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谈抗旱造林技术职称论文发表

时间:2013年06月27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总结了榆林市南部丘陵沟壑区抗旱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其取得的成效,为干旱地区造林提供技术支持。

  摘要:总结了榆林市南部丘陵沟壑区抗旱造林的主要技术措施,分析了其取得的成效,为干旱地区造林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职称论文发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前言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南部山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这里十年九旱,平均年降雨量260-390mm之间,且多集中与七、八、九三个月,属干旱半干旱地区,一般春季少雨多旱,且风沙很大,夏季干热,冬季干冷,而秋季雨水较多,风沙也较小。过去陕北地区造林多集中于春季,造林成活率往往不足40%,常常是一年造林,三年补植,有时甚至形成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局面。

  1、采取的技术措施

  1.1适地适树

  在生物界,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适地适树”就是这一规律在造林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做到“适地适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实现科学造林的基础。 树种选择不当,不仅影响成活,而且影响生长发育和效益发挥,造林时使‘地’和‘树’有机辨证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树木发挥最大的潜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由于不同的立地条件水分含量不同,科学区划立地类型,选择不同的造林树种,做到乔、灌结合,针、阔并重,以乡土树种为主,经济树种与生态树种合理搭配。立地条件差的以侧柏、刺槐等耐干旱树种为主;立地条件较好的可适当发展一些经济树种,使该树的生态学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

  1.2整地

  经过历年来整地的调查发现,整地方式不同,土壤中含水量不同,相同整地方式由于整地时间不同含水量也不同。一般水平阶整地比鱼鳞坑和小坑穴整地好,其蓄水能力强,保土又增肥。因为水平阶整地是沿等高线由高到底、由上到下逐阶坑挖台阶,改变了坡度缩短了坡长,能完全截断地表径流。造林地块多为山坡地,造林选地时,应根据不同地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适地适整,适树适整,讲求实效,并根据不同的地块,分别采用鱼鳞坑、反坡梯田、穴状等不同整地方法,以改善土壤保水、蓄水、拦水的功能。严格技术标准,保证栽植坑的容积和断面形式质量,不仅如此,还要尽量保留原生植被,以免形成新的水土流失。

  1.3苗木选择与起运

  苗木是植树造林的重要前提条件。不同树种适宜不同的环境条件。树种的苗木质量直接影响到造林的效果。应根据造林立地条件和造林的规划,优先选用乡土树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树种和抗旱、抗逆性强的优良树种。造林用苗必须是经过验收且具备“一签两证”的Ⅱ级以上优良苗木,并且做到责任到人,实行验质签收制度。起苗要选择在无风的阴天进行,避免强阳天和大风天气起苗。圃地土壤干旱的要提前3~5 d灌1次水,使苗木吸足水分。起苗要保证根系完整,不损伤树干,修去多余枝叶、根系,细致包装。要重点保护苗木的根系以防失水,尽快运往造林地及时造林。要做好起苗、运输、造林等环节间的衔接,最大限度地缩短起苗至造林的时间,以减少苗木水分的散失。起苗后不能及时栽植的,要及时假植、浇水。

  1.4栽前处理

  一是截干处理。萌芽力强的树种可将苗干截掉,刺槐、杏树、荆条等保留主干10~20 cm,杨树、垂柳等保留主干150~200 cm。经济树种苹果、梨、大枣等一般按相应的定干高度短截。截干可有效减少苗木地上部分的水分散失。二是浸根处理。经长时间运输、假植的苗木栽前要对根系浸水1~3 d,使苗木吸足水分。三是生根粉处理。应用ABT生根粉处理苗木根系,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发育,缩短生根时间,增强抗逆能力,提高成活率。使用时,一般是将经济苗等裸根苗根部放入25 mg/kg ABT 3号溶液中浸泡1 h,或用25 mg/kg ABT 3号溶液和成泥浆,苗根蘸泥浆造林。四是生根保水剂处理。生根保水剂具有强力快速吸水、高度保水、反复供水的突出特点,可以吸收自身重量数百倍至上千倍纯水,可为苗木根系直接提供水分。使用时,将生根保水剂与水按1∶200的比例充分吸水,形成冻状物,蘸根后造林。也可将10~15 g生根保水剂充分吸水后直接填入树坑苗木根部后覆土。五是植物蒸腾抑制剂处理。选择无风、晴朗的早晨或傍晚,将蒸腾抑制剂用水稀释200~500倍,均匀喷洒于苗木的叶面和枝干,以滴水为度,可有效抑制苗木蒸腾,保持苗木体内水分。

