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历史学论文发表简述史学知识论述的构建

时间:2014年05月19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所谓历史知识,是由专业研究人员,运用历史学的知识方法所获得的对历史的认知和叙述。它是具有独立专业品质的一种体系性知识。所谓历史知识的体系性,是指它在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和结构体系方面,都具有独立的完整的并且互相统一的性质。

  关键词:历史学论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史学知识论述,构建

  所谓历史知识,是由专业研究人员,运用历史学的知识方法所获得的对历史的认知和叙述。它是具有独立专业品质的一种体系性知识。所谓历史知识的体系性,是指它在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和结构体系方面,都具有独立的完整的并且互相统一的性质。所谓民间知识,是指在普通民众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观念、愿望、认识水平、生活态度与习惯,朴素地、有局限地、可变动地拥有的知识系统。它包括各种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文化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其中,也包括某些历史知识。

  本质上,历史知识是一种客观知识。多数情况下,历史知识是研究人员对完全陌生的过去时代的叙述。决定研究人员叙述水平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很重要的条件,是研究人员的历史观念。研究人员的历史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历史的主观看法,包括研究人员对自己所研究的特定历史对象的立场、态度和评价;二是在研究活动中所贯彻的方法论,即用以创造历史知识的态度、程序和技术路径。这两者是统一的,又是有区别的。研究人员对历史的看法,对历史时代的看法,对某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会对他研究特定历史对象所持的观念和立场发生影响,从而影响他的结论;研究人员在研究活动中所秉持的方法论,也会影响他对时代和社会的看法,从而影响他对特定历史对象的研究。

  对历史的主观看法,是一种历史观;研究历史所秉持的方法论,是一种学术观。历史知识的客观性,与研究人员的历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我曾经说过:“所谓历史,首先是人民群众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用血汗书写的生活业绩。我们应当不断端正历史观念,更多地发现和颂扬人民的价值。所谓历史,是对过去的发现。我们应当抓住一切机会,留心一切苗头,更多地走向田野,走向民间,把那些稍纵即逝的资料和事实整理出来,以见证社会和时代。所谓历史,是思想的过程。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提高理论修养,以便有条件在一种更加公正的立场上解说过去,而不是生吞活剥地套用别人的概念和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人类生活,变成干巴巴的公式和教条。”

  这里所说的,就是一种历史观念。为了把它贯彻到史学实践中去,不断提高研究人员的认识水平,应当注意以下七个问题:第一,研究课题与历史资料的匹配。历史资料和研究课题是否匹配,是衡量研究成果样本性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决定研究成果科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样本性,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课题的内容,是一个完整的个案;二是说所用的证明材料,非常吻合,即运用的资料正是所说明的问题必须具备的。因此,文章的阐述,针对特定的事物,材料充分,有系统的实在的内容。样本性的首要标准,是课题内容的个案化。我曾经说过:“博士论文的首要学术特点是样本性,也就是你的研究,是一个独立的个案。这个个案,可以是一个比较能够集中概括起来的问题,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历史事件,可以是一种什么思想,也可以是一种特别有意义的社会现象,等等。总之,这个个案的内涵是确定的,边界是明确的,主题是鲜明的。”历史资料与课题完全匹配,就有了样本化的基本条件。

  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学术方法。课题与资料的匹配程度越高,论述体系越严密,样本性越强,作品的科学性就越强。好比做陶瓷,要用那种专门的矿土(高岭土)。拿水泥做原料,标号再高,也做不出陶瓷来。历史着作使用的材料不对路,就好像拿水泥去做陶瓷。有些历史书,资料和问题不搭,作者提出某个论题,但是没有材料证明,说服力不强。于是,或者拿东家的材料说西家的事,或者用面上的内容代替点上的叙述,或者用空洞的议论代替自己的论点。这种缺少样本性的作品,就没有什么价值。第二,档案资料、文献资料与民间调查的综合。这是三种很重要的材料。档案资料是国家和民间各类档案保管部门、机构所保存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专门保管的丰富的国家政权施政资料,也是社会各种原始历史资料中集散性最强的资料。

  文献资料的范畴比较宽泛,理解也不同。过去的史料学所讲的文献,一般指被公开的历史文件;过去的文献学所说的文献,一般是指历史典章和书籍。复旦大学教授王欣夫曾经说过:“凡是历史性的材料都称之曰‘文献’。”③他所说的“材料”,就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典章、书籍,包括抄本形式的书。笔者所说的“文献”,是指产生于各种资料生成形式并遗留下来的一切历史事实的初始文字资料。因此,是一个史料学的新概念,或者,是对“文献”的新解释。而所谓民间调查,有四层含义。一是改变仅仅坐在研究室里的习惯,除了利用图书馆、档案馆的资料,还要走出去,走向民间,走向基层,找到新的感觉,发现新的问题,开辟新的领域;二是亲自动手,去收集散落在民间各个角落里的大量原生性的资料;三是通过走访活动,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的当事人的口述资料;四是通过必要的分析鉴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民间调查所得,成为史学研究的有价值的证据。

  所谓综合,是把各种来源的资料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鉴别利用。如果材料过分零碎,过分单薄,就无所谓综合。有档案资料,有文献资料,有民间调查,还有其他各种形式的资料,才有综合利用的基础。资料越丰富,越完整,分析与归纳的前提条件越好。当然,研究问题的时候,对历史资料的要求,不应机械设定。只能根据课题的需要、资料的可能性,以能够解决问题为标准。根据课题的要求收集资料,根据资料的情况发现课题,根据搜集资料的新情况修改课题,甚至改变课题,是研究人员经常面临的问题。我曾经把历史资料分为八大类,这里的例子,也只谈了其中几种。各种历史资料的综合使用,有不同的方法和特点。提高灵活运用的水平,只有通过具体史学实践才能实现。

  第三,历史面貌和当下面相的观照。本质上,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不断积累为文明成果的过程,它是不断发展的。所以,既要用发展的眼光衡量社会的进步,又要在当前的社会现象中发现历史的基因。某些历史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重新滋生的可能;许多现实问题,在历史上能够找到参考答案;研究过去的社会,对当前社会有所启发;研究当前社会,对分析过去的社会有所借鉴。

  研究历史不是纯粹消闲,不能看成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史学研究的作用,必须注意更好地发挥当代生活经验的参考作用。把历史和当下联系起来观察,有利于区分两者之间的不同性质,认识新旧事物的联系,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及其演变规律。

  举一个关于《三字经》的例子。《三字经》只有1400多个字,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麟所编。在中国传统典籍中,称为“经”的作品并不多见。在儒家典籍中,有“四书五经”、“十三经”的说法;道家的经典有《道德经》,中医的经典有《黄帝内经》,佛教的经典叫“佛经”,比如《心经》、《金刚经》、《坛经》等。可见,不是随便什么书都可以称为“经”的。

  《文心雕龙?宗经》解释儒家经典说:“三极彝训,其书曰‘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当代高僧净慧法师解释佛教典籍说,经有五义:出生义,“能生出一切义理”;涌泉义,“所讲的道理,其意味无穷无尽”;显示义,“文字内容,能显示佛法的深妙之义”;绳墨义,“可以成为我们人生的一切言行的实践的标准”;结缦义,“好像是一根线,把佛教的法门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心经”禅解》,铅印本,第12-13页)。

  朱元璋解释《道德经》说:“朕虽非材,惟知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道德经?序》)这些说法是否正确不用推究,我要说的是,在中国人的文化观念里,“经”有这么高的地位,而《三字经》不叫“三字文”、“三字诀”、“三字训”等等,而叫“三字经”,自然有其内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