习身体诊断这门课程。而控制组参加课程讲座但不去博物馆。八个星期之后,实验组比控制组的学生更具有积极的观察力,高出 38个百分点[9]。

  不仅如此,许多组织通过重新设计商业模式、优化供应链或确定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为经济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这些技能通常来自于人文与社会科学,这些能力与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技能是同等重要的。需要提及的是,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创业的利润产出可观,因为这些领域的工作成本要求较低,对价格高昂的硬件设施一般没有必须性要求。大学应以基于鼓励师生通过跨学科合作不断流动不断融合,创建不同专业领域交叉渗透而构成的创新创业的连续性与循环性结构,而不是通过依靠自然学科创业收入的补给弥补差距或训练多学科背景的人才填补业务技能差距。

  三、推进大学学术创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尊重大学与师生的选择

  1尊重是所有创新的起源,是所有创造的生存空间。在对待学术创业的发展问题上,外界社会需要尊重大学的选择,大学需要尊重师生的自由。一方面外界社会尤其政府需要尊重大学对其自我的整体发展定位与在学术创业中所坚守的态度、选择与行动。学术创业并不必然需要成为每所大学的标配。只有当大学系统多样化发展,才能让学术创业走得更稳更远,毕竟当下的大学都不是在培养简单的重复劳动者,具有不同发展规划的大学都在不停地创新。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资源整合平台创新等都是可以为进行学术创业的大学打破习惯甚至固有自信提供思考的动力与借鉴意义。加之,不同的大学可以相互合作,当某所大学不在师生的创业上重点投资时,可以将研究成果的后续转化委托给其他具有创业资源的大学。

  2大学需要尊重每位师生的选择与自由,在必要的情况下予以精神或资源支持。即使尊崇学术创业的学校也不能逼着师生去创业,方式上可以通过跨边界组织、委托代理等缓冲机制将科研成果转接到企业。我国大学内部应该对不同二级学院创业、不同学科师生创业、不同职称级别教师创业、不同学业层次学生创业 (不分成绩好坏、不分学位阶段)保持包容、公平、开放的态度,可以分类支持甚至划重点,但不能使部分师生失去创业的基本自由。

  (二)规范学术创业导向当前,国内大学对学术创业的支持上总体投入比较大,尤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了宽松的环境,甚至不计任何回报,这对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的学术创业是非常有益的。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过度的一味投入,任凭学术创业自然生长会将潜伏在学术创业中固有的矛盾与问题激化并带来不可预期的后果。我国大学与外部环境应该未雨绸缪,从短期、中期、长期的相关结果与影响力上规范学术创业。

  在从事学术创业的行为上,教师与学生都有可能因为对资源的竞争而发生搭便车的行为甚至产生不合规行为,如坐享其成的创业比赛专用户、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创业泡沫、巧立名目的创业资源套取等,其中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相互的“利用”。教师与学生可以在不同情况下以不同的适应方式进行创业,但心中必须有基本的行为准则。教师不能纯粹为了满足外界资助者的利益需求而对研究结果进行篡改、编造等有失学术规范的行为,教师也不能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一味追求更易在短期内产生直接效益的研究,更不能违背师德榨取学生廉价劳动力、变相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等。学生不能单纯为了聚集资源而处心积虑、挖空心思的进行负面操作或背离创业初衷,不能以教师、投资者、合作者等相关利益者的信任而巧取豪夺、恣意妄为,当然也不能任人宰割,不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四、结论

  大学学术创业与大学外部的社会需求与诉求相关,是对政策制定者、产业界、学生等社会各界不同群体的逐步回应,是缓解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对策,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教师自身获取多源研究经费、应对学术职业风险、顺应职业发展多样性、助力大学自力更生的重要通道。即便如此,大学的三大传统使命是高等教育认识论与政治论的调和品,就如大学专业活动的指示器一般,一方面包含并规范性的规定大学的专业性承诺,另一方面也暗示出大学活动存在一定的范围边界。

  自大学确定基本的功能与使命以来,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始终承担着三项职责,即教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大学的存在基础,也是不可亵渎的一种本分。学术创业应该是被有理性、有意识的目的在推动,其问题一方面在于它在大学传统职能中的价值理性,大学需要根据以服务人类福祉为目的与出于真正的培养师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为动机而确立学术创业的定位;另一方面在于它在大学传统职能中的工具理性,大学需要对于学术创业的发展路径建立保障体系并以基本规则限制其不受约束的市场化天性,而不要妄图在面临大学存在意义的追问与创业困境的时候提供一劳永逸的且不加灵活变通的具体解谜规则。

  参考文献:

  [1]YLIJOKIOH,LYYTINENA,MARTTILAL.DifferentResearchMarkets: A DisciplinaryPerspective[J].HigherEducation,2011,62(6):721-740.

  [2]付八军.国内创业型大学建设的路径比较与成效评析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53-57.

  [3]阿尔弗莱德·怀特海.思想方式 [M].韩东辉,李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2.

  [4]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 [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49.

  [5]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 [M].邱力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

  [6]亨利·埃茨科威兹.创业型大学与创新的三螺旋模型 [J].科学学研究,2009,27(4):481-488.

  [7]OECD.AGuidingFrameworkForEntrepreneurialUniversities[A/OL].(2012-05-18)[2021-11-24].https://www.oecd.orgsitecfecprECOECD% 20Entrepreneurial%20Universities%20Framework.pdf.2012.

  [8]AUDRETSCHDB,LEHMANNEE.DoestheKnowledgeSpilloverTheoryofEntrepreneurshipHoldforRegions?[J].ResearchPolicy,2005,34(8):1191-1202.

  [9]EDELSTEIND.HowIsInnovationTaught?OntheHumanitiesandtheKnowledgeEconomy[J].LiberalEducation,2010,96(1):14-19.

  作者:杨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