  1.5栽植

  适宜的造林时间应在土壤化冻后立即开始造林,苗木萌芽后停止造林。此外,应注意总体布局,有先有后。造林时间顺序一般先平地后山地,先低山后高山,先阳坡后阴坡,先萌芽早的树种如柳树、杨树等,后萌芽迟的树种如槐树、枣树等。杜绝大风、强阳天造林,以免苗木失水过度而影响成活。具体栽植方法如下。一是坐底水栽植。坐底水栽植补充土壤水分的不足,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0%时,应浇坐底水。经过测定,针叶苗木根部浇水1~2 kg,土壤含水率提高15%~20%,能保证苗木栽植后15 d内生根成活所需的水分。二是“三埋两踩一提苗”。苗木定植时,先埋少量土,以苗木不倒、不移动为准,浇第1遍水,约25 kg,水稍沉后一埋一踩一提苗;再浇第2遍水,约15 kg,水沉后,再一埋一踩,并修出树盘,再踩一遍。即“三埋两踩,一提苗”,分层浇水,分层踩实。三是适当深栽。制约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为水分不足,适当深植有利于防风保墒,使苗木根系接触土壤中的水分,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四是秋冬造林。一定要覆土掩埋,第二年春季适时放苗,分次进行。

  2、成效分析

  2.1促进林木生长

  抗旱造林不仅提高了成活保存率,而且促进幼树生长,在苗高、地径、主根长、根茎比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平均生长量要高出1倍以上。其缓苗快,能迅速适应造林地环境,幼树早期生长迅速,幼林郁闭也能提早1~3年。

  2.2降低造林成本

  采用抗旱造林技术降低造林成本主要体现在造林成效上,开始造林时,抗旱技术要增加造林成本20%~30%,但高出部分通过提高造林成活率,使单位面积林木省去了反复补植、重造成本,从而使造林成本大大降低,一般来说,可以节约2~3倍的造林费用,而且造林地条件越差,效果越明显。

  3、总结

  (1)由于生态比较脆弱、气候异常、连年干旱,特别是春季干旱缺水,虽然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积极研究探索,在造林中采取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是,干旱问题仍然是困绕林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仍然需要继续研究推广新的抗旱造林技术,确保造林实效。

  (2)当前,基层林业技术人员较少、任务重,深入基层宣传林业生产技术的机会较少,群众缺乏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自觉性,使很多适用、实际、实效的抗旱造林技术难以全面推广。

  (3)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产业和一项公益事业,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抗旱造林技术的推广,通过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增加林木生长量等方式,彻底改变林业生态效益的滞后性、间接性、公益性。在工程造林施工中,扩大抗旱造林规模,提高科技应用含量,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抗旱造林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如果能够在今后的林业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所以采用科学的抗旱造林技术,有助于林业生态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闫淑兰.辽西地区抗旱造林综合技术应用[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0(2):24-26.

  [2] 郑洪韬,焦宪辉.浅谈抗旱造林技术[J].北方经贸,2010(5):26-27.

  [3] 和正元,刘培伟.抗旱造林方法浅析[J].陕西林业,2010(2):41.

  [4] 巨换梅.浅谈抗旱造林技术研究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5):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