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城市规划师评职论文浅析城市问题及出路

时间:2013年07月1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中的利益追求也迅速增多,共同利益追求是城市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城市化发展占用了大量用地,主要包括水面、绿地和耕地等,因此产生了城市发展建设问题与自然景观、生态、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问题的不断产生,
   摘要: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中的利益追求也迅速增多,共同利益追求是城市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城市化发展占用了大量用地,主要包括水面、绿地和耕地等,因此产生了城市发展建设问题与自然景观、生态、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问题的不断产生,本文主要论述了城市问题的产生原因、我国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以及中国宜居城市的出路等内容。

  关键词:城市问题,宜居城市,发展出路,可持续发展

  作为和农村居住不同的一种居住形式,城市居住已经有了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人类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积极改造城市居住状况,为自己营造理想的居住家园,从未停止对于宜居城市环境的不断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改革开放之后,宜居城市的概念被提出,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在此时已经取得一定规模,在经济增长方面城市也开始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治安恶化、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以及交通拥堵的问题,使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瓶颈,城市建设者只有重视起城市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有效促进宜居城市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人类营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一、城市问题——快速城市化的反思

  城市问题是一个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要经常碰到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出现城市问题是必然的,为了能够让城市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者就必须要高瞻远瞩,熟悉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形势,将应当想到的问题加强重视,并可以采取相关的策略予以解决。

  1、城市化的速度。城市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存在巨大差距所产生的,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建设过程当中,土地是不能再生的、有限的物质资源,城市化发展占用了大量用地,主要包括水面、绿地和耕地等,因此产生了城市发展建设问题与自然景观、生态、农业发展之间的矛盾,城市土地供应的不足与建设用地不断扩大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出现了信息流、人流、物流、车流与日俱增的趋势,城市道路交通、通讯设施以及市政设施不足又会产生信息不畅、物资积压以及车辆拥堵的现象,也就是城市化的信息问题和道路交通问题。

  2、经济增长速度。城市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增长速度不断提高,城市中的利益追求也迅速增多,共同利益追求是城市不断前进发展的动力,由于集团利益膨胀、个人追求不断增多等,使得个人利益同整体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存折着一定的冲突,由此而产生了城市问题。

  3、 人口增长速度。人口的不断增多,使得城市人口的生活方式和构成开始发生巨大变化,农业时代一家一户院落式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只有建设大量的多层住宅楼和城市生活居住区才能够解决城市人口的居住问题,人口增长速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城市问题的出现。

  二、我国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

  1、不同专家对于宜居城市的说法

  对于宜居城市的概念,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其认识和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出入,北大学者俞孔坚人为,所谓宜居城市,指的就是能够适合人们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应当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也就是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自然条件指的就是城市必须要具备充足的设施、安全的空间、洁净的水以及新鲜的空气等自然条件,人文条件指的是宜居城市应当是一个平民化和人性化的城市,是一个充满文化和人情味的城市,能够使人感受到归属感,认为该城市就是自己的城市。中国人民大学的郭宝华和李丽萍分别从微观、中观以及宏观的角度对宜居城市进行了探讨,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宜居城市必须要具备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主要包括隔音功效、采光、通风功效等,卫生设施应当先进,房屋结构应当合理,面积应当适宜,从中观角度来讲,宜居城市应当具备环境优美、生活设施齐全、设计合理的社区环境,从宏观角度来讲,宜居城市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人工建设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

  2、宜居城市的定义。宜居城市是一个符合和谐社会构建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对这一概念进行理解,一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及和谐社会构建战略框架之下宜居的主体应当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二是其中的“居”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居住,从深层意义上能够反映出城市的主要功能——游憩、交通、工作机居住,要使城市主体在这四个方面都能够惬意舒适和安全,就需要从生态环境、经济以及社会角度来考虑问题,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城市经济功能的思想,回归到城市作为大家园的本质理念,可以让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各得其所。

  3、市民眼中宜居城市的标准。在国内对于宜居城市的标准定义上可以得知,市民对于宜居城市概念的界定更倾向于采取广义理解,更加注重宜居城市在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问题的解决和研究上。

  三、中国宜居城市的出路

  1、建设宜居城市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得以不断进步的基础就是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能够有效解决社会就业不足、环境污染、城市贫困等问题,为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提供硬件支持,促进城市软环境的不断改善,宜居城市必须首先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程度较高的城市,全面提高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居住环境。

  2、建设宜居城市要以城市规划为指导。居民安居乐业、城市治安状况良好、财富分配公正、社会运行有序是宜居城市应当具备的条件,城市规划在宜居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城市规划有助于建设具有高度生活舒适度的居住环境,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的需求点出发,充分考虑到城市居民在视觉、便捷以及使用的舒适度,从而能够形成不同设施、不同建筑之间的协调,达到建筑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3、建设宜居城市必须要注重社会、环境、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内涵,宜居城市也主要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因素,只有城市的环境、社会、经济得以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推动城市的和谐进步,保证宜居城市建设目标的快速实现,和谐社会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其核心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其保证层就是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要求城市在战略选择和发展模式上必须要能够充分考虑到环境承载力、资源约束力等因素,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保证城市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城市的战略选择和发展模式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资源的约束力,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序利用,注重对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改进,确保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和资源的持续利用,有效实现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志雄.宜居建设引导下的区域空间格局转型与升级[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

  [2] 叶青,鄢涛,李芬,余涵.城市生态宜居发展二维向量结构指标体系构建与测评[J].城市发展研究.2011(11)

  [3] 吴纯,吴越.城市社区——中观宜居环境研究——从湘潭市昭山仰天湖地段建设规划的实践谈起[J].中外建筑.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