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06月26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借鉴传统风水理论,设计炎帝陵公祭区;项目实施后,结果表明:炎帝陵公祭区的环境基本达到了人文思想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人造景观与自然地貌架构和谐的设计初衷,公祭区大到山水环境,小到建筑装饰,都渗透浓厚的风水精神,为在现代背景下的古陵园公祭区环境景观设计,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风水理论,公祭区设计,风水学
炎帝陵位于湖南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炎帝陵寝及陵庙是建在古木葱绿,洣水环流,藏风聚气的宝地之中。
新建公祭区是炎帝陵的核心,依据有关的风水理论,公祭区也是一块“风水宝地”,公祭区东南近处有案山龙珠山,挡风护气,左右两侧的护山(小砂山)紧靠公祭区,环护于公祭区之两侧,空间围合感极强,可谓“委宛自复”,“环抱有情”。山川形势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成为具有礼制秩序的精神象征,在观念上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的主山、朝山、案山、砂山及水法等相互呼应。山川自然景观,也因建筑形象得“聚巧形而展势”显现出公祭区的气势宏伟和充满灵性。[2]使景观布局在正向、逆向的空间序列上,以及其侧翼方向,都能得到自然景观有机和谐而完美的烘托。
新建公祭区轴线从南自北组成强烈感染力的景观序列,形成一条“风水轴线”。符合我国传统祭祀礼仪,借鉴我国封建帝王陵墓神道序列严格的中轴线导向,体现宗法礼制之势,烘托出公祭区的雄伟气势,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的序列展示,配以广场、大道、石桥、石阶、石碑等具有文化内涵的纪念标志,以增加空间层次感,展现炎帝文化的魅力。建筑之巧形,在条理分明、秩序井然的山川环抱映衬下,自然美与建筑人文美的有机配合,大大强化了陵区艺术的主题思想,最终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整个公祭区北靠炎陵山,东依龙珠山,西临滔滔洣水,西南面一派开阔的田园风光,通过中轴线的导向,有收有放,有上有下,无论在最低处的朝觐广场还是在最高处神农大殿,均使人们感到公祭区的雄伟、壮观;以大手笔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堪称神州第一陵。
炎陵山山体并不高,其气势的构成是利用山、水、林、园林小品、路、殿、地形的组合,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浑然一体,突出陵区的圣地感。大小、形状变化的广场,高低错落的台阶,造型精致的小品以及雄伟的殿堂,沿着轴线有序展布,形成威武壮观的气势。炎帝陵前的河水季节性暴涨暴落,交通公路改线、农排渠改造等是地域性的功能需要,势必会引起公祭区风水环境的变化,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用风水理论指导重新整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要素,非常必要,设计者将公祭区作为一穴来分析和规划,并把公祭区四周景观都综合考虑到总体中。把公祭区的背景山脉作为有风水价值的龙脉保护起来,杜绝挖山取土和林木采伐,通过有意识的保护和按风水格局整理后的环境,其自然景观结构的某些缺陷得以弥补,从而使之更符合理想的风水模式。
自宋代在此建庙以来,历代都禁止在此处采樵、放牧,并设专人看守,炎帝陵历经兴废,形成一座山水一体的名陵。加上四神砂山生态结构的完整,即相应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诸山,保证炎帝陵的风水秀色,更显出炎帝陵的恢宏气势。这一格局为国内少见。陵寝建筑环境质量的完善,包括对建筑周围山川自然景观质量“趋全避缺、增高益下”的各种处理,使山川形势“剪裁小体,精神卓越,动人美观”。补龙脉修砂山及近案,理水、绿化等项,无不经历代风水观指点而成。
当今炎帝陵公祭区设计和施工时,设计者也注重用风水理论指导公祭区环境和神农大殿区域的地形整理。恢复被挖断的“龙脉”。保持龙珠山山下一片田园风光之景,与炎帝农耕文化非常吻合。还注重水的处理,龙珠溪穿过公祭区前,流入洣水河,使公祭区溶入自然之水曲折有情的怀抱,溪上架石拱桥应照了风水诸说法。溪上架石拱桥——龙珠桥,连接朝觐广场和公祭大道,形成一景。桥涵起到了分中有合、联系空间的效应。龙珠桥桥栏板雕刻一组古乐器,依据《世本.下篇》记载“神农作琴,神农作瑟。”轻巧古朴的桥身神似琴瑟,再借桥下的潺潺流水和龙珠潭的小瀑布所形成的动态和声响,见其形,闻其声,炎帝神农氏发明古乐器的功绩溢于言表。
中国人重哲理,讲风水,用隐喻象征手法,借助一些符号,以获得心灵中的吉利。与人的吉凶、福祸联系,成了风水一种符号,形成从大到小的各种符号,大型符号如塔、阁;符号,如“石敢当”,“山海镇”、“对兽”(如狮子、华表)、风水镜、屏风和影壁、宝葫芦、太极图、八卦符、文字符镇及各类植物等。风水象征之物在人们的心理上增强趋吉避凶效应,形成文化慨念,同时美化了环境,也增添了景观效应。
公祭区大到山水环境,小到建筑装饰,都渗透浓厚的风水精神。风水中用八卦表方位,通过卦意表吉凶,使风水思想罩上玄妙的色彩。朝觐广场为正八边形,用黑白花岗岩铺八面向心地面,广场中央铺砌八卦图案,广场周边花岗岩栏板上雕有神农文化图案,为祭祀前奏空间。八卦本身又是古老社会的刻划文字,表示当时事物矛盾的一种哲学思念的符号,运用古老的符号,表达钦佩古祖的想象和虔诚的心境,体现了炎帝文化深远的历史和古人的人文哲理,点明风水的主题。[3]
风水学认为世上万物皆为阴阳,天为阳,地为阴,数字中双数代表阴,单数代表阳,所以自然要用阳数中最高数字即九。从公祭神道至神农大殿的纵轴线上,所有的长度末位数一律采用“九”字,如神道长99m,踏步每段为9级台阶,公祭广场纵向长59m,神农大殿基座纵深为49 m,神农大殿的主殿面阔为九开间,……。因为“九”字在数字中是大数,具有尊贵的象征意义。寓意人们尊祖敬祖之情,同为炎黄子孙,同源同根,同根同系之亲,也寓意九九归一统。
新建公祭区轴线上主景建筑神农大殿,座北朝南,处于轴线的北端,即所谓正中央,有居中当阳(朝着太阳)的意义。[4]以天空中的北极星对应,与象征阳的天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了“天人合一” 的风水思想。其余建筑沿着轴线展示,衬托和突出主体建筑,给人一种自然、稳重、平衡的感觉,产生和谐,统一的美学效应,也反映了炎帝的功绩,显示出炎帝文化的丰富内涵。
随着对风水的重视以及实践中的运用,风水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活力,将传统风水论中的朴素哲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等学科互补,实事求是地作出科学评价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指导研究环境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古建修复等设计,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成青. 炎帝陵公祭区建筑设计的文化理念.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第4期
[2] 成青.炎帝陵神农大殿设计探索.中外建筑.总53期.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