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刊发论文网从心论可以治疗慢性胃炎

时间:2014年10月31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慢性胃炎病人,服用较多中西药物,仍不能痊愈,而来我科求治。究其原因,乃属见胃治胃,辨证草率,或只辨病不辨证使然。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及翻阅文献,现提出本病从心论治的粗浅体会如下。

  摘要: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慢性胃炎病人,服用较多中西药物,仍不能痊愈,而来我科求治。究其原因,乃属见胃治胃,辨证草率,或只辨病不辨证使然。笔者经多年临床观察及翻阅文献,现提出本病从心论治的粗浅体会如下。

  关键词:论文网,从心论,慢性胃炎

  1 理论探讨

  心于无行中属火,胃则属土,且为阳土。心胃间存在母子关系。生理状态下,心火旺盛,下煦胃土,方能完成纳运之功。若心火虚亏,失温胃土,则纳运失常,母病及子;或胃症日久,中阳不振,气血虚亏,势必影响心之功能,是为子病及母。

  内经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圣济总录载:胃足阳明之脉络属心,心胃不和,寒气乘之……。阐述了胃与心有经脉直接通联。

  况且,心主神志,为一身之大主,“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指出脾胃运化功能是受心神统摄的。李东垣脾胃论中有“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一篇,详述了调治心胃之论。

  古人早就察觉到食欲与消化及唾液分泌是具有心理性的,它和神志,思维密切相关。正如汪仞庵曾记有“望梅丸以生津止渴”就是例证,这与现代医学之植物神经支配胃肠内脏器官是一致的。

  清.李用粹指出“身心悲苦,锐志功名,劳神会计,气散血耗,皆令心主不足,无以生长胃气…….。”可见胃病之生及其发展(包括病理变化)与情志损伤密切相关。

  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繁劳易怒,心火上冲,火升血亦升,下输脾胃亏减,胃中气血不足,导致消化力薄,久之胃病乃生;另一方面,胃病日久,气血生化不足,亦可导致心气失充,心血亏乏,心神不宁。

  故究其实质,不论是心病影响胃,胃病涉及心,事实客观存在心(火)之不足,心胃同病,孰先孰后,此重彼轻,应据实而论,忽视一方,失之偏颇,均导致病情缠绵,久不向愈。

  2 辨证分型

  经临床实践总结归纳,可分为4型:

  2.1 心胃气血虚证

  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多食则胀,口淡乏味,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2.2 心胃气阴虚证

  胃脘隐隐灼痛,厌食不饥,或时反易饥,食则脘胀,或喜食甘酸滋润之物,口干不欲多饮,心悸不宁,虚烦不寐,健忘多梦,舌红乏津,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2.3 心胃阳虚证

  胸脘冷痛痞满,喜温喜按,纳呆食少,泛吐清水,手足不温,胸脘后背凉意,心悸神疲,气短自汗,嗜卧多梦,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2.4 心胃血瘀证

  胃脘痛如针刺或刀割,或痛无休止,痛甚心悸,胸闷不安,痛有定处,食后或入夜尤甚,痛彻背心,纳少、多食则痛甚于胀,舌紫暗或见瘀斑,脉细涩。

  3 治则治法

  张景岳云: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故善治脾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又云:心邪之犯脾者,心火轵盛,清火可也,心火不足,补火以生脾胃可也。景岳之言为临证立法处方提供了准则。

  3.1 益气养血调心胃法

  心胃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早在《证治汇补》中就提出“胃证补心”的卓越见解。本证为虚证,但虚中夹实,需用补法,但不可峻补,兼顾祛邪,注重清淡灵动。笔者体会:轻灵之品能调拨气机,鼓舞胃气,增强纳运,振奋心神,推动气血运行,常用方:六君子汤加四物汤及甘麦大枣三仙汤合参,随证化裁,应手效捷。

  3.2 益气养阴安神法

  气阴虚一证,笔者认为人身阴津的生成,需要气化作用而完成,过用甘寒养阴之品,则有碍胃之嫌,益气过量,气有余便是火,则内热由生,阴津难复。故需辨明气虚、阴虚,孰轻孰重,注意两者兼顾,不可偏废。常用方:天王补心丹合麦门冬汤加减。但处方时需注意,若偏于心胃气虚者,应重用党参、甘草、大枣、,酌配黄芪、黄精等;若偏于阴虚者,应重用麦冬、沙参,少佐以半夏以制其弊。

  3.3 益气温阳调心胃法

  笔者在临证时,常用此法治疗心火(阳)不足,胃土虚寒证,即“火不生土”证。但需注意温阳与益气之关系。具体言之,桂、附用量宜小,参、芪用量应大,谨遵“少火生气”之则。此外,本证乃需要配伍灵动之品,全面兼顾,方才效捷。常用方:黄芪建中汤合桂甘龙牡汤化裁。

  3.4 益气活血化瘀调心胃法

  笔者认为本病之瘀属于因虚致瘀,单纯活血化瘀于病无补。临床每见服药后患者感觉胃脘不适,胸闷、恶心、心悸、多梦,病情时有反复,故应在补虚之同时,伍用活血化瘀之品,不可一味单行。常用方:黄芪八珍汤合丹参饮及失笑散。治之较好,瘀象明显者加三七粉、玄胡索、莪术、桃仁、红花等。

  4 验案举例

  李某,男,50 岁,教师,1994 年5 月23 日初诊。3 年来胃脘隐痛,嘈杂易饥,进食稍舒,多食则胀。虽多处求医未愈,来我科求治。诊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夜梦较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胃镜提示浅表性胃炎,胃窦黏膜局部糜烂。B超:肝、胆、脾正常。证属心胃气血两虚,心神失养。处方:党参15 克、茯苓15 克、炒白术15 克、炙甘草10 克、川芎6 克、当归8 克、熟地8 克、炒白芍10 克、陈皮12 克、制半夏10 克、砂扣仁(各)2 克、柏枣仁(各)10 克、蒲公英15 克,3 剂。二诊服药后诸症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原方加炒三仙30 克,继服25 剂,病告痊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病治疗经过看似简单,不过六君、四物加味而已,其妙在充心血、益心气、养心阴、安心神,全面兼顾,辨证准确,施药得当,而应手取效。