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10月18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要:在高中物理总复习的教学中,根据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特点,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在高中物理总复习的教学中,强化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学科教学论文,高中物理,总复习,问题解决,策略
1.问题的提出
“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与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再应用巳获取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最终达到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
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总复习的教学效果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在教学中坚持以问题引导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切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物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2.1审题:实施物理问题解决的必备环节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这是一个理性的形象思维的过程。在审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问题的实际情景出发,建立起物理模型。
2.2推理:体现物理问题解决过程特征的最基本思维形式
在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形成清晰的物理图景后,接着就要运用各种抽象思维方法(如物理规律、物理原理、物理方法、物理公式和物理解题技巧等),寻找题目中适宜的物理模型,使问题趋于条理化,经过思维加工,形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2.3求解:完成物理问题解决程序的有效心智操作
明确物理模型和解题思路后,根据建立起来的物理模型找出各个过程之间的联系,分别列出各过程中的关系式和各过程之间联系的关系式。建立解题方程,最后求解,这一过程就是解题环节。在解题环节中,要求学生具有熟悉物理规律的基础以及清晰的解题思路,能够迅速地找到各个物理过程之间的联系,用表达式将各个过程以及各过程之间的物理量联系起来。
3.在高中总复习中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具体教学策略
3.1重视学生思维训练,注意将问题意识渗透到各个解题环节之中
3.1.1 训练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提高审题能力
在总复习的教学中坚持让学生自己钻研原题,在审题的实践中自己去领悟,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长期坚持,就会养成迅速、准确地审题的好习惯。
3.1.2突出解题的分析推理,强化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物理教学中比较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对问题的推理示范,而且要给学生独立推理的练习机会,强化对问题推理的规范性,让学生逐渐养成严密的推理习惯。
3.1.3加强对解题过程的规范表达,引导学生形成缜密的解题思路与技巧
规范的表达是解题过程的基本要求。在训练学生表达问题过程中,教师对于表达的基本要求是:指明每一个未知物理量的表示符号;对每一个过程列出表达式;然后代入各个物理量的数值求解。
3.2以问题引领概念与规律的“串讲”,促使复习更有实效性
3.2.1针对概念和规律本身设置问题
许多老师都感到概念和规律的复习课比较难上,如果将概念和规律重复地讲一遍,学生必然感到乏味。如果结合具体的问题,将概念和规律渗透到问题之中,会使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3.2.2联系社会生活,创设各种适宜的问题情境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情景,以及所关心的热门科技话题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极易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3.2.3创设实验条件下的探索性问题
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探究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
3.2.4从分析概念和规律的关系入手,设计有启发意义问题情景
对于有些概念和规律,可以通过问题将一些概念和规律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和联想。
3.3变“习题”为问题,在习题课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答题”能力
在习题课中,突出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情景中去理解概念和规律,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3.1精选问题,起点适当
选择恰当的问题是上好习题课的关键。选择问题时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结合概念和规律的应用,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集中解决一个或几个概念或规律的运用,同时要避免一味地选择难题。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有层次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3.3.2举一反三,一题多问
充分利用例题和习题的情景和条件,将习题加以扩展,使学生能够联系更多的概念、规律,得到更多的方法以及能力的提高。
3.3.3挖掘例题,问题归类
挖掘例题的立意和所包含的思路方法,这是讲好例题的前提。要对例题所反映的物理思想、物理过程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钻研,应该明确通过此例题使学生从中深化哪些概念和规律,得到哪些能力的培养等等。在习题教学中,通过将相关联的问题归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规律,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
3.3.4一题多变,以点带面
在对试题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要对试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同时,可以在学生对该试题理解透彻的前提下,将试题进行变形,进行变式训练,以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真正掌握。
参考文献:
[1]查有梁等.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唐一鸣.物理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